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江山县县委书记董朝才任职三年多来
关心修桥铺路 方便山区人民
他经常带领机关干部出入深山,亲自去尝无“路”可走的艰辛,帮助山区人民克服困难,深受群众欢迎。
年富力强的董朝才,自1978年4月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江山县担任县委书记以来,足迹踏遍全县18个山区公社的山山水水。
有一年夏天,烈日当空。董朝才同志头顶草帽,脚蹬布鞋,带领县直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人,跋涉到浙闽两省交界地区的二十七都一带深山。这里,方圆300多里,散居着周村等4个公社的3,000多户。
在周村公社所在地——周村歇脚的当晚,董朝才一行人不辞辛劳,分别到群众家去访问。待大家碰在一起汇集群众意见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这一夜,当地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求政府在周村到白水洋山村之间,开辟一条正式通道。
“路,是山区人民生活的命脉。”董朝才根据群众的心愿,斩钉截铁地说:“明天,我们亲自去尝一尝无‘路’可走的艰辛。”翌日清早,董朝才领着一行人,向白水洋山村进发。他们攀登深沟峭壁,涉过32道弯弯曲曲的急流,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地。这一趟实地跋涉,使大家对解决山区交通的迫切性的感受,更深切了。于是,董朝才和交通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当场勘察地形,决定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开辟一条盘山大道,以尽快结束这里交通闭塞的局面。
喜讯一传开,山村沸腾了。锤打钢钎的叮当声,爆炸岩石的隆隆声,响彻山谷。经过了90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削下8,000多方的石头。终于,劈出了一条长13里的板车路。
有了路,山区经济活跃起来了。团结大队第二生产队22户社员,一听到要开路了,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去年,全队102人,平均每人收入154.49元,比前年翻了两番。正如一户人家挂的一副新对联上写的那样:“无水不清户户甜,有山皆绿家家富”。眼前,经县委正式决定,一条长48.5公里的公路,已在建设中。通车后,与浙闽公路干线衔接。那时,二十七都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啦!
董朝才同志帮助山区人民铺了路,又架起了桥。有一次,他从定村公社到双溪口公社,经过一座当地群众称之“竹坝”的木板桥。他走在桥上,象是在过铁索桥,感到很不实在。过了桥,他站在高处,回头一望,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有一个社员拉着载有生产、生活资料的板车快上桥了,突然却把车子停在桥头,把车上的东西一件件卸下来,又把车架从车轮上拆下来。这个社员稍歇了歇,然后,先扛着一对橡皮胶轮过桥,再背起木制车架子过桥。待把板车重新装配起来之后,连忙过桥去把一件件东西扛着、背着、提着过来……
董朝才目睹了这一情景,内心感到极度不安,对同行的同志说:“如果不把这座架在深山交通要道上的桥梁加固,怎么能对得起山区人民群众呢?”回到县城后,他马上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竹坝”桥的加固问题,决定架一座永久性的桥梁。事后,他多次询问有关部门对这件事的落实情况,直到架桥工程正式开始了,才放下了心。
现在,一座宽4.5米、长50米的石拱桥,已替代了摇摇晃晃又经不起重压的木板桥。每天,通过这座桥的有小板车,还有拖拉机,大大加速了这一深山里的社社、村村的物资交流和城乡人民之间的往来。
本报记者 郭说传


第2版()
专栏:

