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通讯

县委书记和农民兄弟
来安县县委书记王业美,1978年调到来安以后,结识了很多农民兄弟。这些农民中间,有种田把式,养蜂、养鱼能手,“五保”老人,生产队长,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等等。他们有事就喜欢到王业美家坐坐;王业美在工作中碰到难题,也总要下乡去找这些农民兄弟们聊聊。
在安徽省来安县,了解县委书记王业美底细的人清楚:他籍贯山东,排行老五,今年58岁,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早在旧社会就饿死了,另一个哥哥去年病故,老家只有一个姐姐。可眼下常到他家来的却有不少“兄弟”:王福山、孟老五、顾宏成、尹道仓……,他们中间,有种田老把式,养蜂、养鱼能手,“五保”老人,生产队长,城市下乡知青,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1978年底调来安县以后结识的农民兄弟。
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
王业美刚上任,就遇到这样一件事:烟陈公社有个魏郢生产队,群众自发地实行了“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得到了公社党委的支持,但县委有的负责同志却认为这是“胡来”,责成公社党委限期“纠正”。王业美没立即表示支持还是反对,就到魏郢生产队了解情况去了。他亲眼看到这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后,群众干劲倍增、工效提高的感人场面,他说,这样干比“大呼隆”好,我支持你们。回到县里,他又在县委常委会和公社书记会上,公开肯定这种做法可以试行。实践的结果:魏郢大旱之年大增产,成为当时全省较早地搞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典型。
这年10月的一天傍晚,王业美在路上遇到十二里半公社党委书记王永明,他反映全社最落后的前郢生产队,社员提出要搞就搞“包产到户”。王业美感到这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件大事情。没隔多少天,他来到前郢,挨家挨户访问。访问的第一户是在农村安家的上海知青九妹家(学名张惠芳,在姊妹中排行老九)。全家五口挤住在十分破陋、低矮的小草屋里,几根树棍支撑着快要倒坍的土墙,床上一团破棉絮里睡着三个孩子。“被子呢?”九妹哭着答:“只有一条,让丈夫抱到牛房里去了。”“还有多少粮食?”九妹指着底朝天的小泥囤,哭得更伤心了。王业美安慰说:“别哭了,我找有关部门给你家解决困难。”九妹哽咽着:“上级对我家够关心了,可老是批钱、批粮的,到什么时候算个头啊!”王业美说:“我这次来,就为了和你们商量怎样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的。”“那最好是答应我们搞包产到户,再苦再累我不怕,就怕穷拖下去看不到出路。”
来到社员齐金德家,老王见他夫妻俩带着十个孩子,就问:“你家孩子小、劳力少,也愿意搞‘包产到户’?”老齐答:“一搞包产到户我家劳力就多了!”“为什么?”“大呼隆干活,孩子想干,队里也不让。包产到户,孩子就都能出点力,不能干重活干轻活,‘是个蚂蚱也能咬棵草’啊!”
王业美把全队社员召集到一块开座谈会,分析情况。王业美说:“只要你们认为‘包产到户’这个办法好,就先试试。”愁眉苦脸的男女社员顿时有了喜色。以后,老王成了他们村的常客,一年内竟去过八九次。
没有不透风的墙。前郢搞包产到户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有的生产队偷偷学着搞起来。王业美发现后,没有责备他们,更没有去“纠偏”(群众愿意干总有一定道理),而是热情地引导他们搞好。1979年秋,结果出来了:全县在多种灾害袭击下,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 .4%,其中实行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1%,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前郢生产队过去粮食最多收过六万多斤,包产到户头一年竟猛增到十二万多斤。
难道共产党的干部还不如唐知县!
王业美没料到,他刚刚到来安县51天,就有人告到地区、省委去了。“状词”说,来安县来了个王业美,一来就搞分田单干。有人预言:王业美就要犯大错误了!
听到满城风雨,王业美的老伴也沉不住气了。她说:“咱又不想升官,这么大年纪何必去冒风险,让人担惊受怕?”老王说:“唐知县说过‘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难道共产党的干部还不如唐知县!”
他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就赶紧下乡去,看看农村生气勃勃的形势。耳听农民兄弟倾吐着心声,他心头的闷气就消散了。他到县城外四五里的头墩生产队,去找从淮北讨饭到这里,去年“收粮两万五”的孟老五,老孟告诉他:“俺农村刚刚才过上两天舒坦日子,不能再变回去!”社员托人带信给王业美:“王书记要是为‘包产到户’犯错误,我们老百姓都去给你讲情!……”王业美感激农民给了他力量和勇气,他在心里这样想:多么纯朴善良的农民兄弟,只要你们都能过上好生活,我王业美不怕犯错误,不怕丢掉乌纱帽!
还值得提出的是,当时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也使王业美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了认识,坚定了面对现实、立志改革的信心。当时省委领导也多次强调:只要能“三增”(即社员分配、集体积累和对国家贡献三增加),什么办法都行,“包产到户”也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上级领导的求实精神鼓舞了他。当年全县夏收的好形势又进一步肯定了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是正确的。夏收后的县委常委会,思想很快统一起来了,会上制定了“县委工作十二条”,明确指出:凡是群众乐意搞的责任制,不管哪种形式,任何人不得阻止;凡是群众不乐意干的,任何人不能强迫。
走,到王书记家作客去!
八十年代第一年,来安县农业又是大丰收:粮食总产比上年增产15%以上,集体积累比上年增长30.4%,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任务20.6%;棉花、油料等多种经营都有较大增产。出现了“六多”:粮多、钱多、做新衣多、盖新房多、杀年猪多、买高档商品多的景象。农民兄弟带着丰收的喜讯到县委书记家作客了。
烟陈公社上王庄生产队社员王福山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到王业美家作过几次客。如去年底,他和侄子王金友带着全村乡亲们的嘱托来问县委书记“明年怎么干,政策变不变”?得到满意的回答;今年3月初,他哥哥王福元,想趁农闲同他进城开开眼界,逛逛县城,顺便到王书记家作客。老王和老伴一起下厨房,感动得王福元没法说。他向王业美提起解放前他父亲到县衙门打官司被县官打个半死等往事。老王说:“旧社会,咱们都是一根藤上结的苦瓜;现在虽然分工不同,可还是亲兄弟啊!”王福元高兴地直点头。
其实,去王业美家作客的何止王福山弟兄?如“五保户”老唐头、上海知青九妹等都多次来向王书记报告过农村的大好形势;农民仰孝友来向王书记谈过自己养鱼致富的“经”。养蜂能手顾宏成,第一趟去老王家兴冲冲地从怀里掏出一瓶蜂蜜,送给老王。王业美收敛笑容,批评道:“老顾啊,快把它收起来,见了你本来该高兴,可你带这个来,我就要生气了!”顾宏成以后找王业美,再不带东西了。
本报记者 张传宣
本报通讯员 刘汉章 贫云东(附图片)
王业美同志在田间和社员交谈。
邹晓利摄


