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科技工作者对发展多种经营的建议

应当树立“大畜牧业”思想
江苏省农科院 盛彤笙
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是很大的,现在远远没有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对于发展畜牧业,我觉得下列两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还有待澄清和统一。
一种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所谓“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论点。这几句话,前两句是正确的,而“宜牧则牧”的提法,只有部分真理。这实际上是一种把畜牧业排除在林区和农区之外,只将它局限于牧区或者草原区之中的论点。世界上只要是植物能够生长的地方,就能够饲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例如森林,只要不是苗圃和幼林,只要地上同时还长有适口的青草,就能放牧牲畜,其中疏林地带作为牧场的价值,甚至比好的草原还高。而放牧的牲畜反过来又可以为森林施肥,促进树木的生长,做到林牧两利。至于作物区,除轮作和套种的饲料以及牧草和绿肥作物可以喂养牲畜之外,农产品加工之后的糠、壳、麸、渣、糟、浆、饼、粕,无一不可作为牲畜的饲料。至于草原和草山之可以放牧牲畜,水域之可以饲养水产,更是普通的常识。甚至城市周围,也可以利用残羹剩饭以及屠宰下脚料和食品工业的废料来发展养猪、养鸡和奶牛等事业。由此可见,畜牧业是无处不相宜的。尤其是作物区更是一个最大的畜牧业基地,目前我国95%以上的肉和100%的蛋都是靠这里供应的。所以,我们除应树立“大农业”和“大粮食”的观点之外,还应当树立“大畜牧业”的思想。也只有在全国所有的地方都把畜牧业重视起来,发展起来,“大农业”和“大粮食”的目标才能达到。
二是那种害怕人民“胖”起来的思想。有这样一些议论,说什么要保持我国人民的优良膳食传统呀(实际上是一种吃素菜饭的传统),不要走外国人的弯路,要提防我国人民过于肥胖起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呀,等等。持有这样观点的同志,至少是离开中国的实际远了。目前我国人民平均全年不过24斤肉,许多地方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食肉量还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假如按照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常规速度发展下去,到2000年,全国每人每天才不过能吃到一两四钱带骨肉,每三天才能吃到两个鸡蛋。那么,我们首先应当为广大人民担心的,决不是什么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而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仍然不足的问题。
一旦这两个认识上的障碍澄清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在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畜牧业的关键是饲料问题,而节约和开拓饲料来源的途径是很多的。首先可以把每年直接用作燃料烧掉的两亿来吨秸秆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经过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先作为牲畜的饲料,再用牲畜的粪便制造沼气,然后用沼气渣来肥田,其肥效比厩肥还好。其次,可以推广轮作和套种各种牧草和绿肥作物,同样先用它们作为饲料,再用牲畜的粪便经过沼气的阶段来肥田。此外,我国现在每年还将一百来亿斤的各种油饼直接作为肥料埋进地里,各种油饼蛋白质在30—40%之间,这无异于直接将30—40亿斤蛋白质埋进地里。在我国的蛋白质并不富裕的时候,这实在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浪费。这样大量的油饼,其中无毒者可以直接作为牲畜的饲料,有毒者经过脱毒以后也可以作为饲料。仅仅上述三项结合起来,就已经是粗饲料、青绿饲料和精饲料三者兼备,可以喂养的食草牲畜的数量是很多很多的。这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农牧结合措施,既不需要多少投资,更不用引进技术和设备,就可以收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效果。
除此之外,北方三十几亿亩的草原,改良的潜力甚大。南方的大面积草山,只要换种上适口的牧草,就可以生产大量的畜产品。还有内陆水面和沿海滩涂的利用,每年抛弃的大量小鱼、小虾、小蟹、小蚌的收集加工,单细胞蛋白和其他蛋白饲料的研制,混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等等。
与世界畜牧业发展先进国的水平相比,我国的畜牧业改进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品种的改良,杂交优势的利用,饲养管理和经营方法的改进,畜牧机械的逐步采用,抗灾防病措施的贯彻,新技术的推广等等,各路军马,齐头并进,到本世纪末,将我国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现在的14%提高到4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到那个时候,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才真能得到改进,蛋白质的需要才能趋向于满足,营养水平将会显著提高,体质将大为增强。


