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七一颂歌

“是党让我这样做的”
李梦君
小伟随着她敬爱的邱大妈离开医院,回到了自己小小的家。一路上,她心里老嘀咕:生病住了两个多月医院,家里不知脏成啥样儿了!可是一进家门,她愣住了:门窗上的玻璃擦得锃亮,破旧的窗户新糊了纸,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桌上铺了新台布。啊,花瓶里还插着娇艳鲜嫩的芍药花……清风吹得花枝摇来摆去,小伟激动的心也象花儿一样颤抖着。她明白,这些都是邱大妈和居委会的大妈们给操办的。邱大妈呀邱大妈,您在我这个孤儿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几年前,小伟的妈妈和爸爸相继病故了。那时候,她只有十三岁。小姑娘用迷茫的眼睛环顾着失去了亲人的空荡荡的家,真不知道往后怎样过日子。她只会哭,哭……
党的温暖的手擦去了她脸上的泪痕。共产党员邱兰馨来到她身边:“孩子,别哭了!父母不在了,可现在是新社会,有党呢!街道上的大妈都是你的亲人呀!”热情的话儿温暖着小伟的心。小伟不哭了,邱兰馨却忙开了。七十岁的老太太了,成天和居委会的同志们一起东奔西走,为孩子申请生活补助金,帮孩子找地方搭伙,还请了位大妈晚上跟孩子做伴。
养活孩子容易,教育好孩子难。怎样才能使这棵树苗不歪不扭,长成挺直有用之材呢?邱兰馨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她是又当老师、又当爹妈啊!一次又一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一次又一次和小伟的老师联系,邱兰馨明白了小伟的学习成绩为什么比较差。这个独生女儿,从小娇养惯了,任性贪玩。抓到一本爱看的小说,功课就扔到一边不做了;听到邻居家开了电视,自己家的板凳就坐不住了。孩子,你懂得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吗?你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怎样刻苦学习的吗?邱兰馨一遍又一遍地给小伟讲这些道理,并且老实不客气地作了硬性规定:功课不做好不能看课外书;平时不许到邻居家串门看电视。严格的要求,亲切的关怀,象春风吹进了小伟的心扉。小伟的学习成绩逐渐有了明显的进步。
女孩子谁不爱美呢?看到好些同学穿上了的确良衣服,小伟很羡慕。她向邱大妈说,她也想做一件这样的衬衣。邱大妈细声细语地说:“学生们都穿上了的确良,说明这几年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好事情。不过咱们可不能把眼睛盯在人家穿什么上,要跟人家比思想,比学习,这才能越比越进步。”邱兰馨言传身教。她是1977年退休的。在这以前,她是安定医院护理部主任,工资比较高,退休后每月还拿一百多元。可是请看看她小屋的陈设是多么简单朴素:一张行军床,一张老式台子,一个柳条包和一个旧书架。多余的椅子都没有,更别说现在流行的漂亮而又舒适的沙发了。小伟还小,还不能理解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但是从亲身感受中,她知道邱大妈是好样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于是,她也就坦然地穿着下摆和袖子都接了一截的衣服去上学了……
我们来到小伟家里看望她。爱哭的小孤儿如今已经长成一个丰盈健美的大姑娘了。生活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她身上穿的小花褂是她自己亲手做的;胸前共青团徽在闪光。提起邱大妈,姑娘的话就象流水似的说不完。每逢星期六或星期天,邱大妈总带她去看电影或电视;邱大妈给她选择了好些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让她读;她住院期间,邱大妈每星期都去看她,给她带好多好吃的东西去;现在,邱大妈还不断给她买鸡蛋、水果,给她增加营养……
“噢,你不象小时候那样让邱大妈为你操心了?”我们故意逗她。小伟有点不好意思了:“那阵我还小,不懂事。现在我大了,邱大妈工作那么多,我哪能让她再为我多操心啊!”
是的,邱兰馨的工作确实够多的。她始终肩负着一个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重任。她在街道上也有许多病人。给这一带居民印象特深的,是她对那个脑炎后遗症患者的热情的帮助。那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女同志,全身瘫痪,神志不清,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病人的丈夫心情焦急地来向邱兰馨求援。难啊,医院大夫见了都摇头的病人,自己能为她尽什么力呢?可是,如果她好转了,这五口之家便是个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了这个人,这家也就不成个家了……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呢!邱兰馨决心试一试。她每天去给病人作穴位按摩。从手指捏到脚指,全身一百多个穴位,按摩一次要一个多小时。每次按摩完,她都是满头大汗!世间会有奇迹出现吗?这似乎就是一个奇迹:病人的情况好转了。配合着其他治疗,现在病人已经能看报写字,已经能下楼散步了!
是的,邱兰馨的工作确实够多的。说是退休了,可她何曾真正休息过?开始,她仍旧每天到医院“上班”。图书无人整理,她就当图书管理员;增加中医治疗后,她就帮着煎中药。参加北锣鼓巷街道工作以来,她搞过街道工厂的财会工作,搞过妇联工作、调解工作……哪里需要,她就到哪里去。现在她是街道党支部书记,又是红医站站长。每天清晨,在这一带,常会看到手拿消毒包的邱兰馨,迈着匆忙而稳健的步子,走进一个院门又一个院门——那是她早早去给一些病人打针,为的是让她们上班不迟到;夜晚,在这一带,又可以看到臂扎红袖章的邱兰馨和居委会其他工作人员一道,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子,走完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那是她们在巡逻。她还经常利用巡逻时间跟居委会的同志们谈心,做政治思想工作。白天她更不得闲。不是走门串户地去给病人打针、按摩,就是参加街道的学习或各种会议……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个已经七十三岁的老人,使她青春永驻、干劲十足的呢?我们去拜访邱兰馨的时候,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诚恳地回答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荣誉。把工作做好,是我的本份。”几句质朴的话语,使我们触摸到了这位共产党员火热的心。她所努力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党!怪不得小伟感谢她时,她说:“不要感谢我,你要感谢共产党。是党让我这样做的。”
离开北锣鼓巷时,我们特意去看了看新栽的小树。因为我们听说,今年春天街道搞绿化时,邱兰馨抢着去推树苗,结果累病了。如今,这些小树一排排整齐地站着,细细的枝干上已经长出片片新叶了。我们抚摸着那充满了生机的小树,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油然而生:邱兰馨同志,祝愿你生命之树长绿,永葆革命青春!


