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彭大将军害怕什么?
张聿温
巴金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描绘彭德怀同志同部下讲话,说他“象长者对子弟讲话”。彭总看到后感到很不安,特地给巴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象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象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改,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
谁都知道,曾被毛主席盛誉为“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同志,是一个气魄宏大、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既敢在强敌面前“横刀立马”,也不怕来自党内的如山压力。然而,他却“有些害怕”颂扬。“颂扬”为什么如此可怕,岂不是很值得人深思吗?
“颂扬”有两种:一种是被“吹鼓手”们夸大了的,一种是善良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实事求是的。有意夸大的颂扬,其实是“谄谀”,是一种糖衣炮弹,其危害不用多说了。那么,实事求是的颂扬,是不是就对被颂扬者,特别是对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无害了呢?也不一定。因为有的人一接受颂扬,戒骄戒躁的精神防堤就随之瓦解,失去了抗拒个人崇拜的能力,脱离群众、脱离组织、个人专断、家长作风等不良的东西,就会因之泛滥。古语云:“上有所好(喜欢),下必甚焉”。其实,不要说“好”,就是内心里并不“好”,甚至还有些讨厌,但你不出来严加批评,坚决制止,下面就会认为你是默许了,赞成了,就可能越“颂”越凶,而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不少人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变到自以为是、骄傲盲动,总是在“颂扬”的浸润中逐渐演变的。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但是,“唯惧颂扬”。因为“颂扬”一多,“唯物”也就很难“彻底”了。1918年9月14日,列宁被刺后伤愈出院,看到报纸在他治疗期间登了许多颂扬他的文章,曾很生气地对秘书说:“这根本不行。我是和大家一样的人,……而现在倒把我这样突出起来,这太可怕了!”看来,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害怕”对自己的“颂扬”的。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党中央提出,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这就给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正确对待“颂扬”的问题。对那种夸大了的颂扬,自然应当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揭穿。对那种善意的实事求是的颂扬,自然也应取彭总的态度,向颂扬者恳切地“谈心”。总之,我们的领导同志应当提高对一切颂扬的警觉,常存戒惧之心,这无论对我们的事业,对人民群众,还是对领导者本人,都将是莫大的幸事。


第8版()
专栏:人间说戏

挂帅
黄裳
在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演出中看过一场《挂帅》,颇引起了一些感想。《挂帅》是梅兰芳生前创造的最后一个戏,也算是一出“新编历史剧”吧,当然想在历史上找出确凿的根据来是不可能的。他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个题材,他又是怎样表现这个题材的,似乎都值得认真地想一想。
梅很喜欢穆桂英这个人物。《穆柯寨》和《枪挑穆天王》都是他喜欢演出的节目。在如此丰富的戏剧人物画廊中,一个演员的选择是值得注意的。只有当他爱上了某个人物的性格、气质……之后才会着意地描摩、刻画、塑造,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自己的保留节目。穆桂英是可爱的,她似乎是个完全逸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樊笼,不知道从哪个山沟里钻出来的充满野气的年轻的女孩子,又是一员非常能干的女将。在她的银枪下,什么封建礼教,朝廷军法……一股脑儿都摧枯拉朽地垮掉了。她爱恋爱就恋爱,想结婚就结婚,如入无人之境,看了真使人神往。但她还有重要的一条,爱国。她大破天门阵,击退了敌人,保卫了疆土,当然也保卫了宋王爷和她的公公——元帅的体面。
演员爱上了这样一个人物,观众不但理解,而且无条件地支持、赞成。
穆桂英后来怎样了呢?当她建立了赫赫的功勋之后,同时也成了杨家的媳妇,一头钻进了天波杨府和宋朝统治阶级的上层。她的“野气”怎样了呢?她历经了忧患、战争(真刀真枪与“和平”方式的),应该说,二十年之后,她身上已经不再有多少留存的“野气”,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了。不过有一点没有变,即她的爱国激情。
《挂帅》戏就是写在国家迫切需要她再度披挂上阵,保家卫国时,她怎样克服了主客观重重障碍,终于勇敢地站出来,站在第一线上的思想斗争过程。在梅兰芳,就是要把二十年来深深陷于封建王朝为她带来的精神创伤的深潭中拉出来,重新煽起她深藏内心的火种——爱国的激情。观众看到,梅兰芳完美地、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梅为什么要在他的晚年花很大的力气创造这样一个戏?无论在精神或体力上都是艰巨的创造。当时,他已经不再需要多余的声望与物质享受,他完全可以安坐在既得的好位置上度过晚年,可是他“不甘寂寞”,他到底想借此得到些什么呢?
梅兰芳是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大师。他到临终也不曾有过放弃自己的艺术活动的念头,他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到死的。他用最后的冲刺再一次重复了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其实正是他毕生工作的基调。他的精神境界是非常高的,高于许多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
因此,今天人民依旧记得他,怀念他,并和他一起勇敢地走向前方。 1981.8.29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红云朵朵看来朝贺咏玲蒋维林
一九五九年初,内务部社会福利司在天津召开现场会,当时的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同志风尘仆仆地到津莅会。会后,他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他对天津的社会福利生产和聋哑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在视察了天津聋人拔丝厂(即今天津市红音线材厂)后,他对当时生产还不完善的聋人福利工厂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为了赞扬聋哑工人身残志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赋诗二首,题赠该厂:
拔出铁丝细又匀,拔丝工友艺超群。
眼尖手巧心尤静,轰轰隆隆竟不闻。
聋人办厂气英豪,困难桩桩向后抛。
扩建厂房新设计,红云朵朵看来朝。


