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了了之”了不了
崔永生
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善于经常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在执政条件下永葆革命青春。”这使我想到了存在于我们党的领导机关中的一种官僚主义习气。这正是耀邦同志指出的应该清除的灰尘之一。最近,听到一位作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慨叹:“我们有些同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上级机关的文件、批示,对党委的决议,不是认真联系实际,贯彻执行,而是满足于传达了,讨论了,表态了,汇报了……象这样的以‘不了了之’为了,不是建设四化,而是阻碍四化!”这的确概括出了我们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身上的官僚主义弊病及危害。
我在佩服之余,又想起去年初夏,在四川新都县参观宝光寺时,看到的一副题对:“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题写者据说是清朝的一位被罢黜了的两任道台,其中自然会有“翻过筋斗来的”体会。但是,百多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人把它视为处世恒言,这恐怕是道台大人所始料不及的,也就更加发人深省了。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关于高等院校考试舞弊的通报》中指出,不能对过去的事件“不了了之”。可见“不了了之”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了了之”的遗风至今不绝,原因是多方面的。“关系学”、“关系网”等封建残余思想还起作用,是一方面;更直接的,则是我们有些同志以“不了”为了的官僚主义作风所致。上一级以“不了”为了的结果,反给了某些人以可乘之机,他自然乐得个不了了之。倘若这些领导人并不以“了”为了,在听了,看了,传了,圈了之后,还迈开双脚,走出办公室,到下面去进行一番实地调查,看看真实情况如何,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反映,来一个“三堂会审”,即使有人想不了了之,也就难了。
其实,实情往往与某些人的主观愿望相反,即使施尽“不了了之”的手段,事情也还了不了。因为矛盾被拖延下来,但并未解决,有的还因此进一步激化,人民终于不答应。封建社会奉行“不了了之”的结果,往往导致整个官僚统治机构的覆灭,一切完了拉倒。今天,人民毕竟已经当家作主人了,就更不能容忍这种现象长此以往地存在下去。我们的党纪国法都是支持人民的,也不容许这种作风长期存在。所以存有“不了了之”侥幸心理者,一旦被群众揭发,上级查问,有些人受了批评后还不得不去办,有的人则要受到应有的惩处。在拖延的过程中,只是白白地给党和国家增加了损失,给人民增加痛苦,也给自己增加了罪孽,何苦来呢?
谓予不信,河北省衡水铁厂李海成告状的事就是一个例证。与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单位和领导人,何尝不想“不了了之”?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李海成等许多人不答应,他们坚持告状达七十三次之多,终于还是得去彻底解决。拖延的结果,当事人的错误发展得更加严重,以至不加惩处再也难于平息民愤了。
有人感到,十年祸乱,积弊很深,短期内很难清除。这自然是有些道理的。但也必须看到,只要上级领导人克服不了了之的毛病,能深入到下层,把李海成式的坚持斗争的人们发动起来,认真负责坚持斗争,事情也就可以解决。问题是,象李海成同志这样的人虽然有,但还不够多,也没有充分地发动起来,足以形成一股逼迫那些不了了之的人的气势。这有待于领导机关扫除官僚主义习气,走到他们当中去,加以扶持和发动,这就愈加显出了克服以“不了”为了的官僚主义的重要性了。


第8版()
专栏:

诚挚的缅怀和纪念
——日本朋友纪念鲁迅
李平凡
为了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最近日本环翠堂出版了纪念本《鲁迅收藏中国木刻集》,同时日本三省堂画廊举办“现代中国版画家作品展”。这是日本中国版画之会在今年开展鲁迅诞辰百年与中国木刻运动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始。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在日本尊称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五十年前的夏季,鲁迅在上海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木刻讲习会,聘请内山完造之弟——日本版画教师内山嘉吉讲授木刻技法,鲁迅亲任翻译,这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端,也由此建立了中日两国版画界的亲密友谊。多年来,日本版画界缅怀和纪念鲁迅,已成为他们的传统活动之一。