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前景
王志光
在世界地图上,新加坡只能用一个小点来表示,因此人们翻开地图常常不能很快找到。这个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东方的直布罗陀”,面积只有616平方公里,人口238万,自然资源缺乏,甚至连水都不够用。可是,今天的新加坡已与纽约、鹿特丹并列称为世界三大海港。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上钻井建造中心和仅次于休斯顿、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它不仅是东南亚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而且同伦敦、香港和纽约在一起合称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经济发展在短时期内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它从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举世注目的新型工业化国家。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速度。六十年代初,刚从殖民统治下获得自治的新加坡,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很少量的手工业、农矿产品加工业和修船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土地和人民之外,几乎一无所有”。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上,二十年来,新加坡的经济以持续的高速度不断发展。整个六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7%。七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比六十年代更快,年平均为9.4%。发展最快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增长率在11%—14.3%之间。七十年代中期虽然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仍能保持4%—6%的增长率,1979年又回升到9.3%。新加坡相继建立了23个新工业区,其中最大的裕廊工业区内的新企业,1966年是73家,1970年有260家,1976年增加到635家。国民经济以这样的高速度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少有的。
经济结构变化,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新加坡位于太平洋航线与印度洋航线的十字路口,是往来于欧洲和亚洲的船只的必经之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早就成为东南亚的贸易转口站和集散中心。196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中转口贸易居第一位,占33.6%,其次是与转口贸易有关的各项服务业,占27.5%,制造业仅占13.2%。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食品制造、锯木、印刷及纸制品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新加坡改变了一百多年来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单一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多样化经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长说:“我们的目的已不在于提供衬衫西裤,而是准备迎接21世纪的电子、精密仪器、机械、印刷、电脑等工业的需要。”到1980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上升为23.9%,交通与通信,金融与商业分别上升为18.7%和16.2%,出口贸易绝对值虽然大大增加,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降为25.8%。这就清楚地表明,新加坡已彻底地从一个转口贸易站变成一个繁荣的工业国家。
新加坡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符合本国实际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正确的方针政策。地理位置优越、政局稳定和“人力资源”素质较高,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和资金不足,是其不利方面。新加坡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炼油业、旅游业的从无到有,修造船业、海空运输业的从小到大,无一不是充分利用自己国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发展起来的,而制订正确的投资政策法令,鼓励和吸收外国资金和外国技术,无疑对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生产和竞争能力,新加坡政府决定把工业化进程推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新加坡提出了重整经济的重大措施,加速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增值高的产业,向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化进军。当时任财政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吴作栋在国会作预算报告时指出:“我们将来发展的工业应是小型、高值、容易运输、不会污化、需要应用到较少的天然资源,诸如土地、自来水及能源的工业。”今年3月,新加坡宣布了今后十年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科技技能和知识为基础,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亚洲先进工艺制造和脑力服务中心。十年规划不仅要求全面发展新加坡经济的“五大支柱”——制造业、对外贸易、运输与通信、服务业及旅游业,而且十分强调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十年规划要求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8%—10%,到1990年时,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行列。
