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日本通讯

孙中山先生东游之地
新华社记者 俞宜国
在日本九州熊本县荒尾市,有一所保存完好的古老的住宅,这是曾经赞助过中国辛亥革命的宫崎滔天兄弟的故居。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东渡日本,曾在这里住宿过。1973年8月,这里已被熊本县指定为需要保护的“史迹”。
宫崎滔天的侄子宫崎世民先生,在东京听说中国记者要去参观,高兴地说:“好啊,去吧!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写的两幅字,都在老房里留着。只是现在已经没有宫崎家的人在那里居住了。你们去拜访荒尾市政府,他们会帮助你们的。”
这位现已80高龄的日中友好运动领导人,虽已银丝缕缕,却精神饱满,思路清晰,记忆良好。据他回忆,孙中山先生曾两次住过他家。第一次是1897年,孙中山先从欧洲到日本,为躲避清政府和日本警方的追捕,曾躲在宫崎家里。约有10天,他闭户不出,整天翻阅宫崎滔天的藏书,或同宫崎滔天笔谈。第二次是1913年3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以全国铁路总裁的身分来日本,又在他家住过。宫崎世民先生回忆说:“当时我十二、三岁,记得这次孙先生是来向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道谢的。他有四、五个随从,还有日本人。他们在我家住了一晚,还和我们家的人以及村里的人一起照了相。我当时就站在孙中山先生的旁边。”他又说:“那次孙先生来时,我老家的乡村小学生们拿着小旗也到我家欢迎他。”
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制的斗争中,孙中山同宫崎全家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孙中山信任他们;他们也敬仰孙中山。孙中山曾经著文称赞宫崎滔天:“今之侠客也,识见高远,抱负不凡。具怀仁慕义之心,发拯危扶倾之志”,“闻吾人有再造中国之谋,创兴共和之举,不远千里,相来订交,期许甚深,勖励极挚”。宫崎滔天在他的著书《三十三年落花梦》中,称赞孙中山“可谓东亚之珍宝也”,“彼其胸中,具数万甲兵;彼其度量,可容卿百辈;彼其手腕,可以挥斥八极而无怍;彼其容貌,可以备四时而有余;余无以尽之矣!”宫崎世民先生记得1914年春,九州樱岛火山爆发,周围地区遭灾,荒尾也在其内。孙中山于当年9月21日特意给他的父亲宫崎民藏写信表示慰问,信中说:“同种比邻之邦,交游宅居之地,罗兹惨变,怛悼逾恒。文自战地归来,留意讯访,幸挚友良朋尚庆无恙。”
记者从东京西下,经福冈再南行到荒尾市,参观了宫崎家这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老住宅。
原来的荒尾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荒尾市;而宫崎故居所在的地方,依然那么恬静,保持着农村的景色。通往老房的碎石小径的一侧,竖着一根石柱,上面刻着:“熊本县指定史迹宫崎兄弟之生家”。院墙上爬满了绿色藤蔓,几棵大树参天而立,布满绿荫。庭园中,一盏石灯笼立在汩汩细流的小泉旁。当年孙中山站在树下摄影的那棵梅树,依然枝繁叶茂。院门口,耸立着熊本县和荒尾市教育委员会在今年3月1日建的黑花岗岩石柱,上面刻着:“孙文先生东游之地 廖承志”。据宫崎世民先生在东京向记者介绍,这是廖承志1979年乘“日中友好之船”访日时,应他的请求写的。
老房的房顶还象几百年来那样用稻草覆盖。熊本县政府为保护这一史迹,曾拨款进行维修。
就在孙中山曾留宿过的房间的墙上,并排悬挂着两幅字。一幅是孙中山写的:“博爱行仁 民藏先生 孙文”;另一幅是黄兴写的:“达观 宫崎先生属书 黄兴”。墙上还挂着孙中山1913年3月19日访问荒尾宫崎家时拍摄的那张照片。外间的墙上则挂着1914年孙中山写给宫崎民藏的慰问信。它们都经过裱糊,镶在镜框里,以期永久保存。宫崎滔天生前收藏的儒学、汉文学、兵法等书籍以及部分信件,也陈放在书橱里。这些文物,连同这所古老的住宅,将永远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珍视。
告别了宫崎兄弟故居,记者走进荒尾市运动公园,参观了耸立在广场上的孙中山和宫崎滔天纪念碑以及“中山亭”。石碑基座用巨石砌成,共三层。碑身远看呈火焰形。正面雕刻着孙中山和宫崎滔天的头像。“中山亭”和纪念碑并列,是一座纯中国式的古色古香的六角凉亭,绿瓦红柱青栏杆,正面梁上挂着刻有“中山亭”三个大字的木匾,亭内后梁上悬挂着刻有孙中山所写“博爱”二字的匾。碑是日本人建的,亭则是旅居九州的华侨叶菊华等人修的。
宫崎世民对记者说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几百年的清王朝,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我的父辈支持了辛亥革命,我则一直从事日中友好运动,这都是时代的潮流!”