记得一九四七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之际,日本版画家与版画活动家云集日本茨城大子町,召开了“全日本新木刻运动大会”,同时举办了“木刻节”,一方面主办中日现代木刻联合展,一方面主办群众木刻技法讲习会。当时内山嘉吉先生在会上发表了“鲁迅与中国木刻”的纪念讲话。大会一致通过了《给中国木刻家的致敬信》,呼吁中日两国版画界学习鲁迅精神,加强友好交流,博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新出版的《鲁迅收藏中国木刻集》,系日本中国版画之会负责人小野田耕三郎所编。封面上印有“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中国创作木刻五十周年纪念出版”字样。红色封面,书名烫金,设计雅洁大方。编者曾数次访问我国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画集共收录我国现代第一代木刻家二十余名作者的九十幅作品,同时刊载了编者的研究论文以及数万字的文献性资料。这本画册的出版,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的珍贵参考书,同时也是研究鲁迅思想体系的重要出版物。
为纪念鲁迅,日本中国版画之会在东京三省堂画廊举办“现代中国版画家作品展”,总计展出八十余位版画家的一百五十余幅作品。在展览目录中印有内山嘉吉和小野田耕三郎的文章,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倡导中国木刻运动的巨大功绩和中国现代版画的特色。日本朋友们在来信中说:“展览会场入口处悬挂着鲁迅先生的木刻像,像边陈列着中国版画家的联名贺信。日本各界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版画家们不断继承鲁迅精神,遵照鲁迅先生指引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为国际间版画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中国版画风格多样,思想感情健康、明朗、清新,给人们精神鼓舞。”(附图片)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报栏下的杂感
草云
在许多城市的沿街路边,邮局门口,或车站码头,都设有报栏。人们趁上下班路过之便,于等车候船之暇,用上三五分钟或十来分钟,一览带着油墨芳香的报纸,先睹为快,无不称便。
我的家就住在上海思南路邮局的旁边。这里的几个报栏,正好容纳八个版面,每天早晨七时左右就同时贴出了当日出版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吸引了大量读者。近日这里却有一点小小的变化:除了每天早晨的贴报外,下午五时许又把当天《人民日报》八个版面贴了出来。他们从每天贴一次收一次,变成了贴二次收二次,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读者却是方便多了。人们从这个报栏的小小“改革”得到的启示,并不限于读报本身。
又据6月19日《文汇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上海卢湾区委书记萧习琛看到许多人围着瑞金街道图书馆办的阅报栏看报,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回到机关后,就与宣传部一起研究,要各单位有条件的都办阅报栏。现在全区各街头共设了102个阅报栏,比原来增加了六倍。这件小事的意义当然不只是启发宣传部门多办几个阅读栏,处在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对群众的需要都能去一急二想三办,群众该会多么高兴啊!


第8版()
专栏:

无题有感
阿拉伯数字○象个空空无物的容器,但它会滚动。滚向这边,和正数组合;滚向那边,与负数为伍。
有的同志批阅文稿,不著一字,只画一个圈。有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忧虑不安:圈儿就是个会滚动的○,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滚向什么方向。
(柳染江)
山泉水在溪床里奔流着,溅起欢快的笑,扬起一瓣瓣红的花。水中的卵石说,慢着,我早就磨圆了,不会跟你们乱跑。
山泉水愈流愈急,终于带走了卵石。可是,它走走停停,又圆又滑,谁能拿它怎么样呢? (司马双立)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风雨沧桑三十年
郭丽鸿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随笔丛书”《浮沉杂忆》(陈学昭作)终于问世了。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记叙作者在全国解放后三十年经历的回忆文字。她的写作是为了汲取新的力量,迈出向前跨越的更大步子。作者把伤痛深埋在心间,呼喊出:“只要一息尚存,我要继续战斗,继续工作!在任何情况下,我永远不会消沉!”啊!“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怎不教人感奋!
