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东北非国家趋向和解与合作
丹林
一段时间以来,东北非地区出现了一种趋向和解与合作的气氛。
今年3月,苏丹和埃及恢复全面的外交关系;5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喀土穆,参加苏丹革命节十二周年的庆祝活动。两国友好关系的恢复,不仅是本地区的一件重大事件,也使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局面发生了变化。苏丹正为推动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重新接近而努力。
由于厄立特里亚问题、难民问题而关系一向不好的苏丹与埃塞俄比亚,去年也开始了和解的进程。门格斯图主席和尼迈里总统先后互访,两国签署了《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基本原则宣言》,决心结束长期的争端,妥善解决边界和难民问题,并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
乌干达和肯尼亚是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邻邦。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曾经结成东非共同体。但是,阿明在乌干达执政期间,三国分歧很大,东非共同体瓦解,相互关系紧张。去年12月,奥博特当选乌干达总统后,肯尼亚主动与之改善关系,乌干达积极响应。不久,奥博特总统访问了肯尼亚。重建起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
今年4月,奥博特总统还访问了苏丹,两国领导人就发展和加强睦邻关系及地区合作交换意见。目前,苏丹正积极协助乌干达实现国内和平与稳定。
吉布提自独立以来,始终对邻国间的冲突采取不介入的中立立场。近来,古莱德总统相继访问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和苏丹,与埃、索分别签署了《友好条约》,为发展睦邻关系、推动地区和解,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肯尼亚总统莫伊还访问了苏丹。埃及总统萨达特在访问苏丹时会见了门格斯图主席的私人代表;在此以前,埃及外交国务部长访问了埃塞俄比亚。埃及报纸认为这都是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步骤。
双边关系的改善促进了地区的多边活动,1月,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国首脑会晤,决心为结束互不信任状态、发展地区合作而努力。4月,苏丹、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三国联合协商部长委员会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次会议,强调在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发展国家关系,以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全;会议决定欢迎本地区其他国家参加。不久,吉布提成为该委员会的第四个成员国。最近,苏丹、乌干达与扎伊尔又就边界安全与难民问题举行了首脑会议。
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几年前在欧加登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调解埃、索间的敌对关系,缓和非洲之角的紧张局势以减少外来势力的干涉,一直是非洲统一组织和非洲国家十分关心的事。近年来,东北非国家相互关系的改善,更突出了推动埃、索和解的必要。以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为首的八国调解委员会和非洲统一组织主席、塞拉利昂总统史蒂文斯先后访问了有关国家,进行调解,虽未取得成效,但都表示要继续努力。在积极参加调解活动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中,苏丹总统尼迈里和吉布提总统古莱德显得特别活跃。他们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直接、间接地做了许多工作。古莱德建议埃、索直接对话,暂时搁置欧加登问题,实现停火和军队脱离接触,采取经济和社会措施改善居民处境。尼迈里倡议召开尼罗河流域九国首脑会议,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一些西方国家,由于非洲之角的稳定有利于它们的经济利益和油路安全,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推动和解的努力。据报道,今年2月,索马里的一位高级官员曾到达亚的斯亚贝巴。
到目前为止,埃、索两国均未公开拒绝调解,索马里总统甚至表示愿意无条件地同埃塞俄比亚领导人会晤,但双方对立状态未见缓和。看来,要达到在非统宪章基础上、在非统范围内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还得作一番艰苦的努力。
东北非地区控制红海通道,又邻近波斯湾油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在这里大力渗透,企图加以控制。然而,酷爱自由、独立的东北非人民不能容忍在独立后重新落入桎梏。
美国为了中东油田和油路的安全,也积极通过经援、军援,提供武器,签署《防御协定》等方式,发展与本地区国家的关系。东北非国家接近与和解的进程,反映了它们反对超级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愿望和趋势。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苏州庭园“明轩”在纽约
余志恒
中国古典苏州庭园——“明轩”的复制品,远涉重洋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落成。这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个生动的象征。现在,美国朋友不需要跨出国门,就能在纽约曼哈顿区,欣赏到中国苏州园林艺术——“花影移墙,峰峦当窗”之美。
