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定要保住四川盆地这个“天府之国”
胡庆钧
从历史上看,四川的水灾越到近期越趋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成灾地区、特别是上游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二是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下降。增加上游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再次把成都平原誉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一直到现在,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始终是闻名的“天府”。所谓天府,《国策·秦策》说得更具体,即“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良多,地势形便”。这当然意味着这一地区在历史上自然灾害是比较少的。我们回顾四川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历史,据粗略统计,自唐至清近一千三百年间,长江水灾共223次,主要发生在中下游辽阔的平原区,愈到近期愈多。国民党统治时期几乎年年闹水灾,这与当时政治腐败,长江得不到治理密切相关。1934年四川闹水灾,有13个县遭灾,还有31个县遭旱灾,本来灾情并不很严重,但在国民党的反动暴政下,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据当时出版的《四川农村经济》报道,灾后大批饥民以吃白泥土充饥,“泸县白节镇饥民挖掘白泥土达三十余处之多,深至数丈,宽约丈余,挖掘日久,土质疏松,以致岩土崩溃,压死多人。”不少灾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历史上四川也发生过特大的水灾和旱灾。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调查:宋代以来,长江发生过四次特大洪水,每次洪水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主要都是起源于川江中某些支流的暴涨。如公元1153年的洪水,主要来自沱江和涪江;1788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岷江、沱江和涪江;186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下游;187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流域。由此可见,要消除长江的特大洪水,除了加强中下游的堤防和湖区的治理以外,关键还在消除长江上游洪水的成因。至于旱灾,就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也是愈到近期愈趋严重,并且多发生在中下游地区。公元1646年到1649年,四川曾连续四年大旱,出现“全蜀大饥,人相食”的严重灾难,但这种情况在四川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四川盆地历史上四次特大水灾的情况,就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以后,四川已开始出现严重的征象,自1860至1870年仅仅十年时间,就发生了两次特大洪水。186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下游,当时位于金沙江下游北侧的屏山县,“大小船只悉由街心往来运载”。187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流域,是长时间特大暴雨所形成。据清代史籍记载,当时合川“大水入城,深四丈余”;酆都“全城淹没无存”;其余重庆、奉节、巫山的水情也很严重。
水灾的直接成因固然在于连续的特大暴雨,但水灾的日趋频繁与严重,主要在于两个原因,一个在于成灾地区特别是上游植被的受到严重破坏,一个在于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的下降。
关于长江上游植被的受到破坏,根据我们的考查,自19世纪初年以来就开始逐步发展。自明永乐四年
(公元1406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这段时间,都有王朝政府派人到四川雷波等地采办大木的记载,作为修建宫殿梁柱的主要用材,采木所及的范围包括播州(遵义)、建昌(西昌)、镇雄、乌蒙(昭通)、永善等地。根据嘉庆《四川通志、食货、木政》的记载,采木的工作一直继续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马湖府(治所在屏山)属地还有周围一、二百里到五、六百里的大林区,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世纪初年的嘉庆年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基本上属于长江的源流地区,说明当时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很少受到破坏,因而也没有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
1950年底,我曾经访问过西昌北山红毛玛姑区的桃源乡,据当地老乡说:父老们曾经说过,嘉庆初年流经这里的热水河,只是一条一步可以跨过的小溪。当我在调查的时候,热水河由于嘉庆以来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不知冲去了多少良田沃土,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宽约百余米的滥河沟了。应该指出的是,热水河只是其中的一条河沟,在整个西昌凉山地区,特别是海拔较低的安宁河谷坝子地区,类似的从高山上冲刷下来的滥河沟到处可见。
解放以来,尽管我们也搞了一些造林护林工作,修通了铁路和许多条公路,使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对于防止毁林开荒,围河造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0年10月,我住在四川昭觉县的招待所里,遇见了一名州采伐队的伐木工人,据他告诉我,当时在凉山林区进行采伐的有三个队,一个省级的,一个州级的,一个县级的,每个采伐队有成百上千的工人,他深深感到这对凉山林区的破坏是严重的。至于民间的毁林开荒,在凉山同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彝族人民多年来有刀耕火种的习惯。这种毁林开荒完全是杀鸡取卵,由此造成水土流失的损失是严重的。
关于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的下降,就川江地区来说,在19世纪初年以前,由于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加之川江流经多山地带,落差较大,水急流速,泥沙多被冲走,因此明清两代对川江及其支流多次治理,主要目的不在去淤,而在于凿石平险,沟通航运。自然,这种凿石平险的工作,对于川江及其支流的宣泄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测定,嘉陵江、沱江、涪江每年因水土流失,冲走的泥沙达2.5亿多吨,相当于160万亩耕地上的5寸表层沃土,这就必然会对川江及其支流造成淤积。当然,长江毕竟不同于黄河,不存在摆脱原来高耸地上河床的问题。
今年7月中旬,四川省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江河猛涨,岷江、沱江、嘉陵江都出现了大洪水。这次洪峰,在宜昌以上相当于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无疑是宋代以来长江发生过的少有的特大洪水。只是由于长江中游没有暴雨,洞庭湖的底水很低,加上沿长江修建了坚固的防洪工程,人们奋力抗洪,洪峰才安全通过荆江大堤全线,对武汉下游没造成多少危害。
四川继7月中旬的大洪水之后,8月中旬部分地区再次暴雨成灾,目前正部署紧急救灾措施。为了防止或者尽量减轻四川盆地今后再出现暴雨造成灾害,继续保持这个天府之国的地位,并从而尽量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压力,我们必须停止对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的破坏,坚决制止乱砍乱伐,并加紧大面积植树造林,尽力保护和增加长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减轻水土流失。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2版()
专栏:

横村公社社队企业三年来有大发展
采取切实措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本报讯 记者刘公武、卜玉超,通讯员李改进报道:浙江省桐庐县横村公社从1978年至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82万元;利润平均每年递增30万元,全社平均每人每年30元。今年上半年形势更好,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74%。横村公社社队企业三年大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让农民从发展社队企业中得到实惠。
他们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在社队企业与生产队分别核算,务工社员不与务农社员“一本账分配”的情况下,一,按生产队进入社队企业的务工人数,以每人每年60元的金额下拨给生产队;二,抢收抢种季节,社队企业原则上要停工支农,凡因生产任务需要而不能回队参加农业劳动的务工社员,则由社队两级按每人25元的数额补贴给生产队;三,为了鼓励粮油生产,社队从企业利润中拨出现金予以奖励。凡粮油按计划指标(一般为前三年平均数)超产者,每超出100斤,分别奖给4元、5元、8元;四,为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凡生产队投售给国家的茶叶、蚕茧、桕子、油菜籽、黄花菜、干鲜菜、茉莉花等,按其投售实绩,奖给投售金额的10%(今年提高到15%),奖金从社队企业利润中开支。五,利用社队企业的利润,为群众办好事,例如新建了一座中心小学的教学大楼,增设了一个幼儿园等。
1978年以前,这个公社社队企业的利润除了支出很小数目搞了一点农田水利设施外,没有下拨给生产队参加统一分配,增加社员的经济收益;再加上财务管理混乱,干部挪款借款严重,公社行政费用开支也有占用社队企业资金的情况。农民觉得社队企业不“贴肉”,办好办不好与自己关系不大。
从1978年开始,公社党委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凡是社队企业的利润,一分钱也不得用于公社行政开支;凡是公社干部,一律不准到社队企业随意借款;并且根据社队企业必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增加社员经济收入的原则,提出了利润分配和使用的具体意见,交由社员大会和公社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得到群众拥护。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一位有农技职称的县委副书记
最近,在湖北随县农技干部职称考评会上,宣读了县委副书记程运铁写的《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经过考评委员会的批准,并征得地区有关部门同意,授予程运铁助理农艺师的职称。
程运铁1955年参加工作,1959年毕业于黄岗农业专科学校。他从1966年担任区委书记,1972年担任县委副书记,去年参加过华中农学院干部轮训班。
水稻白叶枯病的菌源传播广,危害较大,药物防治效果很差,群众叫它水稻的“癌症”。去年,这个县发病面积达40万亩,仅用“杀枯净”防治,就花款5万多元,还减收稻谷8,000万斤。程运铁经过认真学习,实际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白叶枯病发生和传播的规律,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本地的抗病品种就是他建议抓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中稻播种前,他一个个公社检查抗病品种的落实情况,全县兑换了500多万斤种子。插秧以后,他又认真检查综合防治技术的落实情况。到8月中旬,全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只万分之五,除少数零星田块外,基本上没造成危害。
程运铁刻苦学习农业科学,提高了用科学指挥农业生产的能力。这个县有些地方过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常常出现盲目行动,“病虫不来不知道,病虫一来乱放炮”,每年花费近百万元防治费。今年春上,省有关单位发出预报,防治小麦锈病。按以往的作法,各地要普治一道;今年,程运铁和农技干部一道,根据测报,深入农田考察,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搞一刀切,对没有达到防治标准的70万亩小麦“不乱放炮”,节约农药开支三十多万元。由于锈病没有造成危害,今年夏粮增产1,100万斤。
为了帮助公社干部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今年程运铁先后三次在农技干部和公社干部会上讲了农业技术课,还在全县广播讲座上为农民讲农技课。他通过研究随县各区域的小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调整随北、随中、随南耕作制度的意见,受到华中农学院一位教授的重视。今年初夏,地区科委特邀他参加全区科技会议,请他在会上讲了学科学、用科学的体会。
詹金声 吴江宗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养鸡与养人
丁非
某市有个规模不大的半机械化养鸡场,饲养产蛋鸡不到4万只,职工却陆续增加到340人,人均养鸡只有一百十几只。鸡不多,人不少,职工生活管理的事务大大超过了养鸡的任务。结果,养鸡场变成了“养人场”,颇受各方责难。
为什么如此呢?是鸡场领导不懂得机械化养鸡的意义吗?当然不是。谁都知道,搞机械化养鸡,一为省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为多产蛋,提高商品率;如果人多、鸡少、产量低,那还有什么高效率可言呢?据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鸡场的主管部门、关系部门,把养鸡场当作了安排子女就业的场所;鸡场本身的一些科室摊子铺得过大,这就难免“人满为患”了。
据了解:日本某县一个兼营农业的农户的养鸡场,一个妇女每天劳动四小时,能饲养7,000只产蛋鸡;按此水平,一个4万只鸡的鸡场,有五、六个人就足够了。北京、天津郊区一个有经验的养鸡专业户,也能养到800只产蛋鸡;养4万只鸡,也只要50个人。相比之下,300多人养4万只鸡,实在是劳动力的浪费。
当然,办养鸡场,和开辟其他生产门路一样,有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作用;但是要讲经济核算,要讲劳动生产率,要拿出更多的商品蛋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果因人设事,为养人而养鸡,鸡场就可能“坐吃山空”,变为“吃社会主义”的企业。这不是应走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我国规模最大的种禽中心
北京市畜牧局种禽公司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在昌平县东沙各庄先后建成了原种鸡场以及种鸡、鸭、鹌鹑等场和相应的饲料厂。它已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的种禽中心。图为原种鸡场育种员拾蛋过秤。
新华社记者 郑书福摄


