198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邻居》里的“邻居”们——谈谈彩色故事片《邻居》里的演员
影片《邻居》导演 郑洞天
还是去年11月,《邻居》刚刚配完对白,在北京电影学院里试映。散场以后一位学表演的女同学走到我面前,她眼里含着泪,象有很多话要说,但憋了一会,只说了一句:“这些邻居……多好啊!”
过了两天,我把这个情景转述给我们的演员们,他们一霎间都激动了起来,许久没有人说话。也许,是为有人理解了我们拍这部影片的初衷而欣慰;也许,是在回味他们自己创作这些人物的甘苦……
是的,一个能让观众感到亲切可信的银幕形象的诞生,需要扮演者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我情不自禁地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可敬爱的演员——《邻居》里的“邻居”们。
说起冯汉元(饰老刘),电影观众跟他是第一次见面,但他的话剧生涯已经有三十年了。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舞台上,他扮演过青年、老人、农民、干部、中国人、外国人、正面和反面许许多多的角色。尽管其中主角不多,他却有个为人称道的特点:什么角色都能胜任,什么角色还都能演出“戏”来,哪怕出场只有三分钟。这套塑造性格的硬功夫,来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和磨练。他是个很用心的人,从不放过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的机会,大杂院的街坊、当年干校里的伙伴,他每接触一个人都能有所积累。于是,当他来扮演老刘这样一个和普通人民呼吸相通的老干部时,他便得心应手地调动起他那宝贵的生活“仓库”,把他对老百姓的理解和热爱用来丰富人物的血肉。他曾担心过自己“长得不好看”,又不熟悉电影,但终于演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老刘,内中的“诀窍”正是他自己写下的那几个字:“自然、生活、真挚”。
王培(饰袁亦方)跟电影算是故交,影迷们都认得出他是《早春二月》里的钱正兴,《知音》中的袁克定。在《邻居》里,袁亦方是老刘共事多年的老战友,而生活中的王培和冯汉元,也是一个剧院台上台下天天见面的老同事,这种相互了解和创作默契,被他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影片上的人物当中。他已是话剧界著名的演员、导演了。搞创作一贯严肃认真,他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干部工作的调查研究,从分析剧本到处理每一场戏的人物关系,都给我们导演创作提供了精辟的建议。有一次他对我说:编剧为什么让这个人物叫袁亦方?他是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时圆时方,因为有个“难”字。他抓住这个难字来演袁亦方,使这个很容易脸谱化的人物变得复杂深刻起来。一个演员的艺术造诣,需要多么坚实的思想基础啊!
许忠全(饰喜队长)他在银幕上刚一露面,观众席里就响起一片亲切的笑声。“马大车”,这代替了他的真名的称呼,是对一个演员最美好的褒奖。他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还立志做一个既姓“话”、又姓“电”的演员。他有着马大车和喜队长那种憨直、诙谐的性格,更有着扎实而丰富的艺术修养。他擅长演喜剧,可从来主张喜剧人物的心理、行为必须来自生活真实。他的形体、语言,一招一式都有精心设计,但又潜心追求不露痕迹。当影片中的喜队长举手抬足都引来观众强烈的反响时,那同情而心酸的笑声,是在赞美演员塑造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熟悉、真切的人。
郑振瑶(饰明大夫)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首都的话剧观众都还记得,六十年代的舞台上她那清秀娟丽的身影。《邻居》仅仅是她第二次上银幕,但人们称赞她在电影表演上达到了难能可贵的意境。她是用整个身心来体验和创造人物的,她说:明大夫个人命运上有很多不幸,但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始终没有动摇。而郑振瑶自己不也是虽经十年磨难而没有动摇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信念吗?有人说她老了,没有以前漂亮了。她却懂得:内在的、心灵的美更为成熟和深沉。对于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艺术的青春是永远不会老的。
黄凯(饰市委方书记)来自总政话剧团,演过《万水千山》里的李有国,《一代英豪》里的周总理。他刚来我们摄制组,却还有些拘谨,带着战士的质朴和谦逊。他老说:我是演小兵出身的,这个大官怕演不好。然而,当他逐步理解到方书记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由于身为“大官”而并未泯灭一个“小兵”的朝气和进取心,他便发挥出了他在部队成长三十年而积蕴起来的全部激情。也许有些观众觉得方书记的形象年轻了,但我们又多么希望生活中的书记们能够“年轻”一点啊。
凌元(饰姥姥)谁都知道她是北影的老演员,可谁也数不清她塑造过多少可敬可亲的老奶奶了。她同时拍着好几部片子,我们一请她她就来了,来了就甘当配角,当得那样认真。有时,她一大早就化好了装,却一直等到天黑才有她的镜头,说不定还是个后景,我过意不去地向她道歉,她只是淡淡地一笑。有时,因为场面大、角色多,顾不上跟她谈戏,她却主动设想了几种表演方案,还帮青年演员分析角色,选择动作。大家由衷地叫她“凌元老师”,这绝不仅仅因为她的年纪,首先是因为她对待艺术的态度的确为人师表。
“邻居”还有许多,就让这几位作代表吧。我们的观众都喜欢谈论演员,但愿这篇短文能让我们的谈论更深刻些。


