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让世界看到马可·波罗的形象
——访《马可·波罗》影片的编导和主要演员
本报记者 陈有为 张启华
“普隆蒂——摩托雷——阿齐昂奈!”
在长城八达岭、颐和园和内蒙草原拍摄《马可·波罗》影片外景的现场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位头带白色遮阳帽、个子高高的意大利人的喊话。他向中外演员讲解分镜头的场景,要求他们深入体会剧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有时还亲自一遍又一遍地做出示范动作。等到一切就绪以后,他象一个战地指挥员那样,用意大利语发出果断的命令:“准备——机器——开拍!”
这位意大利人,就是《马可·波罗》影片的导演蒙塔尔多。虽然他不过五十开外,却已有过三十年的电影生涯。他当过演员,导演过好几部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严肃的成名之作,于今成为意大利影坛新现实主义流派的一名杰出代表。
在拍摄现场采访时,我们曾同蒙塔尔多先生进行过多次交谈,从他那里了解到拍摄这部影片的意图。
“马可·波罗是个商人,而不是殖民者。——蒙塔尔多说——他当时还是个青年,富于幻想,渴望了解奇迹。作为一个旅行家,他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带来了和平与友谊。他了解中国,也爱中国,成了中国人民的朋友。现在世界上都在关心中国,想了解中国。我们要通过影片让世界上的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也希望他们以马可·波罗当年的和平友好的精神来对待今天的中国。”
蒙塔尔多先生告诉记者,这部影片拍成之后,将和世界上二、三十亿的观众见面。作为影片的导演,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把这部情节丰富、场面壮观、难度很大的片子拍好,他们物色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或表演才能的电影工作者。其中包括曾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摄影师德桑迪斯,为30部影片设计过服装的服装师萨巴迪尼,好莱坞电影明星伯特·兰开斯特和近年来在美国百老汇舞台上初露头角的青年演员肯·马歇尔,英国的著名戏剧演员吉尔古德和埃里奥特,还有日本的青年演员石田纯一。至于中国演员,他们曾于前年从北到南走访过我国的许多城市,从亲自会见的三百多名影剧演员中挑选了二十多名适合于扮演主要角色和配角的人员。
在内蒙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拍摄现场,我们见到了扮演马可·波罗的肯·马歇尔。他今年才27岁。黄褐色的头发,白晰的皮肤,眼里常常闪烁着一种对周围世界感到好奇而力求探索的眼光,身上穿着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深绿色长袍。虽然他是影片的主角,却给人以十分平易、朴素而亲切的感觉。在拍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尼可罗、叔叔马太奥初次进入蒙古地区,受到蒙古族酋长贝克托欢迎的场面之前,我们亲眼见到他携带一包糖果,挨个儿分给在场的上百位蒙族演员,以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据说,他在纽约主演过一部名叫《西城的故事》的歌剧。内容描写一个白人青年同一个波多黎各少女的恋爱悲剧,曾经轰动一时。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被意大利制片人一眼看中,认为他的外貌、眼神和表情很适合于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我们的话题从历史上的马可·波罗谈起,又问到他扮演这个角色的感想。
马歇尔说:“我很喜欢马可·波罗这个人,他热情、聪明、善良,具有美好的感情。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知道马可·波罗,但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一天扮演这个角色。在意大利、摩洛哥拍片时,置身于十三世纪的世界,简直恍如隔世,不可思议。现在又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一切,就象当年马可·波罗初临中国时那样感到新奇,中国人民热情、朴实,又很友好,我喜欢他们。”
影片中元世祖忽必烈一角,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英若诚扮演的。他早在五十年代就曾在老舍的名剧《茶馆》和《骆驼祥子》中参加演出,后来在《白求恩》影片中扮演过白求恩大夫的翻译。最近,他刚刚完成了影片《知音》中袁世凯一角的演出,就来到内蒙古草原。意大利的服装师和化妆师,用两个多小时为他作了精心的打扮,使他再现出七百年前中国元代皇帝的形象。
