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时代的声浪面前
——评1977——1980年的若干报告文学
洁泯
提要:这几年出现的报告文学,不论从数量上或是作品所开拓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有着新的发展:它及时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淬砺奋发的气象。在写社会主义新人方面,报告文学有着新的起步。许多作家不以表现十年浩劫造成的创痛为满足,而是努力去表现创痛后产生的强烈的革命精神。在揭示生活的矛盾方面,不少报告文学作品以它的真实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应。

文学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音响纡徐行进的。一个在读者群中有影响的作品,它不可能不带着时代的深沉的声音。在这一点上,报告文学有着特具的敏感性,它要反映生活中最生动,最有生命力,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它又最能拨动时代之弦的音响。
这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报告文学,不论从数量上或是作品所开拓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有着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可喜的现象。
要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这几年报告文学的成就及其特色,是有困难的。因为它涉及的生活面是如此广阔,其中有工业战线的宏伟气象,有满眸春色的农村生活;有活跃于各个岗位的可喜的面影,有在硝烟弥漫中英勇奋战的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人物;有从苦难的浩劫中逐渐苏醒过来的善良者,有同腐朽力量作殊死斗争而不幸倒下去的勇士。不过,那众多的作品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下了生活中十分浓重的颜色,从充满着创痛的过去,开发我们今天时代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生面。
可以看出,这几年的报告文学的变化有着从新的进展中带来的新特点。倘若说,早几年的作品中描写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创痛,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中,对生活的未来的信念还表现得不够充分的话,那末,近几年的报告文学,在反映这类生活题材中,却出现了一股对生活、对未来有着强烈的追求和自信力。我以为,这个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使人们有着强烈感应的是,这几年的报告文学表现了巨大的时代强音,表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淬砺奋发的气象。时代的洪流在滚滚前进,生活中涌现出来的献身四化建设的中坚,象青峰似的挺立于云天山色之中。写这方面的故事与人物的,我以为《励精图治》(程树榛作)堪称是鼓舞人心的一篇。作品写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新厂长宫本言的风貌,他抓班子,抓生产,抓生活,把一切懒散的腐朽之气,一切漠不关心打发日子的暮气一扫而空。这是我们工业战线上一个奋发图强的雏型。张锲的《热流》,虽是写河南农村为主的,但视野宽广,观察入微,作者漫游中州大地,从生活的气流中看到了农村非凡的兴旺气象。三中全会以来的农业政策,象春风一样的吹向农村,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广大社员群众和大多数干部都认为这个政策好,是“金政策”、
“救命政策”、“生产致富政策”。从作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祖国各条战线上蓬勃呈现的一股热流。自然还应该看到,我们时代的强音是绵延于这个伟大的新时期中的。我们不会忘记,新时期的诞生起于伟大的“四五”运动的胜利,它结束了黑暗而蒙昧的十年,人民重新走上奋发图强之路。《命运》
(杨匡满、郭宝臣作)这篇报告文学,记叙了这个伟大事件和在各地前前后后发生的真实情景。同这根音弦联系着的,是写张志新烈士的《正气歌》(张书绅作),写李郑生烈士的《线》(祖慰、节流作),还有写了遇罗克烈士的《划破夜幕的陨星》。这些作品所描写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抗击“四人帮”的大智大勇者,都强烈地烘托着我们民族和阶级的革命精神,闪耀出共天地不朽,与日月争光的高风亮节。
时代的洪流也激荡在我们人民军队的心胸里。一场正义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及其英勇战绩,将永远记载在不朽的革命战争的史册中。《从悬崖到坦途》(雷铎作)、《赤子之心》(杨笑影作)和《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作)等作品,都是写了硝烟火光中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感人景象的,他们无畏的英姿,高度的觉悟性,以及他们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精神,把它誉之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是当之无愧的。

报告文学的表现时代,有时需要粗大的泼墨,滃染出它的阔大壮丽的图景;但是报告文学也需要一枝如椽之笔,在时代照耀的光芒中去描画出崭新的人物来。写社会主义新人是历史赋予文学创作的不可推卸的使命,这几年的报告文学在这一点上有着不小的起步。
