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山定权 人定心
——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冬季,咸宁地委几位正副书记带领4,200多名脱产干部上山了。是做啥去?原来是去稳定山林权。
稳定山林权,上级有指示,群众有要求。可是,有的干部思想有顾虑:“一枝动,百枝摇,按下葫芦浮起瓢,怕的是发‘兵’不由‘将’啦!”“一泡屎放起不臭,何必挑起来臭呢?”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咸宁地区绝大部分山头响起了团结的歌。
领导是个搭桥人
62岁的地委副书记温英带领一队人三上大幕山。
头一回,温英来到山的西段。看见1,000亩山场,茶中有杉,杉中有茶。咸宁县大幕公社的干部说:“这是我们栽的油茶,山随林走,这地归我们!”通山县大幕林场的干部说:“松杉是我们栽的,山随林走,地是我们的!”
第二回,温英来到山的东段,看见1,300亩山场。大幕公社的干部说:“我们已经在这儿办了林场,修了公路,要面对现实!”万家公社的干部说:“根据族谱、土改证等等,地属通山,要尊重历史!”
温英对干部们说:“咱们是一国人,不能寸土必争啊!”干部们偷偷地找他诉苦:“不是我眼窝子浅、鸡肠子小,是基层干部不好当!不能让社员说我牛角朝外弯,丢了老祖业,留下千古骂名。”“温书记,您拍板吧,您拍了板,社员怪不着我。”
温英到社员当中征求意见。社员说:“咱们同走一条路,同烧一山柴。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不是朋友,也是熟人。我们不管什么县不县、队不队的,那是上级的事情。”“温书记,您定案吧,手心是您的肉,手背也是您的肉。”
温英知道,争议的关键在干部身上。他到两县个别串连,分头座谈。一个星期后,双方意见一致了。他带领两县的干部、群众代表三上大幕山。根据有利绿化、便于管理、团结互利等原则,把东段大部分山场划给通山,把西段大部分划给咸宁,接着就立碑标界,颁发证书。
人们互相传告:“地委书记上了山,争议再大也不难!”温英笑着对人们说:“解决问题靠基层。我嘛,不过是个搭桥人,穿针引线做红娘。”
“三老”是个宝
解决山林纠纷,基层干部是主力军。全区两万多件纠纷,90%以上都是就地解决。蒲圻县赵李桥公社羊楼司大队一小队跟湖南省临湘县羊楼司公社徐家湾生产队田地相接,山林插花,有六处、300多亩山场长期权属不清,三天会谈都不欢而散。
羊楼司大队副队长孙天保提出:一队有位周喜妈,78岁了,娘家正好在湖南徐家湾生产队。她年轻时候看过山场,人熟、地熟,对过去、现在都熟,可以请她做个见证人。
这天,周喜妈家里坐满了人,两边都有她的亲人。大伙儿说说笑笑,十分亲热。周喜妈不偏不倚,丁是丁,卯是卯,把一个个山界林权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双方都很信服,很快达成了协议。人们纷纷称赞:“金山,银山,喜妈说了算!一个老婆婆,解决一大片!”
“‘三老’是个宝,解决争议少不了!”象周喜妈这样的老农民、老党员、老干部在咸宁地区有成千上万。你看他们,拄着拐棍、骑着黄牛,被年青人牵着、扶着、拥着,一块儿来到深山老林。他们放眼四望,指指点点。在他们嘴里,这些山山岭岭、沟沟岔岔,都有名有姓,有历史,有喜怒哀乐。它们“活”了,就到自己该去的各省、各县、各个公社“插队落户”。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稳权发证”的消息传来,蒲圻县国营羊楼洞茶场场长刘福生就发了愁。茶场有63处与120个生产队接界。这些天,不断有社队干部在茶园里头转游。“茶场是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啊!”
刘福生找县委书记石昌炎告急。石昌炎说:“不能拆场毁林,谁造谁有。”刘福生高兴了,经常对人说:“这理,那理,造林有理!”
