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世界著名大油田的储量油田名称 所在国家 储量(亿吨)加瓦尔 沙特阿拉伯 117.0布尔甘 科威特 101.4博利瓦尔 委内瑞拉 43.8卡马雷尔 墨西哥 27.2鲁迈拉 伊拉克 27.2阿赫瓦兹 伊朗 23.3基尔库克 伊拉克 21.8马隆 伊朗 20.4萨莫特洛尔 苏联 19.7 贝里 沙特阿拉伯 19.3


第7版()
专栏:

世界海底石油开发
碧溪
世界海底石油的开发,从1947年在墨西哥湾钻出第一口海上商业性油井算起,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七十年代以前,陆上油田的勘探、开发处于高峰时期,当时世界处于廉价的石油时代,而海底石油开发需要高昂的投资和极其复杂的技术设备,因此,海底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相对沉寂。可是从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许多国家为寻找新的能源,开始把开发海底石油作为重要的一环。适值北海油田的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海底石油开发很快就具备了世界规模。
如今,在邻近海域勘探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从海底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1978年世界海底石油产量达到了六亿吨,约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1%。预计到1985年将上升到35%。中东的海底石油产量为世界之冠,1979年平均日产470万桶,占资本主义世界海上油田总产量的42%。其中沙特阿拉伯的萨凡尼雅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油田的产量在1976年以前被控制在日产60万桶左右,1977年激增到日产146万桶,目前保持在150万桶左右。
海底石油开采目前主要限于大陆架的浅水海域,但近年来的海洋调查证明,在那些分布着第三纪沉积层的大陆坡、陆基和小型洋盆的深水海域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事实上,从海底采收碳化氢资源还远没有到黄金季节,但勘探活动已进入活跃期。正在紧张地进行勘探的地区包括北海、苏伊士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域、加拿大的北极岛屿和包括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州和阿拉斯加州在内的美国沿海地区。
勘探活动目前有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向环境更为恶劣的区域发展;另一个是向深水海域发展。
世界上第一口深水井是196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打出的。自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界已花了54亿美元来开发深水海域的石油。1979年一年就钻了281口深水井。这一年的深水钻井纪录达1,486米,比1975年的698米的纪录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的技术设备已能在水深2,000多米处钻井。专门为深水区钻井、采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牵索塔型海上平台已经问世。这种平台的三层水平甲板将同时进行钻井和采油。这一平台将用来开发埃克森石油公司所属的在密西西比峡谷280号区块水深1,000英尺的油田。目前深水海域钻探最活跃的地区有加拿大东部大陆架、澳大利亚西部大陆架以及美国东海岸外巴尔的摩峡谷区。
为勘探、开发海底石油,世界各国所作出的投资是相当惊人的。据统计,全世界光是花在海上平台上的工业投资就达数百亿美元。墨西哥湾的世界第一座海上平台仅花了23万美元就建起来了,现在最大的海上平台耗资却要达3—4亿美元。从1965年到1980年,北海油田英国水域的总投资为270—440亿美元。到1980年年底,英国北海油田平均每桶油的成本为14美元。
大规模的海底石油勘探和开发促进了海洋石油工业设备制造业的飞跃发展。至今年1月底止,全世界可移式海上钻井装置已达551座。光是1980年,全世界就定购了海上钻井装置176座,其中包括128座自升式、36座半潜式、8座全潜式。正在建造中的还有207座。不少钻井装置都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形体巨大、功能齐全,而且能自航,效率高,并在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水域中开钻。如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为瑞典斯坦纳海运公司所建造的半潜式自航钻井装置,能耐51.5米/秒的最大风速、33.5米的最大波高和每小时3海里的流速。该装置长104.4米,宽78.8米,上甲板高34米,负荷为4,100吨;排水量为27,470吨;工作水深为6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9,000米;并能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工作100天。
勘探规模的日益扩大、巨大的投资和技术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海底新油田的发现层出不穷,为世界石油新来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7版()
专栏:

日本第一座太阳能集体住宅
骆为龙
乘车离开东京市区不到一小时,一座形状特殊的三层建筑出现在一片绿树丛中。从远处望去,这座锥形建筑象一座“金字塔”。不同的是屋顶和南面的墙壁上布满了黑色的太阳能集热片,东西两侧的阳台呈梯形。这就是日本根据以节能为目标的“阳光计划”而修建的一幢太阳能试验住宅。我们参观时,已经有几户人家搬入。
走进这幢建筑的大门,是一个亮敞的“广场”,实际上是一个从屋顶直接受光的公共大厅,周围是一家家单元式住房。主人告诉我们,过去修建的公寓式单元房都是直线排列,最多有一个狭长的公用走廊。它的缺点是各家独门独户,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由于住房直接同外部空气相通,热损失也较大。这幢建筑采用“广场”式设计,一方面是邻居之间利用这个明朗的“广场”可以进行交往;另方面这个“广场”又是住房与外部气温的冷热缓冲带。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谈起这幢建筑的外型设计特点,日本朋友说主要是着眼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整个建筑呈锥形,是为了减少它对邻接地区日照的影响,而阳台的梯形配置,可以使每一家都获得一个明朗的“开放性空间”,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
这幢太阳能集体住宅是1977年至1978年期间建成的,占地面积为1,204平方米,各层建筑的总面积为2,238平方米,预定安置18户人家。
登上屋顶,我们首先参观了集热器部分。集热器的表面涂有一种易于吸热、不易散热的黑色薄膜;外层覆盖着经过防反射膜处理的双层玻璃盖片。陪同人员说,屋顶部分的集热器用于供应室内的冷暖气,而南侧外壁斜面上的集热器则用于供应热水。
整个建筑的机械部分,设于南部斜壁的背后的各层。走进机械室内,我们看到一排排涂有不同颜色的循环管道。为了提高热能的利用率,这幢建筑的外壁、天花板、间壁等都使用了绝热材料;门窗是密闭式结构,窗户还使用了双重玻璃。据说,仅由于这些措施,冷暖气的负荷就可以减少约50%,实现了“省能化”。
供应热水是利用南部斜壁上的集热片来进行的。晴天时利用太阳热加温自来水,使之增温至摄氏六十度左右,然后送入各户。我们在这幢建筑里访问了一家住户,他们热情地领我们参观了厨房,打开热水笼头,流出了热水。主人说,利用这种温水洗澡恰到好处。
听负责设计这幢建筑的技术人员介绍,夏季,屋顶上的集热片可以把循环系统中的媒介体加热至摄氏一百度左右,从而产生高压蒸汽。利用这一系统可以把大约摄氏七度左右的冷水循环送入各户供冷。
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一般住宅的供冷供暖供热水问题,是日本近年来正在进行中一个重点科研项目。从初步试验的情况看,这种方法在节约能源方面确实有值得研究的价值。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建筑和设备造价较高。日方介绍说,太阳能集体住宅和同样规模的一般建筑(住20户人家)相比较,基本建设费约相差3千万日元,但是,太阳能住宅建成后,设备运转费平均每年低于一般住宅约200万日元,如果不把能源费用上涨等因素考虑在内,估计回收基本建设费,约需十五、六年的时间。如果进一步改善设计,大规模建造的话,回收基本建设费的年限有可能缩短至七、八年。他们说,在今后几年内,主要是进行试验性居住。通过这种试验来研究太阳能集体住宅的有效性,观察整个系统及设备的运转情况等等。他们提出利用太阳能代替一般能源的指标是:供冷45%、供暖65%、供热水70%。当然,究竟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尚未可知。但是在目前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日本进行的这种尝试应该说是有益的。(附图片)
图为日本太阳能宿舍南侧斜壁上的太阳能集热器。
太阳能自行车。
以太阳光作为能源的遇险呼救电话已在西德的黑森地区设置并投入使用。
这种装设在公路旁的呼救电话,用不着铺设电缆,可以安装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段。太阳能发生器把太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贮存入电池中,以提供电话所需的电力和电灯夜间照明用。


第7版()
专栏:

风能资源大有作为
赵绍棣
最近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要求世界各国注意广开能源门路。在利用新能源中,风力是被列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之一。
人类利用风能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约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使用风车。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700年就利用风车抽水灌溉。在澳大利亚、地中海地区,风力抽水机早已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十九世纪在开发西部平原时,风力抽水机对农牧业的发展,对供给家庭用水、牲畜饮水、灌溉农田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纪末,仅在美国就有6百万台风车在工作。
风车使用的基本原理,几个世纪以来都没有改变,大多数还是采用螺旋桨式风车,用来带动机械,从事抽水或发电等项工作。目前,从世界范围看,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对有限的储存量构成了明显的威胁。这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寻求开发新的能源。风能以它良好的经济效果,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据报道,使用风能抽水、发电,投资少、成本低,机械结构简单而又坚固耐用,可节约大量石油与煤炭,并且没有污染。在风速达到每小时10英里以上的地区,两台风力抽水机的功率就几乎等于一台小的柴油抽水机。这对远离城镇的边远地区或半沙漠地带,风力抽水机的确算得上经济实惠的能源设备。美国、澳大利亚现在生产的风车,价格在4,000到1万美元不等,可使用30余年。在哥伦比亚一个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用了近十年的功夫,用当地的人力物力,研制成了一种适合于本地的风车,每年出售1,400台。据估计,到九十年代初,全世界将会有数千万台风力抽水机为人类服务。
人们着手研究风力发电,是在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自从1891年丹麦人建立起第一个风力发电站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万台发电机在运转。目前最大的风力发电装置在丹麦,装机容量为2千千瓦。已有人在为获得更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而探索。英国将在多风暴的北海海面的近海岸处安装数百台风力发电机,第一台装置的叶片有100英尺长,安装在一个150英尺的高塔上,发电能力为1兆瓦,可在五年内建成。据估计,商业性的风力发电到本世纪和下世纪之交可能供应世界能源需要量的大约20%,在当前能源危机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使用风能的意义是巨大的。这次内罗毕会议,对于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能资源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第7版()
专栏:

太阳能温室
澳大利亚科技人员最近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温室,它简单易行,效果良好。他们用它来培育西红柿获得了成功。
这座太阳能温室消耗的能量比现在澳大利亚一般的温室少百分之八十。温室的空气循环是通过温室的一堵墙进行的。墙里堆着岩石。白天岩石吸收热量,使温室里的温度下降,晚上,已经吸收了热量的岩石逐渐释放热量,使温室里的温度升高。这样,温室里的温度便可得到调节。
温室里装有一台电子计算机,每十五分钟检测一次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等资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确定作物在温室里生长的最好条件。·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海热发电
海热发电理论的创立已有一百年历史,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以后,才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
海热发电的原理很简单。赤道水域表层温度约有摄氏二十五度,而一千米以下的深水却只有摄氏五度。用表层热水把低沸点的氨水蒸发成气体,氨气推动叶轮,叶轮转动发电机发电,电由海底电缆送上岸。同时,抽上洋底冷水,氨气遇冷即还原成液体,供再次加热蒸发,如此循环不已。同太阳能、风力和潮汐发电相比,海热发电不受气候影响,供电稳定。
海热发电站象船一样浮在赤道洋面上。一座四百兆瓦的电站可重二十万吨,抽水管长度是巴黎艾菲尔铁塔的二至三倍,其流量相当于尼罗尔河的流量,钢管还必须承受巨大的深水压力。供蒸气和冷却用的热变换器,一个就有几层楼高,除了材料必须导热性能良好外,还要求既能抗海水腐蚀,又能经得起海洋生物的破坏。
去年夏天,美国海热发电试验成功。目前正在筹建一座四十兆瓦的电站,投资额将是建立同等普通电站投资额的三倍。
·晋保华·


第7版()
专栏:

英太阳能气球横越多佛海峡
英国37岁的工程师儒里安·诺特,8月22日乘太阳能气球,第一次成功地横越多佛海峡。诺特乘坐的气球,是由太阳能板加热气球中的空气而上升的。他从坎特伯雷附近的巴拉姆起飞,经一小时十五分钟,飞越海峡,安全着陆。·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