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朝鲜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吴德烈
朝鲜劳动党最近提出了一项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即根据“自主、友谊、和平”的原则,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特别是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团结合作。基于这一方针,朝鲜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今年上半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朴成哲、政务院总理李钟玉等,先后对缅甸、几内亚、多哥、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及马达加斯加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同这些国家的首脑举行了认真的会谈,在这些会谈中,有关各方共同认识到,在当前国际政治斗争中,人民自主的力量和支配势力之间正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势力不惜一切手段企图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控制主要资源地区和军事战略要地。更为严重的是,超级大国使用各种伎俩,阻碍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团结,把扼杀反帝力量作为它们行动的目的。在访问过程中,朝鲜领导人一再表示愿意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并主张反对各种支配和奴役,积极支持世界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继续阻止和挫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战争政策。
6月15日,李钟玉总理在津巴布韦访问期间,同穆加贝总理进行了有益的会谈。李钟玉热情赞扬津巴布韦人民在保卫革命成果和建设国家的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穆加贝强调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他主张,任何国家及其人民都应该有自决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民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
为了帮助莫桑比克人民战胜干旱,今年4月间,朝鲜政府将2,000吨小麦运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赠送给莫桑比克人民。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市与朝鲜南浦市结成了友好城市。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的代表团也络绎不绝地到朝鲜进行友好访问。朝鲜同许多国家扩大和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
朝鲜政府代表团在国外访问期间,明确阐明金日成主席倡导的自主、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三项原则和成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方案,以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朝鲜人民为国家的和平统一而进行的崇高事业给予高度的评价。朴成哲副主席在几内亚访问期间,塞古·杜尔总统怀着深厚情谊对朝鲜代表团说:几内亚人民“坚决支持朝鲜人民为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对于南朝鲜全斗焕军事集团不断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制造“两个朝鲜”的阴谋活动和主张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或者“单独加入联合国”的错误立场,许多国家的政界人士和舆论界表示反对和愤慨,并要求美国军队尽快撤出南朝鲜,以维护朝鲜半岛真正的和平。
朝鲜在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注意同那些对朝鲜友好相待的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交往,并同它们建立经济与文化交流关系。不久前,朝鲜议员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和“日朝议联”举行会谈。为了扩大贸易,两国将在平壤、东京分别举办商品展览会,相互设置贸易代表机构。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献身于玉米育种事业的人
本报记者 黄炳钧
南斯拉夫农业的育种工作成绩卓著,在国际上颇享盛誉。这些成就同献身育种事业的专家们是分不开的。记者访问了这样一位专家,他是泽蒙玉米研究所所长特里夫诺维奇博士。
