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讲政策讲风格 增强军民团结
武汉部队和湖北省顾全大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妥善解决了五十二个土地遗留问题
本报讯 武汉部队和湖北省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坚持讲团结,讲政策,讲风格,从大局出发,经过充分协商,使52个土地遗留问题均得到解决。湖北驻军退给地方农场的土地1.8万多亩,武汉部队将军垦土地1.5万多亩借给地方群众耕种,进一步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
在解决土地遗留问题中,军政双方都互相体谅对方的困难。襄北劳改农场,原是地方的一个农场。1969年该农场撤销时,湖北驻军一些单位接收了1.7万多亩土地办农场或“五·七”干校。部队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决定将该农场的土地退给地方。在退还土地前,部队对驻农场的干部战士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提出在交接中爱护农场的一草一木,交出部队的作风和风格。地方同志也爱护人民子弟兵,体谅离城镇远的部队吃蔬菜困难,对驻在农场附近的4个部队单位,各给了二、三百亩土地作种菜和“三粮”用地,并保证这四个部队单位的营房用地和训练场用地。经过部队、地方政府和群众友好协商,目前部队已将1.4万多亩土地和农场房屋退给了地方,双方都满意。
武汉部队还根据一些地方群众土地少的情况,将自己垦荒的土地借给群众耕种。天门县是湖北省的重点产棉区,人多地少,部队就将在沉湖围垦的1.5万多亩土地借给群众耕种,支援群众发展粮食生产,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胡诚 孙风让)


第4版()
专栏:

讲事又讲理 批评不留情
万年县委常委年度总结,讲思想,讲自己,讲具体事,效果很好
本报讯 据《江西日报》报道:江西省万年县委常委在年度总结中,坚持原则,讲真理,不讲面子,抓住三件具体事,开展了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头一件事,县委书记汪成珠去年11月到南昌看病,托县委招待所买了30斤花生带去,代办的同志后来在招待所把这笔账报销了。汪成珠这次带头作自我批评,会后到招待所补交了花生款。
第二件事,县委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常委盖房子,没有按规定交地基价。常委会上把这事端了出来。这两位同志作了诚恳的检查,分别拿出210元和50元马上兑付了地基价,表示如国家需要,房子可折算作公产处理。
第三件事,吃喝多占。下乡检查工作加菜喝酒吃“招待饭”,尽管你有我有,都互相揭底;吃喝多的,批评也更厉害。最后统一了认识:今后不管是谁,吃饭都要按规定交钱。
常委会一口气开了四天两晚,没有停过嘴。批评不顾情面,“真刀真枪”,指名道姓。重点是“班长”、“副班长”。以往搞年度总结,谈工作多,讲思想少;谈人家多,讲自己少;谈一般现象多,讲具体事情少。这回一改这“三多三少”,集中讲思想、讲自己、讲具体事。
常委会结束后,立即召开了有各社、场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把常委们揭出来的“短”和盘托出。当着大家的面,涉及到的同志主动作自我批评,听取意见,效果很好。
县委常委这样做,在全县引起了震动。县直机关的干部说:“万年县今年开了一个好头!”


第4版()
专栏:

年景好了,就想乐一乐
——周巍峙下乡征求农民对文化工作的意见
连年丰收的京郊农村,今年春节分外热闹。丰台镇、房山县炮竹声声,锣鼓喧天,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来赶花会。大年初一、初二上午,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与农民一起在街头观看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耍武术。丰台区王佐公社怪村大队年已六十四岁的社员李云香领着村里的年轻人打着太平鼓过来了。她对周巍峙说,二十多年没打太平鼓了,现在年景好了,我们也年轻了。周巍峙称赞她这种保留民间文艺传统,热心培养徒弟的精神。
初二晚上,在周口店公社大韩继大队俱乐部里,周巍峙征求农民对文化工作的意见。社员们说,我们都爱看电视电影,现在反映农村生活的太少了。大队支部书记祁凤玲说,现在农村生活好了,搞文艺活动不愁没经费。我们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办起了俱乐部,有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对改变社会风气大有好处。现在的困难是缺少适合农村俱乐部活动的演唱材料。周巍峙说,农村有文艺人才,你们自己写点,文化馆、站提供一些,再动员作家多为农村写作,各地进行交流,材料就丰富了。文化部门过去对这项工作抓得不够,今后一定要加强。
初三下午,房山县石楼公社大次洛大队社员们正在观看本村业余剧团的演出。周巍峙和农民一起站在广场上观看河北梆子《王宝钏》。演出结束后,他走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并到社员苏林家里探望。苏林老大爷今年七十一岁了,是业余剧团的团长。他对周巍峙说,年景好了,收入多了,就想乐一乐。周巍峙说,苏大爷热心办农村业余剧团,为农民服务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剧团今后不仅能演传统戏,而且还要演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现代戏,社员看起来就更亲切了。
新华社通讯员 靳静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中国青年报》加按语刊登王震同志谈话
提倡青年学历史 激发爱国思想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中国青年报》今天在第一版以通栏大标题加按语刊登了王震同志不久前邀请中宣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共青团中央等几个单位的一批同志座谈时的谈话。这篇题为《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谈话原载《红旗》杂志今年第二期。
《中国青年报》的按语说,现在王震年事已高,仍满怀火一般的革命感情,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怀青年的成长。这篇谈话表达了他对党和国家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倾注了他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和期望。
编者按说,相信广大青年会从王震同志的这篇谈话中汲取力量,大兴刻苦学习之风,学好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王震同志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胡绳同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主要内容;提倡干部和青年读点中国近代史的书,建设好的民风民气;提倡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社会科学,包括学习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走过来的艰苦曲折的道路;希望各行各业青年都要学习历史,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增进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中宣部和共青团中央带头,理论界和大学文科的许多专家充分发挥作用,大家齐心协力,都来推动青年读书,学习历史,把良好的学风和正气鼓起来。


第4版()
专栏:

从一份调查材料看送“人情钱”之风非刹不可
本报讯 1月19日《湖南日报》发表述评,全文如下:请读者先看以下长沙市最近抽样调查得来的几个数字:每100户居民,自去年1月至11月间,有99户送了“人情钱”,共计2,365次,9,257.16元。平均每户每月2.2次,支出8.5元。最多的一户达357元,平均每月4.2次,月支出32.45元!这些还只算现金支出,尚不包括以实物相送的花费。“人情钱”不但数字惊人,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婴儿满三朝、做周岁,子女升学、招工、参军,同事退休、调动工作,吊奠死人,祝贺年节,祝贺新婚,对象见面,换房乔迁,大人生日等等,都有送“人情钱”的。此外,还有一种专为敲开某一后门的“人情钱”。
这次抽样调查是按照统计学原理,采取划类选点、等距取样的科学办法确定的。其中,有工人户,教师户,医务人员户,商业职工户,机关干部户,财政金融职工户,各占的比率大致与长沙市各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相当。因此,可以说这个调查情况是长沙市请客送礼情况的一个缩影,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调查情况看,送“人情钱”之风给职工家庭带来了很大害处。它加重了职工的经济负担。每百户家庭的“人情钱”支出占去了全部实际收入的5.03%。有的家庭11个月内送“人情钱”的支出相当于两个多月实际收入,有的因“人情钱”支出过多,入不敷出,造成了生活困难,只好借贷度日。因此引起夫妻扯皮打架者有之,造成父子、兄弟不和者有之,更不用说忙于筹措“人情钱”的精神负担了。有这么一件事:三个情同兄弟的青年,第一个结婚时,另两个各送去50元礼金。过了两个月,另两个决定同在一个月结婚,这个先结婚的青年一下要拿出100元来还礼,拿不出,急得哭。他以为是这两位朋友故意捉弄他,发出了“人情似纸张张薄”的感叹。后来礼还是还了,但此后相互断绝了交情。“人情钱”把本来应该是同志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情”金钱化、庸俗化了。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此风非刹不可。一直坚持不给别人送“人情钱”,别人送“人情钱”来也不受的,每100户中,只有1户。这1户是值得赞扬的。在送“人情钱”的同志中,多数是“心则非之,身则受之”的忍痛随俗者。这些同志应该向这户百里之一的人家学习,变随俗为易俗。若能如是,则百里之一就会变成百里之八九十,请客送礼之风的市场也就会大大缩小。也有少数同志,过去给人家送了礼,现在总想借个什么由头热闹一番,捞回来。这也是送礼名目越来越繁多,起点越来越高,请客送礼风难以即时刹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从调查情况看,受礼一方也并不轻松。备物、操办的劳苦不用说,有的虽然一时收“人情钱”多,但往往付之筵宴,所剩无几,留下的只是必须在以后的正常收入中挤钱还礼的债务。也就是说,受礼的同时,即是欠债的开始。可见受礼者亦当深思,宜在自己将要受礼之前,即做好解释工作,予以谢绝,关掉闸门。这是刹住这股歪风的又一个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些调查数字,清醒头脑,提高刹住请客送礼之风的自觉性。


