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业科学技术大有可为
方毅同志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如下:同志们:
首先,我高兴地向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获得者,鲁棉一号新棉种一等发明奖获得者,致以热烈的祝贺!你们以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为我国粮食和棉花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国家和人民给予你们崇高的荣誉和应得的奖励,这是值得纪念的大喜日子。希望同志们保持光荣,再接再厉,为发展农业,振兴中华,创造出更多更优异的成绩。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
我国为什么能够领先呢?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有原因的。籼型杂交水稻是现代科学技术同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相结合的成果。我国是农业古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之一,对人类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无论是育种复壮,精耕细作,还是保养地力,防治病虫害,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宝贵的传统的生产经验,一旦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党一贯提倡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生产实际,和农民群众相结合,已经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杂交水稻的迅速育成和推广,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它的三系配套、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都是吸收了群众经验加以总结而取得成功的。例如,杂交水稻是用不育系同矮秆良种杂交而成,它的后代不仅具有杂种优势,而且仍然保持矮秆和抗倒伏的优良特性。在育秧技术中,吸收了常规水稻的培育壮秧经验,发展到杂交水稻培育分蘖秧,大大减少了用种量。在制种技术中,总结运用了群众的“旱控水促”的经验,解决了花期不遇问题,等等。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同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相结合,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很好,党的正确的农业政策已经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威力。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这样强烈要求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这就给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光荣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胜利前进。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胜利。1964年,袁隆平同志首先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等同志历尽艰辛,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以后,同兄弟省市的十几个单位开展协作。他们不计个人名利,把来之不易的成果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向协作单位传授技术,提供材料。大家通力协作,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在1973年各地就先后育成一批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为杂交水稻用于生产创造了条件。1974年开始试种,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980年已达到八千多万亩。这个研究项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组织下,参加协作的单位有一百多个,遍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工作的科技人员数以千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才赢得了科研工作的高速度,赢得了推广成果的高速度,赢得了农业科技工作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高速度。这项重大发明的成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了农业科技人员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品德,显示了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要大力发扬为发展科学,提高生产,增强国力而互相协作的优良作风。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八亿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对于促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善人民的生活,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今天大会奖励的两项重大发明——杂交水稻和鲁棉一号,经过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76年到1980年五年间,杂交水稻累计播种面积达二亿五千多万亩,增产粮食二百六十多亿斤,平均每亩一般比其他良种增产一百斤以上。去年全国种植鲁棉一号一千多万亩,增产皮棉近一百万担。这有力地表明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重大作用。杂交水稻和鲁棉一号所以能够较快地研究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同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些同志及时发现苗头,切实加以组织领导,积极给以精神的鼓励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在这里,我愿向这些同志们表示感谢。我还希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把科学技术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进一步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有效地组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教育工作,大力培训农业科技人才,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使我国农业能有持续的高速度的发展。
同志们!今天的大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授予特等发明奖的大会。我国第一项特等发明奖,授予农业方面的发明,这说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有雄厚的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大有可为。中国人民是勤劳的、聪明的,历史上我国人民曾对科学技术发展作过重大贡献。现代我们虽然落后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满怀信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的中兴大业中,科学技术必将兴旺发达,长足前进。我预祝,在这次授奖大会以后,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同群众、干部结合在一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祝同志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为育成和推广杂交水稻作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工作者
原江西萍乡市农业局技术员、现任江西省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组长颜龙安(中),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1972年,他首先把我国矮秆水稻珍汕97等转育成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
新华社记者 王绍业摄
原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现任湖南农科院研究员袁隆平,在我国首先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从1970年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开始,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做出突出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湖南黔阳农校教师李必湖,原是袁隆平同志的助手。1970年冬,他首先发现了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为我国育成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广西农学院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组组长张先程(右),较早地测配得到优势较强的恢复系品种——国际稻IR—24,对完成“三系”配套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摄