研究所座落在贝尔格莱德市郊区,几栋现代化的建筑物掩映在大片玉米地之间。博士身材高大魁伟,精神矍铄,只是满头白发成了科研工作辛劳的见证。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到处摆着各种书刊。一盆矮矮的松树和几盆常青草,说明博士对大自然的热爱。办公桌上的玻璃花瓶里,插了几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显然在博士的心目中它比任何奇花异卉更为鲜艳诱人。
“您是怎样决定献身于农业科学的?”这个问题把特里夫诺维奇带回到他的童年。他出生在塞尔维亚西部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童年时代放学回家后总要到地里去干活。那时主要种玉米,吃的也是玉米。农民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苦,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战后,当他这个年轻的游击队员有可能选择专业上大学时,他毅然决定学农,以便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农民的笨重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怀着这样的愿望,他用三年半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从实习时期起,他就在泽蒙研究所工作。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富于理想,精力充沛,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玉米地里,有时一天工作15—16个小时。博士讲到这里深有感触地说:万事开头难呀!他搞玉米育种的最初七年,未获任何重大突破。但他坚持干下去,从别人和自己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他认为,已经失败的东西,不再去重复,就是成功的开始。一股不甘落后的劲头激励着他。南斯拉夫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种玉米,但产量一直很低。到他开始搞玉米育种时,每公顷玉米产量仅16公担,别说比不上产量最高的美国,就是离欧洲水平也差一大截。
1963年,他选育的第一批杂交品种——单交一号至六号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承认,其产量比当时国内最好的品种每公顷多产10公担。多少年过去了,这六个品种,有的至今不衰,有的得到改进。整个研究所共培育了80个杂交品种,特里夫诺维奇直接参与工作的有五十多个。全国二百多万公顷玉米地,有一半采用这个研究所培育的良种。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近62万公顷玉米地的平均产量达每公顷64.2公担。
特里夫诺维奇的成就同研究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泽蒙研究所由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研究所转为研究玉米的专业性研究所,汇集了原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批玉米研究人员。以优势的专门人材,根据科学的、合理的分工,使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专攻玉米这一课题,保证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果。研究所向特里夫诺维奇提供了最好的研究条件,他也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研究所的工作里。研究所由于对发展玉米生产作出了贡献而荣获南斯拉夫的最高奖赏——阿夫诺依奖。
特里夫诺维奇博士早年立志要以自己的工作来减轻农民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一愿望可以说已经实现,今天南斯拉夫农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泽蒙玉米研究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近5—6年来,每年免费培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名专家,还派出自己的专家到安哥拉等国帮助提高玉米产量。研究所每年出口四万吨玉米杂交良种,同我国等十多个国家保持合作。
特里夫诺维奇所长的国际合作活动很多,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从未间断过他心爱的选种育种工作。当前他致力于解决的主要课题仍是如何提高玉米产量。他还试图培育一些含油量高的玉米品种,通过改变玉米的成份达到提取糖、淀粉,特别是能作为能源的酒精。这当然还是比较遥远的事。当谈到自己的成就时,特里夫诺维奇博士总爱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中等智力的人,身体健康又肯干,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干了32年,总会做出一点成绩的。”这当然表现了这位世界闻名的玉米育种专家的谦逊态度,但同时也道出了一条简单的真理:对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在收小麦。南通社稿(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苦尽甘来
——记巴基斯坦食糖自给
