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恋爱与精神文明
姚奔
有些青年人谈恋爱、结婚,追求物质条件而不大讲究精神文明,似已成为一种偏向。例如,找对象,先要问对方工资多少,父母工资多少,有所谓“三十六元看爹娘”“六十、七十大家抢”的说法。结婚则要“三十六条腿”,“三转一响”。这还是几年前的“行情”,近两年来有些地方又加码了。本来建立家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不言自明的。结婚时,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购置一些家具和衣物,也是应该的,别人不必作何议论。但如片面追求物质条件,忽视人的主观条件,那就不好了。不把人本身的条件放在第一位考虑,只顾眼前现得利益,不想将来的前途,这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有些青年讲究实惠,也许会问:“爱情值几个钱一斤?”爱情确实不能称斤论两买卖的。有些女青年,(还有一部分女青年的父母也在助长这种偏向)不问对象的人品好坏,只把对方的收入,特别是其家庭的富裕程度作为主要条件,以为有了这些条件,可供一生享受,终生有靠了。这已不是讲什么爱情,而是把自己当作商品标价出售了。这样的“买卖”未必是可靠的。如果洋房、汽车、现代化设备、银行存款,真和爱情、幸福婚姻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话,那么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什么离婚的那么多,甚至发生家庭危机呢?
恋爱、结婚如不讲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把爱情的种子种在无限丰富广阔的社会主义精神世界的沃土里,不把爱情和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交融在一起,培育内容丰富的爱情之花,而只是追求物质享受和情欲的满足,那就无异从文明人向野蛮人倒退,那就摆脱不了庸俗的低级趣味,是会感到精神空虚的。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青年所以感到空虚苦闷,思想颓废,酗酒吸毒,寻找刺激,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看不到人类光明的前景,失去精神文明支柱的缘故。
“五讲四美”,有一条叫“心灵美”,指的是“要注重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到‘爱国、正直、诚实’,不做有辱国格、人格的事,不损人利己、不弄虚作假。”“四美”仅就这一条讲,我看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公民起码应有的道德行为准则。


第8版()
专栏:
献给宋庆龄同志〔日本〕仁木富美子忍受着四十度的高烧,燃尽了最后一个细胞,您的灵魂,胜利凯旋。这是何等瑰丽的最后一战啊!它是您整个生涯的缩影。我曾要求,靠近您的病室分担您斗争的痛苦。可没得到许可,只能在上海,对天遥祝。您所喜爱的白色芍药、红色蔷薇,我多希望,在您枕边它们能给您生命以一丝支持。每隔五天,我给您敬上鲜花一丛。可又有谁能料到,第三次的芍药、蔷薇花篮,竟成了吊唁的花环。和众多的吊唁者一起,今天,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来向您作一次最后的长诀,身着黑色服装盖着庄严党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但是对于我,您是一位我所最崇敬的长辈,对一个异国的崇拜者——我,您一直象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亲切、慈祥。如今我代表,散居在日本各地的您精神的女儿们,向您献上一束无限感激深切悼念的鲜花。谁说您已与世长辞,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您的话语,犹如来自未来的召唤,永远回荡不息。您的一生,是战斗、博爱的最高统一,您将指引我们投入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战的更加壮丽的斗争中去。
(王智新译)
编者附记:仁木富美子是《宋庆龄选集》日文版翻译者。


第8版()
专栏:

“笔墨当随时代”
——宋文治画展小记
黄苗子
画家们都了解到对生活和生活所赖的土地没有激情(或者说热爱),那就谈不上山水画的创作。宋文治同志的创作历程,也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宋文治是江苏太仓人。太仓是十七世纪“四王画派”的发源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四王”的影响,从事临摹古人,致力于笔墨技法的钻研,他当时以为学到了古人的笔墨,山水画就算到家了。后来他到上海,从名画家吴湖帆、陆俨少等请益,又看到宋元名家的真迹,眼界逐渐开阔。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南京从事中国画创作,看到傅抱石先生等所作山水,更加感到生活实践的意义,于是他开始跑遍江南各地去观察和写生。六十年代初,江苏美协组织了二十多位画家进行西北及两湖、粤东二万多里的旅行写生活动,宋文治历览了华山、西安、延安,沿三峡下武汉,转长沙到韶山、井冈山,再从广东回到南京,此举使他的作品产生一个突变,他认为古人山水中的各种皴、擦、点、染,无非从真山真水中体会运用到笔墨上。而这种体会,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有对社会、对自然的激情。明代大画家沈周自题他的山水:“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所谓“乘兴”,也就是受到外界物象的感染,引起了激情的意思。宋文治是江南人,他热爱自己美丽的乡土,他所作的江南水乡景色特别动人,例如这次展出的《李花春雨江南》,就是用画笔来表达诗一样迷人的祖国江山的作品:空阔的太湖烟水,远山如眉,小舟轻泛,近处岗峦一片李花环绕,濒湖是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使人感到气氛的幽静清丽。这种春霭迷蒙的表现,更加使人感到乡土的特有之美。元代饶介(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说:“不论水墨、设色、金碧,即以墨沈滃淡,须要浅深得宜……”这幅作品运用了传统的“滃淡”技法来表现江南的湿空气,是十分成功的。
现代画家大都不喜欢“四王”画派的保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宋文治,却正是由于早年受过“四王”画派对笔墨严格要求的影响,打下了传统绘画的深厚基础,然后又抛弃了“四王”的陈陈相因,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领会了现代真实山水和古代山水的差别,从而在深入传统之后又吸取新的时代感受,产生激情,通过新的章法和笔墨,来表现今天的江山。这就是大家喜爱他的作品的原因之一。例如他那幅以表现山下的远近工厂为主题的《炼油厂一角》,淋漓的水墨表现近山,工厂的红墙与远处的供电铁架则用淡染,不但色调和谐,而且这种艺术处理十分浑成自然,是一幅“有笔有墨”的中国画,而不是自然主义的风景写生或生硬的贴上时代标签的作品。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画家有极好的创作条件。但是中国画如何继承和创新,还有待于画家们的不断尝试和总结。文治同志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十年浩劫以后,时代应当又有一个飞跃。文治同志常常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紧跟的”,这个“紧跟”,正是“随时代”、表现时代的同义语。文治同志这次展览使我得到启发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来自对人民、对乡土,对艺术抱有无限的激情。