这座精巧玲珑、曲廊通幽的庭园,6月11日晚举行了盛大的预展仪式,6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美国人早已渴望观赏这山明水秀的园中之园。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了。人们进入月亮门,门上篆体书写的“探幽”二字,把游人带到诗情画意的深邃境地。顺着东墙的回廊曲径漫步,再从曲廊的尽头往左拐,便是平直的茶壶廊,游人从茶壶廊的门槛穿过,便进入了“明轩”。“明轩”有三间大厅。正厅上端高高悬挂着明代大书法家、画家文征明题“明轩”二字的银杏木匾额。厅内侧,木格花窗,精巧古朴。三间大厅内悬着古老的中国宫灯,陈设着明朝的桌子、椅子、茶几、木柜、木箱和床等精致的家具。桌上分别陈放着六弦古琴、铜铸的烛台、景泰蓝花瓶和鱼缸。墙上挂有明朝著名诗人、画家董其昌的书法条幅、以及明末清初画家兰渶的“红友”名画。
这三间大厅主建筑和曲廊重叠的50根柱子,是用名贵稀有的楠木制成。这种木料,质地坚固,千年不坏。
建筑庭园的全部砖、瓦都是在苏州城外一座过去的御窑特制的。这种砖过去叫“金砖”,明十三陵中所用的就是这种砖,在有些砖上还可以见到印着这座御窑的标记。
“明轩”,是仿照苏州网师园里的园中园——“殿春簃”庭园建造的。园内的屋宇、曲廊、山石、花木、碧泉和小亭,占地面积只有400平方米,但布局得体,疏朗古雅,体现了明代建筑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
这座苏州花园建筑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第二层楼上。这个博物馆于1807年建立,收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五千多年来的艺术珍品达150万件之多,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提出把东方的中国花园搬到美国这个建议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董事阿斯托夫人。她曾随父母在中国度过童年。宁静的北京四合院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曾期望着有一天能把中国静雅的花园搬到美国,让更多的人分享它的静谧之美。
十年前,阿斯托夫人提出在纽约建筑一个中国花园的设想。这一设想很快被当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任托马斯·霍文接受。1977年底大都会博物馆派专家同中国有关方面和专家进行考察、协商。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系教授陈从周提出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为蓝本,建筑“明轩”。1978年12月中美双方签订合同。1979年5月阿斯托夫人亲访苏州,观赏了苏州城东园西部新建的“明轩”实样。她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中国工人创造了奇迹。”
阿斯托夫人看了实样后,决定6月开始做第二套“明轩”。预制好的全套构件,共193大箱,11月初从上海启航,12月初运到纽约。1980年1月2日开始动工兴建。阿斯托夫人很有风趣地说:“‘殿春簃’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在苏州,一个在纽约。”
到纽约来帮助修建“明轩”的苏州园林建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7名,其中有几个木工和瓦工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他们已经退休,这次特别被邀请来为这一独特的工程贡献他们的绝技。苏州庭园中的一柱、一椽、一瓦、一砖、一门、一窗,都是这批巧夺天工的中国工人精心琢制、打磨、装配的。
在建园整个过程中,阿斯托夫人对中国工人关怀备至,经常去看他们,问寒问暖,请他们吃中国饭,邀请他们到华盛顿参观美国首都的名胜古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领导人,惟恐他们远离祖国感到寂寞,专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采的周末活动。
尤其使中国工人不能忘怀的,是协助他们整理场地的六、七名美国建筑工人。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工作十分融洽,配合很好。他们互赠安全帽留作纪念。安全帽上有中美两国国旗,表示中美两国工人友好合作。有一位美国工人说:“与中国工人合作,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他们一整套古代的工艺真是引人入胜,令人感佩。”
经过四个半月的辛勤劳动,苏州庭园“明轩”终于建成。阿斯托夫人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使我十分感动,简直是奇迹。我衷心感谢他们为美国带来了这么好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菲力普·蒙蒂贝洛说:“在类似大都会这样大型的博物馆中,从一种文明骤然转到另一种文明,会使来访者为之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它在博物馆的历史上揭开了动人的新篇章。”
纽约许多报纸、杂志在“明轩”建筑过程中和建成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消息、专文、图片,热情介绍这座恬静幽雅的苏州庭园。华文报纸《北美日报》说,这“实在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纽约时报杂志》说:“‘明轩’宛如一轴画卷一样,把秀美多姿的中国花园展现在人们眼前。”美中友好协会纽约分会的朋友们说:“在纽约建造‘明轩’,不但促进了美中文化的交流,并且增加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