工作队不断给他做工作:“开办茶场时,指山为界,也没办个手续,写个凭证,留下了后遗症。”“以前,你们要生产队的荒地,要哪块,给哪块。当时你们还不过意,说是茶场办成了,要给社员分点利。现在不能一毛不拔。”
双方几次协商,由茶场给让权的生产队补点钱,大家满意了,刘福生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其他国营林场也都顺利解决问题。权属一弄清,就发扬风格,互让互利。他们采取赠送、补款、帮忙修路、牵电线等多种方式,凡是纠纷得到解决的地方,双方关系特别融洽,互相帮忙护林、整地。
多年冤仇一朝消
阳新县王官大队(王姓)与上庄大队(徐姓)要签订协议书了。太子公社象办喜事一样,把双方干部、群众请到公社开会,还请来了其他各大队的代表。会上,王官大队支部书记王义保说:“今后我们要跟上庄长年和好,我准备让我的三姑娘跟徐家对亲。”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笑,几百年冤仇一笔勾销。这话立刻成了公社的头条新闻,传播到全县,还传到咸宁地区。
原来徐姓有座父子山,离他们远,离王姓近,王姓经常上山割草砍柴。两姓从明朝就开始打官司,有300多年不对亲。械斗不断发生,冤仇越结越大,解放前,打死13人,打伤、坐牢的数不清。解放后,不敢把人往死里打了,仍有78人受伤,7人坐牢。
稳权发证工作一开始,公社几位书记带领40多人的工作组,深入到两个大队。县长刘宪章对他们说:“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要做好人的工作!特别要打通干部和老年人的思想。”
大队干部和老年人受到教育,纷纷表示:在解决纠纷中,不当阻力当动力。他们对社员宣传:“你们算算:父子山一共4,900亩,1亩能栽多少棵树?一共是多少?现在你们看看:山上几个石头壳,山腰一片荒草坡……”“和为贵,富得快!”原先带头闹事的王义灯也现身说法,讲他弟弟成了打人凶手,被关进监牢,妻离子散,人财两空。他大声疾呼:“这为的是个啥?哪个得了益?一颗石头丢上了天,迟早都会落地。两家的冤仇,就没个完、没个了吗?”
经过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山权归上庄大队。由公社办林场,公社和两个大队派出劳力,收益按比例分成。上庄大队社员稳定了山权,愿意王官大队社员上山,帮助自己增加收入。王官大队社员也能光明正大地到山上为自己创造财富。双方都满意了,就一块儿上山搭棚建场。
咸宁地区的“老大难”解决了,别的纠纷也迎刃而解。在纠纷解决前,谁也不准私自上山。
“保住青山在”,是咸宁地区稳权发证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到去年底,工作基本完成,没有发生破坏山林、互相斗殴等事件。发证的时候,到处一片欢腾。赵李桥公社大港二队的代表自动“坦白交代”:
“他们曾经选出4个小伙子,向外地请来的武术教师学艺,准备大打出手。惹得大伙儿笑个不停。山定权,人定心,消除了扯皮拉筋、打架流血的祸根。
本报记者 刘 衡


第2版()
专栏:

只要打开思路就能广开财路
蚂蚁岛公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本报讯 浙江省普陀县蚂蚁岛公社在搞好捕捞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一个远离大陆、远离城市而面积仅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发展起水产品加工、海水养殖(海带、紫菜、对虾)和农、林、盐、牧、副、工等46种生产事业,使全岛2,300多个十七岁以上的男女整半劳力有了就业的机会。全社人均收入超过380元,每年提留公共积累达50万元,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岛一片兴旺景象。