在一个彤云密布的下午,我们观看了忽必烈统率蒙古骑兵去平息部将叛乱的拍摄场面。在几百名穿着古代战袍、跨着战马的蒙古战士的追随下,英若诚身穿皇袍、头带金盔,象雕像一样凝立在三米高的战车上,挥师前进。七八百米开阔的草原上,只听得马蹄声、盔甲铁片的摆动声和战旗迎风飘拂的哗哗响声。在场的中意双方摄制人员和无数从远处赶来参观的影迷们,都为这个威武雄壮的场面叫好。卸装以后,英若诚对记者谈到了他对演忽必烈这个角色的看法。他说:“忽必烈是个复杂、矛盾、存在着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侵略残暴的一面,也有实现中国统一的历史作用。演这样的角色,不能脱离他的时代和历史地位。既不能美化,也不应丑化。我要把忽必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来演。”
就在观看忽必烈进军的场面时,我们结识了最近专程从意大利赶来的制片人拉贝拉先生。他从前当过记者、历史学教授,写过不少电影剧本,现在是闻名国际的电影制片家。
“您能谈谈摄制这部影片的想法吗?”记者问他。
“《马可·波罗》影片的象征意义在于了解中国和对中国友好。当年马可·波罗拿了忽必烈颁发的通行证走遍中国,而今天马可·波罗的名字本身,成了我们意大利人在中国的通行证。我们这部影片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得到了中国文化部和中国影片合作拍摄公司的帮助,现在顺利开拍了。在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威尼斯之后,他有一天看到海鸥在天空飞翔,梦想着将来重访中国,但是他的梦想没有能够实现。我很高兴,能够和蒙塔尔多一起,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使马可·波罗重新回到了中国。”
是的,把马可·波罗的形象搬上银幕,让全世界通过马可·波罗的事迹来了解中国,这是中意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相信,不出一年时间,人们就能在银幕上同这位七百年前向西方打开东方窗户的伟大旅行家见面了。


第7版()
专栏:

从争夺大陆石油公司看美国企业的“兼并风”
史达为
为收购大陆石油公司而展开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兼并战”,目前已告一段落。
8月5日,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击败了竞争对手,获得对大陆石油公司的控制权。杜邦公司已宣布出资74亿美元购得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在此之前,早就有意吞并大陆石油公司的最大的饮料公司西格拉姆公司和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飞马石油公司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角逐。三大公司争相加码,使大陆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短短的一个月内,每股从50美元涨到120美元。
这场“兼并战”就象一剂兴奋剂,使一度不太景气的华尔街股票市场一下进入狂热的状态。七万个大陆石油公司的股东,被眼花缭乱的叫价搞得不知所措,股票投机商们则乘机买空卖空,企图大捞一把,专门从事合并事务的律师们更是忙作一团。紧张、激烈的“兼并战”也使美国其他大公司大受刺激,它们大量筹集资金。虎视眈眈地盯着股票市场,寻找吞并的对象。
围绕着大陆石油公司而展开的这场“兼并战”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今年在美国出现的企业“合并热”的一个突出表现。1980年价值2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合并只有两宗,而1981年价值20亿美元以上的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企业合并已有七宗。1981年上半年,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合并共有1,200宗,总价值达到357亿美元的空前高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0%。
美国企业合并之风大盛,是有原因的。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衰退,使很多股票的价格原地踏步,而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却使企业固定资产和资源的价值大大提高。这就使得股票的价格越来越不能反映它所代表的企业价值。以大陆石油公司为例,去年春季它的股票价格每股仅50美元,而实际价值估计是这个数字的三倍。由于基本建设的费用越来越高,兴建企业往往不如购买现有企业合算,而且,能源价格从长期趋势看必然要上升,所以象大陆石油公司这样又有石油,又有煤的公司,在当前就成为争夺的对象。
在美国经济长期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企业的利润率从1965年的15.8%下降到1979年的9%。不少企业纷纷寻找更加有利可图的新的投资对象,以求提高利润率。另一些企业则企图通过控制同自己生产有关的企业,以改善自己的地位。杜邦公司的化学产品的原料大多来自石油。它由于没有掌握稳定的石油来源,已经在同其它两大化学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它在这场“兼并战”中拚命争夺,生怕大陆石油公司落入他人之手。