第8版()
专栏:

将军和小树
刘巨才
初升的朝霞用金色的手臂又轻轻撩开清晨的帷幕,这里静得象人迹罕到的山谷。“丁丁,冬冬”,象泉水幽咽,鸟声宛转,或金戈铁马、霜天角鼓?
哦,我又看见了你,霜染鬓发的将军哟!正在高高的雷锋墓碑旁,用自制的喷壶——那莲蓬头上抽出一丝丝闪亮的银线,浇溉着一株小树。这株小树是你前年春天亲手栽下的,有人说:“红色的种子来自湘鄂根据地。”也有人说:“不,那根须上还带着大别山的沃土。”而你,将军,总是向人们报之以谦逊的微笑,不肯讲出小树的来处。就象不肯讲你当年戎马生涯的功绩一样……
哦,白发的将军,你是在用心血浇溉着小树,就象用心血关怀着你的部下,接过你肩上的重担,重迈新长征的第一步;就象你手把手教着刚刚认字的小外孙,怎样在一张心灵的白纸上写下:学习雷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哦,将军:你何止是在浇溉着一株小树,你是在培育着撑天伞盖般的哨兵,把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英灵紧紧卫护!一队扫墓的红领巾来了,又一队扫墓的红领巾来了。孩子们在这里又见到白发将军的足迹、一片湿润的泥土和小树苍苍针叶上一串串晶莹的水珠……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令行禁止
董大中
别的地方不知道,凡我所到过的城市,在十字街口,时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红灯亮了,那些机动车辆照例都停下来,可是行人呢,无论是骑“自动车”的,还是步行的,却好象若无其事,继续走他的路,以致交通公安部门不得不在十字街头的四面,各配置一名带红臂章的“交通安全员”,专门阻挡行人不要“闯红灯”。
十字街头的红绿灯,本来是对所有人、所有车辆一视同仁的,可是象上述那种情况,在红绿灯外,另配置那么多仅起红绿灯作用的“交通安全员”,该是多大的浪费啊!
我由此想到了我们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有一句成语,叫做“令行禁止”。这从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就是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执法必严。从普通公民来说,则是该作的就作,不该作的坚决不作,对大的法令是如此,对象十字街口听指挥这样的小事,也不应当例外。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人们高度集体主义思想和为国为民思想的集中表现。在今天大搞四化建设的新时期里,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提倡。人人都有这种精神,大家心往一处想,中央让办的立即动手办,中央不让办的坚决不办,四化何愁实现不了?
凡事要从小事作起,雷锋精神之可贵正在这里。让我们自觉一点,首先在通过十字街口时,养成一种“令行禁止”的精神吧。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延安鲁艺》将出版
一九三八年春,我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文物出版社即将出版有关内容的《延安鲁艺》。
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同志是创办延安鲁艺的发起人。该书收有这些同志联名发出的《创立缘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同志的题字、《鲁艺的教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等重要文献,也都收在书中。该书还收有鲁艺各系教学、演出活动的照片,如冼星海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茅盾、周立波、马可、王式廓给学员讲学、上课等。
这本三十二开的革命文物丛书,通过六十幅生动的图片和朴实的文字,记述了这所艺术学院成立、发展的全过程。作者钟敬之同志搜集的这些资料,弥足珍贵,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读者从书中可以了解我党当时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还可以看到一支新型的文艺队伍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成长、壮大。一九四二年的文艺整风运动,使革命文艺有了划时代发展。一批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大型歌剧《白毛女》等相继问世。本书对此都有详细描述。(永方)


第8版()
专栏:

李花春雨江南〔中国画〕 宋文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