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中子弹问题上的争斗
方敏
围绕着中子弹问题,美苏两国最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斗。事情是从8月上旬美国政府宣布生产中子弹开始的。白宫宣称,美国决定生产并储存中子弹是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对付苏联空前增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抵消苏联在常规武器的优势。对此,苏联反应强烈,指责美国的行动旨在“无限制地进行军备竞赛”,“破坏世界局势的安定”,并且扬言它将对局势作出相应的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一个时期来,双方争持不下,关系更趋紧张。
美苏在中子弹问题上爆发的争执,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它们长期来争夺核优势的又一反映。今年里根政府执政后,十分注重加强军事实力。它认为在过去十年里,苏联的军事力量已大大加强,而美国却“危险地落在苏联之后”,必须重新武装,使美国的军事实力“不亚于任何人”。为此,它除了增加军费、加强常规力量外,决心要进一步充实核力量。现在决定生产中子弹,显然是美国新政府为加强核军备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美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对此都直言不讳,里根总统坦率地承认,中子弹是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抵消华约坦克部队方面优势的一种适当武器。国防部长温伯格则进一步说明,中子弹比它所要代替的武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能使西方的威慑力量现代化,改变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不利地位。在谈到武器谈判时,他还认为,中子弹有助于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同苏联打交道。这就表明,中子弹的问世,实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的一种产物。
在七十年代里,苏美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仅表现在苏联的常规力量急剧增长,而且突出地表现在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已经赶上了美国。在中程核军备上,苏联更胜一筹,近年来它加紧部署新式的SS—20导弹和逆火式轰炸机,使美国在西欧的核力量大为逊色。苏联为了保持它在核力量方面的这种有利地位并有所发展,极力反对北约的核力量实现现代化,阻止美国在欧洲部署新的中程导弹。美国和北约盟国坚决拒绝苏联的立场,决心加强在西欧的核力量。今年5月,美国新政府同西欧盟国协商后,共同决定继续执行核力量现代化计划,与此同时,也准备同苏联就限制欧洲的中程导弹问题进行谈判。这一谈判预定于今年11月中旬开始,但由于美苏双方立场迥异,谈判的前途未可乐观。现在美国宣布生产中子弹,无疑将对谈判产生影响,美苏在谈判桌上的交锋也会更加激烈。
中子弹不同于中程导弹,但它却是一种新型的战场核武器,这种战术核弹头,用于装备在射程较短的长矛式导弹和八英寸榴弹炮炮弹上,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它产生的辐射能大,主要用来杀伤密集坦克群的人员。多年来,美国致力于研究这种武器,于1977年研制成功。当年卡特政府执政时,曾经要求国会授权生产中子弹,国会通过相应的法案批准生产。当时苏联为此也大大攻击了美国,在1977年至1978年间双方为中子弹问题争吵得很厉害。当时苏联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宣传攻势,千方百计地要打掉美国生产并在西欧部署中子弹的计划。那次争吵最后以卡特宣布推迟生产中子弹而暂告结束。
这一次苏联猛烈抨击美国生产中子弹的行动,显然也是企图用施加压力和挑拨美国、西欧关系等手法,阻挠里根政府生产中子弹。
但是,当前美苏的较量比过去更为激烈。因为美国生产中子弹的决定虽然遇到国内外一部分人的反对和非议,里根政府的决心已定,看来不会退让;而苏联也决不会善罢甘休。目前,苏联一方面在宣传攻势上加码,把军备竞赛的责任全盘推到美国一家身上,同时又为自己进一步扩充核力量制造舆论。塔斯社和苏联的一些官员的言论已经表明,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一旦必要,也要生产这种新武器。
苏联看到西欧国家对美国生产中子弹的决定,态度不尽一致。因此莫斯科也竭力鼓动西欧一部分人对美国的不满,挑拨欧美之间的关系。西欧国家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对自身的安全和防御是极为关心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出于和平主义的意愿反对美国在西欧部署新的核武器。虽然美国在决定生产中子弹时宣布,目前不存在在国外部署的问题,但他们仍然担心,这种战场核武器,会使美苏关系紧张,影响裁军谈判的进程。苏联竭力渲染美国生产中子弹“将会提高在欧洲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性”,对西欧进行恫吓,也是借此对美国造成压力。
不过,苏联在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中所采取的宣传攻势,很难消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正是苏联持续的军备扩张,使西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西欧国家的某些舆论,尽管可以不赞成美国生产中子弹,但也决不愿意在苏联的军事威胁面前解除自己的武装。因此,莫斯科的挑拨伎俩虽然一而再地施展,然而总是所得甚微,这就不令人奇怪了。


第7版()
专栏:

中国瑞典交往史话
王禁声
中国和瑞典距离遥远,但是两国之间很早就有了友好往来和文化经济交流,这方面的重要史实可以举出不少。
中国的丝绸碎块
近些年,瑞典的考古工作者在毕尔加(位于麦拉尔湖,是瑞典最古老的城镇)的古物发掘中,发现了九世纪(我国唐朝中期)的中国丝绸碎块。这是在瑞典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文物,它说明中国的丝绸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就到达了瑞典。在以后的若干世纪中,中国的丝绸又陆续来到瑞典。在乌普萨拉大教堂的博物馆中,有一顶十三世纪一位瑞典主教的帽子,上面的飘带就是用中国蓝色丝绸做的。
瓷器在瑞典
十八世纪,瑞典商人开始同中国贸易。第一艘瑞典商船从哥德堡城出发,在1732年9月9日抵达广州。从此开始了中、瑞两国之间的直接贸易往来。
瑞典商人在广州设有贸易中心,主要从广州购买中国商品,以茶叶、丝绸、瓷器和食品作料为大宗。也进口中国的漆器和墙纸。
贸易的往来增进了两国相互的了解,也推动了文化往来。中国瓷器进入瑞典之后,深得瑞典人的喜爱。许多社会上层人士,在家庭中都要陈设若干中国瓷器,作为有文化教养的标志。
也有不少瑞典人拿着瑞典图案,在中国定做瓷器。至今我们还可以在瑞典一些博物馆和家庭陈设中,看到带有瑞典图案的中国瓷器。这是中瑞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
林奈和中国茶树
瑞典的植物学大师、世界植物分类学的鼻祖林奈极为注意对各种植物标本的收集。中国的植物也是林奈关注的一个方面。
林奈有过一个理想,要亲手在瑞典培植出茶树。因此,他渴望得到活的茶树。1763年,林奈获悉当时在广州的瑞典船长艾克伯格准备为他带回活的茶树时,给艾克伯格写了一封心情激动的回信:“真是茶树?是活的茶树?!我已经老了,不过要是确实是真的茶树,我敢去哥德堡,把茶树抱在怀里,带回到乌普萨拉”。
哥德堡位于瑞典西海岸,同靠近东海岸的乌普萨拉相距600公里。林奈要一路上把茶树抱在怀里,说明他对中国茶树是何等的珍爱!
皇后岛上的中国宫
在斯德哥尔摩西面30公里的皇后岛上,有一片规模宏大的园林,是瑞典皇室夏季居住的地方。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建筑物:夏宫、中国宫和剧院。中国宫最早建于1753年,全部建筑材料采用木料,后因潮气侵蚀而逐渐损坏。1763年重建成现在式样的中国宫。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曾出现过“中国热”,以追求中国的文化艺术为高雅,模仿中国园林和建筑设计。在瑞典也不例外,瑞典皇室中曾把孔子的学说列为王子学习的教材。中国宫也是在这种热潮中建造的,作为献给皇后生日的最珍贵和最时髦的礼物。
中国宫的设计系模仿在德国建造的中国宫。尽管外形上并不典型,但室内布局与结构却很精细而逼真。例如二楼的回音壁和回音台,它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同,回音台的回音效果也相似。每年夏天有许多旅游者到这里来欣赏这种奇妙的回音。
康有为的足迹
我国清末改良主义的主要代表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他在16年流亡生活中,曾两次来到瑞典。第一次是在1904年7月,先下榻在“宏大旅馆”,后来搬到斯德哥尔摩南面的海滨城镇沙丘巴登,这里的美丽风光使他神往。两年之后,他又一次访问了瑞典,并在沙丘巴登买了一个小岛居住下来,并把岛上所住的别墅起名为“北海草堂”。
他虽然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来到瑞典,但仍然受到瑞典政府的友好接待。当时的瑞典国王夏季也住在沙丘巴登,作为近邻,曾到康有为的别墅看望过他;瑞典外交大臣拉格海姆还专门接见了他,并为他安排了一些参观节目。
仰韶文化与瑞典地质学家
仰韶文化是我国石器时代的文化。这种彩陶是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
最先在仰韶村发现和发掘了这种彩陶的,就是瑞典的地质学家安德逊。他于1914年受雇于中国政府,来中国担任采矿顾问。1920年,他同一名中国助手一起,第一次在仰韶村发现石器时期的遗址,并发掘出大批彩陶,因而,“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安德逊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从正门进入紫禁城的瑞典王储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即现国王的祖父),在他还是王储时,于1926年10月偕夫人访问中国。他们要求参观北京紫禁城及其所收藏的珍宝和古物。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他们的参观作了特殊的安排,决定打开正门,让他们穿过天安门,从午门进入紫禁城。那时外国贵宾参观紫禁城,只能从东华门或西华门两个边门进入,不允许由正门进入。这次为瑞典王储打开午门,是十五年中的第二次。
瑞典王储喜爱考古,而且是中国瓷器的专家,他自己收藏的中国瓷器达几百件之多。这次参观紫禁城,让他观看了许多未陈列过的我国瓷器和古物,使他极为满意。在参观中,他对那些精美高超的瓷器艺术,啧啧称绝。
瑞典王储的中国之行已经55年了,今天,瑞典国王和王后又将踩着他们祖父的脚印来我国访问,这是中、瑞关系史发展的自然继续。


