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导弹危机与中东形势
围绕着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插手干预十分引人注意。苏联妄图乘机重返中东,美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导弹危机也使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有所缓和
丹林
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已有一个多月,尽管叙、以双方都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但各自的立场却毫不松动,因此,局势仍然十分紧张,酿成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以色列贝京当局通过坚持侵略立场,保持紧张局势,既检验了美国新政府对它的支持程度,又改善了自己在即将举行的大选中的地位。叙利亚则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声援和支持。
围绕这一对抗,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插手干预十分引人注意。一个抢先派第一副外长和苏军总参谋长先后到叙利亚,活动内容秘而不宣;一个派总统特使“穿梭”调解,坐镇中东。一个鼓吹召开国际会议,一个断然拒绝。与此同时,两国在东地中海的舰只调动频繁。这一切描绘出它们在中东进行新的一轮争夺的图象。
苏联要乘机重返中东
近年来,随着西方在中东“北层防御”体系的瓦解,和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苏联在中东地区取得了对西方的军事优势。苏联在阿富汗的十万占领军,驻在毗邻伊朗北部边境的二十万机械化部队,以及在亚丁湾畔的基地和部署在印度洋上的舰只,构成了对波斯湾的包围态势。针对美国调整在波斯湾的战略和推动海湾国家联合防御,苏联又抛出所谓保证波斯湾和平和安全的“五项建议”。这些都反映了它急于充当海湾“监护人”、控制中东的意图。
但是,美国推动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独揽中东和谈进程,把苏联排除在外,使它难以施加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它利用一些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反对埃及的情绪,乘埃以谈判陷入僵局之机,重提召开国际会议一揽子解决中东问题的建议,企图使自己重返中东外交舞台。可是,这一建议只博得几下零落的掌声。
导弹危机对苏联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它立即发动攻势,指责美国要对危机负责,暗中却破坏美国的调停,使局势保持紧张状态;它宣扬对叙利亚和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显示自己是解决导弹危机不可缺少的一方;同时它加强“邀请外交”,兜售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力求使自己跻身于中东舞台中心。看来,苏联不会让这场危机轻易解决,它要尽可能地从中捞取最大的好处。
美国进退两难
叙以对抗,使里根政府进退维谷。接受叙利亚要求,压以色列让步,无异向苏联示弱,这将使一些国家加深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和离心倾向,美国一贯亲以色列的立场也不允许里根政府这样做。但是如果容许以色列肆意侵略而不加控制,又必将激起阿拉伯国家的敌视和对抗,使美国在中东谋求“联合抗苏”的努力归于失败。哈比卜奔走穿梭,谋求一个保全双方面子的折衷方案而迄无成效,正是美国这种困境的反映。
里根政府认为苏联对海湾的进逼是对西方最紧迫、最现实的威胁,所以把遏制苏联扩张作为中东政策的核心。它重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作用,决定增加对它们的军援,加速提供各类先进武器,以鼓励它们与西方合作,以便在对苏“战略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条从巴基斯坦到埃及的抗苏屏障。同时,美国加紧准备部署快速反应部队,推动盟国参加保卫海湾的防御,强化西方在中东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美国希望通过解决海湾安全来推进埃以和谈的势头。
然而,有关各方对美国这一战略构想并未积极响应。西欧国家虽为油源担心,但不赞成美国的想法。它们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不逐步解决它,就无法改善西方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海湾建立起有效的防务。中东多数阿拉伯国家承认苏联威胁严重,但更强调以色列侵略的危险。它们要求美国改变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导弹危机把中东热点从海湾重新转回到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冲突。美国要对付苏联的插手,需要拿出更高明的手腕来。
阿拉伯国家重新组合