第8版()
专栏:连载

重回上海忆童年
周海婴
盆花与南瓜
内山夫人(内山美喜)经常给我家送些花卉。父亲在日记中多有记载,如1933年5月31日赠“踯躅一盆”,12月31日赠“松梅竹一盆”等等,但也有未见记载的。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送了一盆牵牛花(上海通称喇叭花)。父亲很少下楼,也没有工夫为那些花卉整理枝叶,浇水施肥。但这盆牵牛花却格外吸引着他,非常赞扬内山夫人的精巧手艺。一般的牵牛花,善于攀附,拉一条绳索,往往能爬上一丈多高,但这盆牵牛花很特别,似乎属于葡匐茎一类的品种,只在花盆里生长。它花盏特别大,超过小酒盅,竟有小汤碗那么大,花数也并不多,间日轮流开放。日本妇女大多擅长插花和盆景艺术,往往能在尺许花盆之内,培植出许多争奇斗艳的花卉。内山夫人曾经向父亲介绍,这盆牵牛花的奥秘全在于不断掐枝打尖。丝毫不能心痛手软,否则营养全被旁枝夺去,花朵就不能那么硕大和常开不谢。
为了使这种牵牛花能够继续开放,母亲曾经仔细地捡拾花籽,准备明年再种。我对于这种遥远的事情不甚关心,顶多双手捧着收集起来的花籽,倒进一个小罐就算完成任务。我最关心的是刚刚栽种下去的一棵南瓜秧。这是乡下农民挑进城来出售的。南瓜秧种在大门外小天井的西侧,这个小天井虽然不过十二、三米,但在我的心里却感到有无限广阔。每天清晨,只要没有忘记,总要给南瓜浇水施肥,忙上一通,然后再去干别的事情。终于,见到它开了花。黄黄的,也呈喇叭形。也许是南方本来雨水勤,而我又多浇了水的缘故,结果发现花开的倒不少,瓜坐的却不多。秋天来临,瓜秧逐渐萎黄。有一天下午,父亲兴致很高,和母亲一同来到天井。大门门楣上有一块水泥雨遮,离地面高约三米,这时架起了凳子,不记得是谁爬上去的,只记得令人吃惊的摘下两只沉甸甸的南瓜,一只较大,直径约在尺半以上,扁圆、蜡黄,满身皱褶,老结得很;另一只较小,还有点青,呈长圆形。第一次收获的喜悦,冲上了心头,那高兴的劲头,恐怕远远超过了淘金矿者看到了金子的雀跃。把它捧到客厅的桌子上以后,还独自端详了很长时间。恰巧晚间内山完造先生来访,告别时,父亲从二楼送到楼下,就在收获的南瓜前面停住了脚,他用日语向内山先生介绍,说这是孩子种的瓜,今天上午刚刚摘下来的。内山先生连连夸奖我,称赞瓜长的很大,父亲接着就说:“海婴是大方的,既然先生喜欢,就送你一只吧!”说罢,就提起一只大南瓜送给内山先生。我一时没有准备,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心想:只受了几句夸奖,却失去了一只大南瓜,心里怪不是味儿。但也只得显着爽快地答应了,心里终于感到有些怅然若失。第二天中午饭前,内山夫人亲自端来一只盖碗,里边热腾腾地盛着异国香味的煮南瓜,颜色微暗,是仅用酱油和糖两味调料闷烧的,不加盐和其他作料。一尝,果然香甜酥软可口,连瓜皮都可以食下。这时,我心里才舒畅多了,感到大南瓜送给内山先生家,也是颇为值得,毫不可惜的事了。之后,母亲又以剩下的那只南瓜,煮了绍兴风味的“面疙瘩”。吃完以后,心里剩下的疙瘩,也就随着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⑧