第8版()
专栏:

在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成都部队某部 杨星火
池边遐想在韶山的一间农舍旁,有一汪清亮的池塘,象明镜映照旧居,映出毛泽东少年时光。当年石三伢子,*曾在池中游翔,脚丫沾着黄泥水草,额上水珠儿晶亮。沿着弯弯的池边小路,似见深深的脚印一双,他从这里走向橘子洲头,从击水中流到横渡长江。领袖一生似大江流水,有壮阔波澜也有旋涡曲浪,让轻薄的礁石嘲笑江流吧,大江,仍是千古奔流的大江!
*石三,毛泽东的乳名
韶山问答我问青松、云杉,我问翠竹、香樟,为什么结队来到韶山?生长在毛泽东的故乡?青松扬眉,云杉挺胸,香樟吐气,翠竹闪亮,回声壮如松涛,韶山峰谷激荡。
“我们和毛泽东,风骨品格一样,我们才把根子,扎在他的故乡。他踏碎千年冰霜,为祖国觅来春色;咱冒着风雪严寒,让青绿常留世上。”凝望松杉竹樟,我扪心深深思想,终身加入这常青的行列,生根开花在毛泽东的故乡!
打草翁黎明,韶山从梦中醒来,翠竹欲滴,露珠晶莹,踩着湿润的林荫小径,池边走来一位老翁。每天清早起来打草,不论雨雪不分春冬,两箩青草倒进宾馆鱼塘,草儿虽轻情意浓重。老翁原是南下干部,赶大车支前来到洞庭,退休不回故乡落户韶山,乐为毛主席守望宅门。水清草嫩鱼儿肥美,池畔走来多少中外佳宾,只要人们向往毛泽东的故乡,老翁的心比蜜甜比酒醇。


第8版()
专栏:

