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民的挑战
  ——河南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周原
我们在扶沟县大李庄公社访问了李成仁和李成怀两弟兄。哥哥李成仁今年交售了4,000斤小麦,政府奖售给他一辆自行车。弟弟李成怀不甘落后,不久前跑到县里,声明他明年要卖1万斤小麦,问政府奖售给什么?
这是个很重要的动向。去年是政府拿奖售物品鼓励农民多卖粮食,今年是农民拿着卖粮数字,问政府能奖售什么?类似李成怀这样的挑战,不是三个两个,而是整批成群的农民。面对着农民的一片呼声,政府该怎么回答呢?县里研究来研究去,手里没有实力,不敢说硬话。后来想尽办法拿出了几条:明年夏季,只要户售万斤粮或人售1,000斤(人产1,500斤)的,就奖售一辆飞鸽自行车、10袋尿素,柴油需要多少就供给多少,但不准替别人买。条件定下来以后,县里同李成怀正式签订了奖售合同。这件事,县里的同志既不敢宣传,更不敢广泛号召。因为每年拨给扶沟县的自行车只有400辆(还不都是飞鸽牌的,而农民却指名要飞鸽牌的),这么一点东西,怎么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呢?农民对这件事却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没有多久,类似李成怀的奖售合同,全县已经订了1,300份。其中有290户是售万斤粮的,其余都是以人产1,500斤、人售小麦1,000斤为条件。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谈到抓住农业这一环,带动整个经济形势好转的问题。我们在农村看到的正是这种图景。农业兴旺,给各业带来的推动力,常常出乎意料。前几年农民还是站在工业的大门口,等着他开门;这次在农村看到的,农民已经在叩门了,而且叩门声越来越急。农民对买日用工业品的困难,似乎还能忍受,对买生产资料难,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开封地区农民为买磷肥,几千人围着公社不走。运化肥的车辆被农民拦住,农民分了化肥,留下的价款竟一分不少。现在农村里小机器多得很,柴油供应十分紧张,农民提着油桶拦路告状,问坐车的干部管不管柴油,或过路的车辆有没有多余的柴油。
农民的挑战,不仅表现为买着难,更重要的表现是卖着难。农民对“卖粮难”、“卖油难”、“卖烟难”、“卖棉难”,简直是愤怒。9月下旬还没有进入售棉高潮,我们一路上到处都看到收购站门前排着二三里长的队伍。也有农民围住我们的车子,发出强烈呼吁的。我们请求地、县委的同志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要求我们向中央反映他们的困难。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收购的东西上边不调走,占用的资金要他们背利息。光棉花,周口地区一个季度就贴进去几百万元。
我们的干部都是些穷惯了的人,对富裕缺乏思想准备,对于因兴旺带来的困难,似乎重视不够。我们在采访中也受这种情绪的感染,总觉得有东西卖不掉,比没东西可卖,是个令人愉快的困难。县社干部在谈起这类问题时,尽管也发牢骚,也抱怨上级,但心情上比起当年解决救济粮款时,轻松多了。
农民对我们党的感情很深。就是三天三夜排队卖不掉棉花,就是拿着钱东跑西跑买不到化肥,能有今天的“卖不掉”和“买不到”,农民还是感激的。我们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一点,那对自己的要求就太低了。扶沟县吕谈公社有个叫李庭芬的农妇同公社订了明年交售万斤小麦的合同。她不要奖售工业品。她说:“我嫁过来二十年,吃了十八年统销粮,不给奖售我也要卖,这个恩我一定报。”这位农妇的感情当然是真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对农民的挑战淡然视之。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个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挑战实质上是在推着工业、商业改革,推着工商业前进,是件好事不是坏事。但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不及早设法解决,它也会把你冲击得东倒西歪的。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徐州、淮阴两个地区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县县社社囤多仓满。宿迁县来隆公社粮站积极采取措施,把大批新粮囤积在露天,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丁峻摄


第2版()
专栏:

