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瑞典国王
斯文
在迢迢万里之外的北欧,在风光如画的瑞典,人们谈到中国和瑞典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时,总不会忘记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瑞典政治家和学者——瑞典前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1882—1973)。他是正在我国进行正式访问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祖父。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君主,而且是一位学问渊博、享有国际声誉的考古学家和中国文物的鉴赏、收藏家。
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年轻时曾就学于瑞典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乌普萨拉大学,攻读欧洲艺术史以及古希腊、罗马和斯堪的纳维亚考古学,并曾多次参加瑞典、希腊和罗马的墓葬发掘工作。这些经历,为他此后研究考古学奠定了基础。
喜爱考古,醉心研究中国文物
说来有趣,他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是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的。1907年,他收集到一个中国的大红月季八角瓷盘。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艺术深深吸引住了这位年轻的瑞典王储。从此,他便醉心于收藏中国的文物古董,反复鉴赏,爱不释手。
更加可贵的是,他不但自己收藏中国文物,而且希望瑞典公众都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化。1914年,在古斯塔夫六世发起和推动下,瑞典举办了规模巨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共展出550件文物。他自任顾问,自始至终积极参与了筹备和展出工作,使这次展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并未因战火纷飞而中断对中国文物的研究工作。他和当时尚在中国的一些瑞典学者如太原府大学堂自然史教授聂思仁、地质学家贡纳尔·安德逊和铁路工程师乌伐尔·卡尔贝克等人保持着经常的通信。从这些瑞典学者的来信中,他获悉了河南省发现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甘肃省发现有螺旋纹的瓮棺,周口店发现“北京人”的骸骨化石等等。每个来自中国的考古喜讯,都使这位欧洲的年轻王储欣羡不已。1919年,他参加了瑞典的“中国陶器学会”(后改名为瑞典“中国委员会”),自1921年起又担任该会主席,筹款资助关于中国地质学、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研究。
饱览故宫珍品,与梅兰芳结下友谊
1926年,古斯塔夫六世王储夫妇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访问了中国。在北京期间,他几乎每天都沉湎于故宫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这位瑞典王室贵宾展示了不对外公开展出的陶瓷和青铜器珍品,使他大饱了眼福。此外,他专程访问了周口店发掘现场,并参观了太原、浦口等地的文物遗址。
在这次访华期间,古斯塔夫六世王储夫妇曾怀着倾慕之情两次会见了我国的伟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作了长时间交谈,结下了友谊。古斯塔夫六世夫妇对梅先生的精湛演技赞叹不已。梅先生在《我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曾提到了这次会见。
访问中国后,古斯塔夫六世王储对中国文物的兴趣更浓了。1928年,他发起在瑞典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艺术展览”,展出从殷周到盛唐的陶瓷、青铜、绘画等文物。1929年他参加了瑞典“中国俱乐部”,而且是一个积极、活跃的会员,曾多次作过有关中国陶瓷、青铜器的收藏、鉴别和断代等方面的学术讲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即位的古斯塔夫六世国王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他派人为他购买和订购中国新出版的所有关于文物考古的书籍和期刊,并仔细阅读中国的《考古》和《文物》两家期刊。