第2版()
专栏:

时刻想着人民的需要
——北京清河毛纺织厂访问记
北京市西单百货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设在二楼的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产品专柜里,清河毛纺织厂的代厂长钱守棠、副总工程师吉瑞霄、技术科工程师戚世海、设计室工程师李桂芬,正忙着接待顾客。许多顾客拿着买到的纯毛华达呢、珠光花呢、混纺薄绒等产品,面带笑容,满意而去。
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创建于1908年,解放后经过改造扩建,拥有一万多个纱锭,成为我国设备比较先进,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毛纺织厂之一。这个厂从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以来,经营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不大关心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转变为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千方百计满足人民需要。他们通过在西单百货商场等处设立产品专柜,工厂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站柜台,以及定期召开工商产品鉴定会等多种办法,广泛征求商业部门和消费者的意见,了解市场的需要。
清河毛纺织厂通过市场这个窗口,看到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自己产品花色品种上的不足。这个厂生产的纯毛哔叽,质地挺括,丰厚,不易磨光。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了,不少顾客经常到商店询问。厂里的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安排力量,组织生产,投放市场后十分畅销。去年下半年,高档毛纺产品销路越来越好,而有些前两年紧俏的低档产品,顾客却不大理睬。根据这种情况,厂里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增加了适销对路的高、中档产品。
这个厂在预测市场情况的时候,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去年北京市场上曾出售一些外地生产的夹有金银丝的闪光毛涤混纺花呢,每米价格近20元,销售不畅。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经过研究,认为这种衣料适于女青年穿着,青年们既想穿得好看,又不愿花钱太多,价格高了买的人自然就少了。根据这个分析,厂里把毛涤混纺改成纯化纤,夹上金银丝,织成珠光花呢,每米售价14.5元。结果,成了女青年争相购买的“快货”。对那些停产多年的传统高档产品,如缎背华达呢、马裤呢等,他们为了满足一些顾客的需要,也恢复了生产。
通过市场这面镜子,他们还看到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根据顾客意见,不断改进。如混纺薄花呢虽然是“快货”,他们仍然注意听取顾客的意见。去年,针对质量上的问题,研究改进了辅料和工艺,提高了混纺薄花呢的质量,商业部门对产品外观和手感比较满意,但是经小批量试销,顾客反映穿后易发毛起球。于是,他们又进一步改进工艺,使混纺薄花呢的质量越来越好。
为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这个厂从领导干部到广大职工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去年的一天,副总工程师吉瑞霄和产品设计工程师李桂芬,从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出来,在大街上看见一位中年妇女,穿着一套中灰色花呢衣服,明亮协调,美观大方,素雅宜人。李桂芬立刻被吸引住了,盯着那个人,边走边看。接着她又跑了几家商店,找到一些颜色近似的毛料样子,回厂后反复配色,终于配成了一种深受顾客欢迎的中灰色纯毛花呢。今年开春,商业部门提出,随着天气转暖,市场需要少量浅色的纯毛华达呢。当时厂里正在大批生产深色纯毛华达呢。如果改产,既操心又费工。但是,精染车间工人不怕麻烦,精心操作。如今漂亮的浅色纯毛华达呢,已经在市场上和顾客见面。
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干部、工人关心市场变化,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安排生产。这个厂被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羊绒花呢荣获国家银质奖,羊绒毛涤纶、纯毛花呢分别被评为全国名牌和优质产品。去年精纺毛织品产量比前年增长18.9%,实现利润比前年增长22.6%。今年1至5月份,精纺毛织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6%,利润增长43%。 本报记者徐占焜 徐人仲