领导带头约法三章 分配方案张榜公布
富阳县农资公司卖化肥不开“后门”
本报讯 据《浙江日报》报道:浙江省富阳县农资公司在化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坚持按计划合理分配化肥,不开后门。今年全公司分配和组织到的9,909万斤化肥,全部分配给44个基层供销社,使全县每亩水稻田平均每季分配到化肥150斤。
这个县的农资公司供应化肥不开后门,是从个别职工私下里擅自开票,克扣农民应得的化肥一事中吸取教训的。随着农村双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对化肥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就在这时,有个职工的熟人找上门来,要买50斤化肥。这个职工便私自向批发部开票,走了“后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面对该职工和批发部经办人进行了教育(并扣了公司那个职工一个月奖金),一面以身作则,约法三章,保证不开和不批化肥走后门的条子,化肥分配方案由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并向基层供销社和农民张榜公布。党支部五名委员,有四名家属在农村,但支部委员带头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带头不走“后门”。一次,支委金守盛的亲戚给他送来11根两米多长碗口粗的杉木,要求他在分配化肥上给予“照顾”。老金说:“公司的化肥我不能动,供销社的后门我也不能敲!”他一根木头也没有收下,就把亲戚劝回去了。支委、副经理孙乃灿家在农村,今年夏收夏种期间,他爱人身体不好,请了两位兄弟来帮忙,这两位兄弟就跟他协商:“劳动力我们帮你的忙,化肥你要帮我们的忙。”孙乃灿深知两位兄弟化肥不足,但他没有动用公司里的一斤计划内化肥,而是自己花钱去买了100斤议价化肥支援他们。由于领导以身作则,职工们也都自觉遵守制度,不走后门。
县农资公司为了将化肥如数送到农民手里,还通过县广播站向全县农村社员交代每季每亩水稻田可供化肥的数量;通过基层供销社的黑板报向群众公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之后,他们又组织力量,协助基层供销社改进化肥分配方法,将化肥票按田亩数分配到队到户,由大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许多农民反映:今年供应化肥,看得见,摸得着,如数到手,“后门”算是关死了。


第2版()
专栏:

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和国家计划之间的矛盾
多扶桑蚕丝绸联合企业办得有特色
本报讯 记者彭自襄报道:四川省西充县多扶桑蚕丝绸农工商联合企业,认真履行国家计划,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和国家计划之间的新矛盾,使生产发展快,经济效益高,投产两年半就产生丝122.26吨、织绸37万米、织绸缎被面4万多米;为国家提供税金25万元,还安排了900多个劳动力就业。
这个联合企业是1979年在国家扶持下,由西充县多扶区的各社队和部分社员自愿入股办起来的联合企业。1980年全区栽桑170多万株,养蚕1.3万多张,产茧74万多斤,为企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原料。但到去年,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出现蚕茧不足,严重影响了生产。当时有人主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派人外出收购原料;有的主张请国家调拨原料支援。联合企业股东代表大会认真讨论后认为,社队企业应立足于本地资源,既不能与国家争原料,更不应依赖国家支援。他们积极协助区、社落实桑蚕生产责任制,把蚕农的生产纳入计划。同时,企业所属茧站收购蚕茧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依质论价,促使蚕农精心经营。企业还决定入股社员按合同交售给企业的蚕茧,可得到一定数量的红利。这些措施,进一步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去年蚕茧大丰收,企业的收购量较1980年增加20%以上,上车率达95%,今年上半年的收购量又有增加。
这个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和外贸部门的具体要求安排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坚持薄利多销。他们经常对职工进行“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促使工人精心操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经省商品检验部门的检查评比,去年他们出产生丝正品率达92%,今年上半年又上升到98%。在产品销售上,他们坚决执行国家计划,把合格的生丝全部交售给外贸部门。省外有些企业曾多次来函来电或派人前来,愿以高价购买或用紧俏原料换取生丝,都被他们拒绝了。
这个企业去年实现产值524万元,超额28%完成全年计划,比1980年增长80.5%。企业按国家规定完成各种税金19.1万元。今年上半年生产继续发展,到6月底,已完成6万多元的税金计划。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河滩、岗地、低洼地
当阳县当年植桑养蚕当年受益
本报讯 通讯员郑祖惠报道:湖北省当阳县今年充分利用河滩、岗地、低洼地,植桑1.1万亩,养蚕3,983张,产茧收入28万多元,实现了当年植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
当阳县有1万多亩河滩、岗地、低洼地,前几年一直是粮棉“帮纲田”,没有很好发挥效益。去年,县委书记艾光忠对这类
“帮纲田”进行了全面考察,又派人到江浙一些地方取经。年底,县委说服和发动群众,改“帮纲田”植桑养蚕。今春,县政府从地方财政中拿出61万元,从外地买回1,408万株桑树苗,低价售给适宜植桑的社队栽种;先后买回5,000多张蚕种,分给社员饲养;拨出1,000多吨化肥专作植桑之用。植桑社队的群众狠抓桑园管理,认真修枝整形,中耕除草,追肥培蔸,打破了
“头年保活,二年小养,三年受益”的植桑老习惯,做到了当年植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今年6月湖北省桑蚕研究所所长来当阳县察看了全县的桑园后说:象这样当年植桑养蚕受益的情况在全省少见,值得总结推广。10月中旬,县委和县政府召开了桑蚕劳模会,给取得突出成绩的生产队、社员和有关单位发了奖。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察右中旗那日斯太国营林场根据周围社队牧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加工成套蒙古包(毡房)和碗柜以及木桌等家具,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图为加工厂女工正在油刷蒙古包的零件。 魏殿林摄