第7版()
专栏:

化学裁军谈判与苏美竞争
方华
历时12周的日内瓦裁军谈判委员会1981年春季会议已经结束。作为重要议题之一的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谈判仍然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禁止化学武器的谈判有很长的历史,也曾制定过一些公约或议定书,但都未能把化学武器排除在合法的战争手段之外。例如,1899年的海牙陆战法规惯例公约曾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毒物和有毒武器”。1907 年的海牙公约再次重申了这项规定。但是,这些条约并没有能够阻止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施放11.3万吨毒气,造成近一百三十万人的伤亡。
1925年签订的日内瓦议定书,虽是一项重要的关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条约,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签署批准,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它只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却并没有禁止研制、生产和储存这类武器,而且对违约行为没有规定任何控诉程序、核查制度和制裁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大会曾通过不少决议,要求所有国家遵守日内瓦议定书的原则和目的,全面禁止研制、生产、储存和销毁一切化学和生物武器。1968年,禁止化学、生物武器问题在“非核措施”的标题下,正式列入当时的18国裁军委员会的议程。1972年起,开始专为禁止化学武器进行谈判,其间谈判机构虽几经改组,但禁止化学武器一直是谈判的重要议程之一。从1980年开始,在裁军谈判委员会内成立了“特设化学武器工作组”,以对实质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谈判,但时至今日,这场谈判就象马拉松赛跑一样依然望不见终点,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化学武器库却继续在扩充、膨胀。
苏联一贯重视化学武器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对付当时美国的核垄断,苏联就大力发展化学武器,在它拥有核武器之后,也没有放慢化学武器的发展步伐。现在普遍认为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战能力。
苏联有完整的化学战体制,有庞大的研究机构、野外试验场地、战剂生产工厂以及培养和训练骨干的中高级化学兵院校,有一支十余万人的化学作战部队。他们储存有大量的化学弹药,拥有以有机磷神经毒为主的多种化学战剂和发射系统,如大炮、火箭、飞机、导弹等。此外,苏联还经常进行计划周密的化学战攻防演习,部队和居民都要接受防化训练,在各大城市设有装备完善的集体防护设施,为进行化学战作准备。
美国本来拥有很强的化学战能力,储有大量化学战剂。战后,美国依赖其核优势,一度放松了化学武器的发展,但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又重新重视起来,先后建立了生产毒剂的兵工厂,生产了数万吨的神经毒,创制了新型战剂——失能剂。到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的化学战能力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到了七十年代,美国为了克服来自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反对,研究成功新一代的化学武器——“二元化学武器”。美国把这种武器看成是与苏联在这个领域中竞争的一张王牌。
日内瓦化学裁军谈判之所以不能取得进展,从表面看,似乎是由于牵涉到象禁止范围、定义、核查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实,真正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两个超级大国根本不想放弃生产化学武器。例如在核查问题上,大多数国家十分强调对于公约的执行情况要有严格的核查措施,但是超级大国不同意。因此,在裁军谈判委员会中,尽管广大中小国家真诚希望早日缔结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却各怀鬼胎,都想限制对方,发展自己,毫无诚意可言。这就使得谈判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第7版()
专栏:

非洲的地热能资源
陈才林
非洲大陆,尤其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这条北起红海,南至莫桑比克,穿越非洲东部长达几千公里的大地堑,是世界上最长的断层陷落带。沿大裂谷附近地区有着许多活动的或休眠的火山。如坦桑尼亚的伦盖火山,埃塞俄比亚的埃尔塔火山和吉布提的阿尔杜卡巴火山等,近期来都有过活动。这些火山附近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能。
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公布的材料,在大裂谷附近地区还有许多温泉和干蒸汽型的地热能。如坦桑尼亚就发现了七十多个温泉,其中,有水温在摄氏50度至150度的低温型温泉,也有水温高于摄氏150度的高温型温泉。在肯尼亚,博戈里亚湖、埃布鲁和奥尔卡里亚附近有许多热水型的温泉和干蒸汽型的喷汽口。特别在埃布鲁和奥尔卡里亚这两个地方,当地居民早就利用这些喷汽口的水汽。埃布鲁附近居民利用井中冒出来的热蒸汽烤干除虫菊花。据说在埃塞俄比亚有温泉一百多个。
在中非和西非地区,也有地热能资源。据调查,喀麦隆联合共和国的喀麦隆火山和阿达马瓦地区,马里的法格里宾湖周围地区,乍得的提贝斯提地区,沃尔特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之间的一些地区,都可能有丰富的地热能。在北非的一些地区,甚至印度洋中的岛国科摩罗和马达加斯加,也被认为是有希望的地区。
目前,一些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正积极从事地热能的研究,争取早日利用地热能为发展民族经济服务。在不久的将来,非洲的地热能源一定能在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中发挥作用。


第7版()
专栏:

世界姊妹城的由来
姊妹城作为世界各国一项普遍开展的和平友好活动,是从五十年代兴起的。
这项活动于一九五六年经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倡导之后,世界姊妹城市逐渐增多。一九五七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姊妹城市联合组织,在这以前主要是西欧一些国家的民间往来,后来迅速发展到许多国家的团体或机构。
据一九七七年巴黎国际姊妹城市联合组织的调查,世界上已有一百二十一个国家的六千三百五十六个大中小城镇、郡、市区、村庄和港口等,结成了一万零二百五十个国际姊妹城。其中属法国最多,约有二千八百个,西德一千七百个,美国约有七百八十个,英国约有七百五十个,意大利约有五百八十个,芬兰约有四百二十个,比利时约有三百五十个。日本的姊妹城虽然没有这些欧洲国家那样多,但也有二百七十个左右。苏联、民主德国、荷兰等国家都约有二百至二百五十个,加拿大、丹麦、墨西哥、挪威、西班牙、瑞典、南斯拉夫等各约有一百个,在这次调查之后每年都有增加。
日、美两国最先结为姊妹城的是日本的长崎市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它是由当时在纽约的日本联合国协会工作人员威利阿姆·体斯首先提出来的。这个倡议虽几经挫折,终于在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圣保罗市举行了圣保罗—长崎结为姊妹城的签订仪式,并于同年十二月七日,经圣保罗市政议会正式通过了这项决议。
虽然世界各国的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情况,但她们所开展的活动基本一致:通过姊妹城的友好活动,发展两国、两市的友谊,以及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于琼)


第7版()
专栏:

残废者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
据估计,世界上约有4.5亿人在身体、感觉或精神方面有某种形式的障碍(通称为残废),即占人类十分之一的是残废者,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规定1981年为国际残废者年,要求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开展各种活动,以引起公众对残废者特殊困难的关切,使他们能平等和不受歧视地充分参加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下面一组照片反映了一些国家残废者的活动,表明残废者可以成为社会上的一支力量。(曹国辉)
↑在荷兰阿纳姆举行的1980年残废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参加射箭比赛的残废者运动员全神贯注,坚定果断。
←美国年轻聋哑舞蹈家在做准备动作时用手语谈话。
↑喀麦隆雅温得聋哑儿童中心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
↓苏联三位聋盲科学家正在进行活泼的谈话。
←日本小画家王苏尼没有手臂,用脚画出日本画的传统题材——兰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