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带头遵纪守法 认真纠正不正之风
玉山县委大力支持纪委工作
本报讯 中共江西省玉山县委带头遵纪守法,大力支持纪检工作,受到党内外群众的普遍称赞。
玉山县委纪委是1979年重建的。县委对重建纪委十分重视,叮嘱组织部门一定要把那些党性强、办事公道、有一定办案能力的同志选送到纪委。县委对拟调的每个纪检干部,都认真地进行考核。县委组织部还任命各公社、场、镇一名党委副书记或委员兼任纪检委员,并配了一名纪检干事。由于县纪委班子强,队伍好,能够秉公执法,大胆办案,对党内许多违纪案件一般查处得都比较及时,解决得比较合理。
玉山县委在讨论案件发生分歧时,能认真听取纪委的意见。一次,县委在研究一件渎职案件时,有同志主张只追究厂支部书记和技术员的责任。县纪委书记李广智同志认为,这样处理是不够的,也是不公的。县委认真听取了不同意见,并责成县纪委、县检察院重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县委决定分别给当事人以恰当的纪律处分。这样处理,群众反映处理公道,犯错误的同志也服气。
碰到个别人为案件说情时,县委总是作纪委的后盾,坚决顶住无原则的说情。县纪委去年查处了1968年错办的“集体强奸红卫兵”假案,追究了3个当时办案人的责任。其中一个不服,利用老上级关系,托人说情。县委坚决支持纪委的调查处理,并及时向地委反映,得到了地委领导的支持。
玉山县委不仅注意给纪检干部撑腰,更注意带头遵纪守法。县委书记邵德经常给大家打招呼:要群众不做的事,常委自己首先不要做;群众告了状,个人不光彩,也给县委抹黑。县委还制定了若干“小立法”,互相监督,认真执行。县委副书记、县长颜纯火同志,对求他办事而送钱、送物的人,不仅坚决退回,还对搞不正之风的人提出严肃批评。他经手安排数以百计的待业青年,都没有违背招工政策安排一个自己的亲属。他有个亲戚,求他安排社队企业工作,求了四年,也没答应。
玉山县委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重大意见、要求,一般都能做到个人不先乱表态,而是集体讨论,归口处理,从而杜绝徇私情、开后门的不正之风。


第3版()
专栏:

坚持外事工作的优良作风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王炳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把自己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千万不能骄傲,一骄傲就要犯错误。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后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我们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在于我们有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今天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端正党风,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建国初期,我们的物质条件差,但那时干部的精神面貌和作风好,社会道德风尚好,使访华的外宾深受感动,觉得中国确实是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我们外事工作有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有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周总理经常教育我们涉外工作的干部要站稳立场,掌握政策,严守纪律;同外国人交往中要戒骄戒躁,不卑不亢;工作要主动、及时、细致、准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勇于承担责任,错了就改,不文过饰非。这些都是周总理自己身体力行的。周总理曾在外交部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公开检查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并说,我讲这些问题,是为了使同志们更了解我、帮助我、监督我。还说过:人有两个耳朵,要听顺耳的话,也要听逆耳的话。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我们教育很深刻。有一次,周总理对一件事处理不当,不但自己指出这个错误,而且亲自写了一张条子,压在玻璃板底下,以便经常看到,引以为戒。他反对弄虚作假,反复教育干部要实事求是。这些优良的思想作风,应该得到发扬。
十年动乱,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优良传统受到破坏。近几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旅游事业和扩大对外友好交往,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在工作中、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资产阶级思想对我们人民的腐蚀作用。曾有外宾问我:你们是古老的、有优秀文化的国家,今天开放旅游事业,是西方来影响你们,还是你们影响西方呢?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从最近一个时期反映出来的情况,也可以看到我们建国初期曾批判过的崇洋媚外思想又冒了头,很值得我们注意。为了四化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出国访问、考察、留学是应该的。但近几年,也有些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出国,盲目派代表团,有的出国后不是勤奋工作,而是大量花费外汇,游山玩水,损公肥私。有的在涉外工作中,不注意保守党和国家机密,有的甚至有意泄露机密。还有的为了捞钱,丢了志气,没有骨气。中国有句古语,“人穷志不穷”,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而现在有的人却在金钱面前成了软骨头。也有的人,盲目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爱国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们现在对干部教育不够,许多人不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是有光辉历史的民族,这是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懂得的。
要纠正这些不正之风,首先要端正党风。陈云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的确值得全党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惕。我们应该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讲真理,不讲面子,切切实实地检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自己身上的坏东西统统丢掉。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胡耀邦同志担任党的主席后仍住原来的房子,赵紫阳同志出国访问后从广州乘班机回到北京,在群众中广为传颂。群众的眼睛首先是看着各级领导同志,不是听你讲得怎样,主要看你做得怎样。不管你地位多高,讲得再好,如不以身作则,也是无用的。你解决了一、两个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群众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从中受到教育鼓舞,增强信心。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委组织部长亲自办理悬案
本报讯 记者罗茂城报道:最近,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安法孝同志亲自审理德阳县财税局解华亭同志关于要求澄清他入党问题的悬案,终于使上诉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称赞。
解华亭同志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他一贯工作认真踏实,对党忠心耿耿。参加革命以后受组织派遣,长期打进敌伪部队工作,曾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等职,多次为破坏敌人作战计划,营救我党同志作了大量工作。由于上级党的领导同志调离或牺牲,他几次与组织失去联系,仍然积极勇敢地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直到全国解放。解放初他曾要求恢复组织关系,直到1958年才重新入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惨遭迫害。他今年七十二岁,现为副科级干部。
最近,此事反映到省委组织部长安法孝那里。他立即调来解华亭同志的全部档案,同审干办公室的同志一起研究、审核,证明解华亭同志的全部革命斗争历史,旁证材料确凿完备,与本人自传相符。于是决定恢复解华亭同志1928年的党籍。


