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综述

波兰统一工人党九大顺利结束
方萱
举世瞩目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已于7月20日闭幕。
这次大会总结了从去年2月波党八大以来在波兰发生的事件。第一书记卡尼亚在报告中指出,造成目前波兰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七十年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一成不变的国民经济管理领导体制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是当时在经济、社会政策方面的“许多错误主张”,以及党、首先是中央“行使职能时不民主”,并再次强调波党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革新和协商路线,坚决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危机。
出席大会的有代表近三百万党员的1,964名代表,其中90%是新人。大会开除了前党中央第一书记盖莱克等人的党籍,并通过直接秘密选举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原来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89%落选。原政治局的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除卡尼亚、雅鲁泽尔斯基、巴尔齐科夫斯基、奥尔绍夫斯基四人外,其余11人均未选上。卡尼亚继续当选为波党第一书记。大会发言人说,这次选举结果,体现了代表们“把坚决执行和支持社会主义革新的人选进了中央领导机构”。卡尼亚当选后表示,决不辜负代表们的信任,将“既不左,也不右,而是沿着社会主义革新的道路向前走”。
波兰统一工人党九大是在国内外和党内外的种种压力和矛盾下举行的。
大会前夕,苏联对波兰施加了强大的压力。除了在波兰及其周围进行军事部署和军事演习之外,6月5日,苏共中央致信波兰党中央,发出最后通牒式的警告,声称波兰形势“已在威胁整个大家庭的利益”和“我们的共同安全”,指责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对让步和妥协政策没作任何修改”,“阵地一个接一个交让出去”。信中要求波党必须“在波兰党九大之前就把局势引上正轨”。但是,在讨论这封信的波兰党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占压倒多数的中央委员对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表示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方面不得不声明它的信“不是批评改革路线”,表示“支持波兰党”领导。接着,苏联又通过派遣葛罗米柯访问波兰和通过报纸宣传,继续对波兰施加压力。在特别九大会议上,苏联代表团团长格里申又一次宣称,苏联对波兰的命运“不能无动于衷”。
在波兰国内,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人民生活必需品匮乏,外债数额庞大,生产下降,社会动荡,自发的罢工不断发生。人民要求早日结束危机,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在波兰党领导中,以卡尼亚为代表的一派坚持协商、革新路线,强调由波兰人自己解决波兰问题。另一派则反对革新、协商路线。他们得到苏联的支持和鼓励。苏联称他们为“健康力量”,而斥主张革新、协商的一派为“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由于苏联的插手,使得波兰党内部斗争更加复杂、尖锐。九大前夕,斗争首先表现在九大代表的选举上。经过以各种“论坛”的名义出现的各种主张的激烈辩论,在省市等地区党组织选出的九大代表中,赞成协商、革新路线的占绝对优势。
在“团结”工会内部,主张以民族利益为重,避免给苏联找到干涉借口的主张,也日益为广大工人群众所接受。“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呼吁工会会员,要理解“波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过激的行动可能产生的
“政治后果”。对于涂抹苏军纪念碑一类挑衅行为,“团结”工会也表示坚决反对。“团结”工会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态度,为波党特别九大的举行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气氛。
波兰党九大克服种种困难,终于顺利结束。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克服危机纲领和经济改革的计划,关于新党章等一系列重大决议,以及致波兰人民的呼吁书。但是,面对苏联的威胁以及国内困难重重的经济现状,波兰统一工人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7版()
专栏:

跨国公司在印度
郭震远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在印度,跨国公司历经了控制、被限制、走向合作的过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垄断公司就竞相把所谓过剩资本输往印度。它们或采用直接投资形式,在印度开办工厂,就地进行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或采用间接投资形式,购买证券、股票、榨取利息或红利。这些国际垄断组织控制了印度的经济生活。
