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孙中山先生四访纽约
新华社记者 余志恒
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先生曾四次访问纽约,向海外侨胞传播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筹集资金。
纽约唐人街的赖神书馆是孙中山先生1896年6月第一次到纽约时住的地方。如今,年已八十六岁的周官带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哥哥周金当年在这里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宣传革命的情况。那时候,周金曾在这里摆了一个小摊子。中山先生就利用这个小摊子向侨胞宣传推翻清廷封建统治的革命道理。
当年孙中山住的赖神书馆,现在已经成为宝宝餐馆的地下室。这间地下室地方狭小,当年人多,床位不够,孙中山便打地铺而睡。那时,他每天清晨起来,就到宰也街黄二嫂的面馆去吃一碗汤面,然后去找华侨洗衣馆的人商谈革命事宜。黄二嫂对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十分同情,尽管清廷密令通缉孙中山,但有胆有识的黄二嫂仍然热诚招待孙中山,不仅免费供他吃面,而且常常劝他多吃一点。
二十世纪初,庚子赔款之后,清廷腐败无能,摇摇欲坠,革命团体纷纷成立,革命潮流风起云涌。
孙中山在1903年9月由日本起程,游历欧美,进行革命宣传。他在《孙文学说》中写道:“海外华侨亦渐受东京留学界及内地革命风潮之影响,故予此漫游所到,凡有华侨之处,莫不表示欢迎,较之往昔,大有不同矣。”
1903年12月,孙中山重访纽约,起初仍住在赖神书馆,后来迁居纽约东边九街的长老会。在此期间,他以孙逸仙的名字发表宣言,阐明了“中国问题之真解”。他要美国人了解,中国革命的目的,在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以与世界共享和平,争取美国人士的同情和援助。
接着,周官带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孙中山加入洪门致公堂的故事。1903年9月,在孙中山赴美之前,他的母舅杨文纳曾向他建议:洪门致公堂在檀香山及美洲大陆华侨社会中均有很大势力,如能加入,可以广泛结交同志,推进革命。孙中山在加入洪门致公堂后不久即从檀香山乘船前往美洲大陆。由于清廷驻檀香山和旧金山的领事同美国移民局相勾结,在孙中山抵达旧金山时就把他扣留起来。后来,经洪门人士的多方营救,才被释放。登陆以后,孙中山等人就把分散在各地的洪门人士召集在旧金山开会,会议决定成立“五洲致公堂总会”,重新进行登记注册,订立新的章程,其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等接着还到美国各地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同致公堂内的保皇势力作斗争。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华侨社会内部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09年11月,孙中山第三次来到纽约后,立即由他主持成立了同盟会。首次加入同盟会的共有16人,那位开面馆的黄二嫂则是其中的唯一的女会员。后来孙中山还到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组织同盟会,并在旧金山建立美洲同盟总会,负责筹款,训练华侨子弟兵。在辛亥革命时,才有华侨炸弹队和华侨敢死队的出现。
那时,孙中山住在纽约市东31街的长老会,常常在灯下彻夜不眠,与人共商革命大计,并研究写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
1911年初,孙中山第四次来到纽约。3月29日,他在纽约勿街16号的中华公所发表演讲,号召华侨联合起来,推翻清廷统治,扫除专制积弊,“使我中国世界共和,人人得享自由幸福。”
正当孙中山在北美各地奔走,宣传筹款时,爆发了广州起义,3月29日,黄花岗72烈士殉难,其中有海外侨胞30人。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革命者的壮烈牺牲,却震惊了世界,使清廷心惊胆战。与此同时,华侨对革命的支持和援助更加积极了。孙中山到美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各地演讲,为革命筹款也更加顺利了。到1911年底,共筹得款项14.2万美元。捐款的大多是旅居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的华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演讲筹款途中。他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兼程赶来纽约,部署一切。他一到纽约,就接到海军将领程壁光的电报,促其归国,主持建国大业。孙中山立即取道欧洲,于12月25日返回中国。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巡礼
本报记者 张启常
在阿尔及尔近郊的“海滨松林展览馆”,从8月26日到9月11日举行了第18届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这里旗帜如林、游人如织,悦耳的阿拉伯音乐随风轻扬。入夜,整个展览馆变成了不夜城,盛况胜似新年佳节。
这届博览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多个国家和组织以及50个外国公司参加,其规模比前8届都大。
阿尔及利亚各馆占地面积最大。参加展出的不仅有国营部门,也有8家私营企业。各馆的展品和图表表明,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在调整后已初见成效:重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等部门,比过去有了较快的发展。走进纺织馆,五颜六色的纺织品表明,不仅质量有所提高,产量也显著增长。如1980年与1979年相比,棉纱和布匹的产量,分别从2万吨和1.04亿米提高到2.4万吨和1.2亿米。
电气与电子产品馆内,参观者挤得水泄不通。彩色电视机正在放映着各种节目。墙上的图表告诉人们,1980—1981年度同1979—1980年度相比,冰箱、电灶,电热水器,空调器等产量从32万台提高到46万台,而电视机、电唱机和收(录)音机等,则从8万多台提高到101万台,即增加近12倍。机械制造公司展出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挖掘机和起重机等,更为醒目。
食品工业馆里和发展公司展出的果子酱(汁)、蔬菜罐头和香皂等,是阿尔及利亚的名牌产品,曾在国际赛会上获得13枚金质奖章、11枚银质奖章和6枚铜质奖章。今年,罐头产量将比去年增加50%。在化学工业馆内,盖尔玛陶瓷厂生产的瓷器受到参观者称赞。该厂扩建后,年产量将从目前的3,000吨提高到6,000吨。与此同时,国家还正在兴建两个陶瓷厂,可于明年投产。
中国也参加了本届博览会。阿尔及利亚人民踊跃参观中国馆。在中国馆前的广场上,当中国展览团的同志在喷水池前摄影留念时,一位阿尔及利亚朋友主动让他的两个五、六岁的女孩同中国同志合影。开幕式当天,阿卜杜勒·加尼总理在中国馆对馆长说:“过去,我们两国贸易是有成就的。今后还要继续发展”。
中国馆展出的是机床,电机,农机,建机等机电产品,其中有些品种近销香港,远销欧美。
有两位法国人专程从巴黎赶来中国馆选购机床。意大利,瑞士等国的厂商也表示要买中国的机床。中国馆的拖拉机,水泵等颇受欢迎。仅阿尔及利亚水利器材局一个单位就准备购买1.9万台水泵。另外,中国的风动和电动工具以及拖拉机和移动式小型发电机组也引起参观者的兴趣。
许多驻阿尔及利亚的外交代表或外商代表参观中国馆后,对中国的产品印象很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祝贺。参加本届博览会的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展馆,也深受参观者的欢迎,其中朝鲜的人参酒、罗马尼亚的高效能针织机、南斯拉夫的厨具等,是受到赞誉的产品。
在17天中,通过观摩和洽谈,阿尔及利亚同许多国家或公司已经或即将签订大批协议和合同。各国之间也积极开展了贸易。这届博览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吸引了大批观众,图为阿尔及利亚观众正在仔细地观看中国制造的机床。