第3版()
专栏: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州部队政委
向仲华同志追悼会在广州举行
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中央军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
新华社广州6月6日电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政治委员向仲华,因患慢性重症肝炎于1981年5月21日逝世,终年70岁。
向仲华同志是湖南省溆浦县人,1927年初参加我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参加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政治部秘书长、团政治处主任、《红色中华报》社长、《新中华报》社长、新华社社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日战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努力作战,身先士卒,积极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办好党报,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宣传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策略思想,为鼓舞广大军民英勇杀敌,做出了优异成绩。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副政委、纵队政委、军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组织指挥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对装甲兵部队、院校和机关建设、对发展军事科学研究事业、对加强总参机关和部队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在担任广州部队政委职务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奋斗到最后一息。
为沉痛悼念向仲华同志,广州部队6月5日在广州举行追悼大会。许世友、王平、任仲夷、迟浩田、颜金生等领导同志以及部队指战员代表一千五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等单位以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彭真、胡耀邦、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许世友、余秋里、张廷发、耿飚、彭冲、陈慕华、万里、王任重、谷牧、宋任穷、杨得志、黄克诚、谭震林、廖承志、肖劲光、习仲勋、粟裕、杨尚昆、姬鹏飞、黄华等送了花圈。
向仲华同志的骨灰将运送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宋庆龄名誉主席的最后题词
宋庆龄名誉主席生前挚友、邹韬奋夫人沈粹缜说,韬奋纪念馆在着手编选《韬奋手迹》一书,要求我恳请庆龄同志为书面题签。今年春节我由上海去北京,将此事向庆龄同志当面提出,她高兴地答应了。但说现在她的手有些抖,等好些后再写。我看她的手总在发抖,便不忍心催她。2月下旬我由京返沪前,在给她的信封上注了一句话:“请夫人健康时再写”。以后,她的病时好时坏,就没有再向她提题签的事。
沈粹缜深情地说:“令人难以忘情的是她一直记着这件事。在她病危的前夕,5月12日清晨5时,夫人叫身边的同志,说她要做事,让人扶着她,艰难地走到写字台旁坐下,然后自己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韬奋手迹’四个大字,签了名,注了时间,而且写了两张供选用。写完后请身边工作人员扶她上床躺下,说:‘我现在放心了。’” (据新华社)(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各地重视处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
五届政协三次会议提案绝大部分已交付有关部门办理
据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886件提案,已有860件交付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到5月底止,已有47.2%办理完毕。
这些提案中,有的是为实现经济调整、政治安定重大方针献计献策,也有某些是兴利除弊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多数提案都有情况,有分析,有办法,有措施,反映出委员们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认真的态度。
各有关部门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很重视。翁文波委员提出的关于《建议山东、河南省研究1981至1983年发生广泛干旱的可能性案》,中央气象局和山东、河南两省人民政府都很重视,专门成立了由这三个单位气象科技人员组成的“协作小组”。他们已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初步意见和今后的工作计划方案。


第3版()
专栏:

由九名世界第一流花样滑冰运动员组成
世界著名花样滑冰选手团在京表演
本报讯 由世界第一流花样滑冰运动员组成的“世界著名花样滑冰选手团”,6月5日和6日晚在首都体育馆作精采表演。他们娴熟高超的技巧,丰富多采的舞姿,把体育和艺术融为一体,受到全场一万八千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也参加了表演。
这个选手团中有九名男女运动员,他们是:美国选手乔·乔·斯塔巴克,英国选手约翰·卡利,加拿大选手陶乐·克兰斯顿,瑞士选手丹尼斯·比尔曼,匈牙利选手克里斯汀娜·里高齐和安德拉斯·萨利,加拿大选手桑德拉·贝兹克和瓦尔·贝兹克,美国选手多罗西·哈米尔,都是近年在世界比赛或奥运会中曾经获得冠军的选手。他们表演的精湛艺术,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第3版()
专栏:实干家

为金牌争光的人
——记沙市市机床一厂工程师陈志松
湖北省沙市市机床一厂生产的E30 40×16摇臂钻床,1980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产品远销美、英、日、意、加等十多个国家。一个只有六百多人的小厂,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应归功于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而工程师兼副厂长陈志松在夺金牌的历程中,花费的心血更多。他用劳动和智慧,为这枚金质奖章增添了光辉。
陈志松196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在十年浩劫中,他同其他科技人员一样,受到不少冲击。1970年,他从五·七干校分配到机床一厂,正值该厂试制摇臂钻床。他看到书记、厂长一面受着冲击,一面同工人一道搞试制,特别是工人出身的厂长、工程师、省劳动模范王双林,戴着“炮打中央文革”的黑帽子,还把全部精力用在机床试制上,使他深受感动。他决心不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教育,为发展我国的机床工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他同大家一起日夜在车间滚着干,吃在车间,睡在车间。机床试制最紧张时刻,他爱人生小孩住了医院,家里丢下个三岁儿子,没有老人照顾。老陈是负责搞设计的,现场离不开他。他说服了爱人,把儿子安排在爱人产床的一边。深夜十二点,他抽空跑去给孩子把把尿。直到现在,他爱人还常说:“谁见过这样当爸爸的”!
去年四月,陈志松参加中国机床考察小组,赴英、法、巴基斯坦三国考察技术。他想,国家花很多钱让出国考察,应该珍惜这次机会,多了解些国外用户的需要,多学一些有用的东西,以便进一步改进机床质量。英国有一家经售我国机床的公司,外商对我国机床质量评价甚高,但嫌配套的电气设备不太理想,出售时换上国外出产的电气设备。陈志松虽不熟悉电气,但要求外商给一套带回国研究。外商出于友好,赠给了他一套。这套电气装置重20公斤,加上他收集的机床资料20公斤,整整40公斤。为了节约托运费,他将这40公斤电气和资料,做为小件应用物品手提回来。
飞越三万公里,陈志松将电气设备和一套完整的资料带回工厂,经借鉴、研究、设计改进了钻床上的电气装置,提高了工艺水平,为荣获国家金质奖章的E30 40×16摇臂钻床产品增添了新的光辉。
本报通讯员 邱声鸣 本报记者 高粮(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