蚂蚁岛公社只有千把户、4,000余人,历来以近海定置网捕捞小鱼虾为主,是个纯渔业公社。他们的经验说明,即使在小小海岛,只要思路打得开,也可找到生产门路。海岛周围可以养殖;已经围垦的400亩海涂,因为盐碱重,种粮种棉无收成,但把它改建成盐场和对虾养殖场,收入就比较高;岛上有山,可以发展林业,现在整个蚂蚁山已经郁郁葱葱;山上有石头,这也是可供开采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社员收入增加,普遍要求盖房子,公社就开办了水泥预制件厂和基建队,既适应了需要,又安排了劳动力;岛上有泉水,适宜生产清凉饮料,他们同有关部门合作,办起了汽酒厂。现在,全社多种经营年收入已达170多万元,占总收入四成左右。虽然1980年和1981年海洋捕捞连续减产减收,但由于发展了多种经营,弥补了损失,使集体的积累和社员的收入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推广“桑蔗基鱼塘” 发展农业经济
中外科学家经过两年考察,认为顺德县“桑蔗基鱼塘”是合理利用水陆资源的人工生态系统,很有参考价值
本报讯 记者黄越、黎尔宽报道:广州地理研究所和联合国大学的科学家,经过两年考察,一致认为,广东省顺德县的“桑蔗基鱼塘”,是合理利用水陆资源的人工生态系统,为热带、南亚热带三角洲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顺德地处多雨的珠江三角洲中部。当地农民早就懂得把渍水的低洼地挖成水塘养鱼,挖出来的泥土堆放在鱼塘周围,筑成塘基。开始,人们利用塘基种果树,后来改为种桑养蚕,用蚕粪、蚕蛹喂鱼。随着制糖工业的兴起,相当一部分“桑基鱼塘”又改成了“蔗基鱼塘”。如今,顺德县68万多亩耕地中,这样的“鱼塘”已占了35%。
科学家们详细考察了“桑蔗基鱼塘”的生态环境,得出结论:由于鱼塘、蔗、桑相互连结荫蔽,经济作物区的小气候得到调剂,整年水温适度,空气湿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各种生物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非常科学的。人们将蚕粪、蚕蛹投进鱼塘后,先是鲩鱼享用,鲩鱼的粪便被浮游生物吸收,加速繁殖;浮游生物成为鳙鱼、鲢鱼的主要食料。鳙、鲢排出的粪便,加上鲩鱼吃剩的残物沉到塘底,成了鲮、鲤、鲗鱼的食物,它们的排泄物分解为氮、磷、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农民挖出塘泥填在塘基上,成了桑、蔗的上等肥料。顺德县不少社队将榨糖后的蔗渣进行化学处理,制成含淀粉和蛋白质的精饲料喂鱼。“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几年来,全县每年甘蔗平均增产12万吨,蚕茧增产7,000担,塘鱼增产6万担。目前,顺德的“桑蔗基鱼塘”正在沿海大沙田地区推广。


第2版()
专栏:

上海郊区普查土壤因土施肥
缺啥补啥 增产潜力真大
本报讯 记者孙洪祥报道:上海郊区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不同特性,因土施肥,缺啥补啥,增产效果显著。去年金山县朱行公社的早稻,在面积比上年减少1,750多亩的情况下,总产量却增加了近140万斤。
朱行公社早稻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土壤普查的成果开展科学种田。他们通过土壤普查,摸清了全社耕地的脾性,对“症”下“药”,因土施肥,如有机质含量偏低的,增施有机肥料;氮肥过多、磷肥偏少,造成氮、磷比例失调的,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肥。减少了盲目性,加强了科学性,水稻长得穗大粒重,胜过往年。他们说:“缺啥补啥,增产潜力真大!”