第4版()
专栏:

抓住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重点
三明市初步改变了“脏乱挤差”状况
本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省三明市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本市实际出发,抓住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毫不放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环境卫生面貌大改观。精神文明建设从清洁卫生上突破,他们坚持一月两天“爱国卫生日”制度,领导带头,全民参加,清除了大批垃圾、废土、污物,疏污水沟,建下水道,消灭卫生死角“龙须沟”,并添置洒水车、扫地机,使市区70%地段的垃圾做到日扫日清。人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秩序安定。去年下半年,市委发动全市人民打了一场综合治理的总体战,建立治安保卫责任制后,各类案件发案数下降30%以上,几个大案全部破获。群众法纪观念大为增强,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公共交通拥挤得到改善。公交系统开展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礼貌待客、优质服务活动;青少年组织文明劝导队,上街头、车站宣传文明乘车,维持秩序。去年下半年交通事故比上半年下降56%,上下车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商业网点增加,群众方便,服务态度不断改善。去年新建了3个新型的综合商场,两个大型农贸市场,扩大网点240多个,加强了市场管理。


第4版()
专栏:

今日奉化
地处水网地带的浙江省奉化县方桥镇,几年来对集镇建设加强了统一规划,使水、田、路、房、桥的布局更为合理,新建的医院、影剧院、学校、商店等建筑井井有条,小镇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4版()
专栏:新风赞

“中国姑娘的心真比宝石还美!”
——外宾盛赞上海延安饭店十姐妹文明服务
一天上午,上海虹桥机场的一班国际客机马上就要起飞了。
正在这时,一辆黑色小轿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车子刚一停下,一位姑娘便跳下来,奔向飞机,目光在旅客中搜寻着,手中捏着一块锃亮的宝石。
她是上海延安饭店126号服务员潘杏芳。这天上午,接待外宾的十姐妹们刚送走了巴基斯坦友好代表团的客人,忙着整理房间。当小潘收拾抽屉里的杂物时,突然,一块只有黄豆粒大小,金光闪闪的东西映入她的眼帘。
“宝石!”小潘一看手表,“不好,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外宾丢了这么贵重的东西,该是多么焦急啊!”延安饭店领导知道后,立即派车送她来寻找这位客人。
当小潘找到那位客人时,客人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他接过宝石,激动地说:“中国人好!”“中国姑娘的心真比宝石还美!”
“中国姑娘的心比宝石还美!”这是多少外国朋友对十姐妹发自内心的赞叹。整整两年,十姐妹接待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596批近4万名外宾,服务员每天多次进出外宾房间,有些外宾常常把一叠叠钞票散放在桌子上,一件件高级商品搁在地毯上,但没有一人动一下;有的外宾欣赏高级录音机、照像机、电子计算机等时髦物品,她们从不围观;外国人的奇装异服,她们不羡慕,不模仿,穿着依然朴素大方,表现出了中国青年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文明新风荡中华,十姐妹热情周到为外宾服务的感人事迹永远铭刻在各国朋友的心头。初冬的一天,延安饭店来了一批美国代表团,十姐妹热情接待。细心的服务员乔敏发现代表团里有一位美籍华人整天低头不语,常常走到电话机旁,翻翻电话号码簿,又叹口气走开了,好象有什么心思。“您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的?”小乔热情主动地上前询问。这位客人耸耸肩膀,“唉!告诉您也没用!”小乔说:“只要我们能帮助解决的,一定为您想办法!”客人见小乔这样诚恳,这才吐露了真情。原来,他有一个妹妹从小分离,已经三十多年没见面了,只听父母讲过妹妹小时寄养在上海一个什么“安”的学校教师家里,小名叫阿兰,上海这么大,真是大海捞针呀!小乔把这件事记挂在心头,一连几天,她把一个个电话打向带“安”字的数十所学校。三天过去了,毫无结果。小乔想,几十年了,学校会不会改名呢?她又请有关教育部门帮助,查找了当年的有关资料,终于在客人离沪的头一天,在静安区的一所学校,找到了他已经改过名,调动三次工作的妹妹。兄妹见面时,紧紧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为了酬谢热心的服务员,客人特意买来礼物送给小乔,小乔连连摇摇手,说:“这是我们服务员应该做的!”
本报记者
白青山 本报通讯员
徐金潮 杨汉鹏(附图片)
上海延安饭店服务员热情接待外宾。 明生 彤旗摄