1980—1981年度巴基斯坦甘蔗增产16%以上,产量达三千二百多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蔗丰收,促成食糖大增产。现在它不必再耗费大量外汇进口食糖。这一可喜成绩,使巴基斯坦人感到欣慰。
记得去年底的一天夜里,我和一位巴基斯坦朋友在一起饮茶闲谈。他一边用小汤匙搅着奶茶中的方糖,一边苦笑着对我说:“吃这些进口糖,嘴里甜,可心里苦啊!”如今,巴基斯坦食糖又能自给了,可说是苦尽甘来。
甘蔗是巴基斯坦制糖业的主要原料。在通常情况下,巴基斯坦的食糖大体上接近自给。但是,1978—1979年度,甘蔗减产9%左右,只有2,730万吨。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甘蔗栽种季节缺水,甘蔗收购价格偏低,有些农民因改种谷子和棉花,致使蔗田面积减少8.5%,糖产量也随之大减。1979—1980年度甘蔗产量又降到2,720万吨,为五年来的最低点。为此,它当年进口价值四千九百多万美元的食糖。在1980—1981年度榨糖季节开始之前,巴基斯坦政府还不得不继续进口食糖,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适逢苏联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糖,糖价暴涨,巴基斯坦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三个季节中,又花去了四千七百多万美元的外汇来进口食糖。
增加糖的产量,提高糖的自给能力,成了巴基斯坦举国上下关注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增加甘蔗的产量。为了鼓励多种甘蔗,巴政府曾先后两次提高甘蔗收购价格。1979年10月第一次宣布每芒特(合37.324公斤)提价1.25卢比。但由于当时甘蔗栽种季节已过,所以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糖产量继续下降。在广泛听取反应和征求各界意见之后,政府又于1980年2月,即甘蔗栽种前夕,宣布每芒特甘蔗的收购价格再提高两卢比。同时还把蔗农可以自由出售的糖的数量限额,由3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
新政策鼓励银行和糖厂向蔗农提供贷款以购买肥料、农药、改良的甘蔗种和拖拉机等。
上述措施提高了农民种植甘蔗的兴趣。甘蔗种植面积一下就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4%,达到82万公顷,加之风调雨顺,每公顷甘蔗的产量比前五年的平均年产量增加两吨,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三千二百多万吨。
使蔗农得到实惠是一方面,同时还必须让糖厂有利可获,糖的产量才会上去。政府新政策规定,凡是超额完成生产指标的糖厂,超产部分可以在自由市场上议价出售,而不必受官价的限制。
甘蔗供应的增加,加上这两项规定的刺激,使前几年多数糖厂开工不足的萧条景象为之改观。1980—1981年度的头三个季度,糖产量比上年度同期增加了47.1%,达到75.54万吨,满足了国内的需要。
新华社记者 陈谋华


第7版()
专栏:

法国现代语言视听中心——卡维拉姆
王俊玉
在法国中部地区,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市叫维希,是法国著名的矿泉疗养区。每逢旅游季节,大批游客络绎不绝,使这个楼台林立、清泉和绿荫环抱的美丽城市分外繁华热闹,千姿百态。然而,更能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卡维拉姆,它给到过这里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卡维拉姆是法国现代语言视听中心的简称。它是由法国参议员皮埃尔·古龙在1963年创办的,是一个组织完好的专业语言教学机构。卡维拉姆下设三个系:法语系,外语系和贸易研究系。法语系是专为外国学生设立的,凡到法国来学习的外国人,大都先来这里进修一段时间法语。目前,该系已经接待了几百个民族大约二万名实习生。外语系和贸易研究系是专门为法国自己培养专业语言人才的。
来卡维拉姆学习的外国学生,经考试后按成绩分别插入不同水平的班级上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习期限可长可短,经考试合格,发给相应水平的文凭。
卡维拉姆采用视听教学法。上课主要是放幻灯,听录音。课堂上重点是训练听和说,每放一张幻灯片,学生根据图象来叙述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员放正确的录音,经过反复练习,使每个人都能听懂、理解、记住。另外,每天到听力室训练一小时,在这里教员用一两条重点语法造一些句子,教员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员读出正确的答案,全部录在磁带上,随后再放这些录音,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练习课使每个人精力高度集中,效率非常高。课后再留一些家庭作业,重点练习写和读。
卡维拉姆非常重视课余活动。文化俱乐部里有游艺室、咖啡厅、电视室和阅览室。俱乐部还经常组织圆桌讨论会、讲演会,欣赏音乐、戏剧;还组织参观文化古迹;访问工厂、学校;进行社会调查等。此外,在青年宫和文化馆里还设有手工车间,学生在那里可以学习编织,制陶和搪瓷制造以及油漆等技术,科学车间可以进行天文学、考古学和宇航技术的研究活动。所有这些课余文体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而且使学生很快地熟悉和适应法国的社会生活。卡维拉姆既是学习语言的中心,也是了解和熟悉法国社会生活的学校。我们中国进修生大多只在这里呆两个月,当离开时就能基本适应法国的生活,独自到新的进修岗位去工作或深造。


