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座不需要国家投资的“工厂”
——记哈尔滨市“沙发街”
编者按:亲爱的读者,您听说过我们国家有不需要国家投资、不建设厂房、不设立任何领导机构而又秩序井然的工厂吗?假如没有听说过,那么,不妨读一读这篇报道。这种事——不要国家投资的事,有的是,只要我们的同志高抬贵手,赞助、提倡就行了。当然,有的事也要加以扶持,但所费不多,问题是领导同志要到群众中去调查,去与群众商量。
对哈尔滨市的这一经验,建议各地从实际出发加以研究和推广。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侧,有一条狭窄的小街。这条街由于待业青年从事沙发生产而闻名哈尔滨市,人们都称它为“沙发街”。街道两旁普通的庭院式平房居住着44户居民,有待业青年48人。一年半前,这里是当地公安派出所警察注意的“重点”。有些青年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甚至发展到寻衅闹事,结伙斗殴。居住在这条街38号的退休女工王桂芝,耳闻目睹这种情景,十分担心刚刚走出校门在家待业的儿子走下坡路。一天,她和丈夫、老工人于兴隆一起,把儿子于登发叫到跟前说:“现在政府提倡开两扇门安排就业,个人自谋职业是政策允许的。我们打算让你学点木工手艺,先做做沙发,你看好吗?”儿子答应了。于是,父亲领着儿子求师学艺,于登发很快掌握了做沙发的技术。一个月后,第一对沙发做成了,于登发拿到市场上,不到半天,就以120元的价格卖出去了。这对沙发原料成本为60元,扣除上交市场管理费三元,实际得到了57元的劳动报酬。
于登发做沙发挣钱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待业青年纷纷登门求教,一个个紧张地忙碌起来。有的购置工具,有的准备材料,有的拜师学艺,没到两个月,这条街上嘈杂的叫骂声再也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各家各户传出来的锯木声和敲钉子的叮当声。44户居民,家家做起了沙发。
一个没有厂房、不需要国家投资、不设任何领导机构而秩序井然的“工厂”就这样出现了。
“工厂”有自己的门市部。这就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了搞活经济,去年新建的一个大型家具贸易市场。“沙发街”的人们每天运到这里出售的沙发,适销对路,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沙发街”现在每月可做四百八十多对沙发,每月销售额四万元以上,扣除成本,每个待业青年每月的平均收入在150元以上。
薄利多销,这是“沙发街”的经营之道。一年多来,他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从电影、画报、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沙发的新颖式样。同时,注意不断提高沙发的工艺水平。现在,他们已经能生产各式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色彩协调的简易沙发、全包单人沙发、双人沙发以及两用沙发。沙发的售价均低于国营家具商店的牌价,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待业青年有了职业,又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于登发做沙发不到一年半,随着收入的增加,先后购置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一辆轻便摩托车以及录音机、手表等。和于登发一起从事做沙发的待业青年于立河,过去全家十口人仅靠父亲一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困难很多。自于立河兄妹三人一起从事做沙发后,家庭收入直线上升,生活大大改善,还新买了两辆自行车、三块手表、一台电视机、一台缝纫机和一辆手推车。于立河的父亲兴奋地对记者说:“政府的现行政策真好,我做梦也没想到家庭生活会变化得这么快。”
据统计,现在“沙发街”户户有存款,八户买了电视机,三户买了轻便摩托车,有的还买了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待业青年人人带上了手表。记者看到有许多家的院子里堆放着建筑材料,人们正在准备修建新屋,改善居住条件。
“沙发街”的人当然也有难处。这就是做沙发的主要原料——木材不足。但黑龙江毕竟是木材之乡,一年多来,人们托亲靠友,也设法购买了不少木材,勉强维持了生产。最近,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同志到这里进行调查,青年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杨易辰同志已与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今后供应一部分边角木材给这座“工厂”,以利于推动安置待业青年工作和满足市场需要,使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更好地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本报记者 陈坚发


第3版()
专栏:

沈阳南九副食品商店与所属第十门市部签订合同
把商店门市部包给职工经营效果良好
本报讯 沈阳市和平区南九副食品商店对所属第十门市部,实行经营“包干”的办法,职工积极性高,两个月即转亏为盈。
这个门市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只有四名职工和一间25平方米的营业室。过去,由于吃“大锅饭”,几乎年年月月亏损。去年11、12月份商店试行把门市部包给职工经营,与门市部职工签订合同,规定资金、进货由商店统一安排,保证计划商品的分配,并允许门市部到批发部门直接进货;丢款差货和财产损失由承包人赔偿,违反物价政策要罚款,经营发生亏损取消奖金。在收入分配上,规定门市部按合同每月交纳工商税和应摊费用,所得利润每月按定额上交商店,剩余部分作为职工分成工资,分配给职工。
实行“包干”办法以后,尽管时间不长,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从总的方面看,它体现了经济责任、经济利益和经济效果三者的统一,是成功的。
首先,扭亏增盈效果显著。实行“包干”以前,这个门市部每月销售额不到5,000元。去年实行“包干”后的11、12两个月,计划销售11,000元,实际完成13,883元,实现毛利额1,993元,扭转了长年亏损的局面,除去应摊费用、交纳税金,共获净利润639元,按规定上交商店300元。去掉打更守夜职工两个月工资72元,职工两个月共得分成工资267元。
其次,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过去职工吃“大锅饭”,对企业的销售计划和经营成果不关心,多进货怕挨累,经营的商品不到一百种,连咸菜、大酱有时也不去供应,群众意见很大。实行“包干”以后,经济责任清楚,要求具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因此人人关心计划和经营成果,自采自运,主动组织货源,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新增加四十多个品种。过去从不经营的水产、肉制品也经营了,并延长了营业时间。人少,他们就合理分工,一人坚持门市售货,其余两人每人推一台售货车,早出晚归,走街串巷。春节前他们进了一万多斤小杂鱼,为了把鱼卖好,三个营业员连续五天吃住在商店。
第三,经营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到了账货相符。过去管理混乱,账货不符,丢款差货经常发生。“包干”以后,营业员每人都有一本小帐,做到日结日清,杜绝了丢款差货事故的发生。二是做到了勤进快销。过去进、销、存脱节,造成商品积压,损失无人过问,现在经常清仓查库,及时处理积压商品。如干粉皮长期积压,他们就借车赶大集,一次收入五百多元。三是经营费用下降,劳动效率提高。1980年11、12两个月与1979年同期比,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销货额净增3,800元,费用却减少840元,劳动效率提高一倍多。
(《辽宁日报》供稿)(附图片)
由上海、北京联合举办的儿童玩具展销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受到了广大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图为展销处一角。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3版()
专栏:

严格管理 计划采伐 综合利用
开化县树范大队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
本报讯 浙江省开化县中村公社树范大队,正确发挥山林优势,森林面积逐年扩大,林木蓄积量不断增长。
树范大队平均每人仅有八分耕地。据1973年调查,全大队森林面积1.26万亩,林木蓄积量5.63万立方米。从1971年至1979年消耗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但截至目前,这个大队现有森林面积已扩大到1.34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到5.83万立方米,做到了越采越多;集体经济收入逐年上升,1978年为20.2万元,1980年达到26.5万元。
这个大队的森林资源为什么能够做到越采越多,青山常在?他们主要抓住了严格管理、计划采伐、综合利用等几个环节。
一、严格控制木材采伐计划,防止过量采伐。自1973年以来,坚持四不砍:超过林木生长量不砍,林木未成材不砍,不是国家计划不砍,未经公社批准不砍。无论谁违犯了护林制度,都要按章处理。
二、节约自用木材,提倡烧茅柴、枝丫。长期以来,大队对社员自用材实行“集体采伐,定量供应,按质论价,现款购买”的制度。自用木材一律集体采伐,在集材点检尺出售,不准私人上山砍伐。大队还规定社员只准烧茅柴,不准烧小材;只准砍不能成材的杂木,不准砍杉、松、樟、油茶等16种树。
三、实行定山采伐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这个大队自1979年就组织专业队,实行定山采伐,统一出售林产品。他们把采伐下来的长材、好材首先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同时充分利用次材小料,加工成板材、包装箱等半成品、成品出售。去年这个大队采伐的木材和前年一样多,上交国家的木材也未减少,但全年木材收入却比前年增加一倍多。
四、把造林和封山育林紧密地结合起来。树范大队注意大抓植树造林,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同时注意封山育林。自1973年以来,已营造了杉木林733亩,松林100多亩,油茶140亩;此外,还封山育林七片300余亩,共绿化荒山1,270亩。


第3版()
专栏:

精心设计 不断创新
天津市童装厂积极增产儿童服装
本报讯 记者窦合义报道:天津市童装厂精心设计,努力增产儿童服装,把孩子们打扮得更漂亮。最近,一批新式童装陆续投放市场。
天津市童装厂是生产童装的专业厂。他们生产的“雄鸡”牌童装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今年初,这个厂就为孩子们能在“六一”节穿上称心如意的服装,积极做了准备。他们及时购进各种合适的面料,精心设计,精心缝制各种童装。除去年设计的一百多个品种花色外,今年又设计生产新式童装三十多种。这些童装,在设计上有所创新,在缝制中精益求精。
为了给儿童们提供更多的服装,天津市童装厂克服生产地点分散、厂房不足的困难,挖掘内部潜力,增加生产。他们加强了企业管理,健全了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并采取每月上半月抓缝制,下半月抓后序的办法,合理安排调整劳动组织,逐步实现均衡生产。今年,尽管出口任务很重,但头四个月为国内市场提供的童装,仍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


第3版()
专栏:来信

希望重视童装的生产
都说成人买衣难,我说少年儿童买衣也难。少年儿童很多,一些地方童装却很少。按全国童装产量匡算,平均三个儿童一年还不到一件成衣,加上品种、规格、花色不适应等因素,少年儿童买衣难的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些童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呢?据了解,首先是有关方面给成衣生产安排的面料太少,许多中小城市的服装厂,生产任务不足。二是,许多省市仍然沿用过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的办法,面料由商业掌握,工业部门没有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安排生产的主动权。三是,工业和商业利润分配不合理,致使很大一部分生产童装的企业亏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当前,城乡人民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家务劳动逐渐社会化,而且还希望给孩子们穿得更好些。多给孩子们买成衣穿,成了城乡人民的共同愿望。希望有关方面,一定要大力发展服装生产、满足市场需要,尽快对现行的服装面料的分配比例和供应办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真正把少年儿童服装的生产摆在适当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市场预测,实行专厂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市场供应。要尽量减少周转环节,实行厂店挂钩,在工商都有利可得的情况下,降低销售价格,逐步做到薄利多销,物美价廉。 宫景隆


第3版()
专栏:采访札记

从公园喝茶难说到工业品下乡
一个星期日,记者游北海公园。园内风景虽好,但喝水、吃饭都很难,饥渴难忍,只得匆匆离去。回来,我跑到商业部门提了一条建议,希望他们改进公园里的饮食业。答复是:公园内的饮食服务业由园林部门管,商业部门不能进园服务。我访问园林部门,得到的答复是,限于编制,难于扩大商业服务。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对某些大事情却是个很恰当的说明。工业品下乡难的问题就是这样。
这两年农村购买力大幅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社会购买力增加二百多亿元,60%在农村。农民拿着钱要买工业品,而工业品下乡却遇到重重困难。目前农村供应不足的除长期紧缺的建房材料、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座钟这几种商品以外,市场上并不紧俏的商品如中长纤维及腈纶衣裤、毛线等,农村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辽宁、江苏、安徽等省有的地区连白布、青布、大小花哔叽、灯芯绒、大花床单也缺货。很明显,这就不仅仅是工业品少的问题,而是工业品下不了乡的问题。
今年第一季度轻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自行车增长23%,缝纫机增长21.3%,手表增长23.4%。一季度商业系统收购的工业品比去年同期增加;商业库存也是增加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增长的幅度都比较大。奇怪的是同一个时期内,商业系统调给农村供销社的工业品却比去年同期减少3.7亿元,自行车、缝纫机都减少了。
我国的商业体制是,国营商业部门经营县城以上的商业网点,供销社系统经营广大农村商业网点。农村供销社出售的日用工业品,是从商业部门的三级批发站进的货。三级批发站也兼营零售业务。因此,商业部门一般不愿把好货俏货给供销社。商业部门想自己下乡设店或摆摊售货,供销社则不同意。供销社要想成立自己的工业品批发机构,商业部门也不同意。虽然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早已规定,但由于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不一致,看法也不一致,工业品下乡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记者曾就工业品下乡问题多次访问商业部门和供销社,他们各执一词,各说自己的道理,也各自摆了一大堆困难。听了也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但是,听听农民群众的呼声,看看工业品下不了乡的严重情况,觉得更值得同情的既不是商业部门,也不是供销社,而是广大农民。
怎么办呢?有人建议采取联合的办法。工业部门在调整中可以联合,商业部门为什么不可以联合?特别是在目前体制不能大变动的情况下,联合既可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又能照顾各部门的利益。
联合的形式可以多样,国营商业之间可以联合,部门之间可以联合,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也可以联合。解决公园喝水难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公园出房子,商业部门出人出货,双方联合起来采取利润分成的办法呢?
新华社记者 邱原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树”与“数”
李垚
每到春天,许多地方就要忙着种树。在一些荒坡、废地上,出现一片片嫩绿的小树,看了着实让人高兴。
种树,历来有两种做法,两样效果。
有的人真正心中有“树”,他们既重视栽,又重视管。树栽下之后,就勤于浇水,除虫,防止糟踏,做到栽一棵,活一棵,长成一棵。
有的人,心中只有一个年年植树的“数”,今年又栽了几千株、几万株,写进统计报表,往上级一送,就一切完事,再无下文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仅一山一水或一地之隔,那边绿柳成荫,白杨蔽天,松青柏翠,桃李满园;这边是秃岭荒山,茅草沙滩,树木稀疏,恶水泛滥。一样的山,一样的滩,两个主人,两个模样。
在“四害”横行的年月,什么事情都搞大哄大嗡,不求实效。加之林业政策得不到落实,真正植树的人不受重视和鼓励,统计报表上“数”多的倒吃香,可获得种种荣誉。有些地方,当年造林的时候,真是轰轰烈烈,场面壮观,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如果把每年统计报表上的造林“数”加起来,宜林面积早已被森林覆盖了,可是实际上,许多地方却至今没有多少树,荒山依旧是荒山。
这两年,随着林业政策的逐步落实,造林的情况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但是,我们仍然应当认真记取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栽树没有树”的教训,切实检查一下今年的造林工作,是不是还有那种心中只有“数”而不重视“树”的情况?尤其是那些绿化搞得不够好的地方,那里的有关领导干部应当问一下自己,岁月流逝,你那里的山川面貌有了多大改变?你为绿化祖国做出了多少贡献?
发展林业,绿化祖国,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有益当前、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我们不能把绿化工作没搞好只看成是一般工作上的失误,要认识到这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后代祸福的大事。一定要提倡扎扎实实的作风,切莫再搞那种浮而不实的东西。都应让统计报表上的造林“数”,成为绿树成荫、覆盖大地的“树”。