当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出色成就的同时,也潜伏着问题和困难。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决定了新加坡对国外能源、原料和市场的依赖性。制造业中外资比重过大,使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容易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盛衰的影响或冲击,形成经济的不稳定性。新加坡政府认为,实现八十年代的经济目标,虽然有不少困难,但有利条件还是主要的。李光耀总理曾说:“除非整个世界经济衰退,新加坡的经济政策一定会成功”。(附图片)
新加坡港,码头长达4.9公里,邻近国家出产的锡、橡胶、石油等,多经这个港口转运。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苏联新五年计划起步不利
卢存淑
今年是苏联新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长低于计划。基本建设投资分散、战线过长等问题没有解决,农业面临歉收,市场供应紧张。
最近,苏联中央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计划执行的结果,从统计数字看,工农业生产都不顺利。今年是第11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炮没有打响,说明新的五年计划出师不利。
苏联经济长期以来的增长速度一直不断降低,近几年更是每况愈下。这新的第11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增长率比过去更低。但即使这样,今年工业产值的增长仍低于计划。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工业品产值增长3.4%,而去年同期是4.2%,今年年度计划是4.1%。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5%,也低于去年同期和今年的年度计划。62种重要工业品中煤、轧材、发电机、汽车、化工设备等19种产品的产量低于去年同期,其中有几种产品已连续两年下降。
基本建设状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长期存在的投资分散和战线过长等问题并未解决。从苏共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材料看,上半年计划投产的重要项目只有一半按期投产,只占全年应投产项目的13%,去年遗留项目至今未完成,投产计划和住宅及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计划都没有完成。苏共对此深感不安,召开了专门会议来研究解决办法,《真理报》、《消息报》都发表社论强调,“整个经济能否向前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项目及时投产”。
苏联农业一直是薄弱环节,第九和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未达到计划指标,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苏联当局渴望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改变农业落后的弱点,可是,第一年的上半年农业生产状况仍然不好,特别是入夏以来农作物遭到如1972年那样的干旱,有的地区农作物遭到摄氏40度高温的侵袭,谷物、土豆和甜菜的收获,势必要受到重大影响。《真理报》为此发表社论,强调粮食来之不易,号召节约面包。这些情况表明今年完成粮食生产的计划指标已成问题。
今年4月美国取消对苏谷物禁运以来,苏联已从美国进口105万吨谷物。据统计,1980—1981年度苏联共进口3,350万吨粮食。西方农业问题专家估计,苏联如果继续遇到干旱,农业面临歉收,将使1981—1982年度的粮食进口要达到从未有的纪录。
工农业生产计划完成的不好,造成市场供应紧张,苏联报纸也承认,各种商品都缺乏。据报道,食品、服装、家具等许多商品都缺,顾客在商店外面排着长长的队,几乎成为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每天生活的特征,不仅肉类,甚至土豆都成了抢购的对象。
不难看出,苏联这个新的五年计划起步是不利的。经济方面存在的痼疾没有解决,苏共第26次代表大会制定的经济方针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趋势未能制止。


第7版()
专栏:通讯

英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本报记者 许庆美
英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是继续作为成员国,推动进行有利于英国、也有利于共同体的改革,还是退出共同体,为英国经济另谋出路。这个七十年代前期在英国争论过的问题,最近又重新被提出来。7月22日,英国工党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文件,宣称如果工党在下届大选中获胜执政,将经过谈判使英国退出共同体,并且还制订了退出的时间表。
文件列举了英国参加共同体后在经济等方面受到的种种损害:通货膨胀加剧,经济遭到削弱,工业和就业遭到破坏;共同农业政策使英国不能从最方便的来源购买最便宜的农产品,以及英国接受共同体制定的法律和税率,严重损害英国的议会民主,等等。
文件同时列举了退出共同体的“好处”:英国可免除对共同体预算承担的巨额费用,并将大量削减英国消费者用于食品的开支。
这个文件发表后,欧洲议会英国议员、保守政党党团领袖斯各特·霍布金斯说,“退出共同体将使英国在欧洲处于孤立的境地”。人们认为,研究英国参加共同体的国际背景以及加入后的经济贸易状况,将会发现:如果英国退出共同体,首先涉及的将是英国外交向何处去的问题。《泰晤士报》的社论指出,工党执委会关于退出共同体的论点是不能信服的。它说:“离开共同体十国的政治合作,英国将失去在共同体外交政策上的发言权。”“在经济上,共同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市场’。1973年,英国加入共同体的头一年,对共同体的出口占英国全部出口的30%,1980年增加到41%,并且第一次出现了七亿英镑的贸易顺差。仅仅从保护贸易的考虑出发,离开共同体,对英国究竟是否有利呢?”