第7版()
专栏:

厄运缠身的泛美航空公司
李景卫
美国泛美航空公司最近宣布,由于资金短缺,决定把它在全世界48个国家的97座豪华饭店和饭店设计工程拍卖给英国大都市财团。
泛美航空公司已有半个世纪以上历史,它那有着几条经纬线的浅蓝色地球标志,在国际民航界一向就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它以经验丰富、技术卓越、人材众多著称,连美国肯尼迪航天飞机发射场的管理中心也要聘请它的技术工程人员帮忙。但是,这家大公司现在却狼狈到不得不忍痛出卖它的一部分产业。这些被出卖的饭店,过去不但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还为它的客运吸引和输送过大量旅客。如果不是出于万般无奈,它决不会卖掉它这些被称为“皇冠宝石”的产业的。
泛美航空公司的业务一向靠国际航线。近几年来,国际民航线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票价战加上油价猛涨,旅客减少,使许多民航公司只得依靠国家补助勉强维持。泛美航空公司由于机构臃肿,经理人员内讧,劳资关系紧张,一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去年它为了自救,以4亿美元卖掉了在纽约曼哈顿区的泛美航空大楼。它削减了去安哥拉、墨尔本、华沙等几个城市的班机,同时撤销了向波音公司订购的八架巨型客机。另外它还制订了削减职工工资的计划。今年又决定再次削减班机,并解雇3,000多名职工。公司的一些过剩的巨型客机和多余的机场设备也将廉价出售。
作为美国国际民航业界的巨子的泛美航空公司看来正在没落。在资本主义世界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这样的例子所在皆是。就在泛美航空公司拚命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洛杉矶的大陆航空公司由于连续三年亏损,也陷入绝境。它的经理由于借贷无门,而又不愿眼看着虎视眈眈的得克萨斯国际航空公司把大陆航空公司吃掉,终于自寻绝路,开枪自杀。


第7版()
专栏:

日本银行业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羊子林
在日本银行的营业所,职员桌前不是成堆的帐册,而是一台台电子计算机。目前日本几乎所有银行已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业务。顾客到银行存款,只要在一张单据上填写金额、盖上印章即可。取款时只需出示存款卡片,电子计算机能立即查核取款人帐户中的存款余额,进行支付。储户随时需从银行提取存款时,可以在银行门口或大商店、大旅馆中安装的自动取款机内放进存款卡片,稍待片刻,钱和卡片就会从机器的口中“吐”出来。
银行业务使用电子计算机,使顾客感到迅速、方便,同时,大大改善了银行服务质量。
日本银行业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是从1955年前后开始的。过程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5年至1960年,使用的技术是穿孔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计算工资、统计外汇、计算红利和集中处理一些报告资料、统计资料等。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至1965年,使用的技术是脱机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总行计算中心代替营业所处理计算利息、决算、制作报表和管理资料等大量事务。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至1975年,在此期间各家银行竞相引进联机系统,这样,总行和各个营业所之间的事务处理全部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而不需将各个营业所的帐单都邮寄到总行计算中心。从1976年以后是第四阶段,日本银行业着手第二次综合联机系统建设,目的是使银行所有业务(包括国际业务)都能综合地使用联机系统处理。目前各大银行不仅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存款、汇兑、帐务清算等日常业务,还将电子计算机用于收集金融、经济情报、预测经济趋势和指标、人事管理和编制经营管理计划等多方面。


第7版()
专栏:

苏联运动员破三项举重世界纪录
苏联举重运动员九月二日在一次举重比赛中,创造了一百一十公斤以上级抓举、总成绩和九十公斤级挺举三项新的世界纪录。
二十三岁的皮萨连科在一百一十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抓举起二百○一点五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皮萨连科还以四百四十七点五公斤的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别索诺夫创造的九十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是二百二十五公斤。


第7版()
专栏:

芬兰足球队战胜阿尔巴尼亚队
芬兰足球队九月二日晚在芬兰的科特卡,以二比一战胜阿尔巴尼亚队。
这是两个队之间在小组中进行的第二场比赛。去年九月,阿尔巴尼亚队在地拉那同芬兰队进行的第一场比赛中以二比○获胜。阿尔巴尼亚队目前的成绩是六战一胜五负,芬兰队七战一胜六负。这个组中的奥地利队已六战五胜一负,西德队四战四胜,保加利亚队五战三胜二负。(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图为斯德哥尔摩卫星城耶尔瓦的希斯塔居民点工作区,环境幽静、空气新鲜。
新华社记者 许福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