第5版()
专栏:

集思(中国画) 蔡群 蔡超


第5版()
专栏:大家谈

“冒富大叔”出名之后
张何平
看电影《月亮湾的笑声》,谁都会被这样一些镜头逗得捧腹大笑:社员老冒富靠双手致富以后,时来运转,被记者追逐采访,又是照像,又是登报,还被拉上汽车疲于奔命地到处作报告,受宠若惊的冒富大叔折腾得不亦乐乎。冒富大叔出名以后的境遇,叫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细细回味,又颇发人深思。
当然,我们今天的情况同冒富大叔当年有根本上的不同,那种翻云覆雨、人妖颠倒的岁月随着林彪、“四人帮”的垮台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冒富大叔出名以后围绕着他所搞的那一套作法,并没有随着那个年代的过去而完全消逝,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它的痕迹。请看:
有一个青年成名之后,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的记者蜂拥而至,轮番采访,各种兼职和社会活动接踵而来,搞得这位青年狼狈不堪,甚至养病在家也未能幸免;
女排夺魁归来,征尘未洗,名目繁多的会议和活动就接连不断,大有难以招架之势,以至人们不得不大声疾呼“该暂停了”,有关领导同志下“死令”制止;
一位拥军模范象走马灯似的参加自下而上举行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县里开后省里开,省里开完军区开,一直开到北京。如此频繁的活动,真不知这位农村老大娘能否受得了;
某建筑公司创造出好经验,报刊上作了报道,可仍然挡不住浩浩荡荡的前来“学习”、“参观”的人流。这股人流,有地方上的,有部队上的,大到中央和省市一级的施工单位,小到县里的建筑队,你来我往,川流不息。
……我并不怀疑这些英雄模范和先进单位的事迹和经验,也同样认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宣传是必要的,召开几个会议,举行一些活动也是应该的;也不否认安排这些活动,进行采访报道的同志是好心。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中的任何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作法,都既不利于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生产、工作和学习。这种过分的热情,心是好心,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这股风不刹住,就会有人竞相仿效,互比高低,一搞起来就花样翻新,层层加码,你“重视”,我比你更“重视”,你规格高,我比你更高,以至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搞得越发难以刹住。
还要看到,这种风气往往同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相伴而行。在这股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掩护之下,以“学习”、“参观”为名,实则公费旅行、游山玩水者有之;怀揣个人动机,投人所好,借机显声扬名,捞取政治资本者有之;任意拔高、浮夸,搞“假、大、空”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十年动乱时期应运而生的这种恶劣的作法,实在应当时时保持足够的警觉。
摈弃“一窝蜂”式的采访作风,对使人招架不住的频繁活动进行控制,丝毫也不意味着对先进典型的宣传畏首畏尾,或者少宣传。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成千上万个各行各业的,老的以及不断涌现出的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不仅要热情地宣传他们,而且要宣传得及时,宣传得恰当。广大读者要求有关方面真正下番功夫,在宣传先进典型方面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摸索出一套新的经验和作法来。


第5版()
专栏:

镇江焦山古炮台遗址
镇江焦山岿然耸峙于浩瀚的长江江心,古炮台遗址就坐落在焦山脚下。炮台建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一八四○年。一八四二年七月,英国侵略舰队向长江上游进犯。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连连发炮。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被击毁。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又进行殊死抵抗。镇江军民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远在大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热烈赞扬道:
“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现存古炮台呈直径近四十米的半圆形,经百余年风雨,八个炮台及弹药库仍依稀可辨。游人至此,面对满目疮痍的古炮台遗址,追抚中华民族百年以来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更坚定了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念。
(吕妙军)(附图片)
镇江焦山古炮台遗址


第5版()
专栏:

冰雕“双马”
——哈尔滨冰灯
李振盛摄


第5版()
专栏:

“更上一层楼”
八一电影制片厂 李俊
在新春到来的时候,我想起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中国人的老话。现在讲这句话的人不多了,但是用箭速和穿梭来说明时间消失之快,仍然是很形象,很生动的。
从1952年算起,我从事电影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回首过去,一方面觉得这三十年真象射箭、穿梭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一方面又觉得这三十年过得也真不容易。在这三十年里,有过幸福,有过欢乐,有过痛苦,也有过辛酸。在前十来年里,我从拍摄军事题材方面的纪录片开始,后来又学习拍摄了一些故事片,如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友谊》,反映回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回民支队》,歌颂藏族农奴翻身解放和军民团结的《农奴》,以及农村题材的《分水岭》等故事片。但正当我们为党的电影事业一心一意多做工作的时候,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十年动乱期间,我们行动起来是多么的缓慢沉重,甚至到了停步不前的程度。尽管后来我还拍了《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等几部片子,但是在整整的二十年中,有多少时间让空白占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路线端正了,我们文艺工作者也大有用武之地了。这几年我拍了《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片子。但是我也年近花甲,为我国电影“更上一层楼”贡献一分力量,现在我除了尽量拍好正在筹拍的《杨靖宇将军》外,还必须拍摄更多更好的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影片。在我有生之年里,抢回一点已经失去的时间,为党的电影事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附图片)
李俊近照


第5版()
专栏:科学见闻

古代中国人对UFO的生动描述
兰州大学 柯杨
有关世界各地不断出现UFO(按:指不明飞行物,又称“飞碟”)的消息报道,近年来在我国报刊上时有披露。
我发现,报道中对UFO外形与飞行状态的描述,同我国某些古书中的记载很类似。最近我翻阅了几部古书,找到了6条资料。现摘抄如下:
1、明人郑仲夔在他所著的《耳新》一书卷七《志怪》中写道:“熊休甫所居前有二池。万历戊午夏间,日正中,忽有物沉香色,圆滚如球,从树杪乘风跃起,堕前池中,池水为沸。少顷复跃起,堕于近池。视前池沸声更噪,其堕处翻涛如雪,池水顿黄。久之奋跃,从门旁东角冲举而去,不知所向。”
2、上书卷八《物表》中记道:“酃县于甲子七月间,夜半忽有响如山裂,有一大鸟从东南方飞往西北去,身具五彩,作火焰光,或云当是天蓬鸟。时县尹与学博士咸见之,因斋戒祈祷七昼夜。”
3、明清之际的王逋,在他的《蚓庵琐语》一书中记载说:“去西部一十里,分香铺塘南有大香樟树,高可数寻,里民张氏居其下。崇祯十七年七月十六日午刻,忽树颠现一大红龙纹旋转不息,一食顷望西北冉冉而去,远近咸睹。里人胡少山为预言者,后树亦凋落。”
4、清人钮琇在其《觚?》一书的卷六《空中黄伞》中写道:“余内兄毕西临自滇南归,偶来粟署,为余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云南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辄有黄色宝盖,从山顶渐起渐高,耸入天半,灿曜飞扬,徐徐而下,仍复轩举,薄暮,黄色始淡。至瞑,乃没。如是者两月余。”
5、淮阴百一居士所著《壶天录》记载说:“丁丑岁七月十七日,扬州一士子夜读,忽见北首墙上,光明若昼。以为邻人失慎,急趋出视之,则天半有一红球,大如车轮,华彩四射,流于云端,隐约有声,余光越三刻,始敛尽焉。次日,通城轰传,所见皆一。是夜,秦邮甓社湖中光更朗,若自南直驶西北,后亦无所征验云。”
6、《壶天录》还写道:“苏城于此月十六日,有火光一道,大若车轮,自东而西,如星之陨,如电之掣,霍霍有声,阊门外居民悉见之。”
上述资料,均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总括所载不明飞行物的种种特征,除第4条也许是一种少见的自然现象(有可能用现代天文学、气象学的理论加以说明)外,其余各条,都与当前有关UFO的描写十分近似。这些材料,除个别带有几句迷信色彩较浓的“尾巴”外,多数的记载不但相当细致、生动,而且颇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摘自《飞碟探索》1981年第6期)