第2版()
专栏:

种草养羊沙区致富
高家沟公社摘掉“三靠社”帽子
本报讯 通讯员田捷报道:陕西省靖边县高家沟公社靠种草养羊摘掉了“三靠社”的帽子。目前,全社养羊1.6万多只,户均20只,人均4只。
这个公社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过去是牛羊满山坡的好地方。前些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重粮轻牧,社员日子越过越穷,成了“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社”。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公社党委认真总结教训,他们算了三笔帐:一是养羊投资少,收效快。赵庄大队种草养羊3,000多只,人均5只。仅剪毛绒一项,每年就可收入4,000多元,人均25元以上;二是养羊可以促进粮食增产。一只羊一年的粪施到田里,每亩约可增产15%以上,三是种草养羊比毁草种田合算。种一亩草用来养羊,光用羊粪增产的粮食,就比毁一亩草地种粮的产量还多。通过算帐,使大家认识到高家沟要富,必须种草养羊。全社成立起21人的种草专业队,常年抓草原建设。全社家家养羊,一般每户养30只以上,多的50多只。这个公社粮食产量1977年170万斤,去年增加到240万斤;人均口粮600斤,每年养羊收入达9.6万多元。


第2版()
专栏:

湖邦公社社员纷纷订购苗木
本报讯 通讯员郭同生、张永和报道:福建省龙岩市湖邦公社的社员们,最近纷纷跑到公社,要求订购苗木,到10月15日,已订购柑桔、茶、桃、竹、药、杉等苗木78万多株。
湖邦公社地处山区,近几年公社发动群众上山造林,明确宣布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并于去年秋划给社员自留山6,800多亩。但是,社员对政策有些疑虑,公社把苗木送上门也没人种。社员们学习了十二大文件后,解除了心中的疑团,抓住秋收前的有利时机,在自留山上劈草整地,全社自留山已整地挖穴1,720亩。


第2版()
专栏:

庆云县建立优种鸡鸭繁殖中心
本报讯 山东省庆云县委、县政府把养鸡养鸭这一传统的家庭副业列入议事日程,组织人员积极引进优种鸡鸭,建立繁殖中心,促进全县鸡鸭饲养优种化。
今年春天以来,庆云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鸡鸭品种混杂、经济效益很低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外地引进优良鸡鸭。为了解决优种鸡鸭饲养管理的技术问题,这个县还从外地聘请了部分技术员,举办了200多人的培训班。同时,还安排粮食、食品部门搞好饲料加工,安排兽医部门搞好家禽防疫工作。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新农用抗菌素“一二○”
农用抗菌素具有防病效果好、毒性小、使用安全等优点。
“120”农用抗菌素是新研制成功的一种农用抗菌素。它对多种农作物的真菌病原菌,如瓜类白粉病病菌,棉花枯萎、黄萎、立枯病菌,水稻稻瘟、纹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甘薯黑斑病菌,甜菜褐斑病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和杀死作用。经试验证明,这种农用抗菌素对人畜无毒。
“120”抗菌素内吸性较好,喷在叶面半小时即进入叶片内,在植物体内存留72小时分解。据多次试验表明,“120”抗菌素对小麦、蔬菜的防病效果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在山东、河北两省的7个县17个试验点,防治小麦锈病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效果一般为70—80%,高的达90%以上。喷上“120”的麦穗洁净,无霉菌污染,落色好,千粒重比对照增加3—5克。
——在京郊四季青公社防治大白菜黑斑病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防效达50—80%,好于化学农药“福美锰”,每亩增产1,400—1,800斤。
——在京郊四季青公社、东升公社,田间和大棚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都达80—90%,产量增加一倍左右;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为90%。
1982年上半年,土肥所与北京市农科院植保所协作,在北京郊区进行的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20”防治效果达90—98%,优于硫磺多菌灵、防病膜剂、托布津等农药。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120”研究组