过去,大家把“化肥飘飘,氨水浇浇(均是氮肥)”看作是用肥的模式,不注意各种肥料的合理搭配。在这次土壤普查中,上海的农业科技人员发现各县的耕地由于有机肥不足,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壤中氮、磷、钾比例普遍失调;很多耕地存在着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增厚;排水不畅,渍害严重等问题。很多社队就以土壤普查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因土种植,因土耕作,因土管理,以求得农业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去秋以来,各县进行了氮肥适宜用量、磷肥肥效、氮磷合理配比和钾肥肥效等试验工作。实践证明,凡缺磷或钾的耕地,在增施磷、钾肥后,三麦、油菜、早稻、后季稻和棉花等农作物,均能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喜鹊为何迁居?
李引
湖南某地的一个山区公社,早年古木参天,绿荫蔽地,因为几次大砍大伐,如今方圆几十里内,找不到几棵高三丈以上的树木了。以树为巢的喜鹊,只得在高压电塔上栖身。有些社员触景生情,建议积极造林,订立护林公约,大力恢复发展林业,让喜鹊回树上来。不料,有人却说这是“为喜鹊耽忧”,是“多管闲事”。
这里的社员由喜鹊迁居联想到造林护林的重要,是对生态失去平衡的警觉,觉察到毁林的可惜和造林、护林的可贵,绝不是为喜鹊耽忧,多管闲事。唐代诗人王维写过这样的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鸟类以林为居,树多鸟就多,野兽也多。这正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个反映。这首诗的下一句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说的是树木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这说明,人们早就知道森林的多种作用了。结合实际,反复宣传有关林业的科学知识,使之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应当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愿广大农村和城市,都把这件大事抓起来。我们要从气候失调、风沙增大、水土流失、木材缺乏等事实中记取教训,懂得森林是维护人类生产、生活以至整个自然生态的屏障,积极响应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号召,人人动手植树造林,坚持不懈,加快绿化祖国大地。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玉溪县农村生产队有三千多名年满六十岁的女社员和六十五岁的男社员享受工分补贴。这些老年社员晚年生活过得很愉快。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第2版()
专栏:

百色云木耳大丰收
广西百色云木耳朵大肉厚,色泽褐红透亮,在一九七九年全国黑木耳生产会议上,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一。去年收购量达一百六十八万五千多斤,比一九八○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八点九,是解放以来收购量最高的一年。


第2版()
专栏:

利用防空洞种天麻
一九八○年,浏阳县人防办公室在防空洞内种下了十窝天麻,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收获天麻三十九斤半。最多的一窝重七斤二两,最大的一个天麻重半斤。
前不久,浏阳县科委和县人防办公室及县药材公司联合举行现场会议,要求把有条件种天麻的人防工程尽可能利用起来,扩大天麻种植面积,为国家创造财富。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五件生活事 一片爱民心
江苏省建湖县颜单公社党委关心群众生活,两年来,带领群众办了5件福利事业,受到社员称赞。
水乡通汽车,群众笑颜开。这个公社离县城30多里。为了方便群众,公社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筑了16里长的公路,和邻近公社的公路连接起来,于去年2月通了汽车,方便了17个大队及邻近两个公社的群众。
建立建材厂,社员盖新房。为解决群众盖房困难,这个公社兴办了两个年产2,500万块砖瓦的砖瓦厂;还办起了水泥厂和水泥预制件厂,为3,200多户社员解决了建房材料。
有了影剧场,老少喜洋洋。近年来,他们除成立了两个电影队,经常到基层巡回放映外,去年又将原来的会场改建成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的影剧场,到年底共上演280多场。
吃上自来水,日子更甜美。这里农民历来饮用河水,河水常被污染,真是机船走过吃油水,田间治虫吃药水,鸭子一淘吃浑水,大雨过后吃臭水。前年以来,他们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打了150多眼水井,去年又打了5口深水井。群众吃上了井水,部分群众还吃上了自来水。