里根政府执政以来,一再鼓励扩大企业规模,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司法部长史密斯一次在谈到“反托拉斯法”时说:“生意大并不一定坏。”主持司法部反托拉斯工作的官员也讲了不少鼓励企业合并的话,说企业“合并乃是资本市场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他的领导下,政府连续放弃了几起对大公司违反“反托拉斯法”的起诉。当这次“兼并战”正值难解难分之时,白宫在内阁会议之后,于7月30日宣布取消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违反“反托拉斯法”长达六年的起诉。事隔两天,有违反“反托拉斯法”嫌疑的飞马石油公司就把对大陆石油公司股票的收购价从每股105美元提高到115美元。现在,司法部已经宣布杜邦公司和大陆石油公司的合并并不违反“反托拉斯法”。里根政府的这些做法,助长了美国企业的合并之风。
为了在合并风中争取主动,各个公司纷纷向银行借贷。华尔街的信用贷款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50亿美元。这些钱足以收购美国最大的三家汽车公司和一个大的石油公司。这使本来已经很高的利率更加无法控制。不少企业还向欧洲金融市场借贷,大量欧洲货币流入美国,使美国政府企图控制银根和通货膨胀的努力变得困难。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无力借贷投资纷纷倒闭,或被他人吞并,从而加剧了失业问题。


第7版()
专栏:

不是新闻
梁丽
8月初,苏联驻伦敦使馆二秘维克托·拉津被英国政府驱逐出境。苏联外交官被驻在国驱逐这类事每年不知道要发生多少起,已经引不起读者的好奇心了。
当这位外交官提上公文包和他金发碧眼的妻子伊连娜被押着离开他在伦敦肯辛顿的伯爵坡上那套房子前往机场时,邻居的一位家庭主妇布赖迪·雷太太就说:“当我们听到发生了事情时一点不感到奇怪。”因为不久以前,这位家庭妇女亲眼看见一个青年人光着脚尖叫着从拉津的房子跑出来,一面用带口音的英语喊着:“他们要杀死我”,随后一些苏联人把他拉上汽车开走了。位处伦敦西面的肯辛顿区是宁静的文化区和高级住宅区,大公园、博物馆和大学都有好几个。要是见到过拉津家跑出过逃脱不了迫害的人,当然也不会奇怪他能作出越轨犯法的事。
法国密特朗政府保安部门向英国保安部门通报说,根据法国人掌握的材料,拉津负责向英国参加骚乱的一些人提供经费。对此,英国保安部门也毫不诧异。这一通报恰好证实了他们早先已进行的侦察工作。
法国人通报说,在巴黎有一个名叫克拉夫琴柯的苏联人,他或他的助手每月都从莫斯科携带一笔巨款到巴黎,然后由苏联驻巴黎使馆分发给包括伦敦在内的西欧各苏联使馆转交给有关国家的“左派”组织,为他们在各国制造骚乱提供资助。
几个月以来,随着利物浦、伦敦等地一再发生暴乱,英国负责保安反特工作的军事情报五处,加强了对拉津的监视。因为参加暴乱者中,除了大部分由于失业、种族问题等原因对当局心怀愤懑的青年之外,也混杂着追求暴力的新纳粹分子和受到国外资助的恐怖分子在其中混水摸鱼。保安部门安排人员把从拉津家前后门进出的一切活动都秘密摄入了镜头,从而确认出他同某些在街头带头骚乱的活跃分子之间的联系。
英国内政大臣怀特洛和外交大臣卡林顿研究了最近在利物浦的托克斯特恩、伦敦的索撒尔和布里克斯顿等地发生的街头骚乱以及其背后苏联外交官定期同某些极左分子接触的情况,报告了撒切尔首相,决定对干涉他国内政的拉津采取最后行动,将他赶走。
虽然这些不是新闻,但它对愿意相信社会帝国主义者“真诚的友谊”的人,仍不失为一个及时的提醒。(附图片)
方成 画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访西迪—弗莱驰海水浴治疗中心
本报记者 张启常
在阿尔及尔以西30公里处的地中海滨西迪—弗莱驰风景区,有座状似一艘巨轮的新建筑,矗立在波光粼粼的蔚蓝色海面上。这就是今年4月落成的西迪—弗莱驰海水浴治疗中心。
治疗中心的主任布塞塔和副主任库阿勒给记者介绍,这是一个特殊的治疗中心。在这里疗养,并不用药品,而是靠海水及一些医疗器械。就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来说,在当前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它以浴治疗为主,并有机械疗、电疗、空气疗、日光疗等。这些疗法综合运用,可治疗许多疾病,如创伤性疾病及矫形手术的后遗症、风湿病、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植物神经张力不足等。
我们参观了浴疗部,库阿勒说:“干净的海水通过管道输到治疗中心,经过过滤、加热和加压等处理,即可用来治病”。浴疗部有三个游泳池:一个普通游泳池,两个是操练游泳池和步行游泳池。我们看见水池中的水下超声波治疗机,这是用来治疗风湿病和创伤后遗症等。接着,我们参观了水按摩室。这儿用水枪把加温加压的海水以高速射向人的皮肤,主要治疗肌病、风湿病以及腰和坐骨神经痛等。还参观了蒸气浴室,这里可治疗肥胖症和风湿病。
机械疗法包括滑轮疗法(可矫形)、石蜡疗法以及专门为病人设计的可以改变速度和阻力的特制“自行车”等器械,这一切都深受残废者欢迎。
我们来到一个教室般的屋子,只见天花板上布满了紫外线灯管,墙上的玻璃容器中的水正在沸腾,一股股气体从那里冒出来。这是空气疗法部。墙上的离子机正在把水分子电离,释放出负离子,用以治疗。
