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访鲁迅先生在日本住地
张云方
鲁迅1902年东渡扶桑,先在东京的宏文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1906年,鲁迅从仙台返东京,此后一直侨居东京,1909年回国。鲁迅东渡7年,大体在东京和仙台两地居住。
一个融融的春日,我们访问了本乡西片町十番地二之七号,这是鲁迅在东京的第四个居住地。这个地方原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故居。鲁迅当年对漱石的作品,从《我辈是猫》到《文学论》都有收藏,对《我辈是猫》颇为推崇。漱石在完成《虞美人草》的写作之后迁居,鲁迅便租下了这所房子。鲁迅在门牌上写了“伍舍”二字,即鲁迅、许寿裳、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五人合住的意思。鲁迅住楼下南侧一间约有六个“塌塌密”的屋子,在这里他度过了8个月。
西片属学府区域。东京大学、拓殖大学以及茶之水女子大学等都相距不远。这里离上野和神田两地也很近,当年鲁迅常抽空去神田逛旧书店,到上野赏“绯红如云”的樱。可是,今天西片已经变了样。往昔恬静优雅的风韵无复存在。我们花了足足一个小时,才找到了所谓的十番地二之七号。这里洋楼栉比,几无一块插锥之地。传说中的一株寒绯樱无踪无迹。至于鲁迅踱步的小院,就更无寻觅处了。我们冒昧地访问了一家极普通的居民。一位年过四旬的家庭妇女含羞地说:“哎呀,没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住过!”她的孩子倒天真,立即告诉我们,老师讲过鲁迅先生。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我们接过一看,是本教科书,书中收录了鲁迅的《故乡》一文。尽管鲁迅下宿处已经毁于战火,但他所从事的中日友好事业却传到了新的一代。
1976年秋,鲁迅展览会在仙台举行,我们因而有了踏访鲁迅在仙台住宿地的机会。
鲁迅在仙台住过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片平丁,一处是土樋。日本朋友山田野理夫曾几经周折,亲自到片平丁考察,终于在片平小学校斜对面的52番地找到了鲁迅下宿过的居所。门牌上写着“西垣久实”这个名字。山田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递上名片,一位半老妇人审视了一下,才慢慢地回答,我嫁给西垣之前确实姓佐藤。父亲是佐藤喜东治,给监狱传递过东西。10天前,我从广播里听到鲁迅这个名字,不禁停住了手。记得孩提时,家里住过一位中国留学生。后来听说这人成了了不起的人物,我想他一定是鲁迅。二楼那个十个“塌塌密”大小的房间就是他当年的居室。如今,这个居所前已经建起了一座碑石,上面镌刻着郭沫若题的“鲁迅故居跡”五个大字。
这里,经过战火和地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鲁迅印象中的监狱毁掉了,昔日的战争气氛已不复存在。但是,苍郁的榉树依然健在,它的旁边还添了几株生意勃勃的银杏。从“佐藤屋”下望,鲁迅书中提及的广濑川依然波光粼粼,注向遥远的大海。
鲁迅在仙台的第二个住地土樋,其居所早已毁于战火。我们在这里见到老房东的孙女小畑,她是赶来参加鲁迅展览会开幕式的。小畑高兴地拿出一张照片给我们看。这是一张鲁迅当年送给老房东的照片,是鲁迅在仙台和几位同学的合照。小畑告诉我们,几十年来,她娘家几度迁居,东西都损失得差不多了,唯有这张照片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小畑记得,家人团聚之时,爷爷总喜欢拿出这张照片来看。爷爷说,“要是周君活着的话,该是一大把胡子的年纪了。”推算起来,鲁迅在这里不过住过8个月,同房东的情谊却如此深厚。
离别仙台时,鲁迅的“学生”增田涉递给我们一张条子。条子上写着:“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位伟人的足迹吧!”现在,增田先生已不在人世了。可以告慰的是,今天已有更多的中日友好人士在继承先辈们未竟的事业,正勇敢地探索着鲁迅的光辉足迹!(附图片)
鲁迅在日本仙台片平丁住过的地方


第7版()
专栏:

迅速发展的多哥
杨贵兰
多哥政府重视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特别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农产品有了大幅度增产,预计到1982年可实现食品自给。多哥奉行不结盟政策,维护非洲的统一和团结,坚持反帝、反殖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1960年独立的多哥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侧,南北长60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国土面积为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
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多哥的工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独立后最初几年,国内部族矛盾尖锐,党派纷争,政局动荡,经济发展缓慢。1967年埃亚德马总统执政后,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地方主义和部族主义。在政府中,南北方代表都具有一定比例,地方传统领袖和酋长的利益也都得到了适当的照顾。为了避免党派纷争,埃亚德马总统解散了所有政党,1969年底建立起全国单一政党——多哥人民联盟。1979年,多哥举行全民投票通过宪法,选举了总统,设立了议会,完善了政权机构,结束了13年无宪法的状况。随后,埃亚德马政府又释放了两批政治犯,废除了农民人头税,增加了职工工资。与此同时,他还召开党的全国会议来讨论发展农业等经济问题。埃亚德马总统采取的这些措施和政策使国内矛盾得以缓和,政局趋于稳定。
埃亚德马政府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强调发展农业。在积极吸收外资的同时,多哥政府鼓励民族资本开办中小型工商企业,因而自1967年以来,多哥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现在,全国有磷酸盐矿、炼油、炼钢、水泥、纺织、火柴和面粉等几十个工业企业,国民经济总产值由1966年的530亿非洲法郎增加到1980年的2,600亿非洲法郎(约合10亿美元),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330美元。
多哥是个农业国,全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多哥境内的可耕地约400万公顷,种植面积为86万公顷,但由于耕作方法落后,产量低,因而粮食不能自给,小麦全靠进口。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多哥政府把发展农业作为近几年“优先”中的“优先”。它提出了“绿色革命”、“粮食自给”和“劳动十年”等口号,并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农业管理机构,动员居民开荒,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农民人头税,低价销售化肥,兴修小型水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开展生产运动等等。从1975年到1979年,多哥的主要农产品有了较大幅度的增产。玉米产量由13.5万吨增加到15.9万吨,小米和高粱产量由11.9万吨增加到13.6万吨,棉花产量由0.9万吨增加到2.1万吨,咖啡产量由0.8万吨增加到1.2万吨。预计到1982年多哥可实现食品的自给。
