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密切党群关系的好途径
——伊春市带岭区委开展党员为群众做好事活动的调查
中共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委在贯彻《准则》、端正党风的过程中,号召全区党员大力开展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活动。通过做好事,党的崇高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逐步得到恢复。
党群关系要靠全体党员来改善
粉碎“四人帮”后,带岭区党委为了恢复党的优良作风,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党群关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准则》公布前,有一些党员,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搞特殊化、走后门,群众对他们有意见;有些党组织对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党员丧失信心;有的党员评头品足,牢骚满腹;有的党员空喊端正党风,却不见实际行动;更多的党员感到着急,很想为改善党群关系出点力,但又不知道从何处做起。
党群关系能不能改善?怎样改善?区党委在《准则》学习会上,反复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我们的队伍?就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实际行动感动了群众。人民群众是通过党员的具体行动来看我们党的。端正党风,要靠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
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
在开展党员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活动中,区党委不是满足于一般号召,而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落实。
去年7月份,区党委书记高殿贵同志接到黎明经营林场职工关于“购货难”的来信后,马上下去调查研究,了解到这个场建场一年多来,由于没有商店,场里的职工要往返二十多里地,到东方红经营林场买日用品。他回到区里后,立即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研究这个问题,使这个场很快办起了简易商店,职工买日用品再也不用下山了。大青川经营林场党总支书记张有林和工会负责同志挨家挨户调查群众生活有什么困难,积极帮助解决。领导带头干,群众照着做。原来感到做好事不习惯的党员,现在习惯了;原来认为做好事不好意思的,现在认为做好事光彩。
各级党组织不但向党员提出做好事的要求,而且对党员进行党的性质、宗旨的传统教育,使党员进一步增强了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自觉性。大青川内勤民警张树洲同志,主动登门为群众办户口,经常扶老携幼,帮助陌生人找亲人,一年来,做好事二十多件。一些党员做好事,坚持在本单位做和外单位做一个样,领导知道与不知道一个样,在本区做与在区外做一个样。区机关基建科副科长孙印久同志去年7月公出,在火车上主动解人之难,将自己的十元钱给一位丢了钱的中年妇女。这位女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不知说什么好。事隔二十天,这位女同志寄来感谢信和十元钱,表示向孙印久同志学习。
带岭区的党组织要求党员做好事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量力而行。个人做有困难的就集体做,集体做也有困难的就由党组织做。有些年老体弱的党员也经常琢磨为群众做点什么好事。老工人段雨臣,是个采伐工,由于年老体弱,组织上照顾他做电站工。在开展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活动中,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废旧零件自修、自装了一台油锯,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为职工食堂、宿舍截烧柴。退休干部尹殿武会做豆腐,当他了解到春季造林没人做豆腐时,主动为职工做豆腐半个月,不要任何报酬。
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了
带岭区开展党员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活动,效果比较好。
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党员多了。不少党员能够做到职工有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主动上门;在荣誉、待遇面前,先想到群众。有个老社员看到场里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为孤寡老人拉烧柴时,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事多年看不见了,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
靠近党组织的人多了。许多非党群众通过党员做好事的行动,加深了对党组织的认识。青年工人李金明过去看到党员和群众差不多,觉得入党也不过是那么回事;现在,他看到党员为群众做好事,党风在逐渐端正,感到入党光荣。他从今年2月份以来已经写了两份入党申请书。去年一年,全区第一次写申请书要求入党的就有198人。
党组织说话灵了。筑路一队大部分职工家在山下,过去,由于没有通勤车,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的职工家里有急事也回不去。不少职工不安心工作,经常出现领导说话不灵的现象。为了解决职工“下山难”的问题,队党支部积极想办法,利用留成资金买了一台大客车。现在职工每天跑通勤,解决了实际困难,党支部说话腰杆硬了。群众说:“我们的‘游牧式’生活结束了,可以照顾家了,干起活来特别愉快。”
朱东辉 孙 铁