崇高的形象常湮没于生活的浪潮中,但一旦涌现,便见光辉。《船长》(柯岩作)写汉川号船长贝汉廷数十年如一日,在远洋运输线上奋斗不息,默默无闻地从事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他的勇敢和惊人的智慧,不独表现了他对于职守的忠诚负责,更可贵的是,他有着一颗忠诚于人民的心。在风浪的颠簸中,不论是精神的折磨,生活的困苦,他始终保持着那种忠于人民,坚信未来的崇高精神,这是个生活中发着异彩的人物。理由的《中年颂》写一个普通女工索桂清,这个人物看来平凡,然而发着奇异的光,她在工资低、负担重、家务累的长年累月的日子里,一直保持着“出满勤,干满活,使满劲”的出色的高水平。她的积极精神并非只显露于一时,而是持之以恒地发着光彩。这是使一切懒散者,手持“铁饭碗”“吃社会主义”者以及尸位素餐者望而自惭的美好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之表现于科学家,见于报告文学的有不少篇章。《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作)是最先发表也是最负声誉的一篇。作者写陈景润这个人物,观察细密,性格毕现。写这个科学家的坎坷之途和步入新的生活之境的精神变异,表现得真切、感人,看出了作者描写人物的精湛的笔力。于科学界群星中发掘异彩,此篇乃开风气之先,以后接踵而至的佳篇遂络绎不绝。《大雁情》(黄宗英作)写女科学工作者秦官属的事迹,《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作)描述植棉能手吴吉昌的人生际遇,《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作)反映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的不平凡的生活旅程,《历史之章》(金河作)写工程师王灿文的生活变迁,《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运、孙兴盛、史祥鸾作)对李慰萱副教授在刻苦自学中的成长的历程,作了真切的写照。这些,都写出了他们从复杂的生活道路上走向新时期的神采奕奕的风貌,也显示着他们在四化征途上所作出的令人钦佩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新人画廊,不能忽视具有舍身精神的人物。《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作)表现了工农学员杨光明在扑灭火灾中被烧伤的英勇故事,也写出了医生们为此紧急抢救他的那种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新人的画卷中也没有忽视老干部的形象,这方面的篇章有《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作),写俭朴一生的老战士丁志辉,几十年转战于革命征途上,虽然地位变了,但生活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风气,一直到离开人间。这感人的事迹,很值得人们深思。
还值得注意的一篇是《扬眉剑出鞘》(理由作),这篇取之于天安门革命诗句作题的文字,却是勾画着击剑手栾菊杰的丰姿。这个为国争光的女青年,当她走下击剑台时,“已受伤了两小时”,“鲜血浸透着雪白的征衫”,这是飞翔于时代的春燕,击拍浪涛的海鸥。青年的一代正在把自己的青春作笔,描绘着社会主义美丽的画卷。另一篇《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作)中,对青年服务员陈爱武的公正行为,作了高度的赞扬。这也是很值得一读的作品。
报告文学写杰出人物的事迹,这几年也显得很丰富。影响较大的有《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庠、罗海鸥、江立仁作),写他忠勇和光明磊落的品格,如白虹贯日;他的动人的事迹,使人分外地缅怀追念,足以诲人的光辉也愈见明亮。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久已脍炙人口的一篇血泪文字,一个革命家如此的命运固然令人悲愤,但人们由此激起对林彪、江青一伙的怒火,是至今犹为难消的。《地质之光》(徐迟作)写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生平,一个科学家孜孜不倦于研究,沿着党所指引的路,把全部生命奉献于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篇使人读来肃然起敬的文章。作为写国际人物题材的《铁托同志》(刘白羽作),那些非凡的事迹,同样也增进了我们对这个伟人的景仰之情。

说描述创痛的过去容易使人消蚀意志,其实不然。人类从来就是从对一切阻难、困厄、痛苦、贫穷等等濒于死亡边缘的峡谷中走向自由的。创痛只能消蚀弱者的心灵,却不能使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所消沉。我们的人民,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深渊走向坦途,带着创痛来迎接生活的阳光,人们的那种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党的分外的热爱,如同久渴之遇甘泉,长夜之见微熹,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在这样深刻的变化中,倘若文艺家只以表现创痛为满足,不去发现从创痛后产生的强烈的革命精神,那末,这样的作品就不能反映我们新的现实。