陈学昭以她特有的朴素、细腻、鲜明的笔触,着重地描述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前后,她的思想、工作、生活中的种种情景和感受。这不仅只是作者个人三十年的浮沉史,而且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三十年的风雨沧桑,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这只大航船在风云变幻中的搏浪奋击。陈学昭早在三十年代就留学法国,得过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四十年代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她把自己献给了党的文学事业,并为此奋斗不息。全国解放后,陈学昭主动要求到浙江农村参加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浮沉杂忆》就是从参加土改写起。这里她记叙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努力改造自己的艰辛历程。我们这个时代,本来是应该让一切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人们大显身手的时代,可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径情直遂的。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竟成了右派,被推出党的大门。一个成名的作家却被强迫放下了为人民写作的笔,连读法文书也成了罪名,只好让她去洗刷厕所,拔草养猪,剪剪报纸。因为她是右派,就失掉了人应该有的尊严,应该有的待遇……读着这些,使人们看到了一个胸襟坦率、性格耿直的女共产党员如何横遭打击,长期蒙垢受辱的坎坷经历;看到了一个在十年浩劫中备受蹂躏的高尚心灵的激愤控诉;展示了这位在风刀霜剑下挺过来的老大姐面向未来,豪情满怀迎接新的战斗的激情。
杂忆三十年的浮沉际遇,通篇自述,作者并无半句浮泛的自我溢美之词,有的只是自责、自愧。但历史是公正的。从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她一生追随党永不歇步,她在人生的大海中一次又一次坠落,但拒绝沉没,因为她“为着个人的事,我很易想开”,她只把个人命运托付给党和人民。这些需要多么坚韧的革命勇气和毅力啊!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货币的软硬
李禾
王小兵问爸爸:“什么叫软硬货币呀?”
“跟你说你也不懂,就是顶用大的是硬货币,顶用小的是软货币。”
“啊,我明白了!咱们家的钱是硬货币,邻居李叔叔家的钱就是软货币。”
“胡拉乱扯!软硬货币是指的各个不同的货币,哪有同一种货币还分软硬的?”
“怎么没有软硬!咱们家用一百来元就买一部电视机;才用二十块钱,就买了一块手表;李叔叔家用这么多钱能买得来?”
“你还说!”
“别人也这么说:‘你爸爸是商业局副局长,钱也顶用多了。’咱家的一块钱要顶别人家好几块。”
“住口!你再跟别人说咱家东西的实价,我撕你的嘴!”
“这怕什么?咱家的货币硬,又不是偷的。”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子用父名
侯中久
儿子:“爸爸,咱俩能用同一个名字吗?”
爸爸:“傻瓜,那怎么成!我是你的爸爸,你是我的儿子,怎么能同用一个名字呢?”
儿子:“那你给我买药的时候,怎么不写我的名字,写你的名字呢?”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礼物的异化
张铭清
在古代,礼物是指祀神祭祖的供品或婚娶须备的薄仪。后来,泛指一切馈赠之物。一直到现在,每逢年节,人们还有带上礼物探亲访友的习俗。礼物既然表示着心意,人们大多是不计较其价值的,因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
本来,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但,在送礼的目的改变了的时候,礼物的含义随之发生了异化。
比如,《梁书·杨公则传》记载:“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礼物变成了贿赂,变成买官的等价物,那价值也就不能不予计较。旧社会官场黑暗,贿赂之风盛行。老百姓就常常从受不受礼,吃不吃贿,以及受礼和吃贿的多少来判断官儿们是否清正廉洁。东晋有个陆纳,在出任吴兴太守前,向当朝权臣桓温辞行,送薄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竟使得“坐客愕然”,“并叹其率素”。他的侄儿背着他为谢安“陈盛馔,珍羞毕具”,竟使他勃然大怒,斥之为“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至于“不持一砚”的包公,“两袖清风朝天去”的于谦,更是久为人们传为美谈。象这样的“清”官在旧社会是凤毛麟角的。
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说:“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因为贿赂盛行,使得贪官污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造成了深刻的社会矛盾,结果危及封建政权本身。柳宗元把“贿赂行”看作是弊政的主要表现,是有见地的。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不能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无法找到改变这些现象的良策。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人民要求涤荡污泥浊水的愿望才能得到实现。而“礼物”的含义,也会随之恢复它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纯朴正常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