第3版()
专栏: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朱总司令的“家当”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同志担任第十八集团军的总司令。有一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听说朱总司令要来西安,准备隆重欢迎。当时准备了车辆,派了好几个同志帮他搬行李,同志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在月台上等待着。
火车徐徐入站,朱总司令在车厢门口出现了,他同以前一样朴实,穿着军装,态度仍那样可亲,平易近人。来迎接他的同志们互相看了一眼,交流着敬仰的心情。急忙跑上去,向他问好。他说:“你们都好哇,好久没有见面了。”同志们都说:“你的行李呢,我们帮你搬。”朱总司令笑着答:“不用了,你们看,都在这里。”只见他的警卫员手里拿着一床军毯,肩上挂着一个包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怎么就这点东西?”朱总司令笑着说:“我这样很好,白天行李放在马上,晚上包袱当枕头。”
晚上,朱总司令住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当同志们看见他小包袱里只有一套军衣和两套内衣,还有一双新布鞋时,很受教育,都夸奖朱总司令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摘自《红旗飘飘》第20期)


第3版()
专栏: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罗瑞卿同志诚恳征求批评意见
罗瑞卿同志一贯注意发扬民主,虚心听取下级的批评和意见。许多同志至今还经常谈论罗瑞卿同志耐心征求批评的故事。
在1954年召开的一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当时担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同志强调要按照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着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骄傲,加强团结。他自己在会上带头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几次会上虚心征求对公安部和他本人的批评意见。部里有的领导同志认为大家的意见提得差不多了,建议把会议转向讨论今后工作。罗瑞卿同志不同意这样做,坚持再延长几天,耐心等待。果然有位同志非常激动地说:“我是有些意见的,几天来一直犹豫没讲。现在看到罗部长这样诚恳虚心,深受感动,我不能不讲。”
于是,这位同志提了几条尖锐又很中肯的批评意见,对改进部里的工作很有益处。罗瑞卿同志听了非常高兴。
事后,罗瑞卿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征求批评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最大的诚恳和耐心是不行的,毛主席指示要高价征收批评就是这个意思。在罗瑞卿同志的带动下,公安部的领导同志也经常主动征求批评意见,改进工作。(原载天津《支部生活》杂志)


第3版()
专栏:

永远“把心掏给党”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饶阳县常安大队党支部书记 宋欣茹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联想俺跟党闹革命四十多年的历程,越学越觉得这一点重要、亲切。
俺是1938年入党的,那会儿,党还处在秘密工作的条件下。入党那天,支部书记刘生财对我说:“共产党是为穷人办事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欣茹同志,入了党,就要把心掏给党,为革命,不怕牺牲个人一切!”
“入了党,就要把心掏给党”,这话象刻在我脑子里一样,四十三年来,一直记着它。1942年,日寇进行“五一”大扫荡,俺和村里的共产党员、自卫队员白天在青纱帐里打游击,夜晚进村惩办日伪汉奸,宣传革命道理。那时候,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许多人冒着杀头的危险一次次掩护共产党员度过难关。就是这样,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相依为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那时我怀了孕,心里急得不行,俺想:抗日正在火头上,挺着个大肚子还怎么和同志们一块儿打鬼子。就用半尺多宽的一块白布紧紧缠住肚子,照样和大家一起破路、割电线。当时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俺有两个孩子都是这样用白布缠死在肚子里的。为啥战争年代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那么高?关键是共产党员舍身忘死为革命、为群众谋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现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应该十分注意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俺大队的社员都知道我有个怪脾气,集体的东西,哪怕是一个花生豆也不能随便吃,不管是来检查工作的领导,下乡干部,俺从没陪着在大队吃过一顿饭,要一块吃,就家去吃我的。有一次,一个外甥女听说县被服厂招工人,就兴冲冲地找到俺说:“姨,你是老模范,跟县领导熟,说句话,让我当工人吧。”俺一听就腻歪了,说:“老模范是带领群众干社会主义的,可没有担负着给你走后门的责任。”外甥女听后哭着走了,回去对她妈说:
“俺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别人折腾得那个样儿,咱那么疼她,这会儿,她一点事都不给办。”后来,俺姐姐来了,俺对她说:“不是不给办,是不能办。俺是共产党员可不能给党抹这个黑。”
胡耀邦同志在庆祝建党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把党和毛泽东同志创造的优良党风大力地恢复和发扬起来,并且带动全民族,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话真说到俺心坎上了。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天职。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都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永远“把心掏给党”。
(王元套、徐春林、张锡杰整理)
(原载7月18日《河北日报》)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青春在高原上闪光
——记铁道兵某部共产党员吴长发的事迹
青藏高原海拔4,800米的木里山,以盛产优质煤闻名。建设青藏铁路的铁道兵部队所需的大量施工、生活用煤,绝大部分要从这里拉运。1975年8月,铁道兵某部共产党员吴长发愉快地服从上级调动,来到木里山上新开设的食宿站工作。那时,除了呼啸的寒风、皑皑的白雪,就是几间四面透风的破房。食宿站的工作是接待来这里运煤的同志,管吃管住,平凡而琐碎。在这样的岗位上,吴长发开始了不平凡的工作。
吴长发和炊事员一起用油毛毡修补了三间破屋,当天下午就搭起12个接待铺。强烈的高山反应,使吴长发头晕胸闷,吃不好、睡不好。但第二天一早,他又带领食宿站的同志运石抬土,削坡填洼,修建停车场。半个月后,食宿站的床位增加到四十多个,一个能停放三四十辆卡车的车场也出现在木里山上了。
食宿站距部队驻地二百五十多公里,不通电话,哪天有车来拉煤,有多少辆,什么时间到,事前都无法知道。为了让司机能及时吃饭、休息,吴长发注意摸索规律。他发现拉煤的车辆大都是在天黑时赶到食宿站,而且必须在木里山嘴拐弯。吴长发就经常在傍晚站到高处向山嘴遥望,用数车辆或数车灯的办法,估算司机的人数,提前做好饭。汽车一到,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到了司机面前。
汽车在盘山险道上行驶,有时会在途中抛锚。一次,26号车在离食宿站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抛了锚。当吴长发知道故障一时不易排除时,立即用大衣把饭盒、开水壶包好送去。几年来,凡离食宿站50公里内有抛锚的汽车,吴长发都坚持送去热饭热菜。
食宿站只有六个工作人员,接待任务重。吴长发便一身兼四职,既当司务长,又当炊事员、给养员和招待员。
吴长发经常用“假如我是食宿站的服务对象”来要求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司机着想,改进服务工作。司机经过长途奔波,口燥唇干,到食宿站一坐,可口的稀饭、面汤就端上来了。到了宿舍,热腾腾的洗脚水又送到了跟前。司机们真象到了自己家一样。有时汽车来得多,铺位不够,吴长发总是不声不响地抱上被褥在办公桌上过夜,腾出自己的床铺让司机休息。
在木里山上,吃蔬菜可真困难。尽管领导部门千方百计让汽车往山上带菜,但这些菜从外地转运到木里山,大部分烂了。有一次,后勤部门给他们带去了两筐白菜,几天后还剩下九棵。吴长发对炊事员说:“这九棵菜留给司机们吃吧。”第二天,他带领炊事员挖野芹菜去了。当司机们吃着可口的猪肉炒白菜时,吴长发和炊事员们吃的却是野菜。
木里山缺氧,叫人一步三喘;严寒,四季都得穿棉袄;缺少青菜,又使人指甲凹陷。因此,领导上决定,在这样的地区工作的同志定期进行轮换。在食宿站工作的战士已经换了四五茬,领导每次和吴长发谈调换的事,他总是说:“我身体好,不碍事。”现在,吴长发担任副指导员了,仍然朝气蓬勃地战斗在青藏高原上。
为表彰吴长发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好思想,部队评选他为学雷锋积极分子。
岳林才 赵书三


第3版()
专栏:

收集整理青年运动史料 活跃团的思想政治工作
江西省团组织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
本报讯 江西省团组织在纪念党的六十周年活动中,把收集、整理青年运动史料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活跃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
江西是老革命根据地,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青年工作非常活跃,当年的共青团组织为党输送了成千成万的革命战士。江西团省委认为,收集、整理留下的大量革命史料,对教育诱导青年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四化贡献力量,很有现实意义。全省有24个市、县团委,采取座谈会、走访等形式,整理了五百多万字的史料。团省委编辑反映苏区青少年斗争故事的回忆录《战斗的童年》、《回忆少先队和少共国际师》等书,已出版发行。宁都县25个公社团委编写了青少年斗争简史、烈士传略等小册子,发至各基层团组织学习。瑞金等县团委的干部和团员,通过参加收集、整理史料工作,更加了解苏区团的工作的光荣历史,增强了做好团的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各级团组织还利用掌握的史料,经常举行革命传统报告会。萍乡矿务局召开团干部和大队辅导员会议时,请编写史料的同志到会介绍毛泽东、刘少奇、恽代英、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安源创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史实,以及青年英雄烈士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热爱党、崇敬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感情。
胡筱华