不妨先从几个艺术家的故事谈起。《痴情》(理由作),《美的追求者》(柯岩作)分别写了画家袁运生和韩美林在过去年代中的坎坷命运。但是艺术家的生命力竟是那样顽强,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们坚信未来,坚信他们还要用绚丽的色彩来装饰祖国。动乱的岁月并不能模糊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没有这一点精神上的支撑,他们的生命可能早已化为灰烬了。袁运生在困苦万状中手不离画板,锲而不舍,心力交瘁,一旦天空驱散云雾,才如迷梦中醒来般的激起了他横溢的才情。韩美林从窒息的幽室中出来,用充满热爱祖国的情怀迎接自由,他一心只是要在祖国的土地上描摹新图,决不为任何名利的诱惑而离开祖国一步。一场难言的创痛不仅没有使他沮丧,反而益发坚定了这个艺术家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因为祖国需要他。这两篇作品,笔力精湛,文气动人,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悲苦和欢喜,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不论是构想、布局,和谐而引人入胜,都各自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作品。
无独有偶的是另两篇报告文学,写了另两个具有特技的艺术家。一篇《醉面人和他的女儿》(韩静霆作),写捏面人儿的老艺人曹仪策和他的女儿曹悦,另一篇是《笼鹰志》(李玲修作),写鼻烟壶内画艺术专家王习三。这两位艺术家在十年浩劫中的命运大致相同。他们的艺术才能在那些年代都成了“罪恶”。但是,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怀念他们,他们执着地相信这一点,为此他们也执着地怀着忠于艺术劳动的想望。
创痛之苦不止是艺术家,一切正直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有同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作),是一篇力作。内中写郑本重、周跃华之间贵相知心和相濡以沫之情,实在是大不易。一个分明是“右派分子”,已经为社会所唾弃,但是,郑本重的真诚的心,勤劳的心,对人民对党的一颗热忱之心,竟为一个少女所窥见。虽遭物议,终不为动,她深信郑本重是个善者。她对他的爱情不是施舍,不是怜悯,而是对生活的抗议,她是一个勇者无疑。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另一些压在郑本重头上的坐享其成者,他们所思虑的,是如何坐享得更多一点。这是生活中最卑微的声音。而生活中严肃的另一面,则是走上新途的郑本重,他的实实在在的迎接困难的一个实干家的精神状态,是使人们尊敬不止的。这篇作品虽是写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传出了时代的声息。同样可以看到,《祖国高于一切》中王运丰的形象,作者写了他过去难以想象的创痛,但是作品的力量是写了他在任何困厄的境遇中,依然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坚定地向往着新的未来的动人情态。
报告文学写知识分子的创痛和写他们今天在四化征途上的风姿,确是勾出了我们时代的风貌。不妨可以说,今天活跃于新的征途上的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莫不是从剧烈的创痛中走向了新生的。在曲折的路程上,国家和人民曾遭到种种不幸,付出异常高的代价,但是人民看到了这段历史的终结,看到充满着蓬勃气势的新时期的到来,也看到了有着无限光辉的未来,由此一种新的战斗精神在兴盛起来,这正是我们这时代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学作品要描绘这种时代所赋予的革命精神,联结过去,从创痛中获得力量,走向新的征途,这种革命精神将越发显得坚实,光亮。可以说,近几年的不少报告文学,正是用这样深沉的色彩来描绘生活的。
当然,创痛并不只是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一个时代的创痛波及的人群是不可胜数的。《战马的风骨》(杨旭作)就写了有名的技术练兵能手郭兴福经历了创痛而至今不停步前进的故事。另一篇《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作)是写了新的创痛的。一个有正直感和革命性的青年范熊熊,为了同一批违法乱纪分子非法招工这一徇私舞弊的行为作斗争,竟以自杀来唤起社会的注意。现实生活中令人伤痛的事也还是有的,作者把它写出来,批判这种不能令人容忍的社会现象,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生活的肯定或批判,都是文学作品具有的功能。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评判作用,不论是对现实的肯定或者对某些生活现象的批判,都有着推动社会生活向前发展的积极意义。报告文学在揭示生活的矛盾方面,因为它有着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所以它给予社会的感应就更为强烈,引起人们更为直接的注意。
《人妖之间》(刘宾雁作)所揭露的是以王守信为首的一个贪污集团的犯罪事实,它象蜘蛛网一样的盘结在一个煤炭公司,它的触须又连结着其他方面的腐朽势力。它的封建性在于有一个拉帮结派的组织,头子王守信可以号令一切;它的残暴性是在把一切敢于反抗它的正义力量扑灭下去;它的腐朽性是无休止的贪婪和挥霍。这个集团是在林彪、江青一伙的卵翼下孳生起来的,是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的腐朽势力,也只有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的人民的巨大力量下才能把它揭露出来并加以摧毁。作品揭露了这个集团的丑恶状态,伸张了革命正义,也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威力和它的无限光明。作品也向人们提出了启示和警惕,给人们增长了认识这些丑恶面的知识,也增长了观察生活的思考力。