第5版()
专栏:

从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看科技的作用
上海纺织工业在近四年中产值增长了48.78%,在促进生产增长诸因素中,属于技术因素的占71.4%。取得这样高的持续增长速度的奥秘在于依靠科技,舍得在科技方面花本钱,科技工作讲究经济实效,及时抓好科技开发工作。
1977年到1980年,上海市纺织工业产值增长了48.78%。1980年总产值达130亿元,比1976年增长近50%;税利达40亿元,比1976年增长60%以上。这样高的持续增长速度,是上海纺织工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据初步分析,在促进生产大幅度增长的诸因素中,属于技术因素的占71.4%。这几年全局技术改造只花了三亿元,经济效果却十分显著。例如,上棉三厂建设一个自捻纺车间,共花130万元,投产三个月后全部收回。上海市纺织局的一位副局长说:“搞经济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本万利的。我们纺织局在设备、厂房减少的情况下,产值翻了几番,就是靠了科学技术。”
在科技方面舍得花本钱
上海市纺织局的同志在工作中比较注意克服片面强调拚命、苦干,不注意科学技术,把必要的科研经费当作“浪费”等思想,舍得在科技工作上花本钱,下功夫。他们组织了一个由技术、机械、基建、财务、物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二线指挥部,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一年接一年,一环扣一环地开展科技工作。他们在1977年确定了新型纺纱、新型织布等十个重点科研项目;1978年又确定了重点建设18项新技术车间和新技术生产线,1979年再推广27项新技术。1978年他们开展了“科学实验尖兵”活动,有16个单位被命名为“科学实验尖兵厂”,对26项重大科技革新成果发了奖。在产品设计方面每年进行一次评选新产品的“百花奖”活动。今年,局、公司、企业都从生产发展基金中拿出四分之一用于科研和新产品试制。并规定对因开展科研影响职工奖金分配的部分给予适当补助,使热心搞科研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不吃亏。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这个局初步建立一支3,170人的科研队伍,实现了860项重大技术革新,取得科研成果258项,其中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的32项,获纺织工业部科研成果奖的110项。
科技工作讲究经济实效
上海市纺织局把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解决生产中重大的技术问题。
首先,把狠抓品种质量的更新换代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科研的中心环节。他们抓住发展中长纤维织物、针织外衣、高级染整、高档毛纺织品和真丝织物等重点产品,从纤维性能、纱线结构、工艺装备到产品设计,组织力量进行试验、研究。他们配合上海石化总厂研究腈纶的卷曲性、可纺性、染色性,还在棉纺、针织等行业开展织造、染整等研究,较快地搞出了棉型的和毛型的各种化纤织品。
其次,结合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一手抓传统工艺改革,一手抓新型纺织技术发展。在改革传统工艺方面,他们主要是抓住关键部件和关键机台的研究和革新,如纺纱工艺的锥面纲领,织造工艺的新型浆纱机械,染整工艺的快速树脂整理等。这些改革,花钱不多,效果较大。棉纺的部分纱支采用锥面纲领以后,单产提高2—3%;毛纺采用电子清纱器后,修呢工时减少三分之一。
第三,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情,有选择地研究采用,不赶时髦、不装门面,讲究实效。如在采用电子新技术方面,上海纺研院、上海第六织布厂和华东纺织工学院联合研制的喷气织机电子计算机监测系统,操作方便,效果显著,使用以来,布机效率从89%提高到96%,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及时抓好科技开发
几年来,上海市纺织局比较注意抓科研开发工作,抓中间试验这个重要环节。通过“中试”,不仅能考验科研成果对各种生产条件的适应性、成熟性,暴露它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提高,同时,也可以培训技术力量,并在设备、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环节等各个方面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好准备。该局新建了27个中试车间或生产线。对于需要推广的项目,每年都订出规划,并从资金、材料、制造等方面组织安排,认真加以落实。
本报记者 肖关根