第3版()
专栏:农村信箱

农贸市场为什么要收管理费?编辑同志:
各地农村集市贸易开放以后,农副产品可以上市自由交易,使农村经济搞活了,群众都打心眼里高兴,感谢党制定的政策好。现在,有些农贸市场的管理部门,对出售农副产品的社员要收取一些管理费,很多人不理解,意见纷纷,他们说,开放农贸市场是党的政策,为什么还要收管理费呢?我对这个问题也弄不清楚,希望编辑同志解答。
山东省枣庄市彭楼大队 张 飞
这一问题,我们请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管理局予以解答。
——编 者
农贸市场上收的是市场管理费,又叫交易服务费。不是今天才有的,多年来都是这样收的。对收费的标准和用途,政府都有明文规定。
1964年,财政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市场管理的文件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市场上的购销活动,在组织成交、提供服务和辅导管理中,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市场管理费”。1966年4月26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转发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整顿农村集市交易所和统一市场管理的报告》中也规定:“按规定允许上市的某些重要商品,如大牲畜、猪羊、粮食、油料以及其他大宗成交商品,应当指定集中场所,分行就市,加强管理。按照服务收费,不服务不收费的原则,可以适当收取少量的服务费”。“大牲畜不得超过百分之一,其他商品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并规定一定的收费起点。”“收取的服务费,用于服务员和少数编外市场管理人员的报酬,添置必要的设备、修缮市场和政策宣传费用等开支”。
十年动乱期间,许多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有些地方虽没有“割”掉,也是萧条冷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市场管理费自然就停收了。现在,随着党的经济政策的落实,农副业生产发展了,城乡集市恢复起来,并且一天天繁荣兴旺,可是原有的集市设备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许多集市毫无设施,群众进行交易活动时受到风吹、日晒、雨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给群众提供较好的场所和方便,搞好市场建设,搞好各种服务设施,需要一大笔开支。目前国家财力困难,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各地又恢复收取市场管理费。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的1980年4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汇报提纲》又重申过去的收费标准和“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现在有不少集市已经修建起防雨防晒棚、售货台、鸡鸭笼、肉案、肉架,准备了公平秤、饮水桶、针线、药品等,不少城市还为进城的农民设有物资寄存处和农民旅店,深受农民的欢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还需要建造一些永久性的室内市场,以便春夏秋冬都能成交。因此对所有进入集市成交的商品,收取少量的管理费是必要的,合理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当然,有的地方不按规定收取,费率过高,起点过低;有的单位、部门乱插手收“市场管理费”、“卫生费”、“地皮费”等等,是不对的,应该纠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