第7版()
专栏:

拉各斯印象
本报记者 丹林
中午从亚的斯亚贝巴起飞,横越非洲大陆,傍晚抵达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步出机场,巧值阵雨方歇,华灯初上;遥望市区,万家灯火,宛若在天繁星。驱车南行,不一会驶上高速公路,汇入竞奔的车流;半个多小时之后,离开干线,进入位于维多利亚岛的联邦宫旅馆前的广场,穿过拥挤的停车场,总算停了下来。车多,这是拉各斯给我的第一印象。
拉各斯背负大陆,面对几内亚湾,泻湖、岛屿、沙洲是这里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往昔联接大陆和岛屿或岛屿与岛屿间的堤道如今现代化了,成为一条条宽阔的高架桥。远看它那轩昂的气势,转折处柔和的线条,桥上疾驰的汽车,还有那伫立岸边的一幢幢的高楼大厦,使初次来访者不能不赞叹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城市。
拉各斯的汽车在黑非洲的城市中可能是最多的。看,旅馆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但以黄色的出租汽车为最多;上班时,机关门前停的车一辆挨着一辆。公共汽车不多。车多,给人们带来方便。在一个公共交通不发达,而市区又日益扩展的城市,没有自备车辆,外出、上班可能是很困难的。不过,车多也有它的麻烦。尽管拉各斯拓宽了主要的街道,修筑了似长虹、似游龙、跨越泻湖、连接诸岛的高架桥,但交通仍经常堵塞。朋友们说,在拉各斯,严格遵守时间是很难办到的。车多,车祸也多。我们虽没见到车毁人亡的现场,但街边、路旁的破车残骸似乎在提醒人们要分外小心才好。
车如流水,是一种富有的象征。确实,七十年代世界石油短缺、油价暴涨,给尼日利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目前,尼日利亚年产原油1亿多吨,略高于我国,是世界第七产油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三分之一,加上它拥有全非五分之一的人口,它在非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但是,以出口石油为基础的经济难免脆弱。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下跌,导致尼日利亚石油生产下降。据官方宣布,原油日产量已缩减40%。显然,这已影响到出口收入、预算平衡和发展计划的实施。繁荣中潜伏着危险。
尼日利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在黑非洲首屈一指,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也不富裕。按世界银行的标准看,它还算不上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这是统计学的概念,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尼日利亚财富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少数人高级汽车,花园洋房,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而多数人仍停留在比较低的生活水平上。拉各斯市维多利亚岛、伊科伊岛的林荫道、花园洋房式的高级住宅区和奥巴市场附近的拥挤、肮脏的平民区或其他棚户(铁皮、纸箱搭成的小屋)区的对比,正是这种分化的写照。拜金主义在这里颇为盛行,人人都在追求财富。发财的大多是巨商或投机商。朋友们说投机商十分活跃,特别在农村,他们盘剥农民十分严重,对他们,农民痛恨,政府不满,但问题无法解决。
谈到商业,自然联想起见到的非洲市场(拉各斯的和卡杜纳的),那里摊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从当地的蔬菜、水果、手工制品,到外国的钟表、电视机、收录两用机、冰箱等等,甚至美国的大米也堆积如山……这些外国商品是合法进口的,还是走私来的,我不知道。不过,收录机、电视机、冰箱这类电气商品露天堆放的方式却使我惊讶。毕竟,这里的市场是繁荣的,但是,物价却是高昂的。在拉各斯访问期间,我们下榻于一家中上等的旅馆,挺小的单人房间,一天就得花四十多个奈拉(尼日利亚货币单位,1奈拉约合2.5元人民币),在旅馆的餐厅用膳,简单的西餐(一道主菜)不算饮料,一天得花二十多个奈拉。据说,拉各斯的生活水平仅次于东京,在世界大城市中居第二位,看来一点不错。
离开了拉各斯,但那婆娑多姿、迎风摇曳的椰林,新建的现代化拉各斯机场、丁坎岛港口与别具一格的世界黑人文化艺术中心,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附图片)
拉各斯的世界黑人文化艺术中心


第7版()
专栏:新闻人物

乌拉圭总统阿尔瓦雷斯
格雷戈里奥·阿尔瓦雷斯现年55岁,1925年11月出生于蒙得维的亚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将军,三个兄弟都是上校。
1940年,阿尔瓦雷斯进入军事学校骑兵部门后,便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之后,他作为陆军中校统率蒙得维的亚的警察部队——共和国警卫队。1971年,阿尔瓦雷斯获得了将军军衔,并被任命为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长。1973年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人,后来他放弃了这个职务而去担任最强大的第四军的司令。1979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直至超龄退役。
