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关于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问题
郭显志 杨振伦
9月初,联合国将在巴黎召开“最不发达国家问题大会”,专门研究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和经济问题。
所谓最不发达国家就是指那些同其他国家比较,经济上最弱、最贫穷、经济结构问题也最严重的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早在196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就提出了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特别措施。1971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确定了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列入名单的共25个发展中国家,当时规定的标准是: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以下者;2、制造业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低于10%者;3、文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者。现在列入名单的最不发达国家又增加到31个,标准也有所提高。这31个国家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九国(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南也门、老挝、马尔代夫、尼泊尔、北也门和西萨摩亚);非洲21国(贝宁、博茨瓦纳、布隆迪、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马拉维、马里、尼日尔、卢旺达、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和上沃尔特);拉丁美洲一国(海地)。
这31个国家的总人口约为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5%,82%的人口从事农业。在1960年至1979年的20年中,它们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总产值每年只增长0.5%。1978年,它们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总产值仅为201美元,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922美元,比它们高出38倍;它们每十万人平均只有5.9个医生,发达国家则为159.5个,高出26倍;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2%,发达国家则为86%,高6.1倍。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最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
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样十分严重。首先是粮食不能自给。虽然这些国家以农业为主,但仍然不能达到粮食自足。原因是农业生产率低,耕作方法粗放,没有足够的水利灌溉,又缺少必要的技术力量、种子、机械和肥料,支农机构也不健全。
其次是制造业工业发展非常有限。最不发达国家中工业企业很少,目前的工业多是手工业作坊和一些中小企业。据统计,目前按人口平均的制造业产值只占国民总产值的9%左右。
第三,进出口贸易数额很小,逆差大,外债很多。由于最不发达国家生产水平低下,可供出口的产品很少,也没有能力进口很多产品。据统计,1977年,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总额为87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91亿美元,逆差388亿美元。在出口商品中,食品占52.2%,农产品、原材料占21.6%,燃料占6.1%,矿产品占8.1%,工业制成品占10.9%,其他占1.1%;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占21%,农产品、原材料占1.7%,燃料占13.5%,矿产品占4.2%,工业制成品占57%,其他占2.6%。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原因。
第四,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外汇收入购买力降低,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市场上通货膨胀给最不发达国家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最不发达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出口值1970年为每人26美元,1977年降为20.9美元,1979年再降为15.9美元,逐年降低。
