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做真懂农业的好干部

“副业通”——谈伯兴
谈伯兴同志虚心好学,许多养猪、养兔、种瓜、种菜的老把式都是他的老师;他细心观察,做有心人,为观察河蚌的活动规律,在鱼池边一蹲就是一两个钟头;他注重实践,经常和社员一起喂猪、喂鱼、喂兔,一起搞桑树嫁接,搞河蚌接种。
到过江苏武进县洛阳公社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副业通”。他给你讲起副业生产来,比如怎样养鱼、育蚌珠啦,怎样养兔、养蚕啦,怎样种蘑菇、养地鳖虫啦……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副业通”名叫谈伯兴,今年五十四岁。他是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从1963年开始,就分管抓副业生产,把洛阳公社的副业生产搞得很有生气。养鱼,全县数它老大;河蚌育珠,全县首屈一指;养兔,全县又是多年夺魁;养蚕,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其他诸如养蜂、育蘑菇等等,在全县都颇有名气。去年,这个公社集体副业总收入达到310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1%,平均每人可得100多元。220多个生产队,有三分之一副业收入超万元。全社人均分配收入达到202元,其中副业收入占了70多元。在集体副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社员家庭副业也发展很快。去年,全公社社员家庭副业收入达到135万多元,平均每人达到四五十元。
谈伯兴常说:“副业副业,集体和社员尽快致富之业。但要搞好副业,不掌握科学技术,话说不到点子上,副业生产就搞不好。”他平时外出参观开会,看到哪里有什么有关的技术书籍,总要买回来学习;看到报纸杂志上介绍养鱼经验、养兔经验之类,总要剪下来;为了掌握知识,他还细心观察,做有心人,努力把自己变成行家里手。
有一次,老谈身体不好,医生要他在家里休息,可是,他怎么也歇不住,每天一早,他就到鱼池边,蹲在那里看吊在线上育珍珠的河蚌的活动情况,一蹲就是一两个钟头。有一回,他忽然发现河蚌在吃食时,有的直在河中打旋,而有的却很安稳。他感到新奇极了。为了弄清原因他坐只脚盆,划到河中,把转旋的和不转旋的河蚌一个个取下来仔细比较,发现转旋的蚌,头部都是被吊得向上的,不转旋的,却是尾部向上。他再仔细观察普遍的河蚌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发现一般都是头部向下尾部朝上。他恍然大悟了:吊在那里的河蚌,之所以打旋,是因为吊线时破坏了他的生活规律,把它的头部吊得朝上了,进食时,它从尾部出水孔里喷射出来的水力量较大,自然引起了蚌体的转动。从中,他明白了结蚌时吊线的部位一定要合乎它的生活习性,才能使蚌安静生活,育好蚌珠。根据他的意见,社员们对吊蚌时钻洞吊线的部位开始讲究起来。
谈伯兴虚心好学,许多养猪、养兔、种瓜、种菜的老把式都是他的老师。洛阳公社养鱼,是出了名的,可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养得好,有的地方却养得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谈伯兴跑遍了全公社大大小小几百个鱼池,走访了几十个养鱼能手。又到外参观学习。许多人告诉他,鱼养得好不好,池塘是条件,鱼种是基础,饲料是保证。他听了很受启发。根据群众中的智慧和经验,他和大家一起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养鱼的经验,并对全公社的鱼池、鱼种进行了重大改进,把浅塘改深塘、小塘改大塘、外塘改内塘,把小规格鱼种改为大规格鱼种,春季放养改为冬季放养,购买商品鱼种改为自己繁殖鱼种、单一品种改为多品种混养。紧接着又发动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饲料,又根据鱼的大小和季节、气候等不同因素,进行科学喂料,去年,产鱼量达到90多万斤,比1966年增加65万多斤。
谈伯兴到一处看一处,问一处,干一处。他和社员一起搞桑树嫁接,一起搞河蚌接种,一起喂猪喂鱼喂兔。在多次的喂兔中,老谈发现,兔子放在缸里饲养,缸里潮湿、闷热,兔子长不好;放在竹棚里饲养,竹棚又容易被兔子咬坏。看到这种情况,老谈走在路上,睡在床上都在动脑筋,要把兔棚解决好。从来没有学过画图纸的谈伯兴,克服困难,根据平时的观察、思考,自行设计了兔棚的图纸,给木工做木模,一共搞了5次,终于把通风、阴凉、干燥、宽敞、经久耐用、能拼能拆、又可重叠的水泥兔棚搞出来了。这个价廉物美适应农村家家户户养兔的兔棚受到了社员群众的欢迎。去年,400只兔棚一生产出来就“抢”光了。在实践中,老谈的知识越来越多。有一次,他到一个鱼池,问了一下塘里放了多少鱼种,喂了多少螺丝、青草,马上一口说出这个鱼池可收多少斤成鱼。这个数字一出口,许多养鱼人吃了一惊,因为与他们实收的数字相差无几。还有一次,他到一个生产队,转了一下桑田,看了一下桑叶的长势,马上就估算出可收多少斤蚕茧,结果收下来的茧子跟他估算的真的差不多。干部社员赞佩地说:“老谈不愧是个‘副业通’”!
谈伯兴走到哪里,哪里的干部社员都热情欢迎他。张家坝生产队田少人多,过去只搞粮食单一经营,“听听产量蛮高,分配没有钞票”,后来,谈伯兴到这里蹲点,他和队长商量,发动群众,在搞农业的同时把副业搞起来,零星地上发展桑苗,河塘里养鱼、养蚌,洼地里种上荸荠、茭白,旱田埂上种瓜点豆,这样一来,生产队面貌迅速改观,开始跃入全公社的富队行列。东方红大队过去社员收入也不高,谈伯兴3次去蹲点,帮助他们大搞科学养鱼的同时又大搞科学养蚌,不仅沟沟塘塘全部养,亩亩产鱼超千斤,而且去年全大队珍珠还收了300来斤。近三年来,这个大队粮食产量始终在全公社名列前茅,去年人均分配收入超过了300元,成为全公社有名的一个富大队。
匡启键 黄国平 徐福鑫
今天这个栏目里,我们向读者介绍江苏武进县洛阳公社管委会副主任谈伯兴在领导社队发展多种经营中,勤学苦钻,成为“副业通”的事迹。谈伯兴同志抓副业生产,不满足于一般号召和布置,而是真正钻进去,学习和掌握各项副业生产的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这样,他就真正取得了领导权。谈伯兴同志的这种钻研精神,值得提倡。
党中央为发展农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形势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新任务,就是要认真下功夫去钻研有关的业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本行业务的干部。目前,有许多新的工作我们还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不懂,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懂,不去虚心学习新的知识,照旧按老框框老套套办事。这几年,农村已经有不少干部为适应农村新形势,钻研农业技术,钻研经营管理,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报从今天起,准备在这个栏目里,向读者介绍这方面的一些好干部。为了把这个栏目办好,欢迎大家来稿推荐。 ——编者