戴维营协议打破了阿拉伯世界三十多年来团结抗以的局面,出现了公开的分裂,埃及被开除出阿拉伯国家联盟。多数阿拉伯国家因不满美国撮合埃以媾和而冷淡了同美国的关系。苏联占领阿富汗使它们大为震惊,为了安全,它们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
两伊战争加深了阿拉伯的内部分歧,一些国家支持伊朗,一些国家同情伊拉克,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协调行动、联合自强的道路。导弹危机重新突出了同以色列的斗争,使阿拉伯内部分歧有所缓和。伊拉克、约旦和叙利亚停止了互相攻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恢复了对叙利亚的财政支援。然而超级大国的插手使阿拉伯团结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不久前,苏丹与埃及全面恢复外交关系,推动了埃及和阿拉伯国家重新接近的势头。埃及在导弹危机中持中立态度,会对这一势头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近日来以色列对黎巴嫩连续袭击,甚至对伊拉克的核设施也加以轰炸,从而给危机增添了火药味道。不过,由于苏联东陷阿富汗的泥潭,西有波兰动荡的掣肘,要想在中东挑起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确有力不从心的难处。此外,由于戴维营协议后以色列内部要求和平的倾向抬头,阿拉伯团结脆弱,美国在中东缺乏实际行动能力等诸方面因素,导弹危机在近期内如何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7版()
专栏:

墨美关系的新发展
朱永恒 侯耀其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波蒂略于6月7日到达美国,同里根总统举行会谈。这是继今年1月他们在墨美边境会晤以来的第二次会晤,也是这两位总统计划将要举行的一系列会晤的正式开始。据宣布,他们的会晤将讨论两国关心的双边问题,以及新近面临的地区性和世界范围的问题。
墨西哥与美国是布拉沃河(美国称格兰德河)一水相隔的近邻,历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无护照劳工问题就是两国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布拉沃河南北两岸贫富悬殊,几十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墨西哥无护照劳工越过界河到美国谋生。据估计,目前在美国的墨西哥劳工已经超过六百万人。他们被称作“偷渡的苦工”。墨西哥对其劳工在美所受的待遇一再表示愤慨,而美国则认为,大量“非法移民”入境对其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并加重了它的社会问题。
贸易问题是两国间存在尖锐争议的另一个问题。两国贸易的发展一直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墨西哥在对美贸易中每年都有几十亿美元的巨额入超。墨西哥要求美国开放市场,特别是给予墨西哥制造业和农业产品以优惠待遇,然而美国却壁垒高筑,对墨西哥上百种产品的进口实行严格限制。
能源合作问题是近几年来在两国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墨西哥每天向美国出口七十多万桶原油。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美国希望墨西哥成为它持久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但是,为了不致形成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墨西哥在原油出口方面坚持市场多样化政策。今年初墨西哥明确宣布,任何外国从墨西哥进口原油都不得超过墨西哥原油出口的一半(目前超过其一半的只有美国一家),这显然对指望从墨西哥得到更多原油的美国是不利的。
此外,两国在领水、捕鱼权、污染等问题上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分歧。
长期以来,墨西哥在处理同美国的关系中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这一点,随着它作为石油大国的崛起而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美国考虑到全球性能源危机和中东、波斯湾等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局势不稳定以及中美洲地区的动乱,深感同盛产石油的南方邻国改善关系,对维护它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特别是保障它今后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因此,里根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一再强调改善美墨关系。从墨西哥方面来看,由于它三分之二以上的外贸、外资和外债是同美国发生联系的,而且它还想从美国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加速发展经济,因此也希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墨美两国之间,既存在矛盾和分歧,也存在许多互有需要的共同方面,虽然在改善两国关系的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障碍和阻力,但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和平等协商,双方完全有可能达成某些谅解,两国关系也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第7版()
