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越南人民不满加深,反政府武装活动发展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明星报》最近撰文指出,越南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在加深,社会各阶层怨言四起,小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斗争在兴起。
《华盛顿邮报》8月17日刊登威廉·布拉尼琴的一篇文章写道,前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部长杨琼华极为强烈地抱怨越南的经济情况。她说,尤其是粮食短缺正在慢慢损害劳动者的体力。她说:“解放时,我们本来以为一切都会好转的。”当问及她是否感到失望时,她长叹一声说:“我感到恼火。”
在南方的非共产党人中,不满情绪越来越大。一位外国居民说:“人民普遍情绪消沉,忧心忡忡。他们已经失去希望。”“人们宁可离开这个国家。”
在这个城市(胡志明市),很难遇上一个不想移居国外的居民。看来,对于令人窒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气氛的怨言已遍及社会的所有各阶层,尽管人们显然越来越不敢表达这些怨言。
一位司机说:“人人都想出走。我相信,99%的西贡人不喜欢越共。我们处于越共的拳头之下。”他说,他希望能借到足够的钱作为盘资,乘船通过非法途径离开越南。
看来,有些普遍性的不满是针对在越南的大约4,000至6,000名苏联顾问的。西方人常常因为被误认为苏联人而遭到奚落贬责。越南人嘲笑苏联人为“没有美元的美国人”。一个学生说:“人们不喜欢俄国人。”“俄国人到哪里,就给那里带去穷困。”
一位外国观察家说:“越南经济正在全面下降。”这个国家遭到了长期的粮食短缺、出口品匮乏、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在毗邻的柬埔寨继续进行一场徒劳无益的战争。
配给的基本食品数量少、质量次,而且在价格便宜的国营商店难以买到,在自由市场上,同样的东西比越共接管以前至少贵十倍。此外,由于横征暴敛,私人商贩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上个月越南货币的贬值是衡量其经济衰退的一个标志。越元和美元的官方非贸易兑换率从4∶1突然下降到9∶1。越元和美元的官方贸易兑换率仍然是2.7∶1,但是在黑市上一美元可换取约40越元。
一位外国居民说:“越元已经失去作为一种定价单位的价值”。他讽刺说:“越南的定价单位已经变成美元”。
为了控制黑市上的美元,帮助政府维持少得可怜的外汇储备,越南当局正在采用这样一种制度,即外宾买任何东西都必须用外币支付,最好是美元。
《华盛顿明星报》8月4日刊登亨利·布拉德歇的一篇文章写道:
据越南逃亡者和情报专家说,六年多来,在越南各地进行着反抗河内统治的武装斗争。
难民们的报告和越南报纸偶尔刊登的文章,都谈到对僻远的政府据点的伏击、袭击以及其他形式的游击战,根据零星的报道来勾画全面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但是情报专家们说,范围广泛的小规模的抵抗在继续。
看来,一些最为活跃的抵抗集中在同老挝和柬埔寨接壤的山区部落。开展抵抗活动的还有越南的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如和好教等。据逃亡的越南人说,甚至连一些原来的越共游击队员现在也在同北越人作战。北越人是在1975年胜利后开进南方。许多参加过反对美国支持的西贡政权的人,从他们从事的斗争的结局中彻底醒悟过来,从而再次拿起了武器。
逃亡者说,拥有武器的人达2万至2.2万人,据认为,他们是这场抵抗运动的一部分,尽管其中没有多少人在任何时候都积极从事活动。
在越南的人士说,这些抵抗集团有共同的利益,有时进行合作,但是看来还缺乏能使他们的抵抗更为有效的密切协同。
(何间 编译)(附图片)
越南当局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已给越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今天的越南经济百孔千疮,粮食奇缺,民不聊生,大批越南难民涌到香港。图为越南难民乘破木船到达香港。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中日青年肩并肩手挽手
本报记者 孙东民
8月21日,在蓝天碧野、秋意来临的八达岭上,数百名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在“肩并肩、手携手,争夺世界新纪录”的大字横幅下,踏着欢快的步子向顶峰前进,恰似一条蜿蜒的长龙。
与中国青年一起登上古老长城的,是日中青年“肩并肩手挽手”友好访华团的朋友们,他们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邀请,从8月19日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北京之行。
