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书评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楚天高
到书店去走走,意外地买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非常高兴。
自从学了一点历史,我就一直对研究近代中国跟西方的关系发生兴趣。我觉得从广义文化史和社会变革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义早已超出传统的中西交通史的范围。回顾一下我们的祖辈是怎样从长期封闭的社会里走出来,开始去接触和认识一个广大而多样的世界的,看看他们曾经怎样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怎样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在这方面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确实是一件既能满足历史兴味,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都谈到了容闳的最早出洋和蒲安臣使团的首次出使。范文澜同志曾经大段摘引过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中国史学会的《洋务运动》资料汇编也选刊过志刚的《初使泰西记》(虽然把作者的名字错成了宜垕)。这两种书,我早就想能看到全本。可是,省、市图书馆没有;有的古旧书库里虽有,却不肯外借,也不能全本复印。这回用几角钱一本的代价,买到了渴望已久的这两本书,此外还有我从未见过的《航海述奇》、《环游地球新录》等早期出游欧美的记载,“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使我不禁满心喜欢了。
在我看来,“包罗近代所有重要出国记载,初编书目定为60种”的《走向世界丛书》,至少有四个特点:
一是选题抓得准。丛书所收各书,都是罕见的早年到欧美日本游历的人的记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社会、经济和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作者来看,容闳、斌椿、志刚、郭嵩焘是首开出国纪录的人,曾纪泽、李凤苞、薛福成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徐建寅和李圭是到西方国家学习技术、考察实业的人材,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是变法维新的思想领袖。他们既属历史名人,又是文章妙手,所写的国外游记和日记,史的价值与文的趣味兼而有之。而这些记述,旧学者认为是“新闻”,不列于著作之林;新文人则见是木刻线装,往往视为古籍,成了“双不管”,多少年来甚至连书名也无人提起。
二是指导思想明。丛书的编者有一篇总序,其中一段云:“‘洋为中用’是我们今天的主张,也是十九世纪先进的中国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不也是‘洋为中用’吗?当然,随着接触和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慢慢地看出:仅仅学一点‘长技’,搞一点坚船利炮,还是不行的。‘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行不通,就只有革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在1878年出国以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才立下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志和信心。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也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记念的。”从已出的十余种丛书来看,确实是前人的足迹、后人的借鉴,丝毫也没有脱离这一个总的思想。
三是编辑很在行。丛书已刊各种,都讲究版本,认真校勘。对旧本的错字,尽量作了校改。如《西学东渐记》,即用容氏英文原著校正了徐、恽二氏多处误译。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虽经梁启超等人五次校阅,这次丛书编者又细心校出了四十余处错脱倒字,列有校改记。书中许多译名,今人已不易通晓,则附加注释,以利读者。特别可喜的是,主编丛书的钟叔河在每种书前都撰有专文,评介作者及本书在中国“走向世界”上所起的作用,见解独到,材料新鲜,颇能帮助读者理解和研究各书,成为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四是出书很集中。过去的丛书,大者如《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小者如《开明青年丛书》,全都一出就是一批,购买阅读都称便利。现在丛书牌子不算少,缺点一是题目大而空泛,二是出书实在太零碎,往往一年半载出不上几本。《走向世界丛书》则不然,第一辑十种整整齐齐列在书架上,很是壮观。听说第二辑十种又快要陆续出版了。责任编辑和专文作者全是一人,这也真正难为他,不由得我不佩服了。


第8版()
专栏:

给子弟兵母亲致军礼
张雨
“八一”前夕,观看了话剧《平津决战》,感受颇多。喜峰口那场写军民情深的戏,更激发了我对人民子弟兵母亲的爱敬之情。
那是严冬的一个深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拖着衰弱的病体,举着油灯,在为秘密入关的部队照路。她的儿子在打锦州时牺牲了,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同志去慰问她,老奶奶声涩地说:“他光荣了,我不难过……”她这回听说部队入关,将过冬的油盐柴米全部拿出来支援部队。罗荣桓同志深受感动,他庄重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人民子弟兵的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人民是子弟兵的母亲。在人民群众中,象戎冠秀、黄妈妈那样的子弟兵母亲多得很。这位老奶奶就是她们的形象。人民军队是吮吸着她们的奶汁成长的。五十多年来,我们的军队之所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与人民群众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艰苦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对此都有相当深刻的感受。我因为没有经过战争时期军民相依为命的生活体验,起初的感受就没有这样深。
我真正感受和认识到人民与军队之间的母子关系,是在随部队来到山区施工之后,那是我第一次进入老革命根据地,第一次睡到房东大娘的热炕头上。在这里,我听到了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许多象传奇故事一样的事情,看见了象喜峰口那位老奶奶一样对战士爱如子女的大爷大娘。只有此时,我才领悟到,我们可爱的母亲——人民是深深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句话的切实意义的,作为子弟兵来说,我们更应该懂得没有人民便没有人民的军队这个真理。
热爱母亲,不忘养育之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保护母亲不受任何凌辱,使她生活得安全、幸福,更是我们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对人民的不敬、轻侮、侵害,都应看作是忘本的忤行。人民解放军对待人民,向来是象儿子对待母亲那样爱敬。罗荣桓同志向那位老奶奶敬致军礼,正是我军这种传统精神闪烁的一斑。


第8版()
专栏:

在绿色的边疆
沈阳空军创作组 李松涛
这一切都实现了……若在高山上,我希望自己是一杆猎枪。保护樵夫,保护牧童,专打那凶恶的豺狼。——这是我童年时的幻想。……若在大海上,我希望自己是一张鱼网。缚住乌贼,擒住鲸鲨,过滤每一个神秘的海浪。——这是我少年时的梦想。今天,这一切都实现了——在庄严的营房,在遥远的边疆。是的,我是战士了,界碑下,巡逻,站岗。我成了一杆守卫祖国的钢枪,一张捕捉顽敌的罗网……
视线天天从弯弯的边界线上走过,——我巡逻,脚步如梭。野花,熟悉我的目光,泉水,融进我的眼波。细密的视线,警惕的视线,缠着秀美的山,挽着奔腾的河。祖国边疆的一草一木,牢牢拴在战士的心窝。日出月落,春花秋果,——我巡逻,脚步似梭,我每天纺出的缕缕视线呵,随时准备拧作擒敌的绳索。
下哨黎明。下哨。他转过脸,掂掂肩上的枪,向祖国报告平安。面对酣梦中醒来的青山绿水,他笑了,那笑容,顿时化作绚烂的朝霞满天……


第8版()
专栏:

买书奇遇
刘劲生
上街买书,遇见两件奇事:
一次,我向王府井新华书店商务印书馆特约发行处反映,该馆英语人名译名手册脱销多年,是否可以再版。营业员说:“请你上服务台反映。”可服务台同志说:“我们不管这事,请你上商务印书馆反映。”书店没有向出版社反映图书供销情况的业务,此乃费解之一。
另一次,我在东四新华书店买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海伦·凯勒》一书,三位营业员竟拒绝售给我,说:“这是盲文,不给看”。我说:“这不是盲文,是汉文”。他们不信。坚持了好久,一位营业员才很不情愿地把书扔了出来,把书打开,果然是汉文。卖书的人不知道卖的什么书,也不知道应该卖给谁,此乃费解之二。
现在图书实行包销制度,印数表面上决定于出版社,实际上决定于新华书店。象上面两种情况,应该说是产生“脱销与积压”的原因之一。我想,新华书店应该成为联系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要作到这一点确也不易,一是要热心,二是要提高业务水平。对于一本书,总要大致了解一下内容、读者对象及其分布,这样也就不致于在填报新书预定单时,下笔千“册”,离题万里了。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欢乐的水花
刘宗明
胳臂腿儿似乎把“累”字忘啦。蹬了十几里路的三轮车啦,可越蹬越有劲儿,越蹬越欢势。到家了。老远,就瞅见家门口站着个男孩,正翘首向这边眺望。甭瞧,准是儿子小强。果然是他。已经飞快朝我跑来了。
“爸爸!买来啦?”
“瞧——”我得意地朝车上指指,回答他。
“买来喽——!买来喽——!”儿子乐得一蹦老高,手舞足蹈,雀跃着抢先朝家中跑去。看上去象只欢快的小喜鹊。
以小强他妈春果为首,“快嘴”唐婶、南屋胖嫂、北屋的小莉小娟和我那小孩小英,涌泉似的迎了出来。大伙围着我刚刚买回来的宝贝——一台崭新的、苹果绿色的洗衣机,欣赏打量的,轻轻抚摸的,啧啧赞叹的,问东问西的,热闹得仿佛象娶新媳妇。
“轻点,轻点抬!”
“留神门框,别磕了漆!”
把洗衣机抬进了院里,“看客”又多了几位。小院里顿时热闹了。
“春果,洗点试试!”急性子唐婶比谁都急,冲我爱人叫道。
“对,洗洗试试!”众人纷纷应和。
春果的脸笑得象朵绽开的桃花。她一边连连点头,一边忙着看洗衣机说明书,取脏衣服——那是早就预备下的。我也赶忙拉接线板,接电源。
一切准备停当,刚要往洗衣机里放水、倒衣服,猛听见里屋我妈在喊我:“世明!世明——”
我赶忙跑进里屋。春果、唐婶也跟了进来。
我妈半身不遂,卧床七年了。老人家艰难地挪动着身子,似乎想下地:“洗衣机在哪儿?我看看,我看看!”
春果扶着妈,我们把洗衣机弄进了屋,推到了妈的床边。
“好,好哇!……”妈用颤巍巍的手抚摸着洗衣机。布满皱纹的眼角滴下了热泪。我知道,妈是高兴的。这七年,妈的被褥三天两头得洗。我在厂里当车间干部,忙,家务担子大部分落到了春果肩上。她是个小学教员,晚上又要做饭,又要给学生判作业,又要洗洗涮涮,真够她受的!妈对此很不过意,常念叨。我也早听说有洗衣机这玩意儿,可哪有这份闲钱啊,家里的大洗衣盆锔了六个锔子还没舍得换呢。幸亏这两年,春果和我都调了级,攒了些钱,买上了洗衣机。这一下春果就“解放”啦,妈能不高兴么?
我们劝慰了妈几句,把洗衣机又搬到院里。开洗!一扳钮,电机转起来了。水在水槽里打着旋儿,衣服在水里打着旋儿。哗啦哗啦的水声,嗡嗡嗡的马达声和计时器发出的哒哒哒的响声,汇成欢快、悦耳的“洗衣奏鸣曲”,飘荡在小院里。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以男方为主”
解放军某部 郑明
“本单位住房分配以男方为主。”
——摘自某厂房管部门的《规定》
旧社会,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一生只有“从”的义务,并无作主的权利。我们党历来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奇怪的是,全国解放三十多年了,仍然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执行着“住房分配以男方为主”的土政策,这些单位的女工仍然没有和男工同等的分到房子的权利,处于“从”的地位。
唐诗中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句子。如今在“住房以男方为主”的单位工作的姑娘们,如果要做矿工的妻子,那就得考虑在矿山结婚,在矿山分娩,并要有带着孩子住矿工宿舍的思想准备。你没见那些青年人的妻子们,有不少一提起房子就满脸愁云,想扯“牛郎”们的后腿吗?
“以男方为主”,实在是封建思想影响的余毒,不符合我国宪法中男女平等的精神,弊端甚多,是该废除的时候了。如果有些人继续坚持这个土政策,建议我们的党和政府、妇女联合会加以干预。


第8版()
专栏:

沙暴过后〔油画〕 赖征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