致力介绍中国文化,终身不渝
到了六十年代,国王已届八十高龄了,然而依旧不辞辛苦,每年要去英国等地的国际文物市场物色新的收藏品。古斯塔夫六世不仅自身热爱中国的文化,还致力于在国际上介绍,以增进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古老文明的了解和兴趣。1966年,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古斯塔夫六世的中国文物收藏展览”,共展出150件展品。这个展览会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近一年后又赴日本展出。1972年初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举办了“古斯塔夫六世的中国艺术品珍藏展览”,共展出201件展品,并出版了题为《王藏中物》的精美图录。
古斯塔夫六世的治学态度严谨、认真、虚心。六十年代初,我国两位考古学者访问瑞典时,国王特地会见他们,共同对中国文物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为了祝贺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国王的九十寿辰,瑞典在1972年特地发行了一枚以中国文物为票面图案的纪念邮票。这在当代国际邮票中是罕见和珍贵的。
1973年国王去世时,他收藏的2,600余件中国文物都按照遗嘱,赠送给了瑞典远东艺术博物馆。
由于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毕生热爱中国文化并致力于瑞中友好事业,在瑞典人民中广泛形成了爱好中国文物的风气。1974年5月,中国出土文物在斯德哥尔摩展出时,观众达50多万人次。如今,人们欣看中瑞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不断巩固和发展,很自然地就会缅怀这位瑞典前国王,并对他怀着尊敬之情。(附图片)
瑞典前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在鉴赏中国文物。
1926年10月,古斯塔夫六世王储夫妇访华期间赴梅兰芳家晚宴时合影。中坐者从左至右:梅兰芳、路易丝王妃、古斯塔夫六世。


第7版()
专栏:

深切的怀念和敬意
——日本朋友回忆鲁迅在同文书院的讲演
陈弘
鲁迅曾以深挚的感情和敬意怀念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如今,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临近的时候,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一些饱经沧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以深沉的怀念和敬意,追忆五十多年前聆听鲁迅为他们讲学时的难忘情景。中日友谊的阵阵春风喜雨,把这些老人的陈年记忆,冲洗得更加鲜明了。
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七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往同文书院讲演一小时,题为《流氓与文学》,增田、镰田两君同去”。同文书院,是当年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一所学校。据了解,这是鲁迅给日本学生作的唯独一次讲演。当时鲁迅名闻中外,因此,不少学生把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记在日记上。有些人,至今仍珍藏着当年听讲后整理下来的记录。他们以曾经直接听到鲁迅的讲演而感到荣幸。鲁迅在同文书院讲演的情形,如今正通过分散在日本各地的当时听讲的四年级学生的回忆,而为人们所了解。
当知道今年九月要纪念鲁迅诞生百周年时,曾任参赞级外交官的堀川静最近特意找出他珍藏了半个世纪的鲁迅讲演笔记本。这本笔记的第一部分记录着:“上礼拜五我们书院请鲁迅先生来讲演。鲁迅就是周树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健将,对于中国新文坛是很有贡献的……他那天讲演的题目是《流氓与文学》……他说,流氓是什么呢?流氓等于无赖子加上壮士加三百代言……”。很有意思的是,鲁迅为了使日本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他讲的真意,特用日语“三百代言”来表达“诡辩者”之意。尽管这个笔记本只保存有讲演的前四部分,但日本学者却对这一新发现的珍贵资料十分重视。本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在仙台举行的纪念鲁迅诞生百周年展览会上,它将被作为有关鲁迅的重要文物资料展出。
