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国农民的光荣
——访参加国际农业集约会议归来的农民小麦专家刘应祥
姬业成
1981年10月26日上午,一位中国农民从容地走上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巴勃拉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集约农业会议的讲台,向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92位专家、学者,作关于如何夺取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学术报告。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农民小麦专家刘应祥。
当大会主席罗勃特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刘应祥的身份和他在小麦栽培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刘应祥向大会介绍了他和他所在的大队创造的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一整套经验,和在全县、全省推广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按照大会的规定,每个报告人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可是大会主席破例多给了他一些时间,就这还没有满足各国专家、学者的要求。他的报告刚一结束,就有十几只手举起来,提出各种问题,诸如中国农民是怎样积造和使用农家肥的?他的经验是怎样在全省推广开来的?等等,请刘应祥回答。刘应祥熟练而准确地一一作了回答,一共讲了70分钟。代表美国一个州参加会议的学者、美籍华人杨二恒,看到提问题的人很多,怕中国翻译一个人忙不过来,自动站出来为刘应祥当翻译。许多代表伸出大拇指,称赞中国是有机农业之母。英国一位专家说:中国有古老的文化、优良的传统、丰富的经验,农业上有很多值得各国学习的地方。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教授休·波潘诺博士说:“中国代表在这次大会上是最有经验的人”。
刘应祥53岁,出生河南省偃师县的岳滩村。岳滩村北临洛河,南靠伊水,解放前,十年九淹,全村平均每人只有半亩土地。村子穷,刘应祥家更穷,他十几岁就开始逃荒要饭、给地主当短工。家无下锅米,地无下种粮,常常是“种上麦,去讨饭,一年和麦见一面”。刘应祥断断续续只念了三年初小,更谈不上学习什么科学技术了。
解放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也有了学科学的权利。有一次他到县农场参观,看到农场的小麦品种好,就带回了四穗,繁育扩种,三年后就在全社普及了这个良种,加上合理密植,使全社的小麦单产达到了300多斤。刘应祥处处留心,善于思索,有时蹲在麦田里观察麦苗,一蹲就是个把小时。有人说他是“小麦迷”,有人说他是“麦大夫”,好给小麦瞧病,麦苗饥了渴了他都知道。他的经验正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年冬季,他给萝卜地浇水,渠水跑进了相邻的麦田,结果这块小麦长得很好,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小麦实行冬灌可以增产的结论,并且总结出了“夜冻日消,浇着正好”的规律,打破了“人活一百,没见过冬天浇麦”的老习惯。农村春季有许多庙会,成千上万的人赶会看戏,常常把附近的麦田踩得象光场一样,可是一场春雨过后,麦苗照样返青,而且长的粗壮矮,收成也不低。刘应祥对这个现象进行详细研究,终于悟出了小麦实行镇压可以防止旺长、促进分蘖的道理。刘应祥看苗管理的形象化语言是“三个耳朵”麦叶象猪耳朵向下耷拉是过旺,需要控制;麦叶象马耳朵向上竖是瘦弱,需要促进;麦叶象驴耳朵肥而不垂正好。这“三个耳朵”,是他在麦田与过路的赶车老人打比喻作的总结。他还从地边麦穗大、粒多的现象,探索出边行优势和合理群体结构的科学。
在刘应祥领导下,岳滩农民把传统的小麦生产经验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选用良种,精耕细作,合理密植,以施优质农家肥为主,适当施用化肥,看天看地看苗管理,使全大队小麦产量稳步提高。五十年代末平均单产400多斤,六十年代提高到600多斤,七十年代达到800多斤,近几年一直稳定在800至900斤之间,一部分麦田超过1,000斤。生产每1斤小麦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使用机械和水电费用)由过去的6分多钱降低到2分多钱,形成了夺取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低成本的一整套科学经验。
河南各级党组织对刘应祥和岳滩大队的增产经验非常重视。从五十年代起就采取措施进行推广。河南农学院的教授和讲师们每年都要到岳滩大队研究实习,帮助岳滩总结经验,刘应祥也更加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就凭他小学三年级的文化基础,硬是攻读了河南农学院的函授课程。在专家们的协助下写出了好几本小麦栽培的专门著作。各级部门先后在岳滩大队开办过有8万人次参加的小麦生产技术训练班,岳滩大队先后派出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次到全国10个省和本省50多个县的重点大队去指导小麦生产,一去就是一年。所到的生产大队,小麦产量一般当年都增产三成以上,有的成倍增长。偃师全县推广了岳滩大队的经验后,全县20多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斤。从1974年开始,河南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科研协作,促进了全省小麦的连续增产。去年河南全省6,000万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336斤,其中参加“高产稳产低成本”科研协作的3,00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斤,有100万亩超过800斤。在河南,小麦是“低产作物”的帽子已经被甩掉,而成为全省增产幅度最大的主要作物。
三十年来,刘应祥由一个普通农民逐渐成长为一个省的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科学家,从当互助组长到当合作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地委常委、省农委副主任。不论职务怎么变,始终保持着劳动农民的本色,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生产实践。他每年从小麦种子入土到麦粒归仓,都要到全省小麦产区去察看好几次,发现问题,及时和有关方面研究,采取措施。他到麦地一看,就知道麦苗是缺水还是缺肥。是缺氮肥,还是缺磷肥、钾肥。