第五,缺少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知识,各级技术人员缺乏,因而这些国家的矿产、能源、水力等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很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六,管理体制和物质基础设施都很薄弱,其中包括行政、教育和技术培训、卫生等组织机构;交通运输设施和住房等严重不足。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最不发达国家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医疗条件都很差,婴儿死亡率很高,为142.8‰,平均寿命很短,为45岁,按照联合国文件中的说法,就是“很大部分人挣扎在生存线上”。
最不发达国家所以不发达,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和现实的各种条件造成的。历史上,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曾沦为殖民地,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更给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援助最不发达国家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南北对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6月3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马尼拉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有利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全面性行动纲领》,同年12月,第三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决议,支持贸发会议马尼拉会议上通过的这项决议,并决定今年9月上半月在巴黎召开“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大会”。为准备这次会议,“最不发达国家问题大会”筹备机构联合国贸发会议今年4月至6月先后召开了亚太、东非、中西非和南非、拉美四个地区性最不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发展计划审评会议,并于6月29日至7月10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次筹备会议。巴黎大会以后,它们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后续活动,以确保大会决议的实现。
巴黎大会是否取得圆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态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正忙于应付它们国内千疮百孔的经济问题,预料它们所能答应的援助,数额将是十分有限的。最不发达国家要摆脱自己极端贫困的处境,主要还得依靠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第7版()
专栏:连载

澳新之行
周而复
一、岩石——澳大利亚诞生地
从如林的摩天大厦的市区到亚各逊港的小湾,象是由现代化的大都市到了十七世纪的乡村小镇。
这个偏僻的乡村小镇名叫岩石。我们走进去,还看到残留的巨大的岩石层,一条幽静的马路,行人稀少,连汽车也很少。古老的房屋保存下来了,一般只有两三层,大半是砖木结构,建筑风格显出英国的影响,有的房屋是长方形石块垒起来的,十分坚固,厚实典雅。商店不大,只是一两间门面,饭馆也不大,墨绿色的门,墨绿色的玻璃窗,挂着红丝绒的窗帷。
街角上有一幢石砌的房子,看上去特别牢固,窗户开的比一般的房屋高,我站在窗户下面,正好窗户在我的头顶上面。窗户上装着铁栏杆,有手指粗细。我望着这幢房子感到不寻常,陪同我们去参观的外交部官员傅赛斯对我说:
“这里面当年是住罪犯的……”
他一句话把我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去了殖民地,而泰晤士河上那些监狱船里人满为患,需要在海外寻找一个地方安置那些被判处流放的罪犯。澳大利亚正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于是一个由阿瑟·菲利普率领的11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736名囚犯来到澳大利亚,他就是英国委派的新南威尔斯殖民地的第一任总督。1788年1月26日舰队在亚各逊港登岸,在岩石这个小镇居住下来。
菲利普给这个港口定名为悉尼湾。当地的土著居民手里拿着棍棒和石头,发出怒吼,反对白种人到来,可是拥有现代武装的菲利普不理会愤怒的抗议,硬是挂上英国国旗。
在悉尼湾,完全依靠男女犯人艰苦的劳动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劈山伐林,建筑房屋,把荒凉萧条的景象逐渐改变过来。矗立在我面前的那一座坚固的牢房也是犯人建造的,然后他们自己住了进去,门上加了大锁,只有他们劳动的时候,才能瞅一眼悉尼湾的大自然风光,呼吸那含有盐味的新鲜的海上空气。
英国先后共送来了十多万犯人,既减轻了英伦三岛的负担,又给澳大利亚送来了无偿的劳动力,加上随之而来的众多的自由移民,使这里的人口从1820年的34,000人,五十年后,增长到一百六十多万,现在则达到一千四百三十七万多人。
悉尼湾已不再是小小的港湾,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初到悉尼的人,还以为到了欧洲的什么城市,澳大利亚人总喜欢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欧洲一个放错了位置的部分。
岩石这个小镇是现代化悉尼的婴儿时代。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存古老的时代风貌,特别派泥瓦工修复了岩石镇的原来样子。我们走在幽静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土著的居民,但我们看到土著人的艺术展览。
