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南斯拉夫如何解决鸡肉和鸡蛋问题
在南斯拉夫现在每人每年平均可食用鸡肉近三十公斤,鸡蛋约二百个。鸡肉和鸡蛋的生产不仅可以较充分地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部分产品尚可出口。
南斯拉夫的养鸡业发展较快,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不久前,联合国的有关机构在贝尔格莱德举办了一次“国际养鸡训练班”。
南斯拉夫在解决鸡肉和鸡蛋问题时,主要是以社会所有制的养鸡场为基地和骨干,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农户养鸡。这种办法投资少,收效快,商品率高。
首先,社会所有制的养鸡场有了很大的发展。六十年代初,这些大型养鸡场一年只能生产6,000吨鸡肉和1,900万个鸡蛋,到1975年,养鸡场的鸡肉产量增加到80,000吨,鸡蛋产量增加了三十多倍。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注意了发展饲料加工业、养鸡业的机械设备和成套工艺的研究。从过去引进外国技术,逐步发展到现在能出口成套养鸡设备。南斯拉夫还很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农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养禽专业,培养了大批中专人材。这不仅满足了大型养鸡场的需要,而且为发展同个体农户的联营养鸡打下了基础。
所谓发展农户养鸡,并不是自然经济形态的零散饲养,而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的指导下具有相当规模的家庭饲养,商品率比较高。
在每一个社会所有制的养鸡场里,都有专门负责与个体户联营的劳动组织。农户饲养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饲养肉鸡的;另一种是专门饲养产蛋鸡的。这样,实际上就使农户的个体饲养实现了专业化。
记者访问过一些养鸡农户。例如,有一个名叫伊什特万的退休工人,今年71岁,他把一栋六、七十平方米的两层旧房改建为鸡舍,一次可养15,000 只肉鸡。这个农户一年内共饲养肉鸡75,000只,生产鸡肉110,000至120,000公斤。这个农户与养鸡场的合作是这样进行的:养鸡场以议定价格向农户提供孵出一天的雏鸡,并按每只鸡3.84公斤的标准向农户提供混合饲料,养鸡场必需保证饲料的质量,并按时送料上门。从饲养开始,经过52至54天,每只鸡的平均重量应达到1.65公斤。饲养期内鸡的死亡率不得超过5%。到了规定时间,养鸡场再按照议定价格收购肉鸡。
另一种合作方式是,农户饲养产蛋鸡,专门向联合企业提供鸡蛋。例如,一位名叫斯塔伊奇的老农,全家五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他用联合企业养鸡场的贷款修建了一个45米长、8米宽的简易鸡舍。鸡舍内采取三层笼养的办法,饲养产蛋鸡6,120只。联合企业向他提供产蛋鸡,按每只鸡一年45公斤的标准分月供应混合饲料,同时还提供饲养工艺、卫生防疫措施以及鸡蛋包装材料,并负责运输。农户提供鸡舍,支付水电费,提供饲养劳力。联合企业要求每只鸡每年能提供商品蛋240个,并由农户分级包装。整个产蛋期的死亡率不得超过6%。超过生产指标后,联合企业对每个商品蛋要多付一定数量的饲养费。这家农户所养的六千多只产蛋鸡,全年平均每只鸡产蛋270个,全年总产量可达150万个鸡蛋。
在发展大型饲养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户饲养,这是南斯拉夫在解决鸡肉和鸡蛋问题时正在采用的主要办法。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明显的:联合企业如果单靠建设大型的现代化饲养场,就会耗资巨大,收效缓慢,而如果同时把个体农户的财力和劳力组织起来,把小生产者纳入社会所有制联合企业的生产计划中来。这样,投资少,收效快,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 新华社记者


第7版()
专栏:

把捕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魏玉琴
南太平洋地区水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尤以金枪鱼为最著名。
可是,过去这里大多数国家的商店里,却堆放着五颜六色的外国鱼罐头。这些鱼罐头都是外国渔船队将从南太平洋捕捞的鱼,运回本国或就地加工制成,之后再卖给这些国家的。
南太平洋各国逐步意识到,这是由于该地区“缺少一个合作阵线”,才给“渔业大国提供了剥削的场所”。1976年9月,“南太平洋论坛”会议原则上决定,在各成员国领土周围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977年8月又对此正式通过决议,后来又相应地建立了“南太平洋渔业局”的专业机构,这样,“保护了南太平洋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海洋”。抵制了渔业大国的控制,给外来势力以有力的打击。
在实施200海里经济区以前,南太平洋地区75%的渔业资源被外国掠夺。苏联、美国等仅1977年就在新西兰水域捕鱼达25万吨左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周围水域,外国渔船每年捕捞3—6万吨,而本国渔船只捕捞2—4万吨。在实施200海里经济区后,有35,200公里海岸线的澳大利亚,就拥有了面积达750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它立即禁止外国渔船进入盛产对虾的卡奔塔利亚湾等,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渔业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金枪鱼。新西兰的经济区等于自己陆地面积的14倍,它宣布严禁在红鱼、特拉基希鱼的产卵区捕鱼,限制对库赫斯鱼的捕获量,拒绝苏联在新西兰建立捕鱼船队补给基地的要求,不给苏联运载更换渔船队员的飞机在新西兰机场的着陆权。现在,任何外国来南太平洋各国的200海里经济区捕鱼,也得事先征得所在国的同意,持有所在国的捕鱼许可证,遵守所在国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根据规定,各国有权决定准许哪些国家、捕捞哪种鱼类,以及鱼的大小和数量,违者将遭到扣船、罚款的惩罚。
为了发展渔业生产,西萨摩亚政府几年前还在农业部专门建立了渔业科,计划在15—20年内作到鱼类基本自给。瑙鲁购买渔船,建立远洋船队。所罗门群岛接受亚洲开发银行投资,建设造船厂、罐头厂,建立培养渔业人才的技术学校,大力出口,换取外汇。巴布亚新几内亚也建设罐头食品厂,向美国出口鲔鱼罐头,与美、日合作建立混合公司,向美、日市场销售虾等。
据估计,按零售价格计算,南太平洋地区每年捕鱼产值约达十亿美元,对于经济不甚发达的一些岛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图瓦卢实施200海里经济区后,与有关国家谈判租让权,每年可净得数十万美元的收入。据巴布亚新几内亚有关当局估计,如它的金枪鱼资源得到充分发展,每年可得1.3亿多美元的收入。据新西兰渔业局公布,去年,新西兰共出口了十万吨鱼,比前年增加69%,渔业出口总值创造了1.6亿多美元的最高纪录。今年的渔业出口量可望达到15万吨。
但是,维护捕鱼权、保护渔业资源也经常遇到斗争。苏联为了加紧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张和渗透,以“援助”和“发展渔业”为幌子,公开提出用帮助建设某个项目为交换条件,图谋飞机着陆权和在那里修建苏联的专属捕鱼基地。但是,独立了的人们懂得,“渔业基地是与海军基地联系着的,航空问题也不能同军事问题分割开”。因此,苏联的图谋未能得逞。特别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那里的不少国家冻结了同苏联的渔业谈判,禁止苏联船只进入自己的水域,停止苏联船只使用自己港口、机场设施等,使它在这里不断碰壁。南太平洋地区也是美国投资和掠夺渔业资源的重要场所。这个地区实行200海里经济区后,各国与美国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第7版()
专栏:突尼斯通讯

