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专论

苏联经济的主要难题
陆南泉
长期来,苏联每年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1980年),基建投资总额为6,341亿卢布,占这一时期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国家预算支出总额的一半。苏联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如1951年—1979年,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6%,而基建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苏联基建投资总额1950年只及美国的30%,到了1971年与美国相等,而在1974年则已超过美国。大量的基建投资,对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建立了具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基础工业、创建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增强了苏联争霸世界的实力,等等。
但是,在苏联基本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日益严重地影响其经济效率的提高。
基建战线过长,投资分散
长期来,苏联主要靠增加投资、新建项目来保证经济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必然产生不顾条件的高投资,勃列日涅夫在十年前的苏共二十四大上就谈到,基建中的问题之一是:“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把基本建设规模和建设项目数规定得过高和过多,从而造成资金分散,未完工程增多和大量资源呆滞”。时隔十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从目前苏联建筑单位拥有的力量与生产能力来看,它与基建任务不相符合。当前,苏联每年同时施工的生产性建设项目达25万—26万个,加上居民住宅和其他一些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每年新上马的项目就要占在建项目总数的30%—40%。结果使基建力量严重分散。由苏联建筑部各施工单位承担的基建项目有32,000个,按该部现有建筑工人计算,平均每个项目摊到的工人还不到12人。
从基建资金来看,由于财政资金一直十分紧张,大规模的基建任务,加上基建周期普遍超过规定的期限,工程造价日益提高。这就使基建项目经常因资金得不到及时供应而停工。据苏联计委经济科学研究所所长基里钦科计算,苏联计划规定的施工项目的资金需要量,超过实际可能提供数额的80%—100%。
建筑材料,也严重供应不足。在苏联建筑部系统,只有10%的建筑队可以不间断地得到物资供应。在建筑队未完成的承包合同中,有三分之一同材料和构件得不到及时供应有关。建筑材料产量的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基建投资的增长速度。
面对上述情况,苏联建筑部长供认,在基建计划中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得不到劳力、物力和财力保证的新项目”,认为基建中贪大求快,不断铺摊子,把力量和资金分散到无数工地上,这是苏联基建中的一个“祸患”,等于事先就给了一个“无法实现的计划”。
争投资、争项目,后果严重
苏联当局一再批评基建方面的本位主义和部门主义。但是,由于苏联基建投资的资金拨款中,无偿的预算拨款一直占主导地位,而这种拨款制度,对基建的发包和承包单位,都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也不承担任何物质责任。这就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单位争项目。在苏联,为了争投资、争项目,往往在资金、设备和材料等无保证的情况下就抢着施工,造成既成事实。据苏联报刊透露,目前苏联有40%的项目是在没有施工设计的情况下上马的,1978年建筑队的三分之一工时,花费在计划外项目的建设上。
为了争投资和项目,建设单位有意让设计单位在设计基建项目时压低工程造价,以便较容易地被计划和财政部门通过。一旦项目被列入计划,就逐步向国家提出追加预算。据苏联有关材料计算,苏联不少项目的实际造价往往要比预算造价高出50%—100%。这样,使国家财政资金更加紧张。
基建计划水平低,变动多
苏联目前的基建计划处于经常进行“核实”的状态,即变动状态。苏联自己也承认,现在规定的每年2月15日前要对业已批准的基建计划进行核实的制度,实质上是重新修订计划。据统计,核实的结果要使75%—90%以上的工程改变原来的设计计划。苏联通讯院士布尼契发表文章说:“各建筑部的计划与执行计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所有的工程好象每天都要重新审议、修改,有一些还要停一个时期,然后再复工”。从承包的建筑单位来说,按规定要订出两年的工作计划,但实际上三分之二的建筑队连年度计划都没有。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在确定往这些或那些地区调拨投资和物资时,不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只是因为那里具有施工力量。这样做常常造成下列情况:一方面是原有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轮班系数低;另一方面又新建同类企业,造成严重浪费。
基建计划性差还表现在,基建项目完成后,由于没有原料等原因,难以按时投产。据苏联调查表明,有一半新建企业因缺原料、电力、水和其他物质资源而不能按期形成生产能力。
集约化的投资方针难以贯彻
自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就强调要改变投资方针,即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基建周期短、收效快的现有企业的技术改装和改建上,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但是,至今苏联仍未摆脱粗放经营方式。目前,在苏联基建投资中,真正用于现有企业技术改装和改建的投资,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占20.2%,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只提高到23.6%。
企业不愿搞技术改装和改建,主要受目前苏联计划制度的牵制。现行计划制度,实质上只要求企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当年的计划任务,并以此来评价企业工作和作为奖惩的根据。因此,企业怕进行技术改装和改建使一些车间停工,从而影响当年计划指标的完成,减少收入和奖金;怕改装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掌握和投产;怕技术改装后会提高任务指标,等等。总之,技术改装和改建工程,对企业来说,既麻烦又要担完不成当年任务的风险,最终得不到实际利益。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宁愿搞新建和扩建工程。另外,苏联长期把改建和扩建混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些企业往往以改建为名,实际上搞扩建甚至新建。
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苏联基建未完工程量日增,投资效率不断下降。
据苏联公布的材料,1965年未完工程量为296亿卢布,占当年基建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67亿卢布,占75%;到1980年上升为1,188亿卢布,占8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性项目的未完工程量更大,例如,1978年它超过了当年基建投资额的27%,而有些部门,如化学和石油工业部则超过了73%。苏联国家建委副主席卡恰罗夫认为,现在苏联超过标准的未完工程量,已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投资效率下降,是苏联基建中各种问题的集中表现。反映投资效率的综合性指标是每卢布投资产生的国民收入增长额。这一指标第九个五年计划与第八个五年计划相比,下降了50%,1980年比1976年下降了37%。另外,工业部门投资回收期1977年比1960年几乎增长四倍。投资效率下降,就要求为生产同样数额的国民收入花更多的投资。据苏联院士哈恰图罗夫计算,每增加一卢布的国民收入所需要的投资,1951年—1955年为1.81卢布,到1976年—1977年则要六卢布,增加了2.3倍。现在,苏联生产每单位的国民收入的投资用量要比美国高出50%。
投资大,效率低,是导致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当前苏联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景究竟如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基建问题的解决情况。