阿尔瓦雷斯被认为是“开放主义者”和“温和路线派”。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时事综述

乌拉圭政治舞台上的变化
姚春涛
乌拉圭的政局,最近发生了一连串新的变化。前陆军司令格雷戈里奥·阿尔瓦雷斯,在经武装部队三军将领的反复磋商和国家委员会正式任命后,已于9月1日宣誓就任共和国新总统。在这以前,原来的内阁进行了改组,新内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职人员占了绝大多数。内阁改组之后,代行议会职权的国务委员会又进行了扩充。新的国务委员会由全国19个省的代表和那些主张逐步完成代议制民主化进程的人士组成,成员由原来的25名增加到35名。
这种变化,据乌拉圭官方宣称是恢复宪制的“过渡时期”。报纸报道说,新总统是武装部队中的“温和路线派”,两年前任陆军司令时曾积极主张恢复宪制。这次出任总统,将领导一个过渡政府,为在乌拉圭“全面恢复民主”准备条件。因此,他的总统任期不是承袭过去的规定为5年,而是3年半,届时他将把权力移交给选举产生的总统。
乌拉圭是1825年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的。独立后的156年历史中,这个国家主要由两个传统的政党——红党和白党轮流执政。虽然也出现过对群众的暴力镇压,但乌拉圭一直被认为是南美洲实行“代议制民主”比较好的国家。然而从1973年起,西半球的这个“民主橱窗”变成了“警察国家”。那一年,代表红党执政的总统胡安·博达维里凭借武装部队的力量,解散了议会,停止一切政党活动,在乌拉圭实行独裁统治。1976年,武装部队撤销了对博达维里的信任,任命阿巴里西奥·门德斯为共和国总统,进一步加强了军人专政的局面。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国舆论的谴责以及国内各种民主进步势力的不断斗争,乌拉圭统治当局逐渐放松了政治镇压,并一再宣布要采取措施恢复宪制。据说,政府早已制定了恢复宪制的时间表。但雷声大,雨点小,当局宣布的所谓“民主化进程”进展缓慢,某些许诺并没有认真付诸实施。例如,政府虽然于1979年颁布了政党法草案和工会法,但党禁并未开放,许多政党领导人一直被禁止政治活动,工会法只准工人进行职业活动,不准搞政治活动。再如,政府曾提出要在1980年通过新宪法,1981年进行大选,但新宪法草案因没有广泛基础遭到公民投票的否决,计划中的大选也因条件不具备而将大大推迟。
在乌拉圭政局出现上述这些变化之前,统治当局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为恢复宪制进行准备。不久前,政府为一些政党的领导人恢复了名誉,武装部队已开始就恢复宪制问题同几个政党对话。7月下旬,政府又通过了一项“具有宪法效力”的制度法。这项制度法提出了“各大政治团体参加国家未来领导机构的问题”,被人们认为是实际上开始执行“政治开放”计划的重要步骤。
当然,乌拉圭政局随着宪制的逐步恢复,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渐趋复杂和激烈。武装部队内部也出现“强硬派”和“温和派”的分歧。因此,今后三年半的“过渡时期”中,乌拉圭是否能在新总统的领导下逐步实现民主和法治,并在1984年举行大选,还取决于新政府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合作。
乌拉圭新总统9月4日在他就职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内外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由公民投票通过的新宪法从制度上加强国家,这次公民投票将在适当的时候以充分行使我们自由权的方式进行。”他还认为,国内传统的政党是民主的基础,在制定政党法和新宪法时要同人民进行对话,这样,所制定的法案才有代表性。这些意愿如果实现,对推动“民主化进程”当然是会起作用的。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明星”瞩目 经验可鉴
最近在上海举行的“中国青年杯”足球赛决赛中,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明星”足球队,力克连战连胜的欧洲劲旅意大利国家青年队,赢得冠军。来自喀尔巴阡山麓的足球小将的精湛球艺与勇猛顽强的作风,深获我国观众的赞赏。
去年以来,罗国家青年队在欧洲以三胜(土耳其、芬兰和西德)一负(波兰)的战绩,夺得了参加今年10月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青年锦标赛决赛的资格。罗马尼亚“明星”队的优秀成绩,令人瞩目。
足球运动在罗马尼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该项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六十年代末,罗马尼亚广泛参加国际性的足球比赛,并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使足球运动呈现一派现代足球风格。1970年,罗马尼亚取得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决赛权。两年后,又夺取欧洲锦标赛的第四名。而在去年世界杯预赛欧洲赛区第四组中,罗队以2∶1打败实力较强的英格兰队,很有希望出线参加将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决赛。