这次来访的300名日本朋友,来自日本的全国各地,除大中学校学生外,多数是在基层工作的青年,但也有古稀老人和少年儿童,还有母女、父子、祖孙三代结伴而来的。日本著名的歌手《阿里斯》也随团来到北京。
虽然他们多数是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但都有与中国人民友好的真诚愿望。身体不能自理的重残青年澁谷胜史,很早就想访问中国。他喜欢中国古老的历史,最大的愿望是想看看闻名世界的长城。他终于在父母的陪伴下,躺在轮椅上登上了城墙,实现了他的愿望。
一些青年在谈到为什么来中国时说,在我们的概念里,中国是一个离日本“又近又远”的国家,又是“日本文化及各个领域的先行国”,来中国访问“是我们每一个日本人所向往的。”一位女学生说:她来中国“并不单纯为了观光,更想知道中国青年在想什么,干什么,想结交更多的朋友。”她的话表达了普通日本青年的心情。
青年是通往二十一世纪的桥梁,结交更多的日本朋友,也是中国青少年的心愿。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暑假活动的700多名青少年,22日晚邀请日本的大哥哥、大姐姐前去做客。他们用自己富有情趣的歌舞表达了对日本朋友的感情;他们把自己的绘画、书法作品送给日本青年朋友。复兴路小学11岁的党捷,是个长于花鸟画的小画家,在联欢会上她画了一对可爱的熊猫,送给了宫下明子大姐姐。那天宫下在翩翩起舞的人群中告诉记者,她最初是从唐代的文化中认识中国的,从小就想能来中国看看。她说,她从中国青少年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31年来一贯为中日友好事业而奔走的日中友协,把两国友好交流的目光投在尚未与中国有交往的那些青年身上。日中友协理事长栗原俊夫认为,要把友好事业继续下去,最重要的是促进青年间的相互理解,不光在政治方面,也要在文化艺术方面扩大交流。基于这种想法,这次特别请了在青年中有影响的歌手《阿里斯》与中国青年见面。
《阿里斯》与中国的青年歌唱家2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同台演出,为这次两国青年的交流锦上添花。一位中国青年观众谈了他的感想:“《阿里斯》演唱自然,时时与观众对话的方式很亲切,它有助于理解日本现代文化”。《阿里斯》是歌手谷村新司、堀内孝雄、矢泽透三人组成的演唱小组,他们采取自编自演的方式,着重表演当代日本青年的思想和期待,快乐和忧伤。去年8月《阿里斯》曾赴泰国曼谷义演,将收入用以救济柬埔寨难民。谷村在谈到他的北京之行时说,“来到北京,看到了中国的广阔”,“与中国青年手挽手,互相感到了手的温暖”。
日本青年在北京的访问是短暂的,但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有位日本青年来中国前曾以为中国人是“硬梆梆”的,来到北京一看,原来中国人很亲切。不少青年在离开北京前一再表示还要来中国访问,也希望今后能在日本重逢。代表团的名誉团长宇都宫德马、团长鸠山邦夫强调,中日两国青年友好相处,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也有益于世界和平。为了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青年们需要相互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中日两国青年必将能肩并肩手挽手地,向着未来,挑起中日友好事业的重担。


第7版()
专栏:

吉米·卡特卸任后的生活
封雄
美国前任总统吉米·卡特,自从今年一月卸任以来,一直在家乡佐治亚州的普兰斯镇过着恬静而又忙碌的生活。
卡特在1976年当选总统以前是经营花生业务的,他有一个种植花生的农场,是个相当富足的“农民”,现在已经不重操旧业而忙于写作了。他从三月中旬就开始撰写回忆录,要把他任总统四年期间所经历的政治、外交以及私事写出来。
他有充足的材料来撰写回忆录。从白宫搬迁回老家时,他当总统时的私人文件和书籍装箱费和运费差不多就花了6万美元,按宪法规定,卸任总统的这笔开支是可以报销的。卡特的大批文件和书籍现在存放在临时建成的书库内,由政府支付租赁费和保险费,将来再移入计划用40万美元建成的卡特图书馆保存。
卡特先生的移交期到9月底才正式结束,按规定他可以领取80万美元来作为安排卸任后的生活和工作费用。他在亚特兰大市(距普兰斯不远)有一幢总面积5,400平方英尺的办公楼,从明年开始他就可享有每年34万美元的办公费,以支付房租以及秘书、文件保管员等人的薪金。
他一天要工作6小时,写作的工具是一台新式的文字处理计算机,比用笔写字的速度快得多。他计划到1982年能使他的著作问世。卡特先生已与“矮鸡”出版公司签订了合同,使该公司获得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卡特回忆录的版权,据说卡特可得到100万至150万美元的版税。
卡特还有个做木工的癖好,闲暇时就以制做家具或修缮家园为消遣。他建了一个木工车间,为夫人罗莎琳做了一个书桌。
平时他在家里也接待一些客人,多半是他的老朋友。最近去拜访他的一位贵客就是埃及总统萨达特。萨达特是在正式访问华盛顿之后,专程到普兰斯去探望他的。这两位政治家在促成“戴维营协议”时建立了友谊。卡特将一个象征和平的水晶质桂花环赠给萨达特,以纪念旧友重逢和表示对实现为解决中东问题的“戴维营协议”的信心。(附图片)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自卸任以来一直在家乡过着恬静而忙碌的生活。他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写作,每天工作六小时。