先驱者之歌〔连载〕
(大型文献纪录片《先驱者之歌》解说词)
赵化
这是建党之初,任全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的邓中夏同志,在白色恐怖下,他投身到矿山、铁路、工厂,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唤起工人大众的觉醒。
苏兆征同志,是在英国轮船上做苦工的海员,在党诞生后的第五个月,他团结了香港六万中国海员进行了八个星期的大罢工,第一次迫使外国资本家接受了中国工人提出的条件。
苏兆征同志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经过他手里从各地转来的支援罢工的钱款,有时一天就达十万元以上,但他个人却操劳过度营养不足,而从不为自己留取分文。工人们称颂苏兆征同志是黑夜中的一盏灯。
1922年秋,刘少奇同志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
工人们高呼:“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少奇同志代表工人与敌人谈判。敌人威吓说:“要把代表正法!”少奇同志义正词严地驳斥敌人说:“这是一万多工人的正义要求,你们把我砍成肉泥也解决不了问题。”迫使资本家接受了工人的条件。
向警予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她主办妇女周报,宣传妇女解放的道路。她投身到女工中间领导工人大罢工。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奋起,抹去眼泪,挺起胸膛,出现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之中。
面对敌人的枪炮,中国工人用木棍把自己武装起来!
在这战斗的队伍里,有些人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的时候,他们就做了为党的事业而牺牲的准备。如果自己在战斗中倒了下去,也将会给祖国和人民增添希望和光明。
这是林祥谦烈士。在“二七”大罢工中,他面对敌人屠刀高声说,“罢工是为了全路工人生存,没有总工会的命令,我的头可断,工是不上的!”
有多少人象林祥谦烈士那样,英勇地倒下去了。
为了使可爱的中国能真正属于人民,工人阶级在战斗。
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觉醒了!纷纷组织起农会。
1922年6月,彭湃同志在这里组织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彭湃出身于广东海丰县年收入两万两白银的富豪之家。
他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海丰县教育局长。年轻的彭湃,具有个人作官、发财的一切条件,但是他不!他硬是脱下了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到农民中去,去实践共产党员的信仰。
1922年11月,他焚烧了自己的田契,向农民宣布说:“我的祖父彭名合的田不是彭名合的,更不是我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弟兄起三更睡半夜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一切过去被不劳而获的地主强占去了,使终年劳动的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这是不合理的制度”。
地主豪绅们对彭湃恨之入骨,污蔑彭湃“疯啦”!勾结军阀追捕他,烧毁了他的房屋。
而贫苦的农民却赞扬说:“彭湃才是真革命!”
在党的领导下,使封建地主阶级心惊胆颤的农民革命洪流迅速兴起。 ③


第8版()
专栏:

?尼红苹果
张永权
在西双版纳这个天然植物园里,水果是很多的,什么芒果、香蕉、芭蕉、菠萝、木瓜、桔、李、桃、杏……怎么也数不完,可是,想不到在这个称之为水果王国的地方,却没有苹果。
我是在西双版纳工作的外地人。虽然这儿亚热带水果特有的芬芳,令人解渴,但时间久了,还是想吃吃那又香又甜又脆的苹果。去年秋天,叫我想不到的是,一位?尼朋友突然给我捎来信说:?尼山上终于种出了自己的苹果,叫我到那儿去看看。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随即动身来到西双版纳?尼山。
公社党委书记领着我走进?尼山的苹果园。苹果多已成熟,沉甸甸地压在枝头上,伸手便可以摘下来。书记摘下两个,递给我:“来!解解渴。没关系,等会到管理处付钱。”我仔细地品尝着,味甜似内地的“国光”,质脆如本地的一种叫多依的野果。书记说:“这苹果确实是我?尼人的骄傲。这在我们西双版纳,有史以来也还是第一次种出苹果呢!”
我开玩笑说:“想不到你这个父母官,还办了这样一件好事。”他笑了笑:“我算什么?这是?尼群众自己育出的,我只不过是给他们找了几本资料罢了。”
原来培育出这片苹果林的,是从民族学院毕业回来的一位?尼族大学生。她叫“多依”。据她的阿妈说,?尼人过去的日子,就象那又苦又涩又酸的多依野果一样,给女儿取这样的名字,就是叫她不要忘了从前的苦日子。她在昆明上大学时,放假带回了几个稀奇的红苹果。她的阿爸阿妈吃了,甜得乐呵呵的。阿妈说:“多依,你不是读过大书吗?为啥我们这样肥沃的土质,不出苹果呢?”老人的话,象鼓槌敲在铓锣上,震动了姑娘的心。她从民族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公社当妇女主任。工作之余,她常来到山林,望着满山遍野的多依野果出神。她想:多依果和苹果很相似,但是,多依果太难吃了。要是把这遍山的多依变成苹果该有多好呀。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公社书记,立即得到了这位领导的支持。她组织了一个青年业余水果栽培科研小组。第一年,她们培育出一片国光苹果秧苗,以后又把这些果苗嫁接到了多依野果树上。不用说,这当中经过了失败,也摸出了一些在西双版纳培育苹果的经验。几年时间过去了,多依阿妈的愿望实现了。
“西双版纳的这第一茬苹果,你们叫它什么名字呢?”我问。
“多依他们说,这是?尼人培育出来的苹果,就叫?尼红苹果好了。”
多么朴实的名字呀!这名字,不禁引起我对?尼人的一种尊敬的心情。?尼人最能吃苦耐劳,也是最有专劲的民族,凡是他们认定要办的事,就会一个劲地朝前奔,真是九头牛也拉不转的。这?尼红苹果,不就是一个证明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