罗马尼亚能跻身于世界足球强队行列,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非常重视抓好青少年足球运动,从中培养出一批“尖子”青年运动员,向国家队输送。罗马尼亚足球协会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于1978年8月,建立了一个全国性培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机构——“明星”俱乐部。其主要任务是经常不断地从全国各俱乐部里选拔并训练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指导各地青少年足球队的训练;采用并推广先进的训练方法。它直属于全国足协。通过3年来实践证明,“明星”俱乐部的工作卓有成效,经过一至三年集训过的青少年,多数都成为罗甲级或乙级队队员。国家青年队中75%队员都经过“明星”俱乐部培养。此次来华比赛的这支队伍全部成员都“毕业”于“明星”俱乐部。
罗马尼亚的各县、市的学校俱乐部与体育俱乐部,十分注意选拔有发展前途的少年儿童。选拔的标准是:一,身体素质。如身体高大、速度敏捷、有力量、耐力好的青少年。二,技术水平。这里要检查与判定球员的传、踢、射、截、顶、铲球等各项的基本功如何。三,战术意识。主要强调的是熟悉与运用攻防各种基本战术的程度及足球意识的高低。四,思想道德和生活准则。要求运动员热爱足球运动、不谋私利、遵守社会公德、各项纪律及顽强意志等。以上四条标准不能是孤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罗马尼亚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抓队风、体育道德和文化教育。
上述种种,是罗马尼亚培训青少年运动员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它既能不断向国家队输送人材,也为提高罗马尼亚足球运动水平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借鉴。
周明德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足球队去年与英格兰队比赛,以2∶1取胜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我选手获“环罗曼底”国际竞走比赛团体亚军
第二十一届“环罗曼底”国际竞走比赛,五日在日内瓦结束。苏联队获得团体冠军,由三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队获得团体亚军,法国的“法国岛”队名列第三。
“环罗曼底”国际竞走比赛每年举行一次,这次是中国队第三次参加,在一九七九年曾获冠军,一九八○年取得亚军。
来自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苏联、比利时、卢森堡和中国共三十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八月二十八日,运动员们从汝拉州的德莱蒙市出发,分七个阶段经过约七十个城镇之后,于五日下午到达日内瓦的梅兰镇,全程为二百九十三公里。
苏联运动员尼古拉·乌多文科和勃拉季米尔·黑费多夫以二十五小时十分五十九秒和二十五小时十四分四十七秒的成绩分别获得个人第一和第二名。中国运动员邱世永、赵建军和仲志弇名列第四、第五和第七。他们的成绩是:二十六小时三十四分二十七秒、二十七小时十一分二十七秒和二十七小时二十八分五秒。此外,邱世永获得“最佳姿势奖”。
团体赛前三名的成绩是:苏联队,七十五小时四十四分十二秒;中国队,八十一小时十三分五十九秒;法国“法国岛”队,八十四小时二十七分零秒。(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美国的“医疗企业化趋势”
温宪
近年来,美国国内出现了一批由大公司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保证网。这种被称为“医疗企业化趋势”的出现,将对美国医疗服务及人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美国共有7,000多所医院,除掉少数私人医院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非盈利的。它们分属于靠自由捐助维持的公司、宗教团体和政府机构,一直由政府提供资助。但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医疗保健事业越来越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
一般美国人开支中的十分之一用于医疗保健,这对于一些企业家来说,在美国经济形势黯淡的情况下,医疗业确是一个既稳妥又有油水可捞的投资对象。
医疗费用的昂贵和医疗仪器的现代化促进了美国“医疗企业化趋势”的产生和发展。估计今年美国人在医疗费用上花的钱约为2,780亿美元,199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为8,21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资金雄厚,管理有素,他们有条件在所属医院和检验所里购置大量物资,安装先进设备,建立医用电子计算机系统,采用细致周密的检验技术,提供周到的医药上门服务。当然,他们的要价因此也就更高。
目前这类医院大都设立在阳光地带各州以及一些富庶的郊区,没有一所设在贫困居民区。十年来,这些医院的床位只增加了一倍,但是收入已从1970年的19亿美元飞跃到今年的164亿美元。
“医疗企业化趋势”的出现在美国医学界引起了不少争论。许多人担心医院首先考虑的如果不再是救死扶伤,而是唯利是图,就只会接受那些参加了医疗保险的或病情不太严重的病人。病情严重的穷人只能求助于公立医院或研究机构。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不能被用来普遍造福于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