稳步发展的突尼斯经济
本报记者 柯月霖 张启常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人口十一万七千,是全国商业中心 新华社记者摄
在突尼斯采访,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这个幅员不大的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却比较快。从1956年独立到1978年的22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特别在最近的十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3%,人民的平均收入净增50%。1980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已达1,160美元,在非洲国家中名列前茅,是非洲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少数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然而,突尼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六十年代,由于强调发展重工业,全面实行国有化,在农业上又强制推行“合作化”,一度造成经济停滞,矛盾激化。突尼斯计划财政部计划局长爱资第纳在接见记者时承认,“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他接着强调,“我们发现了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
突尼斯政府从七十年代起对经济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实行有限制的“自由经济政策”,采取国营、私营和公私合营“三种生产部门共存的原则”。为此,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例如1972年的“出口工业特别条例”,1974年的“当地销售工业条例”,鼓励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在突尼斯投资建厂,并给予特别优惠的条件。如免交工厂设备、原料的进口税和产品出口税等。
在农业上纠正了强迫农民参加合作社的作法,在体制上实行国营、集体和私人三种方式并举。政府还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机器和化肥的生产,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稳定下来。爱资第纳在总结了这段期间的教训后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表示,“我们有句成语‘过急反而跑不快’。一开始,不能要求太快,重要的是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不存在,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整顿之后,突尼斯的工农业生产重新活跃起来,市场也呈现出繁荣景象。目前,突尼斯拥有采矿、食品、纺织、化学、钢铁、电器、水泥等一千多个工矿企业。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6年的63.32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20万吨。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超过33亿第纳尔。机械、电器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外贸的结构。1956年,农产品和原料占出口的80%,目前,工业品和经过加工后的食品制成品占销售国外商品的40%。特别是电器产品的出口,1979年为国家挣得了1,000万第纳尔的外汇。过去纯粹以原料形式出口的矿物,如磷酸盐、氟等,现在逐渐以制成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为国家挣得更多的外汇。目睹这些变化,西方报刊也不得不承认,“突尼斯只出口原料和未加工的农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
积极培养各种人材,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突尼斯的人材培养是有计划的,它与工厂的建设并行,一俟工厂建成,人材也培养出来。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用于教育事业,现在,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学校学习。全国共有五所培养工程师的高等院校。在职的工程师达2,000名。以装备部为例,从部长至司长、驻工地代表都是工程师,不仅懂技术,而且会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突尼斯政府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独立以来,突尼斯一贯重视对人的培养,把人作为生产的动力。他指出,有些国家建厂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但建成后,或因缺乏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材,或因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生产仍然上不去,造成严重损失。突尼斯的作法恰恰避免了重蹈这样的覆辙。
当然,突尼斯的经济目前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首先是石油因资源储量下降而减产。其次是大批青年的就业问题。第三是传统出口产品面临欧洲共同体日益增强的抵制。
对于这些问题,突尼斯政府正在未雨绸缪,筹划良策,加以解决。例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地解决就业问题,继续发展农业,增产粮食,紧缩进口,以弥补出口收入的减少。


第7版()
专栏:

保加利亚的旅游业
李丁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东临黑海,北有多瑙河,气候温和。特别是黑海沿岸那有名的细软宽阔的沙滩,夏季阳光充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另外,它的山区风景秀丽,无论冬夏都是开展旅游事业的好地方。
保加利亚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旅游事业,六十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例如,1960年到保加利亚的外国游客仅二十多万人,1970年就达到250万人,自1978年以来每年都有500万人左右。主要供游览的地方有首都索非亚,古都大特尔诺沃,保留古老建筑艺术的普罗夫迪夫,历史名城普列文,海滨城市瓦尔纳和玫瑰谷等地。
为加速旅游事业的发展,保加利亚政府不断完善经营管理组织,特别是加强旅游事业的基本建设。国家旅游机构“巴尔干旅行社”现在已拥有旅馆近三百七十家,约七万七千个床位,还有六万五千多个篷房床位。旅游建设重点是黑海沿岸,三百多公里的海岸,已大部分开辟成了休养区。以瓦尔纳和布尔加斯为中心,建成了一系列“旅游综合体”,其中较大者如“阿尔贝纳”,有高级旅馆36个,餐厅20家,每幢建筑都别具一格,引人注目。“金沙滩”综合体,有现代化旅馆73个,餐厅、酒吧间近六十家,不少餐厅各具独特风味。“太阳岸”休养区,自1953年开始建设,现已建成高级旅馆一百一十多家,餐厅32个,三个宿营地。
在重点建设沿海旅游基地的同时,保加利亚还积极开发山区旅游点,利用山区的自然景色和气候条件,吸引人们前往观景,或者度夏,或者滑雪。象有名的山区旅游地“潘波洛沃”,首都索非亚附近的“维托沙”山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到这里游玩。
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者,保加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些便利游客的措施。如简化过境手续,外国货币可以自由带进保加利亚,进出境无需申报等。此外,根据近年来旅游者对古迹的追求,保加利亚大力发掘和修复古迹,并修建了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当然,增加体育运动和娱乐项目更是注意的中心。他们举办音乐会、歌舞会演等等来活跃生活。
保加利亚国家旅游委员会在索非亚设有旅游宣传和旅游广告中心,在国外设有商业和宣传代表处。他们除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工具外,还举行记者招待会、展览会及出版宣传品等方式来进行宣传,招徕游人。
现在,每年通过保加利亚的过境旅游者近二百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驾驶汽车过境的。因此保加利亚也很重视公路的建设和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手工业、家具业、食品工业、农业等部门的发展,加快了商品流转,提高了投资效果,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使旅游业成为保加利亚硬通货的一个重要来源。(附图片)
保加利亚黑海之滨的旅游城市——瓦尔纳


第7版()
专栏:

人满为患的墨西哥城
满庭
墨西哥城是美洲大陆历史悠久的城市。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征服墨西哥后,这里便成了新西班牙总督区的首府。到本世纪初,墨西哥城已经发展成拥有三十多万居民的中等城市了。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大量墨西哥人开始向首都聚集,墨西哥城的人口迅速增长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墨西哥的人口更趋向城市化。六十年代以来,墨西哥城的人口开始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膨胀。1960年,墨城的人口为480力。到1970年,达到八百万左右,而1989年,比较保守的数字是1,200万。有的统计材料表明,它已拥有1,500万市民,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跃居为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了。
目前,向墨西哥城移居的浪潮并没有衰减。几乎每天都有从其它州开来的汽车把一群群肩扛行李的人们带进这个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据统计,每天流入定居的人数平均达1,000人。现在大约400万人在城市的外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移民区,在这些移民区里,新搬来的人们用纸板、铁皮或塑料板搭起临时住的棚户。如果再考虑到墨西哥高达3.14%的人口出生率,那么到本世纪末,墨西哥城将有近三千万居民。
城市人口的无限制增长给墨西哥城造成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系列难以应对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就业难,墨城在工业、交通、商业、社会服务业和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因而对劳动力的要求有一定的增长。但在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新的发展却带来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其次是用水难。地处墨西哥高原南部的墨城,附近没有大河。用水主要靠地下水。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对水的需求量有增无已。目前的采水量效率比六十年代提高了一倍,但是按人口平均的供水量却下降了。三是处理垃圾难。墨城现在每天要排出6,000吨垃圾。全市唯一的处理固体垃圾的工厂每天只能加工500吨。大量的垃圾便倾泻在一条名叫埃尔米塔—伊察巴尔巴的大道旁。
墨西哥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布局不平衡,城乡差别悬殊。墨西哥城几乎垄断了全国工业、商业、文教和社会服务业。近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建设日益现代化,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却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许多中小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下纷纷破产,土地被兼并,形成相对过剩的农村人口,人们羡慕首都的繁华,希望在那里找到工作,这就自然地汇成一股不可阻止的移居洪流。
城市人口不合理的剧增,城市规模畸形扩大,是当前拉美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墨西哥城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关系到这些国家今后发展的前景,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7版()
专栏:

漫谈日本的商品广告
商品广告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里广告之多简直可说是泛滥成灾。
在日本,广告的存在是不分场合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印有广告;大街小巷上贴有广告。高级商店、豪华旅馆、酒吧间、小吃店,大公司、大银行、小商社、小企业,高级住宅区、贫民区,民间团体,都挂着和贴着各种商品广告,甚至警察局和公共厕所也不例外。各种交通工具,诸如飞机、客船、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市内电车、长途火车上,广告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的繁华市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各式广告,就连楼梯、台阶的侧面也刻画着广告,真可谓“抬头见,低头亦见”。
如果你走上阳台,向远处眺望,还可看到一些高层大楼屋顶的电子广告。这种广告大的有若干层楼房高,很远就可以醒目地看到。图案是由各种颜色的霓虹灯构成的。一块广告上潜伏着几种图案,在电子的控制下每隔数秒钟映出一幅图案,时明时暗,交替出现,不分昼夜,终年不息。
还会有一种由人工传递的广告。每天早晨,邮递员都把若干份广告夹在报纸中,发送给订户。在车站附近、百货公司出入口,每天都有一些年青人手持广告,走来走去,向过往的行人分发。他们大都是在大学里就读的学生,被广告公司或商社企业雇来临时分发广告的。
在种类繁多,无孔不入的广告世界中,堪称魁首的要算电视广告了。只要是在播放时间之内,一打开电视,各种商品广告便纷至沓来,无休无止。荧光屏上飞快地变换着各种毫不相关的镜头,使人目不暇接。为了达到吸引观众,加深他们对商品的印象,在这些电视广告中,既有趣味低级、惊险恐惧的镜头,别出心裁、怪诞离奇之笔,也不乏内容健康、构思巧妙之作。在日本五十多个电视台中、除了两个国营电视台(即NHK电视台和NHK教育电视台)外,其余所有民间电视台都以播放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无论播放什么节目,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停下来播放一组广告,每天播放数次,并且连续播放几十天,甚至更长。
生活在日本的人,就是这样终日置身于各种商品广告的包围之中。在这个国家里,由于生产自由化,社会总体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商品大量过剩。一个企业只有不惜代价、千方百计地宣传、推销自己的商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才能存在下去。广告成了商品竞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并随着这种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益泛滥起来。
姜英选


第7版()
专栏: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人口十一万七千,是全国商业中心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