这就是这篇作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学作品向人们所提示的种种思想,只要是经过人们思索之后加深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对某些消极因素的变革,并且也有助于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发扬,那末所提示的种种思想就应该认作是有益的。《大雁情》写了秦官属的事情,但是这篇作品中强烈的声音,是向人们提出了培养和重视人才的问题,如何对待科学工作者正常而积极地从事科研活动的问题。《中年颂》写女工索桂清,但是不难看到它的潜台词是发着救救这样可贵的中坚分子的呼声,他们的工作担子是够重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担子和家务担子压得他们正在孱弱起来。是多么重要的呼声,这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所需要听到的。
社会主义是从充满着血污的旧时代脱胎而来的,它总是不免带着旧时代的血污。十年浩劫更在人们精神上强加一种破坏性的撕裂,扭曲了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流氓,小偷,各种刑事案的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不安。而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造一切人的,对多数犯罪者来说,改造总以教育和感人的精神影响为手段,拭去他们灵魂上的污垢,使之重新复归到洁净之境。《爱的奇迹》(丛维熙作)写失足青年张玉海,在街道居委会孙桂兰不殚劬劳的帮助,耐心的循循善诱,细致的关心照顾等精神感召下,改造成一个有用的青年。《特邀代表》(柯岩作),则从一个工读学校的角度描述了一群失足青年的学习生涯。老校长王胜川是最了解犯罪青年心理的一位老师,他针对不同情况解决每一个学生的“反复”。这两篇文章如能列入到青年文艺读物中去,实在是很有意义的。
报告文学同小说一样,这几年中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成就也是突出的。但是从宽广的生活面看,表现我们各个生活领域的事物,例如表现我们青年一代,表现今天的农村生活等方面,这样的作品就非常之稀少。尤其是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新人,挖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引人关注的问题,还都表现得不充分,不宽广,在某些作品中,也还显得不很深刻。这些问题,都还值得从事这一创作的作家们的注意。


第5版()
专栏:

诗歌中现实主义的新开拓
——简评1979——1980年获奖的新诗
刘湛秋
好象有一种规律:每一变革时期,诗总是起先锋作用的。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在建国初期,以及几年前的天安门四五运动,诗都给整个社会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而当这一运动的浪峰涌过后,诗歌的社会影响力就逐渐让位给小说、电影或其它文学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时代从动荡转向安定后,整个社会和人民期待文学不仅是冲刺的激情,而是要求更深入地反映时代的变革,在这方面,小说拥有比诗更优越的手段;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过去的诗歌在深入表现现实方面远远不足。但我们在审视这两年多的诗歌,尤其是35篇获奖的诗歌中不难发现,由于党所提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贯彻,由于诗人的努力,诗歌开始适应新的形势,面对新时期的生活现实,吹出了多种的声调,尤其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进行了有力的开拓与可贵的尝试。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首先表现在诗歌的主题、题材有着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上。它抒写了人民最关心的事,倾吐了人民心底的呼声,表达了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抒写和表现是直率的,有力的,饱含激情的,而又充满哲理的。尽管文艺不隶属于政治,但文艺离不开政治。我国的政治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政治脉搏的每一跳动都要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与命运,所以人民很关心政治。这种政治的紧迫感在我们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诗人正是通过对人民心声的体察,溶合自己的激情,发而为诗,表达了人民对时代,对党和国家的命运,对四个现代化的严重关切和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切符合三中全会精神、路线、方针、政策的都受到人民欢迎,相反则受到人民的不满与谴责。获奖的许多诗接触到了这个主题。白桦同志的《春潮在望》,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三中全会后人们的热盼心情,尽管这首诗艺术上还不够细致,但淋漓酣畅,犀利有力。“象聚成一声震撼宇宙的春雷,党中央的决议顺应了人民的宿愿。”