印度独立以后,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官方陆续颁布了工业发展管理法、工业批准与登记细则、关于限制性贸易活动法等法律和政策。其总的原则是一面鼓励外国继续投资,以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问题;一面有计划地限制外资的活动领域,规定国防工程、公营企业的新兴工业部门、对外贸易等领域,不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或垄断。政府对跨国公司逐步采取了限制与管理措施。1974年印度实行外汇管制法,规定外国企业的股权必须降到40%,而且必须要有印度人参与外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个法律在印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一百多家跨国公司不能接受这种强制性的法律,陆续从印度撤走了。然而绝大多数跨国公司觉得在印度有利可图,继续留了下来。到1977年,印度有跨国公司的分公司482家,子公司171家,其中英国公司最多共460家,其次是美国公司有116家,其余为西德、日本、瑞士、瑞典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分布在印度的制造业、农业、建筑、交通、服务等各行业。
印度利用跨国公司在经济上得到了一些好处。一是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据统计,各种外资(包括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印度建设投资额的比例,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1—1956)的12%增加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61—1966)34%,使印度建起一批公营企业,扩充了大批私营企业,民族工业、民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印度独立后的三十多年来,工业生产值增长了四倍;跨国公司资产总值的比重却由50%降为10%左右。印度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二是引进许多适合印度需要的先进技术。据统计,经政府批准的技术合作协定,五十年代每年平均47.7项,六十年代每年平均265项,七十年代进一步达到三百多项,其中纯技术合作项目越来越多,1976年达80%。有外资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多属于尖端技术和印度缺乏的新技术。印度在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装备或兴建新的工业部门时,比较注意择优引进,较少引进成套设备。现在,印度机器设备自给率达80%以上,已不再进口汽车。1978年还出口机械产品,总值约八亿美元。三是利用跨国公司建设了一些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具备的电力、交通,从实际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印度的一套管理办法,同时,培训了上万名印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使印度的企业管理水平,主要是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当然,跨国公司也给印度经济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主要有:一、债务负担沉重。截至1980年初,印度累计欠外债154.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欠外债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贷款利率高、期限短,每年还本付息比重在增加。二、跨国公司技术保密很严。它们不仅不肯轻易转让关键性技术,而且还通过转让技术中的价格转让捞取经济实惠。印度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吃亏上当的事常有发生。三、跨国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率、利润率和工资福利待遇,一般都比同类型的印度企业高。比印度的公营企业更高,对职工有吸引力,一些有技术的印度人愿到外资企业工作,不愿在本国的公私企业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甚至助长了社会弊病。
近年来,石油输出国已在印度投资。印度政府也鼓励印度私人财团向海外投资,到1980 年6月,已在亚、非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举办合营、合作项目二百多项。印度政府官员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举办合资经营项目,前途广阔,有利于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透过这些平凡的小事……
本报记者 张启常
在阿尔及利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尔及利亚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在日常许许多多小事中。这里记述的,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几例。
难忘的老人
卡斯巴是阿尔及尔市内的一个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是阿尔及利亚游击队的根据地。为了拍一个卡斯巴的镜头,我们向一位出租汽车老司机求助。他欣然答应。他叫卡依阿,已经62岁。这位头发几乎全白的老人告诉记者说,他是老战士,在解放战争中,他以司机职业做掩护,为游击队传送地下出版的报纸和运送各种物资。当他知道记者是来自中国时,便喜形于色地说:“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持和援助,这件事还登在我们的地下刊物上了呢!”在选景过程中,当记者正在为找不到居高临下的地方而为难时,卡依阿便主动带领记者登上他家的屋顶。拍照时,他怕记者从房上摔下去,便紧紧抓住记者。一张照片就在这位老人的赤诚帮助下拍成了。