第7版()
专栏:

静静的山岗
从平壤市向东走30公里,有一座市郊城镇——胜湖区。这里主要住着胜湖里水泥厂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
镇子南端的小山岗上,有一幢样式别致的三层楼房,四周树木繁茂,遮天蔽日。风景秀丽的大同江支流——南江从楼前静静地流过。夏天,镇内暑气炙人,这里却是清风习习,气候凉爽。这个静静的山岗,就是胜湖里水泥厂职工静养所所在之地。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日本老板开设的俱乐部。那时候,外国侵略者贪婪地吸吮着朝鲜人民的血汗,在这里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朝鲜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准到这里来。解放后,朝鲜党和政府把这个地方改为职工静养所,让胜湖里水泥厂的职工轮流到这里休息、静养。
静养所是朝鲜职工集体福利事业之一。来静养所的职工除正常参加八小时生产外,吃饭、睡觉都在这里。每期时间是15天。第二种叫休养所,职工脱产到这里休养,每期时间14天。第三种是疗养所,是供有病职工疗养用的,每期时间30天。这些福利设施分别由国家和企业管理,但所有经费(包括伙食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多年来,朝鲜陆续在金刚山、朱乙、三池渊、阳德等风景区和有温泉的地方建立了许多由国家管理的中央休养所和疗养所,大的工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也建起了自己的静养所和休养所,每年都有几十万名职工在那里休养和治疗。
胜湖里水泥厂职工静养所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安静、清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里有大小不等的19个房间,60个床位。每个屋子中的桌上放着茶具和塑料花束,显得雅静、舒适。楼内还有两间娱乐室和一个教养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来静养的人必须遵守所里的制度,要求每个人守纪律、讲卫生。例如,一些房间门上挂着“卫生模范室”的牌子,就是对住在那里的人的一种表扬。可以看出他们对保障安静清洁的休息环境是十分注意的。
在这个楼房外边,有一个可供六十多人就餐的食堂。张贴在餐厅的图表中表明,他们对就餐者的营养做了科学安排,静养所还有一些土地,自己生产的水果和豆类也用于改善静养者的生活。
这个静养所一年开办15期,每期60人。入所者由职工推选。具体做法是,按直接生产部门占80%、间接生产部门占20%的比例,由厂劳动科把名额分到各部门,由职工自己选出。这个厂还举办一个离职休养的休养所。享受这种休养的主要是劳动英雄、革新能手。在一年内没有被推选到静养所或休养所的职工,按政府规定,可以带薪在家休假半个月。
朝鲜同志告诉我们,积极办好各级静养所和休养所,使职工获得一个休息机会,脱离开一段繁琐的家务,改善一下生活,对于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和推动生产都是有益的。(附图片)
朝鲜劳动人民在大城山游戏场游园散步