第7版()
专栏:

非洲的石油
汪勤梅
非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五十年代起,非洲的石油宝库逐渐被打开,不过开采的数量有限。随着非洲国家纷纷独立,非洲人民自己当了国家的主人,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需要的迅速增长,到了六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非洲石油产量急剧上升,成为世界的重要石油产区之一。1980年,非洲石油总产量约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6%。现有13个非洲国家生产石油,其中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六国的产量占非洲石油总产量的95%。
非洲国家的经济尚不发达,消费石油不多。1980年,非洲国家消费的石油仅相当于非洲石油总产量的2%。非洲的石油绝大部分向发达的工业国家出口,换回大量外汇,为发展经济提供资金。如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在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利用石油资金发展经济,建设了自己的轻重工业,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国。
产油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作用也越来越大。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产油最多的国家,年产石油约1亿多吨,它在国际事务,特别在非洲事务中十分活跃,它坚决支持南部非洲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调解非洲内部冲突方面也作出不懈的努力。再如埃及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石油生产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喀麦隆经过20年的努力,才开始生产石油;扎伊尔由于技术的原因产量曾一度下降;加蓬在建设方面曾贪大求多,大借外债,经济反而出现衰退,在采取收缩稳定措施后才恢复发展。目前,由于西方经济衰退,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1980年非洲石油产量比1979年减少约3,000万吨,预计今年的产量也不会超过前年。为了维护正当的经济权益,保护国家资源,非洲主要产油国减少了石油生产,让油价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重大改变,至少在二十世纪结束前后,石油仍将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能源,加之许多非洲国家或希望实现能源自给,或要改善国家财政状况,都把希望寄托在建立或发展石油生产上。象牙海岸希望把石油产量从1980年的5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700万吨,安哥拉也计划使产量翻一番,1985年达到2,000万吨。埃及也将从1980年的3,200万吨,达到1985年的7,0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勘探石油的非洲国家甚多,如索马里、肯尼亚等正在沿海地区勘探。许多事实和迹象表明,非洲石油生产的前景是良好的。


第7版()
专栏:

美国钢都匹茨堡
何肇发
早晨漫步在阿尔里亨尼河和莫隆加希里河汇合处——这是匹茨堡的金三角商业区,可以看到从美国钢铁公司大楼反射出来的万道光芒。这座大楼全用钢铁构成,表里嵌上美国钢铁公司出产的赤褐色钢板,高841英尺,64层,是美国钢都——匹茨堡的标志,也是近代工业的象征。跨过格兰特大道,便到宾夕凡尼亚大街,那里矗立着美国铝铁大楼。这是美国第一座全部由铝铁作为建筑器材的大厦。再加上附近的海湾石油公司大楼、梅隆银行大楼、联合信托大楼,聚合成高楼群。就是这高楼群里的财团,控制着整个匹茨堡的工商业,支配着美国的经济。它们的触角伸出美国大陆,直到世界各国,把大量劳动人民的血汗,汇聚到这里。
匹茨堡具备了现代工业城市发展的三个条件。它的附近是世界埋藏煤矿最丰富地区之一,并有大量的铁矿;这里集中了150个庞大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拥有15,0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东匹茨堡郊区,你可以看到防卫森严、被铁丝网重重围住的西门子电器公司的实验室;这里还有雄厚的资金,如梅隆财团等一些大财团都扎根于此。因此,匹茨堡有足够的潜力成为现代工业的中心。目前美国的100个最大的企业,总部设在匹茨堡的便有七个,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在这里,每天有30万名职员涌进金三角地区的办公大楼。现在匹茨堡是全美国原子动力、电器机械、玻璃板、安全设备、航空器材、船舶制造,以及煤、钢、铁、铝等重要生产的中心。钢的产量占全美的五分之一。
匹茨堡是经过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建立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东欧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和美国劳动人民一道,在整整一个世纪,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矿、开荒、修路、建厂,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钢铁工业则是在战争的火焰中成长起来的。早在1860年南北战争时,这里便是北军的军火生产基地。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中,这里的大资本家发了大财,同时也繁荣了这个城市。印度支那战争一结束,这里的钢铁工厂也大多关了门。乘船从金三角区向两河汇合而成的奥亥俄河游览,可以看到两岸的钢铁厂都停了工。一位美国教授讽刺地说:“只有战争的枪声响了,这里的烟囱才会再冒烟。”
匹茨堡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百多年前,白人从这里赶走了印第安人。英国经过同法国争夺,重新占领了此地,并定名为匹茨堡,以纪念当时英国的大臣威廉·匹茨。
开发西部的高潮过后,匹茨堡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工业化的重地。二次大战后,匹茨堡已变了样,从空中下望,从一堆堆的高楼群中,你会看到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出了多么伟大的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能享受到多少自己劳动的果实?


第7版()
专栏:

万福寺
日本京都有座宏伟壮观的寺院,叫“万福寺”。它建筑独特,别具一格。
万福寺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宽文元年
(公元一六六一年)由我国明代高僧隐元禅师所创建。他接受了日本长崎兴福寺的聘请,克服重重困难,整整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始成现存的规模。
万福寺创建后,日本佛教禅宗在曹洞和临济两宗的基础上,又增一宗,谓之黄檗,这座万福寺就是黄檗宗的总寺院。隐元禅师以后,承继他衣钵的中国僧人凡十三代,他们为中日间文化、佛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第十四代以后,日本的龟统做了万福寺的住持——方丈,使黄檗宗在中日友好史上又有了新贡献。
迈进万福寺的大门,石铺的道路两旁的古松迎人。在这幽静、清洁的寺院里游客们还能欣赏一下古刹钟声。沿路而行,山门、佛殿、天王殿、法堂、斋堂、钟楼等建筑金碧辉煌,气象万千,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这所寺院的建筑形式全然是我国福建省黄檗山万福寺的样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特色。宽政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日本著名女诗人菊舍游览这所寺院时,对它的中国风采赞叹不已。她行至山门,看到碧绿的茶丛与丹漆的寺院交相辉映,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山门前茶丛和歌》。
何俭 楚仁


第7版()
专栏:

影片《马可·波罗》在拍摄中
由中国协助拍摄的意大利大型彩色历史故事影片《马可·波罗》,从7月起先后在北京、内蒙古和承德拍摄外景。本栏照片介绍了拍片中的活动情景。(附图片)
在承德“帐篷城”拍摄夜景
饰演马可·波罗的美国演员肯·马歇尔和饰演忽必烈的演员英若诚,在同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交谈
导演蒙达尔多在颐和园同演员谈话
“帐篷城”一景
“马可·波罗”同蒙族演员恩和森(前)等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景仁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