刘应祥在谈到参加这次会议的体会时说:
第一,增强了对我国农业发展前途的信心。很多国家都说中国是世界农业之母,有4,000多年经营农业的历史,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中国的有机农业更感兴趣,对我国现行农业政策也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十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成就感到鼓舞。外国农业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农业生产方面也有很多经验是外国人非常重视的。我们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要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走我们自己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二,必须重视有机农业和精耕细作,世界上有的国家拚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现在他们吃到了苦头,土壤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美国现在就兴起了一股有机农业热。政府专门为不施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产品颁发证书,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售价比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产品高二至四倍。美国许多地方政府规定树叶不许用火烧,要沤制有机肥料。我国搞有机农业有传统,但前几年也有盲目施化肥、忽视农家肥的倾向。我们不能走完全不用一点化肥的极端,但一定要重视有机肥料,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据一些专家试验,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比重,每增加1%,产量就提高一倍。我国有机肥种类很多,要广开肥源,不断改进积肥、施肥方法,因地种植,轮作倒茬,精耕细作,千方百计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第三,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我国各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对这些经验一要总结,二要推广。再好的经验不推广有什么用处!现在有一种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农业科技人员也是坐在大楼试验室里搞研究的多,下去和群众结合搞推广的少。“四人帮”横行时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赶到五七干校,那是迫害,应该纠正,但农业科研一定要和千百万人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第四,小型集约农业大有可为。我国农民的自留地生产要走集约化道路,要充分利用地力、人力,千方百计增加产量,增加收入。美国有的户把阳台都用上种蔬菜,还有用木箱、吊盆种菜的,产量很高。
刘应祥说,他决心在他的家乡搞有机农业、小型集约农业的试验。我们在期待着他试验的成果。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深入困难社队三年大见成效
德州地区四十二个穷社翻了身
本报讯 记者毛致存、通讯员徐洪岭报道:长期处于贫困状况的山东德州地区42个困难社,1981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700多万斤,做到粮棉双贡献;人均分配达到130多元,第一次超过全区的平均水平。长期外流的4,700多名社员,陆续返回队里,一大批光棍汉找上了对象。
德州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42个困难社,又是这个地区最穷的,集体家底很空。1978年,社员人均分配只有35元,年年靠国家返销粮和救济款过日子。1979年初,德州地委在研究怎样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尽快改变全区贫困面貌时,对这42个穷社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穷社人口、土地都占全地区的六分之一,如果把这些困难社抓上去了,就会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地、县委决心加强工作,把这42个困难社促上去。为了弄清情况,对症下药,地、县抽调了一批干部,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一个社一个社地调查生产、生活现状,找到了长期贫困的原因:第一,领导班子成员思想包袱沉重,精神不振。大多数社队干部过去挨过整,挫伤了积极性。第二,各项政策落实得缓慢。第三,生产资金短缺,再生产能力很差。可是,各项政策要靠干部去落实,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也要靠干部组织群众想办法克服。因此,工作组决定首先帮助困难社队的干部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同时积极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如尊重社队自主权,调整农作物布局,落实生产责任制,广开门路,发展多种经营等,调动社员生产的积极性。
德州地区的各级领导还切切实实地帮助穷社穷队发展生产。德州是个老棉区,在调整作物布局时,粮食包袱重。地委就在粮食征购任务上适当减免。他们还给社队聘请农艺师,传授植棉科学技术,培训骨干。在物资上,也给予适当的支援。几年来,光地委为42个困难社增拨化肥8,400吨,发放支援穷队投资和社队企业贷款666万元,拨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经费206万元,拖拉机42台。
目前,德州地区的困难社队信心百倍,正在抓紧时间,订规划,议措施,为夺取1982年的农业丰收积极作准备。