第2版()
专栏:

发展宣纸原料生产
泾县加强青檀基地建设
本报讯 安徽省泾县是驰名中外的宣纸产地,青檀是造宣纸的主要原料。近年来,县里十分注意加强青檀基地建设,全县已由原来七、八个基点(公社),发展到16个基点(公社),近200个生产队。去冬今春,栽植青檀达30万株。
苏红公社桃林大队檀皮生产久负盛名,历史上最高年产檀皮达7、8万斤。一度由于宣纸滞销,造成檀林荒芜。再加上交通闭塞、运输不便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檀皮生产。1970和1971两年,几十万斤青檀资源,竟被砍掉当作烧锅柴。1975年以来,大队干部、社员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修通了一条长达30里的盘山公路,为发展檀皮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该队栽植青檀33,000棵,砍收檀皮45,000斤,人均65斤。
目前,泾县檀皮生产是列入全国、全省计划的基地建设项目。县里制订了全县到1985年的发展规划,并按照基地建设的要求,相应集中成片,加快发展速度,同时鼓励社员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发展零星栽植,支援宣纸生产。


第2版()
专栏:

一只罕见的鸡蛋
本报讯 江苏省无锡县缫丝厂职工何文德家的一只老母鸡,从今年二月以来,已经生下十一个双壳双黄蛋。即在一个鸡蛋的蛋黄里,还有一个蛋壳蛋白蛋黄齐全的鸡蛋。
就是这只母鸡,在今年七月二十一日,竟然生下一只三壳三黄蛋,足足有四两重。据鸡主人说,这只母鸡每天以蚕蛹为主食。


第2版()
专栏:

长白山的参中之宝
将存放人民大会堂
据新华社长春九月三日电 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把长白山区抚松县采到的一支重五两七钱的老山参,存放到首都人民大会堂吉林厅,供人们欣赏。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青檀檀皮
青檀,属榆树科,落叶乔木。青檀树的树皮,称为檀皮,经过蒸煮露晒,加工处理,是生产驰名中外宣纸的主要原料。早春开花,为淡绿色。果实具圆形,略有翅状。整个树身远看象莲蓬,近看似雨伞。
青檀树种,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十几个县。青檀适合生长在湿润的钙质和石灰质的土壤上,根系发达,生命力强,不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山上山下,沟边路旁,沙滩河堤,家前屋后,到处都可栽培。青檀苗木栽培简单,繁殖容易。可采用压条、分蘖法,也可采用播种育苗法。青檀树的树种,约8、9月份成熟,当树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褐色时,便可采收。头年秋采集,次年春播种。
青檀经济价值高,树皮是造纸主要原料,树干是生产、生活用材,树叶可作为饲料。青檀树的生长周期短,栽植后二、三年就能采条出皮。六、七年后进入产皮盛期,每隔一年一亩青檀可砍收檀皮14至20担,经济收入可达600至1,000元。
汪应昌


