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野草》魂
王晓华
每年的游春,总使我欣喜。蓝天下,大地一片嫩绿,空气中弥漫着清香,令人心醉。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万念俱萌,却又莫可名状。最近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时,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是鲁迅刻画的《野草》魂,在撩拨人心。
野草,你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干旱的沙漠中,灼热的阳光下,你拚命地伸长了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造成碧绿的草地;在巨石的重压下,你弯弯曲曲地钻出石缝,挺起腰肢;一把山火,可以使你葬身火海,但是一到来年,却又是丛丛簇簇,碧绿得可爱,显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车道边被车轧断的牛蒡“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硬是挣扎着站起来,“还要开出一朵小花”。在人刈、马踏、石头压的地狱边沿,曼陀罗也敢于发芽,开花,虽然花枝细小,又惨白可怜。但正是这些野草杂花,带着累累伤痕自豪地宣布:最后的胜利,是地狱门上也竖了生命的旌旗!面对你韧性的苦斗,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不禁赞叹道:“好大的精力!”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严冬刚过,残雪犹存,但在雪下面,就已出现
“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向人们报告“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为使百花更艳,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在花丛中深情微笑。更可贵的是,你虽自知花叶不美,却也不自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珍花宝树不到的荒野、石岗,在人迹稀少的背荫处,你也扎根,发芽,开花,散发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鲁迅颂扬了你花落叶枯心不死的理想和志气。在寒冬的恶境中,花可落,叶会枯,但心不死,志常存,你坚信“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尽管你冷得瑟缩发抖,但却安详地微笑了,因为你“在冷的夜气中,却梦见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的美好前景,你要一切厄运知道:生命是不屈的!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展望,使你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上,在水里不怕淹没,在焚烧后也会再生!你是柔软的,可又是强大的。在搏斗中,你证明了自己是强者。
你有对人类所取甚少,所予极多的牺牲精神。你从不求人们浇水,施肥,从人间只取一点点水以维持生命,却又把整个生命贡献给人类。你给征途上的旅人造成歇脚的绿原,为牧场提供丰美的水草,用自己的生命装扮大地,使江山更娇,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生,默默无闻地干,不计功,不求利;死,默默地潜入泥土,以自己的尸骸肥沃田地。你从不知道突出自己,留给人间的是“无名小草”的通称,但在人们心目中,草和花一同成了春天与生命的同义语。野草一代代死去,野草一代代永生。只要大地不毁,春天还来,野草青春常在。
野草啊,伟人鲁迅刻画了你朴素的形象,揭示了你美丽纯洁的灵魂,在不朽的著作中写了你的传记。
野草生长在大地上,《野草》魂生长在人心里!


第8版()
专栏: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辨
孙永仁
于浩成同志为了论证“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今天“应该阐明”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引述了“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句古话,并说它同“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古话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常识”。我觉得对于这种“常识”,值得再作一点分辨。
于浩成同志所赞同的这两个“常识”,本身就是互相冲突的。如果说“饥寒起盗心”这半句话还可以附会“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话,那么“饱暖思淫欲”这半句话就无论如何也支持不了“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个命题。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确是存在的。但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规律的概括,那就不能成立了。这是因为,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恰恰相反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现象。历史上那些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革命大众就表现了这种精神风貌,并因而为人们所歌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就更普遍——那些鞠躬尽瘁的社会公仆,那些艰苦奋斗的普通群众,不是到处可见吗!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把道德水平同消费水平简单地、直接地联系起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揭示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恩选集》第3卷第133页)道德的营养物并不就是牛奶、面包、麻、布、丝、帛,而是人在社会中的实践,首先是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实践。资产阶级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和竞争的经济活动中培育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无产阶级是从被资本家剥削和大生产的经济活动中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国际歌》即已表明,无产者虽然衣食不足,饥寒交迫,但不是不知荣辱,而是有自己崭新的荣辱观、道德观,这就是“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团结起来”,“夺回劳动果实”,“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剥削阶级正是把这些说成是“盗心”,那只是表明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道德意识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则要打上阶级的烙印。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不懂得这一点,因而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即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政治道德观方面是唯心主义者。只着眼于“衣食足”,是不能唯物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必须抓住社会经济关系这个物质条件,才能唯物地解释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历史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有的人衣食足了却仍然不知荣辱的原因。这恐怕也是常识了。忘掉了这个常识,主观上想“唯物”,实际上很可能却是“唯心”的。
我们坚持生产方式决定道德意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是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坚信: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在目前物质生活水平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下,经过努力,也可以建立高出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文明。因为从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高于任何资本主义的。对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来说,这个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第8版()
专栏:

流蜜的青春(外一首)
中流游云一样飘忽的脚步,带来一路清风和汗珠。闯进花香溢出的翠谷,姑娘并不寂寞和孤独。把家安在开花的国土;树枝架屋草地做床铺。山珍野味星月一锅煮,自有乐趣光阴不虚度。向花索取流蜜的珍珠,蜜又从她心窝里流出……
赶花潮风追松涛万里跑累脚,困卧奇峰梦中闻虎啸。星星悄悄爬上椴树梢,月洒银辉笑搂宿林鸟。山水花草树木都睡了,犹如婴儿酣睡母怀抱。只有放蜂姑娘还醒着,正为集结蜂群赶花潮。她献给青山金光万道,山回敬她送千家欢笑……