洗澡进浴室,社员心欢畅。1979年全公社只有3家浴室,后来利用温室改浴室,自筹经费修浴室,利用社办工厂余热办浴室等方法,先后办起了45所男女浴室。
沈鸿 陈泽胜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社员喜酿丰收酒
福建省建阳县麻沙公社新溪大队,每年进入腊月之后,不少人家就开始酿制糯米酒。
去年,新溪大队获得了丰收,比上年增产三十二万多斤,社员家家粮食都比较富裕。为了庆祝丰收,过个好年节,一进腊月,社员群众家家忙着舂?粿爆米花,置缸酿酒。四队社员彭硕奴,两季稻实收干谷一万七千四百斤,超产三千多斤。扣除多年的借欠粮一千多斤外,还余二千多。老彭高兴地对老伴说:“今年光景好,多酿点酒,正月里好待客。”新年前,他俩就开始酿酒。二队老队长陈维清,平素喜欢喝点,但由于家里人口多,粮食少,很难得喝杯酒。去年,他家得超产粮二千多斤。粮食有余了,就开始酿制糯米酒。老汉有时收工回来,舀上一碗香甜味醇的米酒喝,既解乏,又生劲。
孙得建 李加林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代奎毅义务育树苗
四川安岳县城南公社退休工人代奎毅回到家乡后,看到过去满山遍野的林木不见了,到处是光秃秃的“和尚头”。他决心利用退休在家的机会,为绿化家乡荒山出点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些益处。于是,他在荒地里开出了苗圃,自己掏钱买树种和培育树苗所需的薄膜、谷草等;没有技术,他一面拜有经验的老农为师,一面买回有关培育树苗的技术书籍认真学习。前年春天,他播下了一批树种,并精心管理,到秋天树苗长到了1米左右高,第一次移栽的树苗就有3,000多株。
去年春节刚过,老代又开垦了6分苗圃地。3月份,树种播下土后,他更一心扑到培育树苗上,白天,他去七、八里外的苗圃地看护;晚上,戴上老花眼镜,打着手电筒到苗圃地里捉地蚕子。18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苗圃地的3万多株树苗,经过他的精心培育,长得绿油油的。这批树苗已在去年秋天免费供给社员移栽。
邱万瑞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铁牛”巧织锦绣图
蔡远福
在原野,在乡间,一台台拖拉机往返奔忙,机声隆隆,车轮滚滚,好不红火!一首歌谣这样咏赞道:“‘铁牛’疾驰如梭飞,公社山川织锦绣。”
农具,我们的祖先一般叫做“田器”或“农器”。从上古社会的耒耜、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到今日的拖拉机,都同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有拖拉机之前,我国农村主要靠人、牛耕作,因此人们自古对牛一往情深。而机耕较之牛耕,在耕作技术上是一大进步。“铁牛”,正是劳动群众对拖拉机这种新型农机具最形象的爱称。
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范围很广。除犁地、平地外,配上其它机械,还能收割、播种、除草、施药、运肥、抽水、发电、锯木、加工农副产品。总之,能比较广泛地为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服务,并具有高效、低耗、优质、安全的特点。这些是人、畜作业所不能比的。
拖拉机在汉语中属译音名词。在英文中它叫“拖拉托尔”。世界上最古老的拖拉机用蒸汽作动力,轮子也是用钢材铸冶而成,运行相当笨重。1890年以后,美国试制成功主机用燃烧油作动力的拖拉机。在这前后俄国的布里诺夫又发明了履带式拖拉机。1932年,美国弗尔斯通公司才成功地设计制造出轮胎式拖拉机。
拖拉机问世初期,曾被帝国主义用来为侵略战争服务。把它应用于农业生产,只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拖拉机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农机具,发展得很快。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拖拉机生产已有很大成绩。继河南洛阳第一座现代化的拖拉机制造厂建成之后,天津、石家庄等地又新建了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大型拖拉机制造厂。全国生产的拖拉机大至100马力,小到12马力,不仅品种增多,质量也日渐精良,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
但是,美中仍有不足,现在生产的拖拉机多适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急需小型拖拉机。所以,如果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多用途小型拖拉机,做到一机多用,一机常用,将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李锡武 插图)(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