“我愿做敲破坚冰的春雨的第一滴水,象一颗欢乐的热泪洒落在待放的花间……”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反映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的诗中,或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象边国政的《对一座大山的询问》;或通过对我们革命所经历的道路的回顾,象未央的《假如我重活一次》;或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大好形势的描绘,象萧振荣的《回乡纪事》等,无不浸透了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讴歌。这里,准确地把握人民的思想,洞察人民心底的喜怒哀乐,是诗人摄取现实主义力量的重要手段。象去年五届人大召开后,刘祖慈写出《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巧妙地抓住会议表决举手的一个镜头,形象地加以描绘和深化,歌颂了人民民主,并响亮地提出:“假如我们早就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放卫星’的年月,一夜间/把家乡的榆树皮全部剥光/我们就不会/遍地燃起冶炼的烈火/把希望和财富填进无效的炉膛”,诗人从会议表决中看到了希望:“今天实在比昨天强/因为我们有高举和不举的手臂/出现在中国的风景线上”。李发模的《呼声》,写了一个家庭出身不好但积极奋进的女知青,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当时青年强烈要求冲垮血统论枷锁的愿望,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同样,歌颂张志新烈士的《小草在歌唱》(雷抒雁)曾传颂一时,都证明人民欢迎这样的诗,需要这样的诗。
对于诗歌来说,这种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样表现在要求遵循生活的真实,摒弃那种假大空的陈词滥调。这里就有一个歌颂和暴露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生活本身具有的两个侧面。但是,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只要求诗进行歌颂,不习惯于在诗中进行某些揭露和批评,好象诗歌就等于颂歌。我以为,这二者的关系是个辩证的关系,不是一个比例多少的问题。雁翼在《在工业区拾到的抒情诗》中,由工业上的焊与割的火花想到祖国“你该缝就缝吧,但该割的一定要割。”指出了一个简朴的真理。曾经为诗坛所注意的骆耕野的《不满》,则更是寓不满于讴歌,把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四化的强烈希冀交织在一起的优秀诗歌。“我不满官僚主义,轻浮地荡尽了先烈的遗产;我不满文化水平,至今还托不起四化的航船;我不满软弱的法制,英雄碑前有民主的泪浸血染;我不满大话和空想,睡在海市蜃楼上描绘缥缈的明天;我不满抱怨和牢骚,躲在时代的堤岸上指责涌进的波澜……”这是革命的、前进的呼唤,洋溢着挚爱的声音。
即便是直接揭露因我们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不幸,许多诗也并不是一种灰暗的、消极的反映,而是仍然充满了希望和光明的歌音。这次获奖的许多作品,都通过现实和以往、新与旧的对比,从对丑的揭露中展示出美的形象,进而表达出对光明的展望。由于这种描绘的真实,从中提炼出感情的真实,往往比那种虚假地歌功颂德,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使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真诚、更牢靠。当然,随着生活越来越转向美好,诗人自然会寻找与开拓新的现实的主题,但这种深沉的回顾在文艺中依然不可缺少。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深化,诗歌中越来越注意发掘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简单地搞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不是把人物脸谱化,而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赋予丰满的血肉。这方面已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叶延滨的《干妈》,透过一个知青的眼睛描绘了一个农村老大妈,表现了她的崇高的灵魂。《祖国啊,我要燃烧·夙愿》(叶文福)和《雪白的墙》(梁小斌)展示的两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迥然不同,前者是积极进取,旋风式的呐喊,后者却是深情的思索,天真烂漫的憧憬,而《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张学梦)的抒情主人公则表达了一代青年在四化中的严重责任感,更具有普遍意义。纪鹏的《战火中纪事》表现了自卫还击战中普通士兵的情怀。林子的《给他》透过对爱情的热烈真诚的描写,表现了普通人的心灵美。当然,一些诗歌作品对个性的挖掘还是较浅的,但诗人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进一步走出更广阔的道路。