第8版()
专栏:

杨家祠堂
在我国,提起杨家将,几乎妇孺皆知。山西省代县枣林公社鹿蹄涧大队是杨家将的故乡,现存一座杨家祠堂。
据杨氏家谱记载,鹿蹄涧一百三十户姓杨的皆为宋将杨业之后。从杨业之父杨兖至今已是四十一代。杨家祠堂有历代的牌匾可证实。走近祠堂一眼就看到《忠武祠》、《一堂忠义》、《三晋良将》巨匾高悬。北宋初,杨业任代州刺史镇守雁门关,功勋卓著,杨家世代忠良,多人镇守于此。杨家十四世孙杨友累立战功,授元帅左监军兼代永定军节度。这个祠堂是元代杨家十七世时奉旨建造的,明、清三次重修,至今已有661年。殿堂内正中有杨业与太君夫人塑像(见右下图),左右两旁是杨业八子及其后宋、元、明代功臣的塑像二十尊。在大队办公室珍藏着由宋代传至今的家族史卷一轴,卷轴尺宽,长丈余,上裱有文书画像十二件,敕文字迹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卷轴上有南宋名臣周必大书写的杨存中传和赞诗,卷上还有北宋名臣范仲淹写的赞语。王东文并摄影


第8版()
专栏:

在田野
岳丽静
运沙车小拉车满载沙丘,拖拉机震动山冈,那上边未必只是沙石吧,为什么满眼银白金黄?
运沙路从东方天空泛出微黄,到西山群峰吞没夕阳,肩负重任的路呵,把多少沙石送到大厦的身边,把多少财富接回劳动的家乡。你几经风雨,几经雪霜,裂痕布满了你的肩膀,用汗水和着细沙为你粘合,只因你就是通往富裕的桥梁!
田间小路前年的荒地已变得肥沃,勤劳的脚步踩在它身上。车辙印记着运肥、收播的次数,而今记不清了,是亿的倍数还是万的平方?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一分辛苦一分才
自学是青年人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已经更广泛地为人们所承认。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自学成才之路》,以近年来涌现的大量自学成才的事例为主,编选了二十八个各方面的典型人物事迹,提供自学青年参考。这当中有从事自然科学的,也有从事文学艺术事业的,在真人真事的前提下,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理想、学习毅力和各具特色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华罗庚为本书所写的代序中提出“一分辛苦一分才”,道出他对自学青年的希望。目前能够进各类专业或高等院校读书的青年究竟是少数,但愿有志自学的青年都能走上成才之路。
毕成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是著名古典诗词研究者刘永济先生生前在武汉大学任教时的讲义,选词一百三十三首,根据作品的时代、题材、风格、流派分为九类介绍给读者:一、唐五代各家《闺情词》。二、变新词风作家李煜及开宋风气作家冯延巳。三、宋初各家小令。四、发展词体作家苏轼及柳永。五、女词人李清照。六、柔丽派词人周邦彦及其同派各家。七、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及其同派各家。八、两宋通俗词及滑稽词。九、南宋咏物词。
刘永济教授治学谨严,著作专深,书中对所选的词家在篇首都用浅近文言作简要的介绍,注释也力求详尽确切。这一部词选除了具有学术价值,也是一本普及读物。
萱文


第8版()
专栏:

陶然亭小憩 薛志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