第7版()
专栏:

今日北也门
提起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们往往会把它同“落后”联系在一起,这在过去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如今已不确切了。从1973年起,也门政府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本国的条件发展民族经济,短短几年时间,国家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也门政府在本国缺乏资源和技术设备的条件下,鼓励大批劳动力去阿拉伯产油国做工,为国家赚取大量宝贵的外汇。目前也门有150万到200万人在国外做工,每年汇回国内大量外汇。据也门银行统计,1979年,平均每个也门人的外汇收入高达二百五十多美元。
由于人民手中有了大量外汇,也门政府鼓励商人进口各种货物,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大量增加进口,使全国城镇的商店里,各种商品把货架挤得满满的,而物价也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
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近几年来,也门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工业项目,银行给以优惠贷款,国家对新建工厂五年内不征税,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步改变完全靠进口的状况。于是一批工厂:如水泥厂、卷烟厂、糖果饼干厂、泡沫塑料厂、肥皂厂、制革厂、铝制品厂、圆珠笔厂、汽水厂等先后建立起来,为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外流,使国内工资水平迅速提高。据国营萨那纺织印染厂统计,目前该厂职工的工资平均比1973年增长六至七倍。私营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更大。
私人收入的增加大大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萨那、塔伊兹、荷台达等城市的现有建筑物面积比六、七年前扩大了二到五倍。城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达十多平方米。
近几年来,也门每年都接受大量外援,以弥补财政赤字,也用来修建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工程项目。
外援和侨汇是目前北也门经济的两大支柱。但这两根支柱都是不牢靠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也门有识之士为此担忧。萨利赫总统在呼吁民族资本多投资工业项目的同时,强调“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因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它能使我们依靠自己的资源实现自给自足”。(附图片)
北也门首都萨那街景 许 昌摄


第7版()
专栏:

美苏谷物贸易的新一轮谈判
方敏
美国和苏联于6月8日至9日在伦敦举行新一轮的谷物贸易谈判。自从1980年初美国对苏联实行谷物禁运一年多来,这是第一次举行这种谈判。
近年来,美苏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经常发生争吵,两国的双边关系也十分冷淡。除了战略核武器谈判长期搁浅外,两国的经济贸易也大幅度下降,去年的贸易总额同前年相比,减少五分之三。在双边贸易中,谷物交易是一项主要项目,由于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美国政府宣布对苏联实行谷物禁运,除了按协定规定销售800万吨谷物之外,不再向苏联提供超购的1,700万吨谷物。
美国政府的谷物禁运,当时得到美国国内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莫斯科的激烈抨击。因为美国的禁运对苏联的经济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特别是在灾害年头,它更需要依靠进口大量的小麦、玉米等来补充不足。而美国则是向苏联出售谷物的最大卖主,按照美苏1976年签订的一项五年(1976—1981)协定,苏联每年从美国至少可以购买600万—800万吨谷物。实际上,1979年度苏联从美国购买的谷物达1,570万吨,本来预计在1980年度购买2,500万吨,因卡特政府1980年1月4日宣布,禁运协定规定以外的谷物,一时使苏联进口谷物计划出现巨大差额。英国《经济学家》在评论当时的情景时写道,由于禁运,“俄国的谷物采购人员不得不在世界上东奔西走,到处搜罗谷物——而且出的价钱往往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不少”。但是,尽管费了很大力气,苏联去冬的饲料仍然不够用,比需要量少了13%,肉类和乳产品生产因而下降3%左右。
当然,禁运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一些困难。美国是大宗谷物的出口国,农产品出口在其对外贸易中占很大份额。去年的农产品总出口额达400亿美元。因此,对苏联实行禁运引起国内一部分农场主和一些政界人士的不满。随着美国政局的变动,国内围绕禁运问题的争论也激烈起来。反对禁运的人要求里根总统履行竞选时答应取消禁运的诺言。里根政府出于国内政策的需要,几经研究,终于4月24日作出了取消禁运的决定。在宣布这一决定时,里根说,他认为限制农产品出售量是一个不起作用的政策,对农场主是不公平的,同时他也解释说,这一立场是不可能误解的,美国“仍然反对苏联占领阿富汗的行动和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欺凌行为。”不过,对于里根政府的这一决定,在美国政界和舆论界仍有不少人持批评态度。
目前,美国的有关部门急于想提高对苏联的谷物销售数量。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在政府正式宣布取消禁运之前,农业部官员就把苏联人请去参加华盛顿的一个情况介绍会,谋求增加今年的小麦等谷物销售量,并且希望在第一个谷物贸易协定期满后续订一项新的协定,同时把协议规定的最低销售额从600万吨—800万吨提高到1,000万—1,200万吨。现在提到美苏谷物贸易谈判桌上的正是这些问题。
据报道,美苏在谈判中已就今年度谷物的销售量达成了协议,但迹象表明,它们的谈判今后仍将是困难的。由于苏联可以从其他粮食生产国得到相当部分的供应。因此美国的一些报刊估计,现在苏联在同美国谈判时地位加强了。可以预料,在谷物贸易上,双方将会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而苏联则会利用时机,更多地捞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大型空中医院
美国一家航空公司最近设计制造了第一座大型空中医院。这种设在一架巨型飞机上的空中医院,适宜于驻在遥远的沙漠和高山地区的部队使用。该空中医院装备有一整套现代化医疗设备,能在空中长时期地给伤病员做各种难度较大的手术。它还具有稳定、灵活机动、手术不易感染等优点。(附图片)
左图为空中医院内一角。
(葛)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最大的直升客机
英国航空公司研制出一种大型直升飞机客机。名叫涡托尔234的直升飞机客机,机上有舒适的客舱、可供热食的厨房和清洁的厕所等设备,能容纳乘客44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飞机客机(见左图)。 (于)(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无电缆电话
西德蔼吉无线电器材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无电缆电话装置,电源来自电话柱顶部的太阳能电池,即使冬天的阳光也能为电话机正常通话提供足够电能。白天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电能还可以储存在一个蓄电池内,供夜间或阴天时使用。这种装置对远离城市的地区或架线困难的山区具有重要意义,并能节省电缆(见右图)。(渝)(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钉轮自行车
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贸易展销会上,展出了一种钉轮自行车(见右图)。这种自行车不用瓦圈(即钢圈)和轮胎,只在前、后轮上分别装上30根圆钉,具有轻便、不需打气、构造简单等优点。
(明)(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人力发电小汽车
英国新近发明制造了一辆新颖的人力发电小汽车,每小时行驶五十七英里,打破了人力发电车每小时五十六点五六的世界纪录。下图躺在小车一边的小伙子,正在试验其性能。(龙)(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