“风库”安西变“粮仓”
“登高望远一片沙,大风刮起不见家。初冬未到冰先结,春尽不睹桃李花。”这首诗说的是我国著名的“风库”——甘肃省安西县过去的情景;现在这里已经是“只听风从树梢过,不见沙从平地起”。去年,全县每人平均生产粮食1,888斤,向国家交售780斤,名列全省前茅。
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北倚马鬃山,南临祁连山,被包围在大片戈壁沙漠之中,从春到冬,几乎天天风沙弥漫。1952年,安西县成立了防治风沙委员会,开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30年来,他们在危害最甚的40多个风沙入口处创办了风口林场,成片造林21,700多亩,营造各种防护林带总长1,800公里;全县人工林、“四旁”树、天然林达到8.5万亩,每人平均1.7亩。
环城公社过去由于风沙侵害,有的队不得不浇一次水挑一次渠,有的队要连种两三次才能抓住苗。1965年,他们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营造防风林带。缺少树苗,生产队用最好的地,家家户户用自留地培育。劳力紧张,社员白天到大田耕作,早中晚突击植树造林,老人小孩都上阵。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环城公社已经林茂粮丰。1965年,全社粮食总产426万斤,去年达到1,146万斤。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各种联产责任制的建立,给安西人民防风抗灾、夺丰收增添了新的动力。今年上半年这个县遭受了解放后最严重的风灾的袭击,3至6月的大风天数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5月10日,一场10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12个半小时,6月10日,又是一场10级大风。但记者在这里却几乎看不出受过重灾的迹象,块块麦田绿浪翻滚,玉米挺拔茁壮,棉花枝叶繁茂,瓜地菜地一片葱绿。县长段生茂向我们介绍说,当大风袭来的时候,人蹲在屋子里都感到憋气,但几乎没有一户社员坐在家里避风。联产责任制把社员一齐“赶”到地里,用沙土埋苗,用泥碗盖瓜秧,在幼苗周围打挡风墙。他们在地里摸爬滚打,嘴里、耳朵里、鼻孔里都塞满了沙子,一个个象泥人似的。大风过后,他们又用最快的速度拨掉沙土,让幼苗重见天日,抢栽补种。绿色屏障又加责任制,安西人民治“风库”建“粮仓”有了两大法宝。
本报通讯员 芦品一 本报记者 何懋绩


第2版()
专栏:

樊村公社为群众办了两件好事
建了水电站 修了一座三孔桥
前不久,我们到山西省沁水县樊村公社搞调查,一下车,就发现了两件新鲜事:一是有了电,二是修了桥。
樊村公社是个偏僻贫瘠、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文化落后的山区。过去,晚上点的是灰暗的煤油灯,粮食加工不是牛拉磨,就是人推碾。交通运输,一直是人担驴驮。现在虽然修了公路,樊村河上没有桥,一到雨季,唯一的交通要道随即阻断。
1978年底,公社党委组织了百把人的专业队,在国家的帮助下,动工修建龙门水电站。今年春季,水库和机房已先后竣工,6月份安装了两台发电机,7月初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解决了照明和加工问题。他们又突击了一个来月,赶在汛期之前,在樊村河上修成了长22米、高三米、宽六米的三孔桥。现在,不管河水涨不涨,行人车辆都能畅通无阻,樊村河再也困不住樊村人民了。
陈飞龙


第2版()
专栏:

满足了农民建房需要,支援了城市建设
安徽社队建材企业发展很快
新华社合肥9月4日电 安徽省社队企业目前生产的砖瓦数量已占到全省总数的70%以上,砂石占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据称,全省社队企业所产的砖瓦和砂石不仅满足了农民的建房需要,而且支援了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说,到去年底,全省社队建材企业已有7,400多个,总产值3.1亿多元,比1978年增加一倍多,占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的52%。今年上半年,社队建材企业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近三年,全省有22万户社员主要用社队企业提供的砖瓦、预制桁条、水泥、黄砂等建筑材料,新建瓦房63.8万多间,计1,000多万平方米。


第2版()
专栏:

沼气管理也不能吃“大锅饭”
如皋县桃元公社十四大队把沼气管理由集体为主过渡到个体户为主,沼气池建设出现新气象
本报讯 江苏如皋县桃元公社十四大队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把沼气管理工作列为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的一项内容,把沼气池从以集体管理为主过渡到以社员管理为主,给沼气的投料使用带来了新变化。
沼气池归社员自己管理以后,消灭了沼气池投料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许多沼气户利用饭前工后空余时间,全家发动,大积绿肥,单6、7两个月,全大队就已积聚青杂草60万斤,相当于去年全年积草量。
社员裴万祥的沼气池,由于池底漏水,过去每天要上两担粪才能凑合使用,沼气管理员多次上门动员修池,他都没答应。落实生产责任制后,肥料由社员自己支配,他早也盯晚也追,主动要求沼气管理员帮他修池子。
沼气池大换料是个又脏又累的苦活儿,过去每换一次要拖上六、七天才能完成。现在大换料,全家动手,左邻右舍互相帮忙,一天就能完成。二队社员孙有明,6月底出料垩玉米,上午请了两个劳力借一条船到如海河边搞了三千多斤青草。这天上午孙有明一家人掏的掏,担的担,出完了沼气肥,当天傍晚把草料投足沼气池,两三天后就产气使用。
还有一个变化是社员掌握了管理沼气的自主权,不受过去条条框框限制,基本解决了用肥与用气的矛盾,使沼气池真正发挥了产气造肥功能。全大队165只沼气池,除正常换料维修的以外,只只产气,可供三餐一灯用的池占总池数的90.9%以上。
由于发酵原料大量增加,这个大队今年施用的沼气肥比过去翻了两番,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上半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但是他们的三麦二豆仍比大丰收的1980年增产一万六千多斤。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草原牧民的喜悦
——访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郭勒公社
我们的吉普车离开锡林浩特,在辽阔的草原上往东行驶一个半小时,沿路没见到一个蒙古包,也没见到畜群。不由得向一位陪行的蒙族同志好奇地提出这个问题。他懂得我们的意思,笑着说,现在正是牧民生产劲头最高的时候,也是一年四季中草原最好的黄金季节。为了使牲畜长好膘,牧民们早出晚归,到处寻找肥美的草场。所以你们在路边就不容易见到牛马和羊群了。
我们采访的目的地是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吉林郭勒公社,它的牧业生产连续三年取得丰收,是全旗的先进单位。当我们在公社办公室向公社主任纳其格同志说明来意后,纳其格同志从口袋里掏出小本本,一口气告诉我们十几个数字:公社的牲畜总数比上一年度增加6,172头(只),纯增16.8%,总增率达到41.11%……。由于出发前听过盟报同行的介绍,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这个公社在1977年的大雪灾中,是个特重灾区。牲畜头数下降63.2%,每个牧民平均收入下降26%。而现在,全公社牲畜总头数和个人平均收入都基本恢复到灾前的水平,牧民的自留畜比灾前增长两倍多。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实行定工、定产,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到牧民超什么奖什么,超多少奖多少,从而大大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
吃罢午饭,纳其格同志亲自带我们到一户蒙古包做客。那是吉林河畔的一户牧民,主人出门放牧了,女主人和她的五个女儿热情地接待我们,不断地拿出奶茶、奶子酒、奶皮子、奶豆腐和炒米来请客人尝尝。据说,除了晚餐的面食外,这都是牧民的主要食品。女主人笑嘻嘻地一遍又一遍添茶加酒,我们头一次体验到蒙族牧民的好客。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男主人不久前获得的全旗劳模的奖章,而没能听到广为流传的主人在放牧中“爱畜如子”的先进事迹。
草原牧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是很大的,人们都没有忘记“十年动乱”和吃“大锅饭”的往事。那时干部不敢领导生产,牧民放牧没劲头,一些人受到了打击和挫折。在途中,我们曾到附近一家蒙古包小憩,主人乌利吉原是当地牧场的牧民,因为生活“富裕”而曾经被迫全家迁到煤矿劳动。后来,由于落实了党的政策,他重新甩起羊鞭,当了牧民。去年,他因超产而被队里奖励了30只羊羔,全年工分收入1,800元。
目前,一些牧民的生活还有困难,还有些牧民还对上头的政策不那么放心,生怕“春立秋变”。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总的来说,随着牧业生产的发展,牧民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尤其是部分劳动力强的家庭。我们访问的呼格吉尔图生产队青年牧民哈·都格尔就是一例。他们夫妇俩去年得工分收入1,200元,出售自留畜得1,200元,剪羊毛又得200元。这一年他们添置了五块毛毡,老婆买了一块海鸥牌手表,整修了蒙古包。他计划今年买两件地毯,一台收录两用机。在访问临终时,主人情不自禁地唱了三首民歌,其中一段是,“朋友们在雪山上相会,不容易呀!让我们再畅饮一杯”。在我们告别以后,这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嘹亮的歌声,还一直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本报记者 张启华
本报通讯员 乌日图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稻草长出兰花菇
林丁 蔡远福
在一般人的眼里,稻草是不值钱的东西,因而有人把它回田作肥料,有人当柴草烧掉,还有人把它扔进江河白白流走。可是,地处闽北山区的一些人,却把稻草看作致富的宝贝。一户社员只要弄到50担稻草,再花上两三元的菌种费,一个来月时间就可培养出干草菇150斤,价值上千元。
草菇,原系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野生食用菌。据说我国两广农民最早栽培,后由华侨传至异国,以后又转而回“娘家”了。五十年代,福建省的一些农民开始人工栽培,近年来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稻草长出来的蘑菇,肉肥嫩,味鲜美,香若兰,所以又称兰花菇。干草菇的清甜味虽不如鲜菇,但经过烘干却增加了浓香,别具一味,因而在国外中餐馆里,被列为高级菜肴。
同草菇一样,同为食用菌的香菇和蘑菇,都具有浓烈的香味。相传过去有个商人带了一斤蘑菇从天津乘船南行,一路上蘑菇的香味把成群结队的鱼虾引到船的周围,妨碍了船的正常行驶。正当船老板担心造成翻船事故的时候,那位商人打开箱子将蘑菇投入水中,将鱼虾引散开去。船老板忙出重金酬谢,众多中外阔人也纷纷与商人签订购蘑合同。这个传说不免夸大其事,但说蘑菇具有独特的芳香,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它含有甘露醇等芳香物质。
蘑菇是“高级蔬菜”,焖、炒、炸、烤、清蒸均可成为美味。据分析,蘑菇的蛋白质含量是白菜、马铃薯的二倍,是西红柿、胡萝卜的四倍。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类也很丰富。人们长期食用菇类,不但能增强体质,还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清和肝脏中血清胆固醇的上升,增强对肝炎、软骨病的防治能力。美国癌症研究所还发现蘑菇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另外,栽培蘑菇可供观赏,美化环境。日本东京附近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菇类公园,陈列着许多瑰丽的蘑菇。一般蘑菇的个儿较小。我国去年发现一棵形如荷花的平菇重约20多斤,可谓大矣。多数蘑菇味美可口,但也有少数蘑菇含有毒素,采时要注意选择。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母鸡孵出小孔雀
今年6月,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人民公园用母鸡孵出了6只雏孔雀。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护理喂养,它们都长到了一斤重。不久,将正式在公园向观众展出。
孔雀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观赏珍禽。它同鸭子一样,没有抱窝的习惯。为了繁殖孔雀,峰峰矿区人民公园从1978年开始,多次采用电气孵化办法,但都失败了。今年公园租来两只抱窝母鸡抱孵12个孔雀蛋。两只母鸡都象孵小鸡那样认真耐心,经过28天的孵化,6只灰褐色、毛绒绒的雏孔雀“唧唧”叫着,破壳而出了。
初出壳的孔雀大小与雏鸭差不多,叫声与鸡相似,拖音长一些。这6只雏孔雀出壳后,开始由老母鸡领着游玩,母鸡象对待小鸡那样,给雏孔雀啄食。3天后饲养员把雏
孔雀和母鸡分开,装在笼子里进行单独喂养。它们特别爱吃剁碎的肉、鸡蛋和大米饭,也吃一些菜叶。孙云航 郝宪增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母猪一胎生27头小猪
山东蒙阴县城郊公社社员刘兴华喂养的一头母猪,今年7月25日生了27头小猪。这头母猪只有17个奶头,12头小猪因吃不上奶,先后饿死了。存活的15头小猪,一律呈白色,个体匀称,油光水滑,逗人喜爱。当地科技部门已派去畜牧技术人员,研究这头多产的母猪。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海南岛发现“柴油树”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在海南岛发现一种能产“柴油”的树种——油楠树。
油楠为大乔木,树高可达三十多米,最大胸径在一点二米以上。据测定,一般树高十二至十五米,胸径四十至五十厘米的油楠树就能产油。伐倒后,油从锯面涓涓流出。通常每株可收油二十到五十斤,最多可收一百斤以上。这种油的可燃性与柴油相似,用棉絮沾油后,点火就着。
据报道,我国海南岛的油楠属苏木亚科乔木。