路遇热心肠
一次,我们去阿尔及利亚东部采访。汽车在塞地夫市突然灭了火。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使汽车开动。这时,路旁一位阿尔及利亚朋友便热情地来帮助我们。他叫巴鲁特·哈希德,是塞地夫电池厂的干部。虽然时近中午,他却顾不得回家吃饭,迅速绾起袖子干起来。汽车机器的各部分几乎都被他检查遍了,最后,终于找到了毛病——火花塞淹了。于是,他不厌其烦地把火花塞一个接一个地从汽缸上卸下来,用汽油烧过,然后再一一装上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修理,汽车又能正常发动了;而他的两手却沾满了油污。这时,已是午后一点多钟,当我们邀他一起去吃午饭时,他却礼貌地谢绝了。他说,他妻子在家等着他吃饭。我们为他准备水和香皂洗手,他说:“不必了,我回家洗好了”,一面微笑着同我们握手道别。
可爱的少年
在阿尔及利亚东部的斯基克达市采访完毕后,我们打算再从高处拍一张斯基克达市区照片。我们正在为找不到路焦急时,前边过来两位骑摩托车的少年。他们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终于在一个山头上拍下了斯基克达的鸟瞰照片。我们向两位小朋友赠送了一点小小的纪念品。名叫优奈斯·兹阿海尔的那个少年立刻骑着摩托车一溜烟似地走了。几分钟后,他便返了回来,手里拿着一顶大沿皮帽,执意要送给记者做纪念,并让我们几个中国同志轮流戴着这顶帽子同他们合影。优奈斯·兹阿海尔正在中学读书,母亲是全国妇联的委员。另一位少年名叫达迈士·布兹依德,跟爸爸学商业。两位小朋友本来都各有约会,由于给我们带路,都失了约。
每当我拿出两位小朋友的照片,我的心便又飞到了遥远的斯基克达。啊,可爱的少年,你们代表了阿尔及利亚新的一代。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阿尔及利亚的未来。(附图片)
给中国同志带路的两个阿尔及利亚少年
本报记者 张启常摄


第7版()
专栏:

智利重视发展中小学教育
金仁伯
近几年来,智利中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国家拨给中小学的经费增加了,新建的学校增多了,小学义务免费教育也逐渐普及。智利是拉丁美洲国家中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今年全国注册入学的中小学生近300万,占智利总人口的27%,比1976年增加了二十多万。
全国实行八年制小学教育。全国共有八千六百五十多所公私立小学,总计有二百三十多万学生。据报道,今年全国97%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中学是四年制教育,有近60万中学生分别在一千多所公私立学校里学习。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用于中小学教育的经费也在不断增加。1974年,这方面的开支为4.19亿美元,去年增至7.21亿美元。
教育预算在全国总预算中占16.3%,仅次于国防预算。值得指出的是,智利这几年贯彻了优先发展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方针。今年,中小学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72.4%。
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新建的校舍和其它教育设施也增多了。1974年全国共有9,065所中小学校,去年为10,083所。另外,这几年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受到了重视。目前,智利有5,152所农村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有55万名学生在那里学习。
智利实行小学义务免费教育。在全国公立小学读书的学生一律不缴学费,教育部还给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免费提供全部课本;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免费提供语文和算术课本。公立中学的学生每学期缴200比索,只相当于一个智利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的三十分之一。但私立中学的学费昂贵。
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智利的私立学校发展迅速。1979年全国有私立学校2,051所,去年上升到2,329所。在校学生已从1979年的58万增加到1980年的62万。今年,为了帮助私立学校的发展,国家将向私立小学提供二千多万美元的补贴;给私立中学的补贴费,增加到今年的464万美元。
在智利,教师不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在社会上也受到尊重。每年10月19日定为智利“教师日”,各地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这几年,智利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抽调三四万名教师轮训进修。教育部特别设立了全国教育奖,并在全国公立学校开展“教学竞赛”,以鼓励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据说,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达一亿多美元。