土著居民有繁文缛节的礼仪和丰富的神话。他们的雕刻和舞蹈受到人们的赞赏。但我特别喜欢他们的岩石画和树皮画。许多国家的劳动人民都有优秀的石雕传统。我在印度看到一座庙宇是在石山上开掘成的,在约旦看到过在石山上开辟出的一座城市,至于石窟,就更多了。可是树皮画保存下来的却不多。在岩石这个小镇我看到许多树皮画。树皮剥下以后,弄平,晒干,在上面绘画。画面虽不复杂,构思相当巧妙,远远望去,所绘民间传说和故事,形象相当逼真,留下了过去时代的见证。
(待续)(附图片)
澳大利亚诞生地——岩石一条街,这里的建筑一般只有两三层,大半是砖木结构,商店也不大,只一两间门面。


第7版()
专栏:

政变不断的国家——玻利维亚
姚春涛
8月上旬,玻利维亚发生了一次军事政变。这次政变由前总统阿尔维托·纳图什领导的两个师在第二大城市圣克鲁斯发动,提出要总统辞职。政变处于激烈时,曾使这个南美国家濒于内战的边缘。后来由于政变部队和军政府当局经过谈判达成妥协,敌对双方武装对峙的局面才告平息。这次政变是玻利维亚在三个月内发生的第四次军事政变。尽管目前危机有所缓和,但是,这个国家军队内部以及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远未结束,新的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次政变发生在这个高原国家庆祝它的独立156周年的时候。外国通讯社评论说,这是玻利维亚自1825年8月6日摆脱西班牙统治、成立共和国以来所遭受的一连串危机中最突出的一次。这个国家在独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发生政变竟达将近二百次。这在南美各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玻利维亚,军队是左右局势的主要政治势力。所有近二百次政变,大部分是由军人领导和发动的。这个国家在独立之后,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处于军人独裁统治之下。玻利维亚全国人口约五百多万,陆海空三军官兵约二万多,其中陆军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军队内部政见不一,有的军人主张建立法制,有的军人则倾向于实行专政。两种不同政见的军人无论谁领导政府或者发动政变,都说要在玻利维亚建立民主秩序,发展民族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但是结果谁也没有做到。
去年7月17日,原陆军司令加西亚·梅萨发动政变夺取总统权力之后,曾宣布要把国家从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中挽救出来。然而,一年来他不但没有履行诺言,相反把国家进一步推入了灾难的深渊。在他统治下,玻利维亚政局更加不稳,经济每况愈下,社会秩序越来越糟。今年玻利维亚发生了2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外债高达36亿美元,国库无力支付,通货严重膨胀。加之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镇压反对派,连少数在政变初期支持他的人也逐步走到了这位独裁者的对立面。今年5月,曾经表示要同现政府合作的社会主义长枪党也起来反对加西亚·梅萨,要求他立即辞去总统职务。6月下旬的一次未遂政变,就是由加西亚·梅萨于5月份亲自任命的陆军司令领导和发动的。这说明,这位靠暴力夺得权力的总统已落到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地步。最近的这次政变,终于迫使他交出了权力。
加西亚·梅萨辞职后,这次政变的领导人同执政的三军司令委员会举行会谈,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根据协议,政变部队承认三军司令委员会的领导,政变部队决定返回自己的营地;三军司令委员会则允许被流放的军官回国并恢复他们的职务;同意召开一次全国军事将领会议以选出一位新总统。8月11日,三军司令委员会还任命了一个新的内阁。空军司令瓦尔多·贝尔纳尔在新内阁就职仪式上说,国家正经历着困难的时刻,“迫使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政治策略”。这位司令在此以前还宣布,三军司令委员会领导的新政府将把加西亚·梅萨政府的进程继续下去而且还将进一步加以深化。
但是,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大量事实表明三军司令委员会同政变领导人对达成的协议还有着分歧,双方向公众宣布的协议内容并不一样。据认为,目前玻利维亚实际上是被两个各占一方的平行的军人政权统治着,局势尚难稳定。


第7版()
专栏:

偷猎与狩猎之别
王士芳 文 方成 画
去年夏天,莫斯科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苏联两架满载物资的飞机飞往阿富汗,给入侵部队运输给养。一架装着武器弹药,另一架是食品。头一架按时飞到喀布尔,但那架载满食品的飞机却迟迟未到。据说它在飞行途中被苏联工人击落了。
这虽是笑话,可在苏联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这种笑话般的反映苏联食品供应紧张的事实。
不久前,在苏联南部高加索的一个自然保护地,忽然响起一阵??的马达声,一架蓝色的直升飞机从天而降,停留在河岸上。只见四个全副武装的大汉从飞机上窜下来,朝着那些无辜的野生动物:野牛、野山羊和野猪鸣枪开火,进行一场“大屠杀”。他们当场剥下皮肉,扬长而去,一转手便以七美元一磅野味的高价脱售于市。但是这些偷猎者运气不佳,不久遭到告发,被判刑四年。
苏联《真理报》报道了这件事,谴责偷猎者屠杀野生动物。