在风雨如磐、境遇险恶的年月里,鲁迅爱憎分明,不畏强暴,勇猛地向反动势力投枪的精神,更为日本学生所钦佩。东京东亚学院院长藏居良造回忆说,讲演的时间正当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之后两个多月。柔石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接受同文书院的邀请,满怀悲愤前去演讲,控诉国民党政府残酷镇压左翼作家联盟的行径。他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听讲者的心。特别是当鲁迅讲到他心爱的青年被活埋时,他那锐利的眼睛中还闪烁着泪光。我们第二十八期学生能直接听到鲁迅的讲演,现在回忆起来真是幸运。
鲁迅这次到同文书院讲演是该校教授铃木择郎特意去邀请的。铃木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听过鲁迅讲《中国小说史》,在上海的内山书店同鲁迅也有接触。已故铃木教授生前曾在回忆鲁迅这次讲演的文章中说,他记得鲁迅在黑板上疾书:“国民党=三百代言=流氓”。爱知学院大学商学部教授奥村荣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鲁迅谈到中国文学的现状,特别是讲到蒋介石政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残暴镇压时,非常悲愤和慷慨激昂。正因为讲话非常激动,本来就不易听懂的浙江口音,显得更难听懂了,有的学生于是重问。每逢学生提问,鲁迅总是立即在黑板上把有关的词、句写出来并加以说明。“我对鲁迅当时在黑板上写的‘甚至于活埋’五个大字印象特别深刻,虽经漫长岁月,至今未能忘却,可见鲁迅讲演使我们激动的程度。我在札幌大学任教期间,当我就鲁迅在同文书院讲演的情况作报告时,听众深受感动。那是严冬雪深的一个夜晚,但会场却挤满了听讲的青年……”。
在大田市开办英语学校的本田祥三说:
“那天,鲁迅穿着蓝布长衫出现在讲坛上。从北边窗户照进的春天阳光,温暖了整个教室。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演,不如说又象是同你坐在一起谆谆而谈,使你感到亲切、热情。鲁迅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他一步步地向前进。他促使接近他的人为爱国而奋起。我以追寻圣人足迹的心情回顾这次讲演。”
如今,在日本,众多读者和研究鲁迅的学者,正对鲁迅这次在同文书院的讲演,尤其是对新近发现的关于鲁迅讲演的笔记,表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认为这对研究鲁迅晚年的活动很有参考价值。(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热闹的纽约市中心集市
崔忠苓
纽约市是世界有名的金融贸易大城市,摩天大楼林立的曼哈顿区又是纽约市的闹市中心。闻名的华尔街,大银行、证券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大公司等都汇集于此。就在这个繁华之地,每逢春天,在5月第二周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集市。
今年5月16、17两日,在曼哈顿区九马路从西37街至西57街长达三里的地段上,五颜六色的大小摊贩从早上就开始在马路两侧摆设起来,阻塞了各种车辆的通行(从上午十一点起,只有横街可通车)。登高一望,但见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真是人山人海,无边无际。正午一时,纽约市长不带警卫,由吹奏乐队和数十名载歌载舞的小学生开路,巡游集市一周,挥手欢呼,以示关心和支持。
集市上连绵不断的大小货摊中,饮食档约占80%多,有50多种民族食品:有墨西哥的、意大利的、爱尔兰的、印度的各种小吃。中国小吃尤居首位:炸糕、烤肉、炒杂碎等都是现做现卖,热气腾腾,油烟缭绕,香味扑鼻,很能吸引游客。用塑料纸盘装食品,塑料杯盛饮料,排队买了就走。这里的顾客无雅俗之分,不论是衣冠楚楚或衣着不整的,都是边走边吃边看。在蜂拥的人群中游逛,要时刻当心,别让别人手中的炸鸡腿、烤肉串等油污了你的衣服。
摊档真是应有尽有:新旧衣服摊、新旧鞋摊、书摊、唱片摊、艺术品摊、古董摊、药品摊……还有变戏法的,以及用手风琴、苏格兰琴等乐器独奏以待施舍的。有吉卜赛女人的相面棚和看手相摊,也有不少供小孩射击、套圈的有奖游戏摊。每隔三、五条街的街口上有摇篮汽车,每台汽车装有两个摇篮,孩子们都高兴地排队等待临到自己乘坐。
马路两侧各搭一个简陋的舞台,表演苏格兰舞、印度舞和波兰的波尔卡舞等。演员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演奏着各自民族的乐曲。就连食品档、摊贩和相面的,也多穿戴各自的民族服饰。