第5版()
专栏:风采

云南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程锐耀
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在过春节时,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白、壮、拉祜等族在节日凌晨,妇女争先恐后地担水桶、掮竹筒,奔向井台、箐边舀取“新水”,以最先取到“新水”为吉祥;苗族节日的第一件事是放鞭炮、鸣枪,驱逐邪恶;彝族要在家门前竖青松,用青松针铺地,象征长寿。富宁一带的瑶族,初一下午,以村为单位,每户一个男人,带上食品,集中到全村有生产经验的老农家里,共同团聚,并由老农讲解来年如何采取措施夺丰收;拉祜族人民则特别重视制作糯米粑粑,每户都要做一对大的,象征太阳和月亮,另制若干过小的,象征星星,表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些民族,还有一些显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习俗。佤族群众在大年初一,要相互拜年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祝贺,拜访时双方要赠送芭蕉、糯米,象征团结和睦;碧江一带的白族人民,在除夕清晨,同村人民也要互相祝福,赠送礼品以后,各自回家杀猪过年。所有杀猪的人家,需拿出一份猪肉放在一起,煮熟后按全村大小人口,每人平分一份。未杀年猪者,除分得同等的一份熟肉外,凡杀猪的亲友,也以“亲肉”赠送给一块;普米族人民以村为单位,共同赶牛上山,集体放牧,各人都带去丰盛的菜肴,在牧场欢聚,过“友好节”;一些瑶族的新婚丈夫则借新春佳节,带上礼品,伴随妻子去岳父家拜年,而女家要设宴招待。席间,岳父要通过唱山歌的形式,祝愿新婚夫妇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元阳、绿春等县一些傣、哈尼、苗族杂居地区,各族之间也要互相邀请,共进午餐,畅叙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幸福情景。
春节,也是各族人民集体举行文娱体育活动的日子。居住在平坝地区的一些傣族和壮族,都要举行“丢包”(又叫抛球)游戏,丢包时,男女青年各一队,并各自选出首领,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是抛出界或接不到的都为输;瑶族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弹月琴,吹芦笙,唱山歌,姑娘在歌舞时,要把自己精心绣好的花带或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表示爱慕;屏边等县的苗族,要举行“踩花山”,先在跳场上高高地竖起红蓝等色组成的花杆,上端插旗,男女青年盛装参加,绕杆吹芦笙、跳舞;哈尼族的主要文娱活动是荡秋千和坐磨秋(形如跷跷板,可以团团转动);拉祜族还有射击比赛、集体狩猎的习俗,猎获的兽禽实行平均分配。


第5版()
专栏:

一篙漓水碧,两岸桂岭晴 韩子善摄


第5版()
专栏:

别具风韵的流派艺术演唱会
张伟君
1982年元旦,北京京剧院老、中、青,生、旦、净行当的演员齐聚一堂,化装登台演唱不同艺术流派的唱腔选段。
这种“流派艺术演唱会”,是一种新的艺术尝试。
在一个晚会可以让观众欣赏到不同艺术流派的风韵。这是一场没有正式宣布的正式友谊竞赛,这对于艺术流派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演员声腔艺术的充实与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老、中、青演员同台演唱,能达到传、帮、带的目的。京剧表演艺术是由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组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不仅创始了梅、程、尚、荀四大艺术流派,而且成为一个时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相信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定会创始出更多的艺术流派。而“流派艺术演唱会”,百萃荟集,恰似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第5版()
专栏:

照片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红格尔公社文化站是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左图是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在那达慕大会上为牧民演出。
达·阿拉坦巴干摄


第5版()
专栏:

推理漫画 一九八二年一月华君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