第3版()
专栏:

深山里的护线兵
在山峦起伏的万峰山中,一条银线伸向远方。维护这条线路的解放军通信站四班的战士们,把深山护线同四化大业联系起来,让青春年华在山沟闪光。
深山护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年四季,每天要沿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线路,翻高山,跨沟壑,一根根线杆、一段段线路查巡。有一次,狂风卷着雨雪连续下了几昼夜,大雪覆盖了山岭,填满了沟壑。电线上的雨雪被寒风一吹,凝成了很粗的冰棱。抢修线路,刻不容缓!战士们背上检修工具,就向断线倒杆的地方赶去。
冰雪天爬杆接线,是一场苦战。电线杆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象玻璃柱子上泼油,又光又滑,脚扣挂不住。他们就在冰柱上打出一行行小坑,沿坑扣脚而上。要爬上杆顶,不知要被“哧溜”“哧溜”地滑下来多少次。站在风口冰尖的杆顶上接线,呼呼的西北风,象无数把刀子刮来,刺得脸痛骨寒,手脚冻得麻木难忍。这些护线兵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任务。去年除夕之夜,为了查找一个故障点,他们简单地吃罢饭,便踏着冰雪上山,深一脚浅一脚地整整查找了10个小时,直到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半钟才找到故障点。当他们维修完时,东方已经发白,远处山寨里响起了阵阵欢庆新春的爆竹声。
十三年来,四班战士没有在哨所里安安生生、热热呼呼地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金松 索非


第3版()
专栏:

福州部队一些英模单位为人民尽义务
本报讯 记者徐好文、杨和发,通讯员徐爱华报道:福州部队一些英模单位,学习革命先辈,树立为人民尽义务的光荣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这些单位的党组织把本部队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编成文艺节目,绘制成图片广泛宣传,并针对当前战士们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家学习革命前辈,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济南第二团”党委宣传本团在战争年代勇猛顽强的事迹以后,全团从领导成员到普通战士都自觉地学英雄,在抗洪抢险中,他们勇于战激流,堵决口,奋不顾身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表现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高贵品质。


第3版()
专栏:

姓“雷”的户主
闽南灶山下的溪东村,有120户人家。村里驻着解放军的一个线路维护站。日子长了,村上的人就把维护站称作“我们村的第121户”,把班长叫“户主”。
有一次,为了找到新“户主”,人们还费了一番周折呢!
那是去年盛夏的一天,一个战士来到水库筹建工程指挥部,把一封信放在桌上,转身就走了。
指挥部老陈打开信一看,里面装着50元钱和50斤粮票,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短信,署名是:“解放军雷同志。”他“啊”了一声,急忙追出门去。但是,那个战士已不见踪影了。
三天以后,老陈来到维护站,打听站里谁姓雷。值班员听了,摇摇头,只得把这事汇报到连里。连长来到站里,找新来的班长俞顺东谈心,笑着问道:“这事可是你干的?”小俞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嗯”了一声。
这位“雷同志”,在群众自筹资金建水电站时,还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100元钱,以“子弟兵”的名义,慷慨地献给电站。
本报记者 陆克亮
本报通讯员 徐王文


第3版()
专栏:

北京部队为干部建房尽量少占耕地
本报讯 两年来,北京部队为离休干部建造住房时精打细算,少占土地560亩,比原计划节省土地80%。
这个部队认为要给离休的老干部建好住房,为他们创造休养的条件,但又要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考虑,力争不占或少占耕地,做到两全其美。为此,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有的充分利用部队营区内的零星空地,或填平沟壑、削平山坡造地建房;有的在老干休所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或拆除一些破旧房屋,腾出地皮建房。他们还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加大建房密度,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邢贾 杨陈


第3版()
专栏:五讲四美

不是亲儿 胜似亲儿
——共青团员曲以申认母的故事
沈阳市大东区七十八岁的孤寡老人马淑清大娘要娶儿媳妇了,这消息轰动了邻里。既是孤寡老人,哪来的儿子娶媳妇呢?
1980年腊月初八,沈阳市第一运输公司轮胎厂退休老工人傅万有去世了,丢下老伴马淑清。马大娘悲痛欲绝,青年工人曲以申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想:“马大娘现在真难哪!”第二天,他来到马大娘家,恳切地说:“大娘!您老不用愁。您若不嫌弃,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您就是我的亲妈妈,我侍候您老一辈子。”老人激动得热泪滚滚,第二天,小曲就搬进了大娘家。
可是小曲的未婚妻王丽娟思想却不通,但在妈妈卢广梅的教育下,小王的思想通了。她对小曲说:“以后让我们共同侍候老人吧!”
一年来,曲以申和老母亲生活得挺幸福。小曲节衣缩食,好东西留给老母亲吃,每天为她买一斤牛奶。小曲每天生火做饭,把热乎乎的饭菜端到妈妈面前。妈妈对他也非常关怀。一天,曲以申冒雨随车到本溪运轮胎,路上着了凉,当天返回后,夜里就发高烧。老妈妈为儿子调了红糖水端到跟前,还叮咛儿子“以后在厂里干活可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小曲喝着红糖水,眼泪就象断线的珠子一样流了出来,这是他失去父母后第一次享受到母爱。翌日早晨,马大娘又早早起来,为儿子买油条、豆浆。
为了改变卫生条件,小曲和小王一起新抹了墙,新盘了火炕,拆洗了旧被褥。老妈妈怕凉,小曲准备把地下铺上砖,再挨房门接出个门斗当厨房。小王在厂里借了70元,又向妈妈要了20元,交给小曲买了砖。动工时,小王也来帮着撮泥、搬砖、抹灰、做饭。街坊邻居夸奖说:“这老马太太可真有福,老伴没了来了个好儿子,儿子又找个好对象,真是越过越幸福。”马大娘乐得合不拢嘴:“我这儿子比亲生的还亲,百里挑一。媳妇过门也是个好媳妇!”
本报记者 龚俊国


第3版()
专栏:

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穿越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松嫩平原,长达1,300余公里。在嫩江两岸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民。
达斡尔族,古代称“达呼尔”。大约300年以前,达斡尔族人民居住在精奇里江中、下游和外兴安岭的石勒克河与布莱雅河之间,以从事农牧业生产和捕鱼打猎为生。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血腥地镇压和屠杀达斡尔族人民。达斡尔族人民奋起反抗,为保卫祖国作出了贡献。之后,达斡尔族人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乡,逐渐南迁至嫩江流域,嫩江两岸便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达斡尔族人民有着古老的文化,能歌善舞。民间的“罕伯舞”,豪放有力。民歌“扎恩达勒”的曲调,流传甚广,几乎人人会唱。达斡尔族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内容有关于人类起源的,膜拜大自然景色的,更多的是叙述和赞颂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许多作品朴素生动地显示出它的民族风格。深受达斡尔人民喜爱的《少郎与代夫》,是叙述十九世纪后半叶达斡尔族反抗民族压迫、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具有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优秀作品。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达斡尔族人民过着异常苦难的生活。解放后,达斡尔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生活越来越好。
重远