最后,我们登上了这座七层建筑的屋顶。海风习习,使人顿觉心旷神怡。设计者独具匠心,把日光疗法部设在这屋顶上,真是充分利用建筑面积。日光疗法又分旋转疗法和固定疗法。病人在接受日光治疗时,一旁的水管会自动射出水来保护人的皮肤。
这个海水浴治疗中心虽然只有三个月的历史,但已使人们看到了医疗效果。一位名叫阿兹第纳的阿尔及利亚留学生告诉记者,他在国外学习时,因车祸造成脊柱严重损伤,在国外做了手术并疗养了八个月,但仍得靠手推车活动。他来到这儿只疗养了两个月,便已能靠单拐行走了。一位26岁的姑娘患截瘫症,曾在国外治疗,一直离不开手推车。在这里治疗一个阶段后,也能靠单拐行走了。
这个中心是由旅游部筹建和领导的,共有147个房间,229个床位。先进的医疗器械是从法、西德、意等国进口的,阿尔及利亚人已能全部掌握它们,整个中心共有医护人员36人。
凡是参加社会保险的阿尔及利亚人,均可免费来此疗养。健康的人和旅游者也可自费来此休息。自落成以来,这个中心已为500名病人治疗过。
西迪—弗莱驰地区以常年具有灿烂的阳光而闻名,从而为这个国家发展旅游业提供优越条件,把旅游与医疗密切结合起来,是较有成效的。(附图片)
西迪—弗莱驰海水浴治疗中心外景。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用电话线路查家庭水电用表
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一套利用电话线路检查家庭用水、电和煤气用量的远距离自动装置。
这套自动查表装置,是把一种能够看懂水、电和煤气表的传感器安装在每个用户,并把它同各该户的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电信电话公司的查表中心把通过电话线路传递来的各种表的数据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然后再把处理结果通过电话线路传递给自来水、电气和煤气公司,这些公司不用出门去按户查表。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太阳能照相机
日本理光有限公司生产一种新的35—mm照相机。这种XR—S型照相机取景器的两旁装有微型阻挡层光电池,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可以为照相机的全部电子功能,包括一透镜液晶显示焦度计系统、电磁快门和自动曝光速率提供电力。它还有一个连续充电太阳能蓄电池也可为电子系统提供电力。据称,蓄电池可用五年而光电池可永久使用。 (屠)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T—CAS避撞装置
T—CAS避撞装置经过18个月的试验和无数次电子计算机模拟后,美国联邦航空局正式宣布试制成功,并将在1984年安装到商业用的飞机上。避撞装置每套价值5万美元。
T—CAS的操作原理是:在同一条航线上的不同方向的两架飞机相遇,A机上的脉冲转发器就会不间断地发出信号,如B机靠近时,B机上的天线会接受信号,并将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中进行运算和处理。如果两机有相撞的危险,机上的警报系统就立即发出警报,并能指示驾驶员操纵飞机爬升或是下降,避免与对面飞机相撞。飞机上的天线是避撞系统的重要部分,技术要求很高。它必须能够有选择地接受信号,对于不构成威胁的飞机发出的信号要能“置之不理”,免得错发警报。 (泳秋)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新型超级间谍飞机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了一种型号叫TR—1的超级间谍飞机,它是U—2型的后代。TR—1比U—2体积扩大了40%。在飞机的凸超部几乎能装两吨重的探测器,两机翼下各挂有一只吊箱。这种飞机能上升到22,000米的高空,停开驱动装置可滑翔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据说,装在TR—1机舱的仪器能辨认地下资源、环境污染,并能提前对农作物的收成进行预测。该公司将把35架这样的飞机作为远距离侦探机提供给美国空军。现已将第一批提供给美国宇航局。 (宋)(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微型烟火警报器
最近,一位西德工程师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烟火警报器。该警报器呈圆筒形,直径三十三毫米,高十毫米。它设计精密,灵敏度极高,只要进入微量烟火,即可发出警报。据发明人说,它适于安装在电子闹钟、收音机以及使用直流电的各种电子仪器中,也可安装在旅馆、办公室和宿舍的天花板上,是发现精密电子仪器中超热现象和日用消防的良好器材。(杨)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全自动的水位控制系统
英国的一条运河,不久前利用一个压力传感器设立了一个全自动的水位控制系统,它能感应预定的安全水位界限而自动拉开水闸,让过量的水流溢。这个电子控制系统装置在现场的一个防水柜里,已编好一整套程序,在冬季有四套不同的水位控制,夏天则有三套。(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