第5版()
专栏:

江苏去年人口出生率
农村低于城市
一九八○年,江苏省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六十四个县的人口出生率,低于城市人口出生率。
据统计,江苏省一九八○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千分之六点二五。其中,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六点二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六点六一,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千分之零点四。
他们最根本的经验,首先是各级党委坚持把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每年,各社队都制定“两种生产”的规划,层层落实,使计划生育工作有保证。其次,各级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只生一个好”为重点,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活动,启发大家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经过几年来扎扎实实的工作,农村人口出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一九八○年和一九七○年相比,全省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了千分之十九点五六。十年间全省农村共少生了五百多万人。
本报记者 徐机玲


第5版()
专栏:

白鱀豚“容容”伤愈
今年4月从湖南省华容县捕获的一头活体白鱀豚——“容容”,一个多月来,经过科技人员与饲养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体表外伤已经愈合,体温、心率已经恢复正常,呼吸有力,灰色的皮肤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5月1日,“容容”首次摄食了人工投喂的鲜鱼。“容容”现在每天可食鲜鱼六斤左右,追捕、吞食鱼类既快又准,游泳十分灵活,高兴时还表演一个击水小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5版()
专栏:

常州市化工研究所科研课题对路
为发展地方工业助一臂之力
常州市化工研究所是一个地方科研小所。1976年11月筹建时,只有赤手空拳的六个人。如今已发展到有职工一百二十多人,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有3,6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1,500平方米宿舍,固定资产达百万元以上。
常州市化工所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为当前、当地生产服务上,不断解决本地区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和难题。
他们经常向市内化工、轻纺、电子等行业的工厂了解在试制新产品方面的打算、要求;向外贸部门了解进口的化工产品,以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常州市的工业水平,研制一部分新产品。六六六粉价格低廉,杀虫效果较好,受到农民欢迎。目前,常州化工厂年产1,500吨。但是,六六六原粉中大量的无效体既无杀虫效果,又长期残留在植物体中,造成污染。根据这一情况,常州市化工所开展了无效体综合利用的研究,用无效体试制出高效低毒除草剂麦草畏,还用无效体加工成化工原料,变废为宝。
常州印染工业比较发达,印染助剂使用量大、品种多,过去大都依靠进口。化工所就把印染助剂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这样既支援了地方工业,又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常州东风195柴油机曾获金质奖。但是由于外观涂层经不起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国外厂商把这种柴油机买去重新油漆,转手就可赚很多钱。化工所与生产油漆的工厂协作,研制了丙烯酸烘漆,大大提高了这一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由于科研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又进行了合理的技术经济论证,几年来,他们没有出现过因为选题不当而半途作废的项目。在科技人员的心目中,也有了明确的工程观念和经济观念。
目前,他们还正在尝试所厂协作,联合经营的新形式:由研究所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质量监测,提供技术服务和有关技术情报;由工厂负责组织生产和全面管理。这种形式将使科研工作同生产进一步紧密结合。
本报记者 龚达发


第5版()
专栏:

成才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京津地区自学青年座谈会
5月中旬,共青团中央文体部与《人才》杂志编辑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京津地区自学青年座谈会。来自京津地区各条战线的20名青年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他们中有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的青年工人,有经过刻苦钻研成为专门家的待业青年,有在农业生产上作出很大贡献的青年农民。他们的事迹表明,成才的路就在每一个有志者的脚下,成才的金钥匙就掌握在每一个青年自己的手中。


第5版()
专栏:

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上大学深造,是多少青年梦寐以求的。但能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今年面临高考的56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将有95%左右的人落榜。如果落榜了就停止不前,关起自己理想的大门,只能落得终身哀叹。常言道:“森林之畔,有参天大树。”到会代表肖隆林、张涛等同志的经历,向每一个有志自学的青年说明:学府之外,也有栋梁之材!
肖隆林是北京二七机车厂的一名车工。在“四害”横行时,他不甘心混日子,想学点什么,却又没有明确方向。他苦学了三年扬琴,想进专业团体,去不成。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他报考电大,却名落孙山。正当他感到迷惘的时候,一位老师傅对他说:“四化需要各种人才,工业现代化正需要你们青年。”他想: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走自学与专业结合的道路。他从《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等书读起,从初中的数理化补起,还每天上“电视业余教育”课。日益丰富的知识给了肖隆林力量和信心,他大胆革新,完成了3UG—70关节轴承加工工艺,提高工效六倍。他在市青工金属切削比赛和全国铁路系统青工比赛中都取得了技术能手称号。
东方红炼油厂装油工、现提为助理工程师的张涛,1973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时,以半票之差落选。张涛没有因未能上大学而感叹,而是积极进取。为了躲避讥讽,他偷偷地自学。他在床上罩了一个蚊帐,一年四季不摘,躲在里面,用手电筒念完了《高等数学》、《无线电自动化》,并掌握了英语、日语。一床破蚊帐,补了又挂,挂了又补,一直挂到今天。他先后完成了“小爬车自动液面控制”、“小爬车极限保护”、“风动阀门电动球”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去年又试制成功“光电自动对位仪”,对装油自动化起到很大作用。


第5版()
专栏:

农村青年有作为
刘金海是天津静海县东双塘公社东双塘大队的植保员。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勇敢地捧起了《农业昆虫学》、《农作物栽培学》等专业书籍。字典是他身边的老师,县植保站的技术员是他的顾问。为了搞清每一种害虫的生活史,他经常在庄稼地里一蹲几个小时。自学五、六年,刘金海观察了本地区几百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总结了一套适应本地区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的经验。正是由于刘金海在植保方面作出的贡献,使他所在的大队由原来每年因病虫害减产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下降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五,农药费用开支从每年三千元降到了八百元。
齐国玲是北京大兴县芦城公社鹅房大队科技组组长。她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经过五、六年的刻苦自学和实验,繁育出春稻良种
“大空”,亩产达九百八十七斤,名列全市第一;“京越”良种亩产九百斤,名列全市第二。此外,她所培育的水稻杂交制种、单繁平均亩产也名列前茅。齐国玲繁育的水稻良种已在全市重点推广,她曾多次受到市县种子公司的奖励和表扬。


第5版()
专栏:

人民的健康重于一切
——访几位医学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门诊部医士肖汝娥(中)主治医师王植楷(右)等,为残废军人孔宪文送医上门,十九年如一日。
他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群众的赞扬。著名抗癌药物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量教授,与有关同志合作研制成功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药三尖杉酯碱,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黄量教授身患直肠癌,但为了千百万癌患者的健康,仍以顽强的毅力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肿瘤科副主任段凤午(前左),多年来一直坚持早上班、早开诊,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里出诊。


第5版()
专栏:

身残志不残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员赵宇泽,因童年作过一次大手术而残废。1977年高考体检不合格,未能升学。在待业的五年中,他努力自学,不断积累知识。高中时的一位老师,根据他的特长,为他选定了书法理论研究,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论文。他和这位老师合著的《书法丛谈》,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电加工机床厂的操作工吕争鸣,一条腿残废。他刻苦自学,复习中学数理化课程,并进行对口专业的学习。他先后完成了“放电间隙自动调整器”、“转弯自动减速器”、“补偿间隙器”、“去离子水装置”和“线切割机床穿孔加工装置”等六项革新,三年来连续被评为先进职工,去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北京造纸五厂工人刘京生,在检修高压线路时,不幸触电。瞬间,好端端的小伙子失去了双臂,生活不能自理,走路都失去了平衡。身体虽然残废了,他还是决心要作些有益的事。他在和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结婚后,开始了正常工作,每天由爱人陪着到厂阅览室上班。他实行开门借书,向借书人介绍书的内容。他每天有条不紊地工作,生活和工作的路越走越宽。
(《人才》杂志编辑部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