第2版()
专栏:建议

土地科学工作者建议:
切实抓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新华社哈尔滨9月11日电 最近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土地学会1981年学术会上,土地科学工作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土地利用战略问题的研究。
土地科学工作者指出,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折合144亿亩),占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仅占有14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每人49亩的水平。特别是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不够充裕,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基本建设占地日益增多,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他们建议:
一、摸清土地资源。据最近在几个县进行的土地详查试点,我国耕地面积统计数的误差一般在20%到30%,草地林地更缺少准确数据。土地面积不清,与土地面积相关联的其他一系列指标也不可能准确,这就无法实行准确的计划经济,更谈不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了。
二、要改变土地利用的无计划无政府状态,建立全国统一的专管机构,纳入国家计划。长期以来,一方面是基本建设大量挤占农业用地;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又大量挤占林牧渔业用地。这也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要制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三十年来我国人口增加80%,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却与之不相适应,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各地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掠夺式经营,破坏了合理的轮作制度,使耕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林区采育比例失调。
四、要对土地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国家对土地的权属问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造成土地关系紊乱,不断发生土地纠纷,使土地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犯。
土地科学工作者认为,这些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如果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参加会议的土地科学工作者对黑龙江省的土地管理工作表示欣赏。黑龙江省地县都设有土地管理机构,制定了土地管理条例,普遍开展了土地划界工作,明确了土地权属,发放了土地证,对解决土地纠纷,制止土地浪费起了积极作用。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农村一角
长岛捕获海蜇1,000万斤
今年夏季,渤海的辽东湾雨量充沛,水温适宜,海蜇资源丰富。长岛渔民白天黑夜连续作业,全县共捕获海蜇1,000万斤,加工出海蜇皮和海蜇头半成品80万斤。
拉萨收获苹果400多万斤
解放前,拉萨市只在领主的庭院里有零星的苹果树。解放后,拉萨市农业科学等部门先后从河北、陕西、辽宁等地引进50多个苹果品种,在拉萨市郊和所属各县农村兴办起一个个苹果园。现在全市已有苹果树50多万株。今年收获苹果400多万斤。
台湾一梅花鹿产一小白鹿
台湾一农民饲养梅花鹿,其中一只母鹿最近产下了一只肤色雪白的小白鹿。这只母鹿前两胎产的都是梅花鹿。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老崔头笑得多甜!
照片上这位老人名叫崔高启,他是辽宁省海城县马风公社材木大队一队社员。你看他笑得有多甜!他乐啥呢?他说:“我崔高启今年算翻身了!”前些年材木大队“吃大锅饭”加“单打一”,老崔头家里6个棒劳力,却拉了1,000多元的亏空。今年,队里实行了联产到劳的责任制。老崔头领着老伴、儿子承包了生产队27.8亩地,他当时和队里签了3张合同:第一张是包种20亩花生;第二张是包种2.8亩瓜;第三张是包育5亩树苗。老崔头怀里揣着“军令状”,领着老伴、儿子起早贪黑,一点工夫也舍不得耽误,把劲全用到了承包的田里。20亩花生地,往年好年景每亩只能打百八十斤。今年可不同了,20亩估计能打上万斤。2.8亩瓜,由于老崔管得好,看得严,竟卖了1,000多元。那5亩地树苗,稳拿1万个工分。他又在地头地脑栽了地瓜、种了大豆,加上卖出的肥猪,收的菜籽、烟叶、瓜子,秋后划拉到一起,老崔头总共可收入5,000多元。 孙德梓文 邓福纯摄


