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老黄历不灵了
理朴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论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凡属重要一点的,总会在当事国之外引起或多或少的反响。我们中国的事情,也常常成为外国人士的话题。
最近,我们在思想战线反对自由化的倾向,对表现这种倾向的文艺作品、文艺观点提出了批评。国外和海外对此多有评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领导人“对于文艺批评所持的是较开明的态度”,与过去那种把“文艺清算事件演变成为政治运动”的做法,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象“反右”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政治运动,“不以整人为目的,着重是弄清是非,维护中共坚持的四项原则”,“讲究分寸,不及于乱”。这种用他们惯于使用的语言表述的见解,尽管和我们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但没有曲解我们的本意。可以称得上是“旁观者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文艺方针、知识分子政策又“变”了,文艺上要“收”了,甚至作出“看来又将进入
‘寒冬时代’”的预言。这等大谬不然的高见,只能令人遗憾地表明,他们对今日之中国一窍不通。如果也要送他们一句评语的话,那就是“旁观者迷”了。
这里需要区别的是,“迷”的缘由并不相同。极少数人是不怀好意的。他们削尖了脑袋,总想钻点什么空子,造谣污蔑的事一向没有少干,我们早就领教过了。这次又肆意歪曲批评《苦恋》的真象,散布了不少煽动性、挑拨性的言论。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的胡言乱语,大可不必多费笔墨。还有一些人不一定怀有恶意,而是看惯了老黄历,不了解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遇事容易产生误解。
一部作品问世之后,有褒有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为什么中国批评了一部电影,外界竟有不少的人,引出种种猜测和怀疑呢?此事并不为怪,因为过去我们确实有过从一部文学作品开始,掀起一场政治运动的做法。二十多年来,国际舆论已经习惯于从我们对一部影片、一本小说或一篇文章的评论中揣测我国的政治动向。尽管中国的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有些人现在还是积习难改,只要我们的报刊对文学作品有所评论,他们就会产生一连串稀奇古怪的联想。虽说党中央明确宣布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思想工作政策、文艺政策坚持不变,但是,他们还是要按自己的思维方法,做出这样那样的猜测。怎么办呢?我们不能禁止他们猜测。猜一次,不灵;猜两次,不灵;猜八次十次,都不灵。慢慢地,他们就会得出一条教训:用“文化大革命”或更早以前的老黄历来观察今日之中国,是注定要碰壁的。我们可以明告天下的是,经历了十年浩劫,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把安定团结视同生命,怎么可能再来自己折腾自己?
看来,外国人也有一个熟悉和习惯中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他们终将看到,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自己,也有一个熟悉和习惯被外界评头论足的问题。有益的,可以倾听采纳;误解的,进行解释,予以澄清;敌对的,不予理睬,必要时给以回击。我们的耳朵,准备听各种声音。我们的脚步,将沿着我们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