英国加入共同体已经八年,今天,工党执委会再次提出退出的问题,人们不禁关心这种主张的背景究竟是什么。
对英国参加共同体,工党内部一直存在着“反对者”和“支持者”两股力量。近年来退出共同体的主张在工党内部日益发展并占据上风,这是今年3月一批工党议员脱离工党、另组社会民主党的原因之一。
人们还注意到,从1961年8月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起,到1973年1月成为成员国止,英国国内和工党内部一样,分歧很大,也分成“反对者”和“支持者”两个阵营。1975年6月公民投票的结果表明,67.2%的人支持英国留在共同体内。但是,不少人却埋怨英国承担的预算份额太大,特别是在英国经济陷入窘境后,“民意测验”机构的调查表明,“反对者”的比例在增加。
英国现在正轮值共同体部长理事会的主席,保守党政府想利用这个时机对共同体的改革有一番作为。这一切将会使英国和共同体的关系越加紧密,到时候要使英国退出共同体决非易事。工党执委会的文件也承认,“要使英国退出共同体,是有困难的。”


第7版()
专栏:

震动美国的机场塔台工作人员罢工
新华社记者 于恩光
13,000名美国机场塔台工作人员的罢工8月10日已进入第二周。这场罢工的规模不算大,但影响却不小。一周来,从白宫到运输部、联邦航空局,从全国主要机场塔台到机场候机室,呈现出少有的紧张和忙乱,举国上下为之震动。
政府和罢工者直到现在仍在尖锐对抗,前者说罢工者已被解雇,“罢工已经过去”,后者说政府的威胁,吓不倒他们,斗争仍在坚持中。双方为什么会搞得这么僵,结局将会怎样,这是眼下人们普遍关心和议论的问题。
对付这次罢工,政府采取了罕见的高压手段。在8月3日上午罢工开始后几个小时内,里根总统便宣布,罢工者均属联邦政府雇员,他们的行动是违法的,必须在48小时内结束罢工,否则将被解雇;接着不少地方法院和警察机关开始了对罢工组织者进行罚款、传讯和逮捕,罚款的数字高达一人一天1,000美元;里根的“最后通牒”期限一过,从8月5日起,联邦航空局陆续发出解雇通知单,到10日止,已发出一万零三百多张;运输部长安德鲁·刘易斯近日来又一再强调,凡是已被解雇的,今后不能再在联邦政府机关任职,并拒绝同罢工者的工会——机场塔台专业指挥人员组织恢复谈判。同时,政府动用了部队的军事技术人员接管塔台的工作,加速了后备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准备“改造”塔台控制体系,同工会对抗。
从各方面的议论来看,对于这样一场普通的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罢工,联邦政府步步紧逼,采取这样严厉的步骤,它是有着多种目的的。
其一,里根政府“经济复兴”计划的“两根支柱”——大幅度减税和削减开支,刚刚被国会通过,必以此作为“上方宝剑”,不准任何联邦职工要求大量增加工资,以显示其履行压缩经费方案的决心。机场塔台工人的罢工正好赶上这个时候,被抓住不放。刘易斯在罢工一开始就说过这样的话:“在里根总统和国会正努力在控制联邦开支和减少通货膨胀的时候……我们不能向那种同我们的努力相对抗的要求让步。”
其二,联邦政府削减开支的计划影响广大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福利,引起其他许多行业职工的反对,不少工会正在组织或准备组织罢工。政府很担心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经济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报界的一些评论认为,对机场塔台工人采取严厉措施,这是“杀一儆百”。