这些摊贩大都是一家一户、小本经营的下层市民,很多都是父母带着孩子全家出动。有几个卖汽水饮料的小摊,只是由十岁左右的三四个小姐妹、小兄弟来招揽生意,应接顾客。
马路两边的二三十层高楼都有人打开窗户探头观看。有的在凉台上、在窗外防火楼梯上播出各种音乐和舞曲,与地面的集市相呼应。
在距离集市北边不远的西64街林肯艺术中心的广场上,同时有六个临时露天义务演奏场,演奏爵士音乐、流行歌曲、迪斯科,与中、小学生演奏的古典交响乐纷然杂陈。
在这两天中,摊贩们劳动强度很大,但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游客们买到了称心如意而又比较便宜的东西,熙熙攘攘地走出集市。不管本地居民或外来游客,在这风和日暖的两天里,在商店都关门的假日中,都从喧闹的集市得到不寻常的收获。(附图片)
题图:曹金秋


第7版()
专栏:

吉布提——美丽的传说和祖国的恋歌
黄国材 张国斌
在红海南端的吉布提,当地朋友曾绘声绘色地对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这儿人烟稀少,气候酷热,没有树木,水源奇缺,有个叫阿伯莱的部落就生活在这里。人们去打水往往要走很远的路。一天,一个名叫阿里·阿贝里丝的姑娘去打水,当她走近井边正要盛水时,忽然发现水里有个穿戴得非常漂亮的青年在向她招手、微笑。姑娘惊奇不已,连忙跑回去讲述这件怪事。乡亲们纷纷随同姑娘来到井边,这时才发现,原来那个青年正坐在井边一棵大树上。阿贝里丝看到的,就是他在水中的倒影。年轻人声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要人们铺上贵重的皮毛来迎接他。人们满足了他的要求时,他才从树上下来。当他的双脚一接触到地面,刹那间,荒山开始变绿,小鸟开始歌唱,干裂的大地上涌现了水源。从此,人们才能在这儿安居乐业,结束了飘泊不定的游牧生活。
传说具有神话色彩,但却反映了吉布提人民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强烈愿望。
确实,尽管在这块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迄今仅有35万人口,尽管国土多为荒野或沙漠,土地贫瘠,森林很少,加上生产落后,甚至连食品、蔬菜的绝大部分都需从外国进口,但吉布提人民仍然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们往往赞不绝口地夸耀祖国的风光,比如举世闻名的阿萨尔湖景色,罕见的天然港湾塔朱腊,风景秀美的达依原始森林,气候宜人的阿尔塔高地,红海口边上的旅游胜地穆萨·阿里群岛,美丽的内陆城市——迪基尔等等。每当谈起这些,吉布提朋友总是眉飞色舞。而每当他们娓娓而谈,我们就仿佛听到他们奏响一曲曲祖国的恋歌。当然,他们也不隐瞒自己的祖国目前还很穷困的事实,但他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
吉布提《民族报》上刊载过一首题为《我的故乡》的诗,它深挚地抒发了吉布提人民的感情:
“呵!吉布提,我的故乡,
连同周围的村落和在大海中沉浮的岛屿,你真象朵盛开的鲜花,散发着芳香。……呵!吉布提,我的故乡,在辽阔的非洲大地上,是你,把我哺育成长。
我是你钟爱的女郎,
这里就是我的家乡。”
是呵,优美的诗篇,炽热的激情,充分表达了纯朴、善良的吉布提人民对祖国坚贞不移的热爱。(附图片)
一代代吉布提儿女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成长。


第7版()
专栏:

茶在摩洛哥
摩洛哥人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是摩洛哥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料,更是迎宾待客的佳品。有客自远方来,敬上一杯薄荷绿茶,是摩洛哥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摩洛哥人酷爱饮茶,并且爱喝放了白糖和加上新鲜荷叶的绿茶。每天饮用四五次,每次用量较大。
在摩洛哥的社交活动中,加白糖的绿茶是一种必需的饮料。在逢年过节的宴会上,主人们爱用摩洛哥式的甜茶(一份绿茶加十份白糖),招待各国宾客。在鸡尾酒会式的招待会上,用甜茶代替各种酒类来招待客人,饭后还要饮茶三道。
普通的摩洛哥人,一日三餐除了摩洛哥式的面包以外,便是几杯香甜可口的绿茶和几粒用盐渍过的橄榄果。
目前,摩洛哥消费的绿茶全靠输入。自从中国和摩洛哥建立贸易关系以来,摩洛哥人喝的绿茶基本上是从中国进口的。摩洛哥人认为,中国绿茶味醇香浓。现在,摩洛哥市场上销售的绿茶中,著名的“梅那哈牌”、“沙漠商队牌”,被认为是道地的中国绿茶,最受欢迎。 吴富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