第8版()
专栏:影评

艺术地反映了朝鲜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朝鲜电影周影片观后
白景晟
在这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周期间,放映三部影片:《亲骨肉》、《检察员的起诉》和《十四个冬春》,通过这几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兄弟的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和金日成主席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保卫祖国和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斗争中的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道德品格。
影片《亲骨肉》围绕着渔民俊道一家悲欢离合的遭遇,表达了朝鲜人民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南北隔绝的状态,使俊道一家骨肉离散——儿子女儿相继分离、妻子也因偷越三八线时不幸中弹然后受刺激身死,俊道脱险归来,家中断壁残垣,空无一物,只留下一个刚满周岁的婴儿娟玉。经过了三十年,年老体弱的俊道为医治女儿娟玉的眼疾,冒险出海捕鱼,再次遇难,幸被朝鲜人民军海军救起,在共和国北部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医疗和照顾,并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女珍玉和明镇,此时他心潮起伏,亦喜亦悲。他本该留在北方与失散多年的儿女共享幸福的天年,然而他却不能忘怀自己最小的一个女儿,仍然在南方受苦。最后他不得不忍痛离开失而复得的儿女,回到南方去照顾在贫病中挣扎、等待着自己的盲女。他痛苦地说:“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日日夜夜想念的儿女,经过三十年漫长的岁月刚刚找到,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得到团圆,还要分离?……乡亲们,是谁使我们南北分离隔绝呢?”这是对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和至今还恣意阻挠南北统一的反动派的血泪控诉。
影片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南北隔绝,家人离散的骨肉至情。它强烈地感染着观众,使人们深切地感到早日统一分裂三十六年之久的祖国是朝鲜五千万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
影片《检察员的起诉》表面看来是一个侦破反革命纵火案的故事,但在这个案件背后,却隐含着旧社会的一个骇人听闻的悲剧。卖国官僚白弼贤为了讨好日本审判官,为审判官的独眼女儿找一只活人的眼睛,便设置圈套,残害丫头玉女姊弟俩,挖去了玉女弟弟石头的一只眼睛,接着又诬陷玉女,把她关进监狱。解放以后,玉女和石头虽然都获得了自由,但是由于失散多年,姊弟俩相见不相识。而且石头再度受隐藏的阶级敌人白弼贤的暗算,被栽赃为纵火犯。玉女身为检察员,凑巧又受理这桩案件。她立足于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终于揭破了敌人所设置的重重迷雾,使案件真相大白,并和无辜的兄弟团聚。影片表现了一个爱憎分明的女检察员,她的起诉书不啻是一份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书。
影片《十四个冬春》表现的是一位女农业研究员把一生献给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农业科学研究员俞雪景,为了研究培植“更生一号”良种,不怕一次次的失败,不顾她的工作同伴离开了她,她的恋人也和她分手,失去了个人的幸福之后,她还是含辛茹苦、一心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而默默地工作着。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党和领袖支持了她,向她伸出了热情关怀的手,在她成功之后,又给予了她最高的奖赏和荣誉。这部影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朝鲜人民坚韧不拔地建设祖国的革命精神,而且摄影也意境深远,色调优美,表现了朝鲜山川景物的秀丽。
从这几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朝鲜的电影艺术家们,善于通过感人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描写,来体现重大的政治主题。在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朴实自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朴素、细腻。


第8版()
专栏:

街头小景
邹荻帆推着小白车仿佛护着婴儿穿走于火热的城市在那最繁华的大街在那最寂静的胡同在剧院的门口在商场的入口处……仿佛雪花飘飘无处不至“冰棍啊——三分一支五分一支……”给那些踢小皮球
背着书包的孩子给那些蹬着三轮
穿着汗背心的大叔给那些街道加工厂
发丝上绊着线头和棉絮的妇女给那些没有牙齿的老人和缺牙齿的儿童同样把冰棍吮吸“冰棍啊——三分一支五分一支……”当我们剥开果皮般的薄纸给我们清凉给我们甜蜜人手都能一支沁入我们的肺腑雪里送炭和火中送冰一样有情谊我赞赏那些卖冰棍的虽然我知道——纸杯冰激凌味儿更美成双的巧克力鸳鸯冰棒
更有罗曼斯我欣赏那三分、五分人手都能一支啊,艰苦年月的小小慰藉我欣赏的只是人手都能一支,我深信人手会各有一支
更甜蜜,更美好的……“冰棍啊三分一支五分一支……”一声声叫彻于我心底