第2版()
专栏:

这些设计精巧、装潢别致的日用器皿,是上海塑料行业最近生产的塑料新产品。
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摄


第2版()
专栏:建议

制止土法提炼石油
山东胜利油田和河南东濮油田周围的一些社队,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搞土法提炼石油,严重浪费了国家的石油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胜利油田周围共有土法炼油炉450座,东濮油田周围共有土法炼油炉二百多座。一些社员家庭也搞土法炼油,如濮阳县文留公社胡庄大队、韩李庄大队,几乎户户都搞土法炼油。
社队土法炼油的原料,有的是油田的落地油,有的是从油田偷来的原油。土法炼油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有的用两口大锅扣起来炼油,有的就用油缸充当炼油炉,原油浪费十分严重。一个四吨缸的土炼油炉,每炉能装原油3.5吨,三天炼一炉要烧掉原油0.5吨,加起来每炉要耗用原油四吨,才炼出混合油1.4吨左右,产品率为35%。按四吨缸计算,每炉一个月要消耗原油40吨。这样,仅山东胜利油田周围450座土炉,一个月就消耗原油1.8万吨,全年就要消耗原油21.5万吨,加工过程中损失原油14万吨。按国家炼油厂每吨原油加工后两百元的价格计算,14万吨就损失了2,800万元,这是多么惊人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种浪费原油的现象,除油田应加强管理外,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坚决制止土法炼油。对群众手里的落地油可采取收购的办法,由国营炼油厂提炼,给群众适当报酬。对哄抢和偷窃原油的人,要进行劝阻和制止,严重的要依法惩处。虎彪


第2版()
专栏:

小壁林场和林区社队
积极更新被盗伐林木迹地
本报讯 河北省滹沱河林管局小壁林场遭到毁灭性破坏后(详情见本报5月4日《一场触目惊心的毁林事件》),林场和林区社队的干部群众为了防御自然灾害,积极更新被盗伐的林木迹地。已更新的1,082亩迹地,现在大部分已萌发新芽。
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小壁林场4,500亩防护林被盗伐2,800亩,过去的一片“树海”变成满地树茬,林区附近的获鹿县黄壁庄公社干部社员十分痛心。他们说,毁了这片防护林,等于刨了“摇钱树”。我们要尽快把它恢复起来。公社党委书记曹玉庆十分关心林子的恢复。过去他看到林木被毁,非常着急,曾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如今,他深入林区访问群众,总结教训,寻求更新的办法。林管局和小壁林场的干部职工也把迹地恢复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面总结经验教训,一面和林区社队共同研究迹地更新方案。
上月末,在省林业部门的指导和参与下,黄壁庄公社全体干部和十个大队的三千多名社员,参加迹地更新劳动。上吕大队是这次毁林事件的“重灾区”。因保护国家和集体林木受到打击迫害的原党支部书记王京法刚刚复职,就发动群众重新成立护林队,订立《护林公约》,积极组织社员参加迹地更新。各大队和林场还分别修订了护林制度,充实了护林队伍。本报记者 赵德润


第2版()
专栏:

广州市越秀区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
将部分区办街办工业改为商业服务业
新华社广州电 广州越秀区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把一些区办、街办工业调整为集体所有制的商业服务业。全区工业系统已办起集体商店、旅店、饮食店165家,安置待业青年三千多名。
从去年冬天开始,越秀区人民政府对区办、街办的二百六十多个工业企业逐个进行调查,发现全区工业年利润从1977年的一千三百多万元下降到1980年的九百多万元,有四十多个企业产品没销路、原料无保证。另一方面,广州市1950年平均100个居民有四个半商业服务点、11个服务人员;而去年平均100个居民只有0.4个商业服务点、4.4个服务人员,必须补充大批商业服务点。越秀区人民政府根据这种情况,决定把一部分工业企业转营小百货、小吃店、旅店等。
越秀区位于市中心,不少街道历来是商业繁华区。十年动乱中,这些街道上的个体户被取缔了,集体户改营街道工业,原来经商的临街铺面,很多被改为街道工业的办公室、仓库和工场,商店寥寥无几,群众生活很不方便。在这次调整中,把过去办街道工业为主,转为发展集体、个体商店、货栈和服务业为主,把占用的临街铺面改为店铺,使这个区的一些街又兴旺起来。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菜果上品西红柿
菊方
番茄,别名洋柿子,俗称西红柿。从其名可知,非我神洲土生,乃异国传入之物。经查证:西红柿在我国落户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西红柿原产南美洲,祖籍在秘鲁的丛林里,当地人称为“狼桃”。枝叶平常,既无秀姿,也无彩英,但浆果色泽艳丽,逗人喜爱,被视为“观赏果”。
十六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拉里前去美洲,看到这种“观赏果”非常喜爱,就把它带回英国,赠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以后,欧洲人开始将西红柿植于庭院和花园,并作为象征爱情和友谊的礼物在男女间馈赠。大约又过了两个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为西红柿写生之后,看着这美艳之物,动了品尝的欲念,第一个冒险生吃了一个。他细细品来,只觉酸中有甜,清爽可口;食后也没有任何不适之感。这件事广为流传,许多人纷纷“步其后尘”,跟着享受起来。至此,西红柿才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品美味。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西红柿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它不但含多种维生素,而且含有丰富的钙、铁、磷、脂肪等,实为菜果中的上品。
西红柿传入我国,西方传教士做了媒介。这个新迁户在中国安家的历史虽然还不算太长,但智慧的中国人民,可敬的农艺师、园艺家们,已将它栽遍祖国大地,培植成多种类型。从品种上说,“密植红”、“苹果青”、“丰收黄”、“北京红”、“金钱桔”、“龙洞肉茄”、“小桃”、“满丝”等,数不胜数;从颜色上瞧,有大红、深红、火红、粉红、桔黄,还有的上部粉红肩部绿,美似苹果;从形态上看,有圆形、扁圆形、圆球形、高桩圆球形、桃形等,真是丰富多采……
由于西红柿原产热带,所以喜温暖,不耐霜寒。我国一般冬末春初在保护地里育秧,以春季栽培为主。冬季北方在温室里栽培。要想冬季吃西红柿的鲜味,除花高价购买温室所产的以外,普通家庭可土法自制西红柿酱。


第2版()
专栏:来信

要统一安排好麦收打场
今年麦收对许多地方来说,是实行联产责任制后的第一个麦收。如何把麦收打场工作搞好,不仅关系到能否及时把劳动果实收回来,及时把秋作物种好,也是对责任制的一个考验。
最近在河南省一些地方调查,发现不少地方这一工作组织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不够重视,说:“今年实行了联产责任制,社员们各有各的办法,不用队干部操心了。”由于队干部不管,社员们只好各想办法,有的把麦子摊在公路上,有的堆在平房上;脱粒机用不上,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棒棰捶,簸箕簸。
看来,队干部还是得操这份心。我在伊川县水寨公社上天院大队第四生产队参加了一次社员会,感到他们讨论的办法就很好。这个队去冬开始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今年小麦由各户自己收打。可是早在麦收前,队长就同队委会委员们商量,由队里统一组织力量压了一个大场,确定副队长当场长。社员们自愿结合为七个小组,每组选一组长,负责和场长联系。各组划定场区,固定垛位。队里还买了一部打麦机,各组挨号打麦。队里还将防火用的水缸、防雨用的棚布分给各组,用后收回。为了解决收麦与棉田治虫的矛盾,队里又同县农业局联系,请县农业局治虫队包治棉花病虫害。秋作物良种,队里也买回来了。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也学习这个队的办法,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收割机、脱粒机等先进工具的作用,在麦收打场中发挥出来。
农业机械部
姬业成


第2版()
专栏:来信

队长清闲不得
过去,我总想:“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社员们都关心自己的生产,我这个当队长的可该清闲清闲了。”于是,去年夏天,还没等田间工程搞好,我就急着把责任田分了下去。谁知玉米还没成棵,就遇着了卡脖旱。队里虽然有机器有水,但30亩地还没浇一半,水就走不动了,原因是主垄沟没做成,如今要开沟放水,挖谁家的玉米地谁家愿意呢?无奈,我只好让会计又重新丈量土地,扣除主垄沟占的地亩。这样一来,又误了两天,抗旱也耽误了。大家伙都埋怨我。看来,实行了责任制,当队长的不能光顾自己闷头干,脑袋里要多想想全队这一盘棋才行。不然,麻烦事可就多了。今年,我就接受了这个教训,早作安排。
河南太康县朱口公社
朱口西大队队长
丁名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