图为卡特和他的夫人以及岳母,回到家乡佐治亚州普兰斯镇。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火上村庄
美国费城西北16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塔里的村庄,村庄地下有一个大煤矿。1962年,村庄东南方一个垃圾坑起火,蔓延到地下煤层,尔后又燃着了整个煤矿。
刚起火时,村民们不以为然。1965年,他们试图扑灭大火。但因缺乏足够资金,最后只得任其燃烧。许多村民抱着侥幸心理,指望大火很快就能自行熄灭。但烧了20年,火势却有增无减。
桑塔里村庄有1,200居民,他们饱尝了大火带来的苦难。由于大火烤热了地下水,水蒸气和烟雾从地下直冒而出。地面被大火烤得裂开了口,庄稼无法生存。尤其是无烟煤燃烧时释放出的有毒烟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许多人不得不拖儿带女,流落他乡。1979年,有人测得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的温度已高达华氏172度。为避免油罐过热而引起爆炸,后来只得抽干汽油,关闭了加油站。去年的一天,一个12岁的儿童在观看地下冒出的烟雾时,脚下地面突然下陷,幸亏被人发现,即从火海中抢救出来,免于一死。目前,村庄的村民整天提心吊胆,惶惶然不可终日。
美国矿务局已拨款迁移了27户村民,据估计,若要设法扑灭这场地下大火,或把尚余的100户村民搬至异地,将耗资八千万美元。 (时学)


第7版()
专栏:

孤独的老人
冯军军
美国故事片《三位老人》是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国家老年人生活的影片。它描写三位退休后的老年人每天在公园的椅子上和鸽子当中度过孤独时光。他们同命相怜,互相依靠,决定用抢劫来改变一下生活状况,“就算失手被捕,或许判刑三年,这样倒可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供应。出狱之后,还有积存三年的政府养老金。”影片在结束时,借用一位老人的话说:“我力争自由的生活,幸福的晚年,但是事实终于使我认识到,无论是在狱里或是在监狱之外,我都是一个失去自由的人”。这部影片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制度,也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国家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那里,象影片中的三位老人那样度过寂寞时光的老人是不乏其例的。
美国一位81岁的老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如今孤身一人住在所谓“福利旅舍”中。对这样一个残废的孤独老人,“护士小姐要等太阳从西边出来时才来一次”,他大部分时间赤着身子睡在床上,背上布满褥疮;
西德一位76岁的老妇,战争时期失去当骑兵的丈夫,现在孑身一人,她的时间大都打发在面对一张骑兵明信片凝神啜泣之中,有时则打开电视机,边看边打盹;
英国一位83岁的老人只身独处在一座小楼中,每天面壁而坐。过往的人们祝他健康长寿,他却凄然地说:“我已经活够了”;
不少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的报纸、杂志大谈增加营养,开阔心胸对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而对这些国家的老人来说,食品营养固然重要,然而他们更企望得到的却是人间的温情与关怀。
在充满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毫无竞争能力的老年人享受不到人间的乐趣,却强烈地体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带给他们的无尽烦恼和忧愁。如果说一个年轻人尚可凭年富力强以求生存的话,那么老年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便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
除了通货膨胀之外,罪犯们还不时直接威胁老年人的生命。据《纽约时报》报道,81岁的退休护士雷拉雪独自住着公寓的一套房子,凶手从街上尾随她到家中,将她杀害在卧室里。有的老人被害几天甚至几十天之后才被人发现。现在每天都发生的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中,遭害最多的是老年人。罪犯们认为老年人无力抵抗,孤身一人,是他们作案的最好对象。在这些国家中,人们称老年人为《悲惨世界》中的悲惨人物,看来不算夸张。