近几年,由于兴建大型项目,借债过多,而其主要出口物资磷酸盐的国际市场价格暴跌,因而收入锐减,财政、经济较为困难。目前,多哥政府和人民正在克服暂时困难,努力实现其经济独立,繁荣富强的目标。
多哥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维护非洲的统一和团结,积极促进地区性合作,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种族主义。它对邻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通过协商与对话解决争端。它重视发展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提倡非洲和欧洲的合作。它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坚持反帝、反殖、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多哥还积极调解非洲国家间的争端,促进非洲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因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关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作的两次“洛美协定”,都是在多哥的首都洛美签订的。(附图片)
多哥共和国总统府外景
多哥驻华大使馆供稿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热情介绍鲁迅著作
新华社记者 汤庭国
光明日报记者 万子美
今年9月25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意大利文化界对此十分重视,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汉学家成立了“鲁迅纪念委员会”,计划在全国组织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举办大型的鲁迅展览会,放映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有关鲁迅的学术讨论会等。意中友协秘书长祖凯蒂先生对我们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不仅是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们向意大利人民介绍鲁迅和中国的一次重要机会”。
据介绍,意大利对鲁迅作品的介绍和研究工作在西欧曾居于领先地位。1945年,意大利有一家杂志介绍过鲁迅的《狂人日记》。1955年,意大利著名的费尔特里内利出版社出版了《阿Q正传》。1957年,罗马的中远东学院在刊物《中国》上发表了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唐诗译者马丁·贝内迪克特翻译的选自《野草》的两篇散文。此后对鲁迅作品的翻译介绍工作就更加充分和系统,先后翻译出版了《伪自由书》、《奔月》、《野草》、《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诗十首》等集子,报刊上也发表了一些研究鲁迅的文章。在一些高等院校,如罗马的中远东学院、威尼斯大学、那不勒斯东方学院等,教授们在校刊上发表研究鲁迅的论文,举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会,以各种方式交流研究鲁迅著作的成果。意大利有影响的百科全书《特雷卡尼大百科全书》已决定将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与各国文学大师在他们的名著中塑造的一些举世闻名的文学人物一样,收入其新版本之内。
意大利读者对鲁迅作品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去年10月,一个由青年演员组成的“红山茶”剧团,在罗马一家剧院上演了根据鲁迅的短篇小说《起死》改编的话剧,获得了成功。今年1月,意中友协在罗马举办了鲁迅的散文和诗歌配乐朗诵会,艺术家纷纷登台演出。
在热心翻译、介绍鲁迅著作的意大利作家当中,年轻的汉学家安娜·布雅蒂女士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做了许多工作。她从青年时代开始研究鲁迅。到1978年她从中文翻译了鲁迅在1925年至1936年期间写的杂文40余篇,由“玛佐塔”出版社辑录成书。她为此书写了一篇很长的前言,详细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作品,以帮助意大利读者了解鲁迅。后来她又转入对鲁迅诗歌的研究,翻译出版了《鲁迅诗歌十首》,其中有两首诗已被收录入意大利为高中学生编辑的文学参考丛书《八十年代的读物》,使意大利广大的青少年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中国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今年2月,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出版社又与她签订了翻译出版《鲁迅诗集》的合同,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诗集,收集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鲁迅的全部诗词和诗论以及部分木刻版画。目前译稿已经基本完成,可望于今年底交出版社付印。为了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安娜夜以继日地工作,以便在9月25日以前完成诗集的前言——一篇研究性的长文。为了准确理解和翻译原著,她四处搜集参考书籍,不仅有意大利文本和中文本,还有英文本、法文本、德文本、俄文本以及日文本。常常为了一个字,或者一条注释,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她满怀深情地对我们说:“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意大利虽然已经翻译出版了不少鲁迅作品,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诗集,我决心填补这个空白,作为纪念中国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微薄礼物。”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鲁迅著作在南斯拉夫
本报记者 黄炳钧
鲁迅著作的译本在南斯拉夫虽然出版不很多,但他的主要代表作早在五十年代就被译成塞尔维亚文出版了。1950年贝尔格莱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阿Q正传》是最早的一本,浅黄色的封面上画了中国式的农村门楼。这本集子还介绍了《孔乙己》等6篇小说、鲁迅传记和作者自传。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南斯拉夫人民对中国,对中国文学发生兴趣,是很自然的。这本书的译者是拉多万·佐戈维奇。这位南斯拉夫作家、诗人、翻译家今年已七十四岁。他原来从事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工作,接触了译成俄文的许多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最能打动他心弦的是鲁迅的小说。当时他对旧中国几乎一无了解,但他觉得鲁迅笔下的一些人物如此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同欧洲农民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他译出了这本书。