毫无疑问,诗歌中这种现实主义的追求不同于小说,它有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特征。从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那就是:第一,它要求高度的抒情性,把对时代和现实的感受溶于诗的感受中,或奔放,或沉郁,或洒脱,或隽永,忌平铺直叙,忌干巴说教。诗,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抒情才能飞升,才能在读者的心湖中勾起阵阵涟漪。第二,它要求独特而典型的构思,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一、两个细节中,而且要渗透在整个构思和意境的创造中。第三,它要求经过提炼的来自生活的新鲜而形象的语言,深深地打动别人的心灵,把平凡的东西用不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些,诗人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生活。这里,我想指出,有些诗之所以苍白无力或陷于说教,是诗人缺乏生活,囿于狭窄的圈子,或者不善于比较、归纳、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样就不可能把握住现实的脉搏。也有的作者处在火热的生活中却缺乏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某种淡漠,这样,观察就不可能敏锐,感受也不可能深刻。
当然,这里说的现实主义是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排斥诗人运用现实主义以外的其它手法去进行新的探索,只要它是健康的,引人向上的。例如浪漫主义,当然更可以和现实主义结合,但是不要只把“夸大”当作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实际上更多是充满理想或是对现实的一种强烈渲染和对比。这点在获奖诗歌中有的已运用得较好。同时,我以为西方诗歌创作中的某些手法,在我们的诗歌中也未尝不可以借鉴或加以改造发展。总之,反映现实的路子还是宽一些好,只要对社会主义和人民有利就行。事实上,在获奖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多样化的好的苗头,尽管总的说来,这些诗全是反映现实的,为人民所关心的,但艺术表现确有多样的趋势。
从整个35篇看,虽然给人以强烈感受,但也明显感到一些不足。从题材来说,不够广阔,尤其表现四化中各条战线的现实题材、揭示新生事物的诗较少,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捕捉,写得不够深;表现国际、历史、军事题材的也是一鳞半爪;激昂的调子多,明快美丽的诗句少,有的为人民鼓与呼中失之浅露,缺乏使人回味的那种深沉。在语言的新鲜、活泼、形象、有力方面也还不能满足读者的美学需求。当然,瑕不掩瑜,何况很多老诗人的优秀作品未参加评选,而且也可能有更好的诗作未能评上。但这次能从诗的大海里捞出一些珍珠,足以说明我们的新诗是大有希望的。


第5版()
专栏:

戏剧理论建设的新收获
——简评《戏剧论丛》
林真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季刊《戏剧论丛》(它的前身是《戏剧艺术论丛》),从一九七九年到现在,已出版了五期。读了以后,使人感到这个刊物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第一,刊物的学术性、理论性比较突出。它发表了许多表、导演等舞台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和研究文章。例如梅兰芳的《我和杨小楼合作》、《我和余叔岩合作》,盖叫天的《京剧武打的美》,阿甲的《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焦菊隐排演〈茶馆〉谈话录》,赵丹的《地狱之门》选载,金山的《导演探索点滴》等,在总结我国民族戏曲和话剧的表、导演艺术经验,探讨戏剧艺术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王朝闻的《我绕不过他——读扬州评话〈康文辩罪〉》,通过对一段评书的分析,发表了他对戏剧美学方面的一些独到见解。
第二,它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处理得比较恰当。《戏剧论丛》,从比较根本比较长远的问题着眼,致力于总结戏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以及探讨当前戏剧创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例如陈云同志对创作评弹新书目的意见,周扬同志谈当前戏剧文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贺敬之同志的《新的时代和作家的责任》等。这些文章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当前的戏剧创作,极为重要。还有吴祖光、马彦祥、赵寻、刘厚生、黎澍、郭汉城等同志关于讨论三十年来戏曲工作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正确估价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戏剧战线的形势的一些文章,也都是较重要的。
第三,刊物办得比较丰富多采,生动活泼。每期大小栏目不下十来个,既有长文又有短论,图文并茂,中外兼蓄。例如周恩来同志学生时代在南开的剧照,老一辈革命家和戏剧家的题字手迹等等有价值的图片资料等。
刊物遵循党的三中全会路线,努力贯彻“双百”方针,在学术研究和问题探讨方面,能够比较充分地开展百家争鸣,既有刊物的倾向性,又能体现出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作风。
第四,刊物开辟了建国十七年优秀戏剧论文拔萃,和各地报刊戏剧论文文摘这两个栏目。发表过的一些优秀论文,对于今天戏剧艺术事业的拨乱反正,重振理论队伍,都是有益的。文摘则把全国数十种戏剧刊物,以及其它报刊和学报上发表的有独到见解的戏剧论文,加以转载或摘登,使得读者对全国戏剧理论研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从已经出版的五期来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长文章多了点,少数文章的质量不够高等等,我们衷心希望它今后努力改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