由于苏联粮食连年歉收,导致肉类生产长期完不成计划。去年产量又比前年减少40万吨。一位在莫斯科呆了近二十年的西方人士说:“现在的食品供应是十年来最糟的”。据报道,除莫斯科情况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长期缺乏肉类。在斯摩棱斯克地区,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只配给一公斤肉;而在人口130万的新西伯利亚市,食铺里的肉架常常空空如也。于是,作为苏联老百姓饭桌上补充肉食的来源之一,偷猎便应运而生。
据7月27日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象上述
“发生在高加索的偷猎事件不是孤立的。在一个长期短缺肉类供应的国家,偷猎是一个严重的、而且正在发展的问题”。一位莫斯科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在苏联“一支庞大的偷猎大军几乎不受控制地在滥肆捕杀”。仅以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为例,官方公布的每年偷猎事件就达60,000起,而未公开的则远不止此数。
据报道,那些偷猎者神通广大,不但拥有现代化武器,而且能够出动摩托快艇和雪地履带式汽车来捕杀野生动物。由于自然保护地的看守人员装备差,人数少,往往对那些偷猎者无可奈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于是偷猎之风日甚。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在自然保护地狩猎的,并不只限于那些以出售野味为目的偷猎者。据苏联报刊报道,在那些地方,修建了许多豪华漂亮的别墅,里面有游池泳、弹子房和宴会厅,专供克里姆林宫的权贵们前去度假和休养。他们饮宴游乐,当然少不得换上猎装,到森林野地上去试试枪法,打些野猪、黄羊之类的野味来调调口味。所不同的是,那些“大人物”尽管恣意狩猎,却美其名曰“消遣”,受到官方保护,而偷猎者一旦被抓住,倒要饱尝铁窗风味罢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第四届国际童话片电影节
第四届国际童话片电影节于8月2日,在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家汉斯·克里斯底安·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开幕。20个国家的80部影片参加评奖比赛。影片有动画片、木偶片、剪影片和故事片。评奖分金质和银质两种,由丹麦文化部长授给。
据报道,这次电影节除了每天邀请3,000名丹麦儿童观看演出外,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新的节目:让成百名儿童在12位电影导演的指导下在一个专门设立的电影制片厂里为自己拍制一部童话片。这部片子在8月9日电影节闭幕式上放映。
(吴)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法国将耗巨资再次拍摄《悲惨世界》
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罪恶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举世闻名的法国19世纪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大作。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前不久我国放映的就是其中的一种本子。
最近法国有关单位决定,将不惜耗费巨资再次拍摄雨果的这一名著。不过,这次拍摄与以前略有不同,因为过去拍出的只是单一的电影,而这一次则要同时拍摄供电视台播放用的电视系列片和供出口用的特长故事影片。拍摄费用预计在3,500万法郎左右,将全部由法国影片生产公司和法国电视一台提供。为了确保影片的成功,本片特请著名的罗贝尔·奥赛因导演,主角让·瓦让则由蜚声世界影坛的万杜拉担任。开拍日期定于今年11月份,初步计划在165天内完成全片。
(利通)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英国实行电缆电视
英国内政大臣威廉斯·魏特劳给五家私营工业公司颁发了发射电缆电视节目的许可证。目前,这五家企业自己还不生产节目,而只播放购自本国和外国的影片和电视片。据报道,英国现有76,000家电视机用户已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装,可以立即接收电缆电视节目。许可证期限暂定为两年。这说明英国内政部还要看电缆电视的发展需要情况再定。(德)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驯马者莫兰特》
澳大利亚电影《驯马者莫兰特》被认为是历来最优秀的澳大利亚影片。它共获得澳大利亚电影研究所颁发的十项澳大利亚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男演员等。影片描写澳大利亚最杰出的驯马者哈里·莫兰特的真实故事。莫兰特是个英国出生的诗人和记者,曾参加1899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当时他曾奉上级之命枪杀俘虏,但是后来英国政府为了推卸这次战争的责任,把他作为替罪羊,以他杀害俘虏为名送上了军事法庭。
(丽)(附图片)
《驯马者莫兰特》中的一个镜头。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圣·罗伦佐之夜》
据德通社报道,意大利塔维安尼兄弟电影公司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一九四四年意大利反法西斯斗争的影片。片名叫《圣·罗伦佐之夜》,叙述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区一个小村庄的居民反抗希特勒纳粹的故事。(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