智利中小学教育事业当中还存在诸如教育质量低下、学生中途辍学严重、校舍匮乏、师资严重不足等等问题。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登上地球之巅的女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能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的似乎都是些膀阔腰圆,腿脚粗壮的男子汉,但1975年5月16日却出现了奇迹:体态娇小,性格文静的日本家庭妇女田部井淳子只身从东南山脊路线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赢得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的称誉。但田部井并未因此而满足,再接再厉,于今年4月30日,在两名中国协作人员的支援下,未用氧气,又成功地征服了我国西藏境内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在这座被外国登山家称为“神秘的山峰”上第一次留下了妇女的足迹,田部井淳子成了世界上唯一登上两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女登山家。
乘田部井返国途经北京之际,我们去宾馆采访了这位世界驰名的女登山家。房门打开,一位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站起来迎接,她看出我们疑惑的神色,就主动自我介绍她就是田部井淳子。田部井今年41岁,身高1.52米,体重43公斤,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别看她身体纤弱,但她那带有斑斑冻伤的黑红脸色和炯炯有神的双目却表现了她那不平凡的经历和登山运动员顽强与坚毅的性格。早在五十年代,田部井还是中学生时,就已经是一位登山爱好者了。她登过日本的许多山峰。六十年代末远征过欧洲,曾登上过闻名世界的阿尔卑斯山脉的三座山峰。去年田部井又登上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5,895米),显示了她攀登险峰的熟练技术和大无畏精神。
当我们请她讲述攀登希夏邦马峰的经过时,她真诚地说,这次成功70%应归功于中国,她一再感谢中方人员的密切协作。原来离日本以前,她对这次登山有不少疑虑。来华后,中国体育界热情支援,特派了1964年世界上首次征服希峰的登山队队长许竞作向导与翻译,还派了登山健将仁青平措和加布协助登山。他们对希峰气象、地形很熟,所以选择了最好的时机突击主峰。4月28日,田部井和北村节子从6,600米的四号营地向上进发,到达7,350米时,由于高山缺氧,北村体力渐渐不支。田部井一人继续前进,并在7,7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30日晨,田部井与中方协作人员一起向顶峰突击,冰硬路滑,又无氧气和食品,但他们互相帮助,努力攀登。下午二时,她终于登顶成功,巍巍的希峰在这位不屈女性面前低下了头。田部井和仁青平措及加布将中日两国国旗插在顶峰,充分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深厚的友谊。
我们问田部井为何对登山有浓厚兴趣时,她说,登山能锻炼人的体格,磨练人的意志,又可以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领略各地的壮丽风光。由于这些,危险、艰苦就不在话下了。她还告诉我们她在本田摩托车厂工作的丈夫也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他们是在一起登山中相识并相爱的。1967年4月他俩结了婚,新婚蜜月就是在日本群山中登山旅行度过的。因此,对她的登山活动她丈夫非常支持,主动承担了抚育两个孩子的家务事。当她八岁的大女儿教子从电话里听到她胜利的消息时,高兴得跳了起来。
她表示,为了加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登山界的交往,她希望将来能组成一支日中女子联合登山队,再次来华向尚无人迹的处女峰挺进!
阎乃华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马克·帕若驾驶“阿坤廷人”号双体帆船进入布雷斯特港时高兴得燃放起花炮。(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鲁滨孙岛今日
以英国著名小说《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鲁滨孙岛,今天已有六百人居住,并被开辟为国家公园。
鲁滨孙岛位于太平洋中,距南美洲海岸六百五十公里。原名马萨梯也尔岛。十八世纪初,英国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单独一人在该岛生活了四年多。英国作家笛福于一七一九年发表的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就是根据塞尔柯克的事迹创作的。
据巴西《曼什蒂》杂志最近报道,这座小岛上的居民很好地保存了与塞尔柯克在岛上生活有关的各种古迹。在这位岛上最早居民居住过的山洞洞口建立了纪念牌。不时有一些旅游者到这座孤悬洋中的小岛来凭吊“鲁滨孙”的遗迹。
报道说,岛上六百位居民的主要职业是捕鱼。尽管“鲁滨孙”在这座小岛上生活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近三个世纪,这六百位现代“鲁滨孙”为了生活还必须付出艰巨劳动。岛上经常有风暴,毁坏岛民的住宅和渔艇。一些生活必需品要由小飞机从大陆上运来。岛上没有一位医生。但是,当岛民们回想起第一位岛民英勇顽强生活的事迹,就会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法国人马克·帕若创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新纪录
二十六岁的法国人马克·帕若驾驶“阿坤廷人”号双体帆船,从美国纽约的森迪胡克出发,经过九天十小时六分三十四秒的航行,于七月十四日胜利抵达英国的利扎德,创造了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的新纪录。
“阿坤廷人”号船长十九米,船上除马克·帕若外,还有三名水手,平均航速为每小时十二点六六海里。全程航行时间比另一名法国人埃里克·塔巴尔里去年八月一日驾驶“保罗·里夏尔”号三体帆船创造的十天十五小时十四分二秒的纪录,缩短近二十九个小时。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