其三,近年来美国社会秩序越来越不安定,各种犯罪事件急剧增长,里根政府上台后强调严格“法律与秩序”。美国国会许多年前曾有一项立法,不准联邦政府雇员罢工,而许多美国人在这次罢工后才知道在号称民主的美国,法律规定三百万联邦政府机关的职工没有罢工的权利。刚刚停刊的《华盛顿明星报》的一位政治记者说,塔台工人被当做“整肃法制”的“典型”。此外,这次政府采取的措施得到许多大公司、企业的坚定支持,因为这给它们增加了办企业的“信心”。据《纽约时报》报道,甚至每天遭受数千万美元损失的航空运输公司也支持政府的做法,原因之一是它们目前普遍经营情况不佳,都想裁减职工,增加赢利,政府的做法给它们创造了某种方便。
联邦政府对罢工者的高压手段能否达到它所设想的目的,舆论界对此划问号。特别是绝大多数罢工人员还在坚持对峙,并得到其他工会的同情和支持,劳联—产联的主席莱恩·柯克兰公开批评政府的做法是“蛮横的镇压行径”,一些工会工作者直接参加塔台工人的示威。政府对工人的解雇、逮捕等做法使得罢工者得到不同阶层的同情,甚至原来对罢工反感的人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有的人说一下子解雇一万多政府雇员,在国内外都是少有的。
这场罢工打击了全国经济和机场塔台控制体系。据估计,国家经济每天损失2.5亿美元,航空公司一周来也损失二亿多美元。目前政府在招募人员。着手“重建塔台控制体系”。但培训新的技术人员还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据联邦航空局长林恩·赫尔姆斯说,按现行计划执行下去,整个体系的恢复需要二、三年的时间。
看来,这场罢工不管具体结果如何,它对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局势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无臂残废人小汽车
日本一家汽车公司前不久设计制造出一种能为无臂残废人所驾驶的特殊小汽车。今年5月23日,这家汽车公司在日本荒川河岸的名叫“彩虹”的交通教育中心进行了一次示范表演。表演证明这种车性能良好,操纵方便,是无臂残废人理想的交通工具。这种车从开门、关门到发动、转向、刹车全部由脚和腿操纵和控制。开门时,司机只要用脚挑一下车门右下角的插销,车门就会自动打开。关门时,用脚踢一下车门一侧的一个钢闩,车门就会自动关闭。司机坐进驾驶位置后,为了安全起见,首先系好保险带。发动时,先起动点火装置,再踏下发动钮,汽车就会发动起来。转向是由踏板完成的,向左转弯时,左脚踏下踏板;向右转弯时,左脚抬起踏板。汽车的其它装置也是由脚控制的。
(作龙)(附图片)
正在用脚打开车门。
系好保险带,坐在驾驶位置上。
汽车的转向踏板。
下图为车内一瞥。
左图为无臂青年在人们的鼓励下,正在发动汽车。


第7版()
专栏:

非洲的资源
非洲有石油、铀以及尖端工业所需的许多金属如铬、锗、镉和钒等等。然而矿产分布得非常不均,其中石油就是一个例子。据专家认为,整个非洲的石油蕴藏量占世界已知石油蕴藏量的百分之八点五,而利比亚一个国家就占去了非洲石油藏量的二分之一以上(约为世界石油藏量的百分之四)。其次是尼日利亚(百分之三)和阿尔及利亚(百分之一)。
石油之外的铀似乎是非洲的巨大财富,它在非洲的蕴藏量约占全世界铀藏量的百分之三十,但南非和纳米比亚就占有了非洲铀藏量的百分之六十。因而在北部非洲,除乍得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铀藏量超过全世界铀藏量的百分之一。
这种分布非常不均的现象对于非能源矿藏也是同样明显的。对于这类矿藏,只有极有限的几个国家具有可观的蕴藏量,而且这些国家大都是每国只有一种贮量丰富的矿藏:摩洛哥有磷酸盐,几内亚有铝土矿,赞比亚有铜矿,津巴布韦有铬矿,马达加斯加有云母矿,扎伊尔有工业用钻石矿和钴矿。至于由少数白人统治的南非,它的矿藏比较丰富,它的铬和铂矿藏量为世界已知藏量的四分之三,它的金矿藏量为世界的二分之一。
贵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