第4版()
专栏:

一杆公平秤 赢得顾客心
在辽宁省抚顺市露天区龙凤矿前的农贸市场上,义务物价检查员李文华自备一杆秤,在市场上为顾客检斤验两,主持公道。群众高兴地说:“有李师傅这样的秤,我们买东西就放心了。”
李文华是龙凤矿的退休老工人,共产党员。去年8月被抚顺露天区人民政府聘请为义务物价检查员。他每天都抽时间到市场上检查物价和衡器,宣传党的物价政策。他发现有的顾客买东西总爱站在秤前瞅秤码,有的买了东西不放心,又到别处借秤重称。为缺斤少两的事,买卖之间常有争吵。李文华就买了一杆秤,在商店门前和市场上为群众检斤验两。
今年1月18日,李文华在龙凤矿前的商店门口为20多个买猪肉、蒜苔的顾客过称检斤,结果,秤秤足斤足两。李文华当时就对商店负责人表扬了这些售货人员。后来,李文华又检查了另外一个正在卖鸡的商店,发现有两份都少给半两,他就要商店给顾客补足份量,并对售货员进行教育,又帮助调整衡器,及时纠正了错误。
李文华开始为顾客检斤验两时,应接不暇,但后来很多售货员和个体商户见李文华这杆公平秤在市场上扶正祛邪,受到群众欢迎,都主动校正衡器,保证足斤足两。顾客找李文华复秤的就逐渐少了。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实干家

乐于同孩子们在一起
——记桂林市退休女教师程世荣办幼儿班
桂林市叠彩区退休女教师程世荣,不辞辛苦,热情为街道群众办幼儿班,受到群众的赞扬。
程世荣从事幼儿教育40多年,先后担任过几个公办幼儿院的正副院长。今年初,她因年老体弱,上级批准退休。可是,她回家不几天,附近的许多干部、工人和居民,登门请她办幼儿班。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拉来,塞到她怀里说:“老院长!这就交给您了。”程世荣应家长的请求,同自己共事多年的退休女教师兰淑贞、彭淑珍,一起开办幼儿班。没有房屋,程世荣就让出自己的住房,白天把家什、铺盖全部寄放到别处,腾出空房子给孩子们作教室;晚上,孩子们回家了,她再将小课桌并到一起当床睡觉。程世荣一向生活艰苦,几十年来连手表也没买一只。可她不惜将自己积存的300元储蓄全部借出来,为孩子们购置吊扇、风琴、桌椅、教具和用具。她还经常和兰淑贞、彭淑珍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工厂拾掇一些碎木头、碎纸板、碎铁片,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制做几百件教具和玩具。
程世荣开办幼儿班后,街道群众纷纷争着把孩子送来,一下就收进了30多名。可是不久,彭淑珍老师被抽到别的街道办幼儿班去了,兰淑贞老师又住得比较远,幼儿班的重担大部分落在程世荣的肩上。程世荣不辞辛苦,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就起床,收起自己的蚊帐和铺盖,摆好孩子们的桌椅,打扫室内外卫生,消毒孩子们用的碗筷。接着,她就提着篮子赶到菜市场买菜买肉,回来就生起煤炉给孩子们煮好早点,等候家长送来孩子。上午,她和兰淑贞老师一起,一会儿给孩子们上课,一会儿领孩子游戏,一会儿给孩子们倒痰盂、洗手脸……忙个不停。中午,她又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孩子们睡觉,自己在一旁守护着,晚上,程世荣总是聚精会神地在灯下备课,编写教案和教材,有时还进行家访。许多家长非常感激地对她说:“老院长,您太辛苦了!”程世荣总是笑盈盈地回答说:“我一生都和孩子打交道,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我热爱他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心里就快乐。”
本报记者 朱 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