第2版()
专栏:

科学管理良种 促进农业增产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
新华社北京电 为了加强农作物品种管理,有计划地推广良种,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促进农业增产,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15日到21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定全国的、跨省区域性的农作物品种(包括新育成和新引进的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经济价值、适应地区以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提出示范、繁殖、推广的建议。凡属经过连续三年(季)的区域试验和两年(季)生产试验,常规品种产量高于当地主要推广品种原种的10%以上,杂交种产量高于当地杂交种10%(或高于常规品种的20%),综合性状优良,或有一项以上性状表现突出的品种,就可上报审批,经审定合格者,发给审定合格证书,并由种子部门划区推广。
选育和推广良种,是农业增产诸因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建国以来,我国有25种农作物(不包括蔬菜),共育成2,729个品种,大部分已推广应用到生产上,有不少的品种在农业增产上立了功。但是,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品种审定机构和完整的规章制度,良种推广工作中出现了多、乱、杂的状况。一方面,一些地方不断发生没有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繁殖就盲目地、大量地引种和推广的现象,给生产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育成多年的良种,得不到及时地、大面积地推广,在生产上未能发挥应有的增产作用。这种种子工作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矛盾,随着社员学科学、用科学热潮的出现,显得更加突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审定品种条例的贯彻,将会使良种推广工作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保护好猪源促进多养猪
山西省养猪有下降趋势,全省母猪存栏数下降了十五万头,公猪下降近两万头。这一情况,已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注意。
山西省养猪有下降趋势,据省农业厅畜牧局统计,截止1981年12月初,全省养猪存栏比1980年下降115万头。其中母猪下降15万头,公猪也下降近2万头。造成养猪头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由于农民“卖猪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每年养猪20万头的万荣县,连续十年每年交售猪65,000头。去年以来,因为县收购站实行“凭票限额收购”,许多大猪出售不了,农民急得团团转,有的自宰,有的忍痛以低价卖给外省或本省的私人屠户。有的地方养猪留料政策没有落实。有些地方把养公、母猪留料政策也取消了。因此,农民感到,养母猪不如养肥猪。万荣县去年初有母猪3万头,现在只有13,000头了。襄汾县去年的母猪饲养头数比前年下降25%。
以上情况,已引起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在最近召开的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广泛听取各县(市)意见,重申养猪留料和奖售政策不变。省商业和畜牧部门确定生猪收购基数,收购部门和农民签订收购合同,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养猪的后顾之忧。同时,省畜牧部门与各地、县商定,在全省现有的存栏仔猪中,选留10万头母猪和1万头公猪,进行繁殖。并建议有关部门对养母猪养公猪的社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本报记者 王艾生 李 果


第2版()
专栏:

广东农垦系统去年橡胶丰收
本报讯 通讯员汤一平报道:广东省农垦总局所属各国营橡胶农场,1981年获得好收成。到11月20日止,已超额完成干胶77,657吨,占年生产计划的106%。
广东省垦区是全国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1981年省农垦总局总结了过去生产中的经验教训,除推行包干经济责任制外,还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土壤结构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安排橡胶发展规划。对年平均气温25℃以上,土壤有机质符合橡胶生长要求的农场,集中资金增加投资,积极扶助发展橡胶生产。对自然条件比较差,产胶量低的胶园,采取巩固挖潜,适当减少投资。
在发展橡胶生产中,他们坚持科学刈胶,努力提高胶工刈胶技术水平。全垦区一、二级胶工比前年增加了6%。南田农场采用“新刀法”刈胶,使单刀产量增产6%左右。去年这个农场尽管遭受5号强台风的严重破坏,全场仍然完成干胶1,000多吨。同时还注意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及时处理橡胶病虫害,及时控制橡胶白粉病,使橡胶树比预期提早20天开刈。