最近一些年来,各国对于老年人的处境,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养老院、福利旅舍、老人之家等等,但这毕竟只能容纳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人还必须具备缴纳昂贵收费的能力。不少老人到了七十、八十岁还要再结婚,为的是有一个“家人”作伴。有的老人饲养一些小动物,以排除寂寞,在它们身上求得一点乐趣,寄托一下他们那日益枯竭的人生感情。正象一位西德老妇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她的女儿是大女儿,她养的狗是她的二女儿,将来大女儿是要走的,二女儿却可以留在身边。
孤独的老年人也在力求改变他们所处的悲惨境况,不断向社会发出要求和呼吁,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安慰。他们赞赏和羡慕中国家庭供养老人的道德风尚,一位英国人说过,当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时,千万不要把西方这种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也学到手。这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老年人的肺腑之言,也反映了他们渴望得到亲人之间感情上的维系的迫切心情。


第7版()
专栏:

朝夕相对(英国漫画)
“晚安,明早再见”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马来西亚发现世界最大的岩洞
最近,马来西亚皇家地理协会的一支探险队在沙捞越州米里的马鲁国家公园山上发现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岩洞,定名为“马鲁80”。
这个岩洞容积达1,000万到1,300万立方米之间,岩洞长达100多公里,比世界最大的著名岩洞要大两倍至三倍。在岩洞入口处有一条长约三分之一英里的深水道。
岩洞里有许多象房子一样大小的圆柱石,还发现有蜥蜴、蝙蝠等有生命的动物。
马鲁国家公园位于沙捞越州米里以北约70公里处,分布在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和平原的原始森林区。
(石竹)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鲸原来生活在陆地上
有的学者早就认为,现代鲸的祖先原来是生活在陆地上,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在海洋中活动的。这一假说,不久前再次得到了证实:一支法国地质考察队在离开伯尔山口不远的巴基斯坦境内,发现了一些古代鲸的化石。
专家们认为,这些鲸于4,500万年至5,000万年以前生活在陆地上。 (梅)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天然彩色棉花
前不久,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一位人类学者到秘鲁北部印第安人聚居区进行考察,有一项意外收获:发现那里的棉株长出的棉花,除了白色外,还有紫色、灰色、棕色和米黄色。他已将这种棉花的种子带回美国,交给该校的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并培植。 (晓晨)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二点五公斤重的桃子
世界上曾经发现的“桃子王”重达一点七五公斤。可是,不久前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以东三百公里的内尔斯普雷特地区发现了一个重达二点五公斤的桃子,比以前的“桃王”还要重七百五十克,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传)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日本一九旬老人登上富士山
最近,日本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冒着浓雾和风雨登上了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山顶,创造了年迈登山者新纪录。这位老人是福岛县东白川郡的五十岚贞一。
1945年以来,富士山顶上设有年迈登山者记录,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登上富士山顶都记录在册。1977年,当时九十五岁的老人泷本福太郎曾登上富士山顶。(新华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图为游荡在加德满都市场里的“神牛”。这种脊背隆起成峰状的牛在尼泊尔被称为“神牛”,受到尼泊尔的法律保护。这种牛不干活,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处跑,任意吃摊贩摆在市场上出售的东西,有时卧在公路上,汽车也要绕行。 新华社记者 王景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