第7版()
专栏:

野生动物交易所的秘密
在美国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郊的一个公园里设有一个奇特的商业机构,名叫野生动物交易所。这家从事野生动物批发贸易的交易所在两家全国性报纸上刊登了招揽生意的广告,并公布了一些“货品”价格表。名列表上的是一些可供合法出售的动物如乌龟、鹦鹉之类以及它们的收购价格。但是,在私下,交易所的人说,他们可以收购“特种动物”。所谓“特种动物”就是暗指被保护的和禁猎的动物。
美国虽然有保护濒临灭种危险的稀有野生动物的法令,十多个产稀有野生动物的州还有特别的保护法律,而且美国还在禁止进行稀有野生动物交易的国际条约上签了字。但是美国却存在着稀有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美国所拥有的几种最珍贵的稀有野生动物如大毒蜥、雪枭、印度巨蟒、铜头蛇正面临着灭种的危险。
亚特兰大的野生动物交易所成立以来,非法的稀有野生动物黑市交易一直生意兴隆,应接不暇。许多笔生意都是通过长途电话进行的。一经谈妥,非法捕猎者就把“货品”作为“水果”、“机器零件”包装邮寄野生动物交易所,有时亲来亚特兰大交货取款。有些出售者一次可以出售新墨西哥州的一种吃老鼠的蛇达四十条之多。
开业仅仅18个月,野生动物交易所的兽笼里就装有禁捕的野生动物达一万件。这种非法诱捕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南部一些州进行。
7月中旬的一天,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在司法当局协助下,根据野生动物交易所提供的线索和情况,在14个州一举逮捕了25名非法捕售稀有野生动物的嫌疑犯,没收了他们拥有的一千多种稀有野生动物。这些被没收的动物和野生动物交易所收藏的均将放归原野或送往动物园。原来,野生动物交易所是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在司法当局协助下为诱捕非法捕售稀有野生动物者而设立的机关。这就是它的秘密。
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一些国家的保护稀有野生生物团体的大声疾呼下,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些打击稀有野生动物黑市贸易、保护稀有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设立野生动物交易所作为圈套可算得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办法。
(乐山)(附图片)
站立在河边的海鹦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委内瑞拉发现八百万年前哺乳动物头盖骨
最近,委内瑞拉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动物考古学家奥马尔·利纳雷斯教授在他领导的一项为期三年的挖掘工作中,在法尔孔州的乌穆拉科地区发现一块约八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头盖骨。奥马尔教授透露,第一年的挖掘工作除了发现上述头盖骨外,还在苏克雷州的凯吉雷地区发现了大獭兽化石。(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印尼巴厘发掘出二千五百年前的古骸
据印尼《希望之光报》报道,6月上旬,在巴厘岛吉安亚尔县克拉马斯村(离巴35公里)发掘了一口石棺。据估计,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
长度为八十六厘米、宽度为五十二厘米的这口椭圆形的小型石棺是由克图·特吉和约曼·维迪两人正在掘土以供烧砖时发现的。
这口石棺是在距地面一点八米处的地层发掘的。石棺的盖子已经破碎。石棺里除发现已经开始碎裂的骨头之外,也发现了各种陪葬品,如各种手镯和最令人感兴趣的新石器时代的一把斧头。(卞)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奥地利发掘出石器时代遗物
据奥地利联邦新闻局最近出版的《奥地利情况》报道,前不久在上奥地利州一座荒山上二千米高处的一个洞穴里,发掘出一件史前的工具。一位专家认为,它是“奥地利境内来自石器时代的最好和最有意义的物品”。
据报道,这件物品长约五厘米,是在大约七万年至九万年以前用角石磨制出来的削刮工具。从找到这件工具的周围环境中可以看出,当年有人曾在上奥地利捕猎穴熊。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塞浦路斯发现古墓
塞浦路斯最近在新帕福斯的施工中发掘出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的一座古墓。文物局的一份报告说,这座古墓在塞浦路斯的建筑艺术中别具一格。
这座古墓包括一条有七个梯级的甬道和一个方形墓室。墓室内安放着三具精致的石棺。墓穴四壁都抹上石灰,并绘有各种图画。但是,保存下来的壁画寥寥无几。墓室的拱顶是用工艺精细的石板砌成的。在石棺和两个尸骨堆里,发现了至少十五具成人尸体和一具儿童尸体。
近几年来在这个地区曾先后发掘出一些古墓。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图左为根据所发现的“远古猿人”头盖骨化石残存部分复原的完整头盖骨模型。
两名发现这个化石的美国人类学家认为,“远古猿人”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人类物种,是一种新型猿人。
这个关于“远古猿人”的结论,在科学界引起了重大争论。(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