第2版()
专栏:农村知识

飞机播种水稻效果好
本报讯 我国民航用飞机在安徽省国营普济圩农场进行水稻播种,显示出很好的效果。目前,飞机播的早稻已收割,中稻、晚稻生长良好。
今年4至6月份,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派出一架飞机到普济圩农场先后飞行50多小时,214架次,直播早、中、晚稻1.5万亩。
利用飞机直播水稻是一种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不需要育秧插秧,直接把稻种撒在水田里,具有下种均匀、密度合理、省劳力、速度快等优点。因此,用飞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很有发展前途。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兎司令”定亲
浙江定海县烟墩公社烟墩大队兔场的饲养员夏松志,今年25岁。他右脚有残疾,不能下田劳动,16岁就开始养兔。夏松志的养兔本事,在烟墩公社可算是首屈一指。他瞧一眼兔子的脚趾和门牙,能鉴别它的年龄;摸一下怀孕母兔的腹部,能断定它分娩日期和产仔兔的只数;看一看兔子的眼、鼻、毛、粪和吃食,摸一摸兔子的耳朵、背脊和腹部,能诊断出它有没有病和什么病。人们都亲昵地称他“兔司令”。
三年前,大队干部给他介绍了个对象,眼看快成了,对方却突然变了卦,理由是:他脚有残疾,没有一间屋,靠养兔挣工分,一年收入不到300元,日后怕跟着熬穷。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兔司令”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了。前年,他在兔场的分配收入超过300元。1980年,他除了承包大队兔场的饲养任务外,还自家养了136只兔子。年终,他从集体兔场收入现金480元,家庭养兔净收入550元,合计1,030元。今年1至5月,他家庭养兔收入已达到427元。手头上有了钱,“兔司令”盖了两间新房,还新置了纱橱、被柜、三屉桌、床等家具。
日子过得红火了,大队干部又替他操心起对象来。女方是本大队的一个身体健壮、手脚利落的姑娘。相亲那天,“兔司令”憨厚的脸上泛着红光,他结结巴巴地对女方说:“我是靠养兔吃饭的。”女方听了,嫣然一笑:“这个,谁不知道呀,我还打算跟你学养兔哩!”“兔司令”和这个姑娘定亲后,身边添了一名好助手。
朱瑞彪 沈安友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妇女争学骑自行车
晚霞映照着湖北省沔阳县黄荆公社小南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禾场,几名妇女正在欢欢喜喜地学习骑自行车。
这两年,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收入普遍增加,“吃不愁,穿不愁,两眼盯着百货楼”。全队一半以上的农户买了自行车、收音机、手表,还有一些户在等着买
“凤凰”和“飞鸽”。每逢节假日,不少年轻伢和男劳力大都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地去赶场、看戏、看电影。妇女们羡慕死了,决心也学会骑自行车。
赵志才


第2版()
专栏:

李家兄弟拿起了笔杆子
安徽省泾县潘村公社山口大队下山口生产队社员李玉宝,今年29岁,全家七口人,兄弟五个,光是整劳力就有四个。可是,落实生产责任制以前,每年从迎春花开忙到腊梅花落,好年景全家也只能分到百把块钱,有时还兑不了现。
1979年生产队实行了责任制,当年他家就开始富。两年来,他家陆续添置了收音机、手表、座钟、板车等,并备齐了3间瓦房的材料。物质生活宽裕了,李玉宝兄弟们自然就想到了该怎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除了两个还在读书的小兄弟外,其余兄弟三人本来就都爱好文艺,只是以前他们哪里有钱去订刊物、买书籍呢?那时,他们上镇进城,就四处借书看。实行责任制后,李家几兄弟手头宽裕多了,他们一下就订了3份文学期刊,并陆续购买了两百多元的书籍。
在孜孜不倦地读书的同时,老大李玉宝和老三李三保都拿起了笔杆子,开始了文艺习作。到目前为止,老大李玉宝已写了习作40多篇,有两篇小说已在县文化局主办的文艺刊物上发表。
查心役 王世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