第8版()
专栏:幕前人语

六十岁的爱情
冯亦代
我看过以连唱一百多句取胜的《对花枪》,我也看过以连场武打取胜的《对花枪》。这两出《对花枪》可说都是按着传统脚本演的,路子走的还是别离是悲、重见是喜的大团圆;从剧本讲,并没有什么特色。这次洛阳市豫剧团来京演出的《花枪缘》,虽然还是同样一个故事,却因改编者宋词的独具匠心,把原来听唱工看武打的戏,以喜剧的形式来重加勾画。这就使《花枪缘》有别于《对花枪》,而成为一出更为耐看、更能发挥演技才能、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了。
宋词同志的改编本经过一番对原脚本的咀嚼。首先他保持了原戏里浓重的泥土味,没有舞文弄墨,把唱词改得文绉绉、酸溜溜的。豫剧与其他地方戏不同。譬如川戏高腔里多的是诗的语言,豫剧里则多的是生活的语言。诗的语言只有增加戏中人物的书卷气,这也是观众所喜爱的;但如果把粗犷而又质朴的豫剧中人物,加上书卷气,那便成为不伦不类的了。我不怀疑宋词能写出诗情画意的唱词或对话,不过把豫剧中的泥土味,一笔抹掉,改编再好,豫剧的本色也走了样儿。
其次,宋词把传统脚本里的人物,重作安排。原戏里出现罗艺的重婚夫人秦氏。在旧社会里,戏里即使出现十位夫人,观众也不会觉得希奇。不过在新社会里,戏里有了秦氏夫人,观众会感到别扭,因为这不合乎今日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现实。而且从整个戏讲,舞台上出现了秦氏而又无戏可做,不但是赘笔,更进而损害了姜桂枝的形象。传统的脚本里并没有写秦氏和姜桂枝见面的戏,我想原作者也许想到过,如果写了这场戏,是否会画蛇添足?但不写,则又何需乎这个角色?因此改编者宋词把秦氏删去了。这一删,删得好,戏更利落、集中了。
改编本里把几个重要人物,如姜桂枝、罗艺、程咬金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用重彩加以渲染,玲珑剔透,显得突出,令人玩味。在民间传说里,程咬金是个莽闯人物,“程咬金三斧头”之后,便没有再多的能耐了。如在《花打朝》一戏中,他是个随着程七奶奶指头转的“草包”,但在《花枪缘》里是他的爱打抱不平的性格,使罗艺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原形毕露。正因为程咬金的调弄,罗艺的卑微性格,才使观众在鄙视中夹杂了会心的微笑,笑程咬金的机智与幽默感。至于姜桂枝四十年的艰难岁月,并没有磨灭她对爱情的坚贞。她恨罗艺的了无情义,但她更忘不了对罗艺的爱。因此她在朋友、儿孙辈的请求中答应留在瓦岗寨,可又消受不了罗艺的气,要罗艺尝尝绣鞋掌脸的滋味。但当罗艺真要以绣鞋击面时,她又舍不得了。宋词这一笔真转得巧妙,姜桂枝的纯真反映了罗艺的鄙琐,两个人物都挺出身子亮了本色。
至于马金凤的演技,许多行家已经给她应有的推崇。不过我想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也不为多。马金凤之为马金凤,在于她表演中的特色:细腻与质朴,幽默感中交织着平凡人的拙直。她在豫剧旦角戏的程式中,注入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执着于生活的真实,高亢的唱腔里,弥漫了起伏的感情。这便是她为万千观众心折的关键。我特别欣赏她“对枪训夫”的一场戏,罗艺拿过绣鞋要朝脸上打,姜桂枝抢上一步夺去了绣鞋,回身扑哧一笑,掩不住脸上的娇羞。尽管姜桂枝时已六十,舞台上所呈现的,却是一个含情脉脉的十六岁小姑娘。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的,是这夺人心魄的六十岁的爱情!难怪当年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要赞扬她的演技,欣赏她的《穆桂英挂帅》,这决非无因。


第8版()
专栏:

望歌楼
(外一首)
夏天登上望歌楼,清江眼底收,竹排东流去,木筏心上游,渔船摇醉一江月,苗歌似水流——仙人茶铺下了翡翠,蝴蝶楠展开了绿绸……小伙与姑娘哟相对着笑了,为丰收和爱情快到时候?一步步登上楼呵激情涌心口,你为何这高?世代在苗岭长留?莫非你要当时代的摄影机么?把更多诗情画意摄进心头!
花花崖崖腰挂着花,云里含着花,掩了山路醉了蜜蜂,回回迷了家……劝客人,莫贪览,花丛里面且藏下,小心蜜蜂集队来,把你当成一朵花……


第8版()
专栏:生活里的科学

汗的科学
花蕾
人一年四季都出汗。冷天,气温低,人体出的汗少,蒸发快,人们往往觉察不到。而盛夏,气温和体温相差无几,人体只有靠排汗蒸发来散热。在三伏天,人体每天大约排汗四、五公斤,相当于散出2,500大卡热量;在高温作业或干重体力劳动时,出汗可帮助人体散热约5,000大卡以上,这些热量足可以烧开好几壶水!
人体含的水分经常保持在体重的50%—70%。失水过多,就会得病,甚至造成昏厥、虚脱。由于出汗,人体丧失的水分和盐分必须得到及时补充。所以,夏天防暑要做好含盐清凉饮料的供应。有些人以为只有喝冰水才凉快,其实不然。剧热中,如果喝过多的冰水,会强烈刺激肠胃;而喝一杯热茶,同样能够消暑,关键在于热茶能帮助人体排汗散热。
有趣的是,在宇宙火箭、太空飞船的前部,还特别增设一种发汗装置,在它们穿越大气层时,让特制的金属表面出“汗”,并且使这种特殊的“汗水”迅速蒸发,散热降温,以帮助火箭外壳抵御巨热威胁,不致熔融、燃烧和爆炸。在高温作业车间的地面泼水、屋顶洒水,在油库、危险品仓库的房顶安装自动“淋雨”设施,以至在屋顶蓄水,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和出汗散热一样,制造一个“清凉世界”。


第8版()
专栏:

荷花〔木刻〕 刘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