第2版()
专栏:短评

到穷困社队去
长期贫困落后的德州地区42个公社,仅仅三年时间,就摘掉了穷困的帽子,充分反映了党的政策的威力和广大农民的干劲;更可喜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层、基层干部振奋精神,到穷困社队去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治穷致富的精神面貌。
这几年,各地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许多地方从吃返销粮变成了富裕的米粮仓,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我国农村广大,情况复杂,生产发展很不平衡,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社队。即使是生产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也还有相对落后和困难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群众迫切希望改变长期贫困的状况,我们的各级干部有责任帮助这些社队把生产迅速搞上去。农村的困难面缩小了,农村的面貌就会有更大的改观。
关心人民疾苦,历来是我们党的传统。哪里群众有困难,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如果老是把工作停留在已经富裕了的社队,对困难社队群众的呼声不予重视,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困难社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从中看到在富裕社队里不容易看到的许多问题。一些社队长期陷于贫穷落后,固然有自然条件差这类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往往是工作上的原因,例如执行政策的某些偏差,“左”的影响没有肃清,等等。到困难社队去走一走,找一些还比较穷苦的农民谈谈心,会使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清醒起来,看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起一个干部应有的责任心,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建设,要求做好富裕地区的工作,使已经富起来的地方富上加富。还要力争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社队迅速改变面貌。德州地区善于组织干部队伍,到贫困社队解决问题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2版()
专栏:通讯

边关文化一枝花
“边关文化一枝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水口公社社员对文化站何小萍的赞语。
何小萍是个二十二岁的壮族姑娘。1979年,公社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决定办文化站,挑选这位活泼、热情的民办教师到站上工作。
水口公社与越南仅一溪之隔。在这个边关之地,当时文化站的全部“家当”只有几百本图书。借出一本书,得收一分钱。起初,小何觉得很难为情,后来想,自己放弃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到文化站来,不正是为了让社员在劳作之余,战士在下哨以后,学生在课外时间,能更好地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吗?于是,她热情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赶圩的日子看书的人多,有的青年一看就是大半天。为了接待好读者,小何有时顾不上吃午饭。三年来,文化站的图书增加到2,000多册,接待读者8万多人次。
法卡山战斗打响后,她看到战士们难得来借一次书,便同部队联系,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送书到营房、哨所。边疆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使何小萍深受鼓舞。她感到光搞好图书阅览还不够,必须更好地发挥文艺宣传群众,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在公社党委支持下,她在干部、社员、战士、教师中,动员了一批业余作者,创作出大批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作品,出版墙报和文艺刊物,反映边关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鼓舞、团结各族群众同敌人作斗争。
同时,小何又发动一些青年组织起业余文艺宣传队,到部队、山村和农场去演出。他们创作的节目有的还获得全县优秀节目奖。每逢节日,文化站就组织舞狮、舞龙、山歌对唱、球类比赛等活动,使边关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新华社记者 谢式邱


第2版()
专栏:

浙江推广甘蓝型油菜
浙江省积极推广甘蓝型早中熟油菜良种,使去年全省三百七十六万亩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一百七十六斤。去年全省已收购油菜籽五百二十万担,比丰收的一九八○年增加百分之六十五。
近几年,浙江在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地积极选育和推广宁油七号、浙油七号等甘蓝型油菜良种,据统计,全省前年收获的油菜良种面积达一百五十八万亩,估计一年可多产食油一千八百万斤。


第2版()
专栏:

久效磷在河北批量生产
广大棉农渴求的久效磷农药,已在河北沧县农药化工厂投入批量生产。
久效磷是属于内吸性较强的一种有机化学农药,植物吸收后整体都具有药性,对田间害虫杀伤力极强,尤其对棉蚜虫、棉铃虫等恶性害虫药效更高。
这种农药生产工艺复杂,过去只有青岛农药厂独家生产。沧县农药化工厂生产久效磷,将使这种农药的供需矛盾得到缓和。


第2版()
专栏:

甘肃建四座中小型冷库
甘肃省农、牧区前年下半年新建的四座中小型冷库已先后竣工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这四座冷库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分设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张掖县、敦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陇东地区的环县,都是畜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四座冷库的设计容量分别为一千吨、八百吨、五百吨和三百吨。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位于农区和牧区之间的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恢复了传统的牲畜交易市场。来自周围各旗、县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省的群众普遍感到满意。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