第2版()
专栏:

方兴未艾的优势
——充分发挥杂交稻增产优势评述
本报记者 鲁南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培育的杂交水稻问世以来,载誉世界,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这两年,有议论说:“杂交稻增产优势减退了,鼎盛期已经过去,没有更大作为了。”
究竟杂交稻发展前景如何?还有没有增产潜力?记者访问了十多个省市育种专家和种子公司的负责人,他们的回答是乐观的。他们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材料预言:八十年代,杂交稻增产优势将为发展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杂交稻具有明显的优势,自1976年以来,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76年至1981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累计面积3.3亿亩,计增产粮食300亿斤,为其它水稻良种所不及。杂交稻增产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并不是说这方面的工作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杂交稻有种子混杂退化现象,就是问题之一。据测定:种子混杂1%,每亩减产8至10斤,如混杂15—20%,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就基本抵消了。杂交稻的优势同混杂退化劣势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情况下,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但是,通过人们的工作,又可以防止这种转化的发生。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推论,而且已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广西农学院和江苏省湖西农场科研所等单位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杂交种子的纯度都在99%以上。杂交稻种子生物学混杂是可以控制的;在种子收、晒、脱、装、运时,健全制度、增强责任心,备置专业器具,也可以避免种子机械混杂。科学工作者大量研究证实:退化是混杂的表现,是各种各样变异株的退化,而不是种性的退化,更不是“返祖”现象,也就是说,只要避免混杂,退化是可避免的,杂交稻增产优势是稳固可靠的。
有些地区,制种成本高、产量低,这是影响杂交稻推广的另一个因素。杂交稻制种比种常规稻费工费肥,制种户得不到实惠,制种不积极。没有足够的种子,推广杂交稻就会受到限制。个别地区制种质量差,产量低,主要是由于分散制种造成的。因为分散制种,隔离难以保证,生产方式又比较落后,管理也不够完善。为了克服这些弊病,一些杂交稻种植区,建立了“省提地繁县制”或“省提县繁社制”体系,例如江苏省徐州地区集中连片制种,单产比分散制种增产32—56%。1981年全国制种平均亩产近100斤,种粮兑换比率由1∶12或1∶15下降到1∶10,杂交稻的声誉大大提高,成为农民信得过的良种。有的农民步行百十里买杂交稻种子,种子公司售种时,门庭若市,很是热闹。
推广杂交稻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农民用杂交种的积极性问题。农民在这方面的顾虑主要是两条:一是吃过瞎指挥的亏,怕杂交稻靠不住,二是种植杂交稻技术性强,怕自己种不了。解除这些顾虑,靠强迫命令不行,只靠口头宣传也不行,只能具体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通过示范,引导农民种植。湖南湘潭有个生产队,上面一再要求种杂交稻,就是不种。县种子公司便和他们签订试种合同:生产队出土地、劳力,种子公司包技术指导,超产部分种子公司提成15%,减产种子公司包赔。当年试种,亩产800斤,比常规稻增产200斤,农民信服了。第二年,没动员,农民自己种的杂交稻占到水田面积90%。
当然,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仍要采取科学的慎重的态度,经过试验,逐步推广;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轰而上。否则,欲速则不达。杂交稻培育成功,是水稻栽培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在繁殖育种,栽培管理上都有创新,前后很多道环节,环环紧扣,有的地区缺乏技术力量,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杂交稻,结果出力不增产。因此,在这些地区,培训技术骨干,迅速建立起技术专业队伍,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是推广杂交稻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杂交稻组合种类还不够多,这也是不能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的一条重要原因。现有杂交稻组合少,不能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悬殊,水土、气温、日照等条件千差万别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扬当年全国协作攻关的精神,争取短期内有所突破,培育出数目众多的,具有强优势、耐热抗寒,抗病虫害、早熟等特性的新组合。
我国种植杂交水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要加强领导,注意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认识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绿色王国”中的明星,定会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