第2版()
专栏:

遂宁县组织群众淘金自救
一个多月淘沙金八十多两
据新华社成都9月11日电 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四川遂宁县,把发动群众淘金作为生产自救的一项门路,仅仅一个多月已淘得沙金80多两。
7月中旬洪水过后,遂宁县有些社员积极开展了淘金活动。县有关部门除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外,并筹集木材赶做摇金床,支援淘金的队、户。同时,县里严格执行黄金生产的有关政策,按照规定及时兑现。


第2版()
专栏:

抚今追昔感到幸福 五保老人捐款救灾
八十二岁的寇大娘,把多年省吃俭用的500元存款捐赠四川灾区。她说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黄泛区一片汪洋,饥饿和病魔夺去了她丈夫和孩子的生命。如今,能过上幸福生活,全托共产党的福。
新华社郑州9月11日电 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郭庄大队八十二岁老人寇占,最近将自己积蓄的500元存款赠给四川灾区。
负责接待这位老人的农场秘书,知道她是“五保户”,开始说啥也不收这笔款。寇大娘便激动地诉说起身世来: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黄泛区一片汪洋,饥饿和病魔先后夺去了她丈夫、孩子的生命,剩下她孤身一人。解放后,她养猪、喂鸡搞些家庭副业,省吃俭用积蓄了500多元钱。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大队让她住进了幸福院,吃、穿、住、用全包下来,每月还给她零花钱。她对农场秘书说:“我老婆子能过上幸福生活,全托共产党的福。如今,我不缺吃和穿,不缺零花钱,队里生产又越搞越好,请你一定把我的心意转交四川灾区人民。”听了老人这番话,秘书异常激动,答应为她转交这笔捐款。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泰和鸡名扬海外
中国科学院南方队 宗科言
泰和鸡是我国特有的药用珍禽资源,在中国医学辞典和辞源中均称之为“乌骨鸡”。北京同仁堂以泰和鸡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乌鸡白凤丸”,是医治妇女病的特效药,也有舒肝、健脾等功能,久享盛名,畅销海内外。
泰和鸡原产于江西省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汪陂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历史文献都有泰和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写道:“泰和老鸡甘辛无毒,……产于江西泰和吉水诸县,俗传老鸡能发小儿痘疮,家家畜之”。从那时起,常有人慕名到泰和将鸡种引至各地饲养。
除药用外,泰和鸡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1915年,泰和鸡曾作为我国的名贵鸡种,送往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博得世界各国的好评,并被定名为“观赏鸡”而誉满全球。该鸡的外貌奇美。光绪四年(1878年)修订的泰和县志亦有记述:“羽之属种有鸡鸭,而武山鸡为尤著,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羊毛白者为佳……”。后人又概括指出泰和鸡的十大特征:紫冠、缨头、绿耳、胡须、五爪、毛腿、丝毛、乌皮、乌肉、乌骨,并赠以美名曰“十全”。这十大特征浑然一体,十分和谐,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创造出的一种非常完美的物种形象。
然而,这样珍贵的鸡种,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疫病蔓延,几乎绝灭。解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1959年在泰和武山老汪陂村遗址建立了泰和鸡场,1978年又在泰和上田村建立了原种鸡场。两场大量繁殖原种泰和鸡,饲养量已达10万只左右,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多年来,泰和鸡曾先后被引入北京、天津、浙江、辽宁、云南等十几个省市,但不如原产地的质量好。
泰和鸡被引入各地后,别名颇多,如白羽乌骨鸡、丝毛乌骨鸡、羊毛鸡、绢丝鸡、竹丝鸡、松毛鸡、墨脚鸡等,都是以其某一特征呼其名的,虽然延用许久,但并不妥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呼之为“泰和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该鸡科学命名,故称“中国泰和鸡”更当。