第3版()
专栏:党员来信

要让组织委员抓好组织工作
前不久,我们到一个县了解党务工作情况,发现基层党委的组织委员都被抽去搞别的工作,没有时间做本职工作。这个县12个公社的组织委员,有7人长期在生产队蹲点,有四人抽去抓落实政策,一人抽去搞公安工作,致使一些农村支部改选工作无人抓;“三会一课”制度是否坚持无人问;党员中大量思想工作无人做;入党志愿书上报半年无人管。该县有131个农村大队党支部,七年没有改选。这种状况应改变。
邓群 陈森


第3版()
专栏:

忻州窑煤矿有了业余活动场所
山西省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煤矿去年在矿区中心修建了综合游艺室、两个排球场和一个篮球场。现在,青年矿工们上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到阅览室、电视室、球场等场所活动。


第3版()
专栏:

哈尔滨青年宫办业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青年宫近两年来开办了“青年业余大学”,设有理论、科技、中文、文艺等专业和团干部进修班,另外还开办了数学等单课学习讲座,使许多青年得到重新学习的机会。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岳阳市六十对青年搬进“鸳鸯楼”
本报讯 六月初,湖南省岳阳市有六十对新婚青年高高兴兴地搬进了“鸳鸯楼”。每户二间一厨,使用面积达三十平方米,有走廊、凉台,室内空气流通,光线明亮,还安有电表、水表,青年们非常满意。
唐检保


第3版()
专栏:

徐宝信(原载《讽刺与幽默》)
——你应该学习雷锋克服困难嘛!


第3版()
专栏:

绚丽多采的藏族文化
藏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藏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从公元七世纪,藏族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起,就一直同中原地区的各族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公主从内地给藏族人民带去了大批手艺工匠、文化典籍、医方药材、丝绸谷物。这次大规模的汉文化的输入,为日后藏族文化的昌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藏族文字的出现,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它是松赞干布的文臣图弥三菩扎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经过千余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文学、历史、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难以历数。其中象公元十三世纪藏族僧人编纂的闻名中外的佛典总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合起来就有300多帙,包括了多方面的理论著述,仅佛经一项就有四千余种。文学著作题材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如十三世纪以后产生的哲理诗《萨迦格言》、传记文学《米拉日巴传》和十八世纪问世的《仓央嘉措情歌》等。长篇史诗《格萨王传》,是世界上早已公认的不朽名作。历史学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如有影响的《布顿佛教史》、《西藏王统记》、《红史》、《青史》、《贤者喜宴》等六百五十多种。
十四世纪以后,宗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寺院成了文化艺术的荟萃之所。高大的寺院建筑,殿宇嵯峨,雄伟壮观。寺院里的雕塑、壁画,工艺精美,形象生动,体现了藏族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外,在医药、天文、历算方面,古代藏族人民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遗产。
藏族文化的发展已经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注目。近百年来,不少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对藏族语文、历史、宗教、艺术进行综合研究,翻译出版了一批书籍。解放后,我国党和政府很重视藏族古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工作,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材。随着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对藏族文化的研究会取得更快的进展,古老的藏族文化定会放出更绚丽的异彩!
索文清


第3版()
专栏:

《中国少数民族》一书出版
本报讯 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的书——《中国少数民族》,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专著。全书50万字,配有插图照片二百多帧,附有《中国民族语言系属简表》、《民族自治地方简表》和最新绘制的中国民族分布略图。
该书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分别对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是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套丛书编委会主持编写的。马寅任主编,陈永龄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长期从事民族研究的同志。费孝通教授作为本书的编写顾问,审阅了绝大多数书稿,并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 张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