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石油供过于求 超级大国挑拨 石油财团破坏
石油输出国组织需协调行动对付挑战
本报讯 据报道,在世界局势动荡、西方经济衰退和石油供过于求的形势下,石油输出国组织
“面临着创建以来最严重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团结,协调行动。
近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油价下跌,出口减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成员国原油日产量已从1979年的3,1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2,000万桶,石油收入盈余也开始出现严重下降的局面。
据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亚马尼预计,由于西方陷入经济危机,对石油需求量继续减少,1982年油价将继续下跌,到今年年底大多数成员国都要出现赤字。如果各成员国在油价问题上仍各行其是,问题将更严重。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21年来,作为第三世界最强大的原料生产国组织,曾在冲破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超额剥削和维护本国经济权益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爆发后,这个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运用石油武器,停止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供应石油,并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手中首次夺回了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5倍,充分显示了团结战斗的威力,震动了西方世界。
近年来,在石油市场发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各成员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未能解决分歧,加以超级大国的分化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破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作用逐渐遭到削弱。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油价问题上。1974年以来的各届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都在这个问题上争持不下。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一些成员国主张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油价,认为在市场上供过于求时,主要是降低油价,而不应减少石油产量。先是以伊朗而后来是以利比亚为首的一些成员国则主张高油价政策,认为应采用减少产量的办法,来维持和提高油价。在1975年9月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上,伊朗坚持主张提高油价15%,沙特反对,会议最后作出了提高油价10%的妥协。但在1976年底的多哈部长级会议上,沙特和阿联酋决定提高油价5%,其他8个成员国则决定分两次提价15%,使该组织第一次出现了分别提价即“双重价格”的局面。但本着加强团结,消除分歧的原则,1981年10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协商会议,就原油每桶定为34美元的价格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这个组织争论一年多的标价不统一的现象。同年12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第62届部长级会议又决定把某些等级的原油每桶降价20至70美分。
1980年9月爆发的两伊战争,也加剧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的矛盾。作为该组织的两个重要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双方重点进攻对方的经济命脉——石油设施,使石油产量锐减,造成了严重损失。
两个超级大国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之间进行拉拢、离间活动。西方石油垄断公司也不断玩弄各种手段,企图削弱和搞垮石油输出国组织。1974年11月15日在巴黎成立的21个工业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能源机构,是西方国家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抗衡的主要集团。它们采取了储存石油、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和压价抛售石油等措施来对付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伊朗巴列维垮台前后,它们掀起了抢购石油的浪潮,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歧空前激化。1981年初世界石油市场出现“过剩”现象后,西方石油公司乘机大量抛售库存石油,每天平均达400万桶,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受到威胁。同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七姐妹”中的一家公司带头压价,一时造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多数成员国之间出现争相削价、争夺顾客的混乱局面。这些事例,引起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警惕,沙特阿拉伯等一些成员国呼吁各成员国之间不要象1979年到1980年那样各行其是,而要继续克服矛盾,协调行动,使这个组织再度强大起来。(附图片)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技术人员在控制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摄


第7版()
专栏: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说
世界石油供应过剩情况不会继续下去
据新华社联合国电据来自利雅得的消息报道,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最近说,沙特阿拉伯将大幅度削减石油生产,目前世界上石油供应过剩的情况将不会继续下去。
亚马尼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占世界已知石油蕴藏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它能把石油产量减少到日产620万桶而不影响其耗资几十亿美元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将远远低于1981年日产1,000万桶的生产水平。


第7版()
专栏:

拉美四国和美国希望中美洲成为和平区
巴西和苏里南外长强调在没有外来干涉情况下解决加勒比问题
新华社波哥大1月28日电 据哥伦比亚总统府新闻秘书处报道,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和美国政府今天表示,希望中美洲成为一个和平地区。
这是上述四个拉美国家外长和美国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在一项联合声明中提出的,他们参加洪都拉斯新总统就职仪式后在这个国家的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签署了上述声明。
声明说,中美洲民主共同体的成员国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正为消除不发达和产生剥削的结构上的原因而进行个别的和集体的努力,力争个别地和集体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促进、鼓励和发展私营企业部门方面,通过生产和投资机构协调各国政府的行动”。
声明还说,“为了实现使自由、民主和全面发展制度化的原则和目标,从而把该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置于坚实的基础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美国表示愿意提供援助和合作”。
声明的签署国还表示“要保卫各自人民的自由和各自国家主权,为此,他们重申绝对服从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和目标”。
新华社巴西利亚1月27日电 巴西外长格雷罗和苏里南外长纳伦多普今天在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中表示,“对世界上一些地区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深为忧虑”。
这项公报是在格雷罗外长结束了对苏里南进行的两天访问之后,在两国首都同时发表的。
双方一致认为:“国际上的紧张局势和敌对活动决不应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地区。此外,双方拒绝形形色色的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以及政治和经济统治”。
两国外长还强调,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应该在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干涉的情况下求得解决。


第7版()
专栏:

美国取消对哥斯达黎加金枪鱼的禁运措施
据新华社圣约瑟1月26日电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在哥斯达黎加坚持努力下,美国正式决定取消禁止哥斯达黎加金枪鱼进入美国市场的措施。
美国驻哥斯达黎加大使弗朗西斯·莫尼尔昨天下午向哥斯达黎加总统卡拉索转达了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根据这项决定,美国政府立即解除1980年2月以来对哥斯达黎加实行的金枪鱼禁运。卡拉索总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据认为,由于美国取消了禁运措施,两国可能在2月份就保护东太平洋海洋资源和合理捕捞金枪鱼问题进行谈判。


第7版()
专栏:

哥伦比亚《时代报》发表文章指出
苏联把古巴变成拉美的军事堡垒
据新华社北京电 波哥大消息:哥伦比亚《时代报》最近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在苏联的武装下,“古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事堡垒”。它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对外推行侵略和颠覆政策。
文章援引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不久前交给记者的一份关于苏联武装古巴20年的研究报告材料指出:“自1960年以来,苏联已经向古巴运进了价值20亿美元的武器,使古巴成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目前苏联除每年以30亿美元的援助来维持古巴经济以外,还通过不断提供现代化武器装备,把这个岛国变成拉美最大的军事堡垒。”
文章说,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卡斯特罗政府就从苏联那里得到了T—62型坦克、供陆军使用的BMP型装甲车、BM—21型多管火箭发射器、ZSU—214型地对空武器等等。此外,古巴的空军是拉美最庞大的空军之一,也可能是整个拉美装备最好的。它拥有200架米格—21战斗机和一支米格—23飞行纵队,这个纵队可以运载核武器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任何一个国家以及美国的一部分地区飞行。
在海军方面,古巴拥有的兵力近10,000人。苏联新近向古巴提供了两艘F级潜水艇和一艘科尼级护卫舰,增强了它的作战力量,使它可以在加勒比海域、墨西哥湾活动,甚至可以到大西洋的一些水域活动。文章还指出,古巴的武装部队人数已达到22.5万人,此外还有上百万待命投入战斗的后备役人员。
在上述条件下,卡斯特罗政府利用它在拉美地区拥有的军事优势,推行了一种侵略性的对外军事政策。这种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以下后果:它在四大洲的17个国家里驻有52,000名军人;它已开始以任意的借口侵犯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


第7版()
专栏: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今昔
张志军
夜航机平稳地降落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迦国际机场。随着人流,穿过宽阔明亮的通道,来到候机大楼。这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的建筑,宫殿式的大厅正中有一个圆形水池,池中清澈透明的水柱,冲出水面,奋力向上喷去,水池旁,摆有一圈棕色沙发。送往迎来的人们在热情地交谈着。一位在沙迦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华侨对我说:“三十年前,沙迦还是一片黄沙,只有几座低矮简陋的茅屋,居民们或是赶着骆驼过着游牧生活,或是驾着小船捕捞鱼虾……可现在的沙迦已是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阿联酋位于海湾南岸,是一个只有8.5万平方公里土地,104万人口的小国。全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马角、乌姆盖万、富查伊拉和阿治曼等7个小酋长国组成。
阿联酋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据1980年统计,石油储量为42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8%。石油年产量为8,298万吨,石油收入192亿美元。按人口平均收入高达26,750美元,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石油财富的骤增,促进了阿联酋经济建设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的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企业代替了过去的木船制造、渔网编织和打制手饰等传统手工业作坊;茫茫黄沙中举步蹒跚的骆驼已被奔驰在平坦柏油路上的高级轿车所取代;大型港口里停泊着来自五大洲的巨轮。
经济的繁荣,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0年前,阿联酋还是一个文盲遍布的国家,如今已有各种学校250所,在校学生12.5万多人。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本国的科学技术人材,政府用于教育的拨款在逐年增加。1981年教育事业的预算占预算总额的29%。目前,全国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政府还向出国留学生提供补贴。
石油资源总是有限的。阿联酋政府从长远考虑,非常注意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多样化,利用石油美元大量引进先进的设备,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与此同时,对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绿洲和沿海的渔业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以求充分开发和利用除石油以外的自然资源。1981年上半年,阿联酋政府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计划,决定在1981至1985年期间,拨出500亿美元的巨资来发展经济建设。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阿联酋人民前进的步伐越跨越大。(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交流事业
35国举行国际交流发展计划会议
本报讯 有35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交流发展计划会议,已于本月25日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城闭幕。这次为期一周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事业寻求更多的财政援助,确立优先发展的项目并提出新的领导机构的候选人。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波蒂略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会议还通过了42项地区的、地区间的和国家一级的计划。
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不满意某些西方新闻机构垄断交流事业。纷纷要求建立世界新闻交流新秩序。在这基础上1980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1次会议上讨论制定了国际交流发展计划,目的是要促进各国在发展交流设备方面的合作与互助,以及缩小它们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去年5月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今年举行的是第二次会议。
为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发展交流事业,预计需要7,300万美元。在此次会议开幕前,已获得的捐款共500万美元。但是美国及另一些西方国家指责这个发展计划会导致政府干涉新闻事业,不愿提供援助,而只愿直接援助某些项目。
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陈迹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和交流事业,以此作为建立世界新闻和交流新秩序的第一步。中国在会上宣布提供10万美元,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交流事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