第2版()
专栏:

上海郊区的“葡萄村”
上海奉贤县新寺公社新塘三队三十四户社员,家家都在房前屋后种植萄萄,平均每年每户可收入近三百元,被人称为“葡萄村”。新华社记者 柳中央摄


第2版()
专栏:

蔬菜新品种
许淮海摄影 刘仲纯撰文
近一米长的豇豆
有长近1米、粗达1.1厘米的豇豆吗?有,这就是南京市蔬菜研究所新近培育的新品种“白豇2号”,它具有高产、优质、耐老、抗病等优点,目前正在示范推广和留种,明年起将大量应市。左图为科技人员在测量豇豆的长度。
夏季收获的胡萝卜
适应春天栽培的胡萝卜,最近已在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引种成功。这种胡萝卜的皮、肉橙黄色,肉质细密、味甜,品质优良,2月下旬播种,6、7月份即可收获,预计亩产可达4,000多斤。右图为科技人员正在采收试种的胡萝卜。
无根须的黄豆芽
黄豆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但根须较长,食用不便。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和南京电化厂协作攻关,于去年12月培育成功无根豆芽。经有关部门鉴定,证实无根黄豆芽的产量和生产周期都优于有根黄豆芽。目前正准备推广这种培育新方法,生产无根豆芽,投放市场。左图为无根黄豆芽的外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