第8版()
专栏: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江波鲁迅精神传宇宙雄文铁笔唤人间赤子忠诚为救国横眉敢扫万重山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扫地
辛冰
周日的早晨,一起床,我便拿起扫帚去打扫院落。一会儿,我那刚满五岁的小女儿也起床了。她一见我在扫地,也从屋里拿出笤帚,跟着我扫起来了。谁知我爱人面带怒气地从女儿手里夺过笤帚,一边拉着女儿往屋里走,一边嘟囔着:
“走!咱回,他精神大叫他扫去。人家一天恨不得把院子弄得象个茅坑,叫你回来给人家打扫呢。”
爱人开始做早饭了。小女儿趁她不注意,又拿着笤帚,偷着出来扫开了。看到她认真扫地的样子,我不禁想起自己五六岁时的情形。刚建初级社的时候,我家住着一个象是干部的人。他大约三十二三岁,高个宽肩,高鼻梁上一对浓眉大眼。老穿着一身褪了色的蓝干部装,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管他叫黄叔叔。每天早上,他都起来得很早。一起来,先帮我家打三担水,然后洗嗽,洗嗽完毕,便拿起放在后门角落的大扫帚打扫全院的卫生。做完这一切,才回房中去学习、写字。
每当听到他扫地的响动,我就一骨碌翻起来,穿衣下炕,从屋门后拿起笤帚,跟在他后边一下一下地扫,有时扫着扫着,他看到我扫累了,便把扫帚夹在腋下,两手弯成爪形,冲我做鬼脸,同我逗着玩。慢慢地院内其他家的孩子也都起得很早,跟我们一块打扫院子了。
一年以后,我上了小学一年级。新学期最后一天放学了,我一跨进院子的大门,就展出三好学生的奖状,兴冲冲地奔向黄叔叔的住屋,推开门,我一下子愣住了:黄叔叔不见了。爸爸惋惜地告诉我:“牛娃,你黄叔叔等你等不及了,已经走了。这是他送给你的礼物。”
我打开本本的第一页一看,只见用汉语拼音工工整整地写着:牛娃,希望你从小做个心灵美,不自私,爱劳动的勤孩子……。
“爸爸,让我取簸箕倒土吧。”小女儿的喊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急忙说:“好,好,去吧,去吧。”我的心里又翻腾开了:但愿我们这一代能不辜负黄叔叔的期望,为后辈做出表率,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公无私、勤劳勇敢的人!但愿我们的后辈也能从小做一个心灵美、不自私、爱劳动的好孩子!(附图片)
傅旭插图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获奖青年同老作家见面
8月初,《旅行家》杂志举办的有奖征文评选揭晓。为了帮助青年提高写作水平,编辑部邀请获奖作品中部分青年作者来京参观学习。刘白羽、艾青、姚雪垠、严文井、孙犁等老作家同青年们见了面,座谈了对散文和游记文学写作中的一些问题。
刘白羽认为,这几年小说、报告文学都进行了评奖活动,散文还没有。其实散文是一种很难写的文体。青年们学写作,散文是基础。散文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感动人的是一种高尚情怀的寄托。青年们要热爱祖国一山一水,长期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让祖国壮丽山川陶冶自己。艾青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美。青年在写作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真正美。姚雪垠提出写好游记文章要注意把知识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通过对知识的介绍,寄托自己的感情。严文井到《旅行家》编辑部看望了青年作者。孙犁在天津和青年们进行了漫谈。
这次《旅行家》征文获奖作者都是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老作家的热情指导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大家表示决不辜负老一辈作家的期望,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写出更多更好的游记文章。胡太春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神笔马良》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神笔马良》,是洪汛涛同志短篇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选集,共选收作者解放后所写的十三篇童话、十篇儿童小说。其中短篇童话《神笔马良》,曾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在国内出版过二十多种版本。后摄制成电影《神笔》,曾荣获文化部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优秀影片编剧一等金质奖章,并在国际电影比赛中四次获奖。
从这本作品集可以看出,洪汛涛早期创作的童话,比较注重从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吸取营养,童话人物多带传奇色彩,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新作,则更多地注意通过童话这个文学样式所特有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樊发稼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蓝色象鼻湖》
动物园的大白象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动物。它们是怎样在森林里生活?又怎样被人们驯化的呢?
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张昆华同志写的《蓝色象鼻湖》,生动有趣地告诉了我们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小说描写三个傣族少年在老猎人的帮助下,进入茫茫林海,历尽艰险,终于捕获和驯化了野象。书中不仅展示了西双版纳密林的旖旎风光,还介绍了大象的习性和熊灵猫、双角犀鸟等珍奇动物的生活。它可以使少年读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谷水


第8版()
专栏:

三友图〔中国画〕
朱屺瞻
选自《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中国画联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