在他之后,1957年和1958年在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相继出版了两本鲁迅作品选集,都是从英文转译的,其中包括有《狂人日记》、《伤逝》、《祝福》、《故乡》和《药》等鲁迅的名作,还附有冯雪峰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
南斯拉夫最有成就的作家伊·安德里奇也在1957年访问了我国,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活动后在南斯拉夫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这位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说,他在参观北京的鲁迅旧居时,从鲁迅的藏书中发现鲁迅重视东欧和巴尔干人民的文学。他在许多东欧和巴尔干作家、诗人的作品中看到了塞尔维亚作家拉·拉札列维奇的选集。在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南斯拉夫报刊将重新发表他的这篇文章。
今天,南斯拉夫文学界认为,鲁迅著作发表的还太少,在南斯拉夫读者中还不太普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的障碍。这种情况最近几年已开始发生变化。南斯拉夫派到中国留学和进修的学生相继学成回国,有的人已开始翻译了鲁迅的作品,有的翻译了《野草》,有人把鲁迅的著作译成马其顿文,有一位曾用英文和俄文对照将《阿Q正传》译成斯洛文尼亚文发表。
南斯拉夫作家联合会派出3人代表团到我国参加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的活动。此外,在贝尔格莱德、卢布尔雅那等地将举行纪念集会、图片展览和书展,贝尔格莱德市图书馆还将举行文学晚会,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他的著作。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南斯拉夫人民了解鲁迅,并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和历史。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世界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
邢华民
马拉松这项运动始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参加者寥若晨星,只有25名选手。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马拉松赛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开展也愈加广泛。进入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参加马拉松赛的人日益踊跃,比赛规模之大,超过了其他的许多运动项目。
在美洲,美国纽约自197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马拉松赛。参加首届比赛的选手只有126人,而去年10月举行第11届比赛时,竟发展到16,000多人,成为世界马拉松史上蔚为壮观的一次比赛。这次竞赛由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的22岁的美国运动员阿尔维托·萨拉扎尔夺得冠军。他以2小时9分41秒的优异成绩,刷新了曾4次荣获纽约马拉松赛冠军的美国选手比尔·罗杰斯于1976年创造的2小时10分9秒的纪录。
地处南美的巴西,今年8月1日举行了一次里约热内卢马拉松赛,参加人数也达到2,900多人。
在亚洲,今年2月15日,日本举行的第十五届青梅国际马拉松赛中,有1万多名选手参加角逐。
在新加坡,马拉松赛已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去年12月,新加坡市举行第三届全国马拉松比赛,盛况空前。参加者,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
在欧洲,今年8月23日,英国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赛——曼彻斯特国际马拉松赛,有64个国家的大约8,700名选手参加。
此外,象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去年11月第二届东京国际女子马拉松赛、去年2月的法国埃松国际马拉松赛和今年1月的香港国际马拉松赛等,都反映了目前世界马拉松运动的愈益发展。
女子参加马拉松赛,过去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触及的禁区。而今天,女子参加这项运动已越来越普及。去年8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一次有30个国家的233名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女子环城马拉松赛,二十五岁的新西兰选手洛兰·莫勒以2小时35分1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去年2月,有12,900人参加的日本第十四届青梅马拉松赛,其中有800名妇女参加角逐。去年5月的加拿大第二届温哥华国际马拉松赛,在1,380多名运动员中也有许多女选手。26岁的美国女选手玛里琳·贝尔伍德以2小时45分26秒的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
英国著名长跑教练布莱安·斯密特两年前预言:“如果马拉松正式成为女子比赛项目,那么,她们的成绩有可能接近2小时30分。”而今,这一预言已成了现实。去年10月,在美国纽约马拉松赛中,27岁的挪威女选手格列塔·魏茨,以2小时25分41秒的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在那次比赛中,她同1万多名男子同场较量,成为第69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
欧洲田径联合会去年在柏林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1982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欧洲田径锦标赛上,将正式增加女子马拉松比赛。国际奥委会今年初也已提出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要增加女子马拉松赛。(附图片)
图为今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马拉松赛


第7版()
专栏:

今年初墨西哥举行中国文化节,墨西哥学者对中国的文学书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新华社记者 韩晓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