第2版()
专栏:

五千绣花针 挣来百万富
山东即墨县岙山公社地处沿海山丘,地少人多,劳力有剩余,女社员特别是家庭妇女常年农活不多。公社和各生产队在开展多种经营中,积极发动和安排女社员做花边。这项手工业加工活,不需要花大成本,一人一只绣花针即可;花体力也少,从十几岁的女孩到五十多岁的老年妇女都干得了;不需要什么设备,便于社员分散干、随时做,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副业;收入又比较稳定,不会出现亏损现象;产品可支援外贸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因此,挑花边这项副业很受社员欢迎。
岙山公社花边生产遍及村村队队、家家户户。常年有5,000多名女社员起早连晚飞针走线。去年全公社花边加工费总收入达到143万元,平均每个做花边的妇女收入290元,最高一人收入近500元。今年1至5月份,全公社花边加工费收入达到82万元,预计全年可到180万元。仅此一项收入,全公社全年平均每个社员可增加收入47元多。社员们高兴地说:绣花针虽小收入大,利在集体和个人,功在国家。
于成珉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海阳县柳树庄大队23岁的草编能手陈德飞,去年编地毯收入1,170元。这是她在编结椅垫。 王永松摄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黄草变财富
黄草,本来是上海市嘉定县一带的一种野草,很早以前,当地农民就用它编织生活用品出售,黄草编织成为这一带农民传统的家庭副业。近年来社员利用农闲搞家庭编织的又多了起来。每到晚上,黄草主要产区的徐行公社,家家户户灯光明亮,象是一个个编织小工场。全公社1.2万多个整半劳力,几乎人人都参加编织,去年一共编织物品近百万件,价值170万元,平均每户200多元。社员劲头高起来了,缺少原料成了一大困难。一些生产队专门划出一部分土地种植黄草,为社员提供编织原料,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徐行、华亭等公社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与太湖旁边的江苏省吴县一些社队联合,那里出土地劳力,嘉定出技术和部分肥料,黄草收获后按质论价售给嘉定的社员。这样既使吴县一些社队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嘉定农民缺少原料的困难。
现在,这项编织手工艺品出口量不断增加,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县共出口300多万件,创汇140多万美元,社员收入400多万元。
秦保文 王福明


第2版()
专栏:

编织能手大展所长
王耀宾是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马蹄营子公社下荒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是一个编织能手,全家七口人,前些年个人编织受限制,有手艺照样受穷。如今,国家号召农民劳动致富,打心眼里高兴。他心想,庄稼人还得要干庄稼活,靠自己的劳动本领。去年他买了8万斤柳条编篓。集体农活一个不耽误,挣了4,000工分,其余时间都用在搞编织上,起早贪黑,有时连吃顿饭的工夫都舍不得多花。自己努力,妻子儿女都帮忙,经过去冬和今春,共编窑篓8,000个,收入1.2万多元,净剩7,000元。单此一项全家人均收入1,000元。王耀宾全家老少喜悦心情就别提了,都夸如今政策好。收音机、车子、手表、挂钟、缝纫机、电视机他家都置办上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