第3版()
专栏:

奇特的摇篮和勒勒车
达斡尔族的摇篮很有特色,它象一叶扁舟,半倾斜地垂挂在屋梁下。婴儿睡在里面,用皮条和布带子缚着。摇篮上端底部,挂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兽骨、鱼骨,下端底部常常用绳缠在屋里做活的妇女的脚上。她们手里忙着各种活计,只要脚稍微动动,摇篮就可以摇动起来,使兽骨、鱼骨撞击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响,催着婴儿渐渐入睡。
过去,达斡尔族通用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车。这种车,轮大、车身小,从十来岁的儿童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会驾驭。人们经常把这种牛拉的勒勒车串联起来,一个人能驾驶七、八辆。
扁功


第3版()
专栏:

欢度“阿?”
和汉族一样,达斡尔族也过春节,他们把春节叫做“阿涅”。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然后在大门前堆一大垛干牛粪,到傍晚时点燃,以象征和睦吉祥。点火后,老年人把一些食品抛进火堆,以祝福来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人们把各式各样的灯笼张挂在门前,有的还挂上十分别致的冰灯。
达斡尔族也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放在粉丝肉汤里煮。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饺子后,人们便穿上节日服装,成群结队地到各家拜年。每家都要准备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打开锅盖,抢吃蒸糕。人们边吃边议论谁家的糕甜,谁家的糕酸,热闹非凡。
达斡尔族人在“阿涅”期间的活动丰富多采。
白天,青少年们成群结队打“贝阔”——曲棍球。
夜间,人们做模拟各种动物的化装游戏,或者聚在一起,吟诵史诗,讲故事,唱歌。
圭平


第3版()
专栏:

“腊月”的家乡
五届人大代表中,有一位达斡尔族姑娘,名叫杜玉芹,小名“腊月”。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拉抛大队。
拉抛大队过去是个不起眼的穷山村,如今变得可富啦!
几年来,他们针对本地人少地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有80多户的拉抛,现在拥有拖拉机6台、联合收割机两台,还有播种机、除草机、脱粒机、扬场机、化学药剂灭草机等多种农机和碾米机、榨油机、粉碎机、发电机、钻床、焊机等各种粮油加工和修理机械。全大队开荒、翻地、耙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收割、脱粒、运输等都实现了机械作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近几年,全大队粮食不断增产,每年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8,000斤。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又促进了工副业的发展。大队还建起了发电站、粮油加工厂、砖瓦厂、畜牧场、渔猎队和种籽站等。大队有公共积累40多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逐年提高,许多社员盖起了宽敞的新房,全队80%以上的社员戴上了手表,新买了缝纫机、收音机和自行车。队里办起了医疗站、供销社、广播站、俱乐部和学校。“腊月”的家乡——一个昔日贫困落后的普通达斡尔山村,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容。 赫重远


第3版()
专栏:

古老的曲棍球之乡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素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冬春季节,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打曲棍球的青少年和围观助兴的人群。
打曲棍球是深受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它有悠久的历史。据《辽史》记载,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这种活动,被称为“击鞠”。
一九七二年成立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曲棍球队,是我国曲棍球队中的一支劲旅,在历年的国内比赛中都保持不败的纪录。一九八○年八月在同日本大学生曲棍球队的比赛中,这个队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九八○年十一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赛东区预选赛中,中国曲棍球队获得第三名,取得一九八二年春在巴基斯坦举行亚洲杯曲棍球赛的决赛资格。中国队的十六名队员中,就有八名来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中四名是达斡尔族球手——苏英、德立英、德树立和郭永保。 石圭平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约78,000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图为达斡尔族妇女吹奏民间乐器“木库莲”。
赫重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