专栏:

民柬在抗越战争中前进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5月31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丹尼尔·伯斯坦写的通讯,报道民主柬埔寨人民抵抗越南侵略者的斗争。摘译如下:
3月间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在深入柬埔寨境内的蒙哥比里河畔,黑暗的夜空突然四面八方都发出光亮。手榴弹隆隆爆炸,火光闪闪;曳光信号弹从地面腾空而起。冲锋枪、机关枪的扫射声夹杂在雷鸣般的大炮轰击声中。
我亲眼看到了民柬游击队向越南驻军发动的一次袭击。游击队烧毁了越南兵营,捣毁了几个大炮阵地,击毙了27名越军士兵,然后撤回到自己的丛林基地。
这场不寻常的战斗发生在诗梳风市附近的安比波兰丹。那不过是我在两个星期中访问柬埔寨游击队时目睹的许多事件之一。这表明,民柬在同20万越南占领军进行的30个月战争中,已经恢复了元气。
我进入了这个战场的深处,走得比任何外国人更远,时而乘卡车,时而骑大象,时而步行跋涉,行程二百多英里。所到的这些地区,去年还掌握在河内军队手里。
尽管宋双、西哈努克及其支持者在同民柬联合的问题上仍然小心翼翼,但是他们在反对共同敌人越南的斗争中,互相之间是越来越靠近了。
在泰国边界以东约20英里,有一座民柬的村庄,叫占卡德拉。我在那里遇见了一名自由高棉战士。他和自由高棉的其他1,000名成员一道,已经同意和民柬协同作战。他对我说:“过去,我们打过红色高棉。现在,我们打越南人。越南人是所有高棉人——不管他们属于哪一派——的共同敌人。”
有天晚上,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诺林达拉邦在民柬的丛林总部同我共进晚餐。他预言:“因为我父亲是一个爱国者,他会把过去的分歧搁到一边,同柬埔寨人民抗越运动携手联合。”
柬埔寨人通过坚韧不拔的游击战,把越南人赶出了象梅莱山这样重要的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从那里出发,在柬埔寨西部展开活动。他们为此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已经迫使越南人把大多数精锐部队从靠近泰国边界的约1,000平方英里的地区后撤。游击队现在能够建立起条件好得多的交通补给线,一直通向其他地区的前沿阵地。
此外,民柬已经能够在根据地建立居民村,供从难民营回来的支持者们居住。我路过了几个这样的村庄,每个村庄的人口有2,000到6,000,这些村庄能够向前线战士提供粮食,向伤病员提供养伤治病的便利,并且向部队输送新的兵员。甚至连少年儿童也都动员起来支援前线,他们制作柬埔寨人从吴哥时代以来一直使用的传统武器——锋利的竹尖桩。在各个战地医院,医疗用品也是充足的。
我所见到的数千名战士中,没有人缺少基本的武器装备。在安比波兰丹,游击队能够把十多门大炮和机枪投入战斗。这些大炮、机枪是拆卸后,在丛林中经过长途搬运才送到战场上的。
我走过了好几处弹药堆集处。装满子弹、火箭弹、手榴弹的箱子堆得高高的,其中很多是妇女运输队从后方或战场运来的。人们可以看到,妇女们在漫长的丛林运输线上行进,她们往往用农民的传统方法把运送的物资顶在头上。
一些确凿的迹象表明,民柬正在改变过去的政策,实行新的“政治纲领”。例如,在1975年迅速搞起来的彻底公有化农业,现在一般改为在居民新村中个体经营。1975年废除的货币流通已重新出现。佛教、外语、色彩鲜艳的传统服装和音乐等等,又开始在人民中流行了。
越南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由他们在印度支那的作用所引起的。一名越南俘虏阮申发对我说,他认为迄今为止越南人的伤亡数已经超过五万。
(凌德权译)(附图片)
柬埔寨国民军战士在战斗间隙收听广播。 李长捷摄


第7版()
专栏:

富士山下的“无人工厂”
风景如画的日本富士山近来更加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因为富士通法纳克公司在富士山附近建造的一座价值达3,800万美元的机器手工厂,1980年12月投产以来,现在已经闻名于世。有人说,这是“用机器手制造机器手的工厂”、“无人工厂”,还有人说,它的投产是向科学幻想小说的现实化迈进了一步。
新建的机器手工厂几乎完全是由机器手操作。它的产品主要是机器手和一些机械工具。这个工厂昼夜24小时不停地运转,每天下午五点钟工人下班以后,全部工作就由机器手接替,而百来名工人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主要也只是监督机器手的劳动。
目前,这座工厂每月生产100个机器手和一些机械工具。公司发言人说,到1986年,这个工厂生产的机器手和机械工具将增为目前的四倍。它所使用的工人仅相当于非自动化工厂工人数目的十五分之一。
日本是在六十年代末期从美国引进机器手制造技术的。七十年代初,出现了日本自制的机器手,先后在汽车、电机、钢铁产业使用。十多年以来,由于不断的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产量和技术上已经名列世界第一。
日本现在共有产业用机器手75,000台,约占全世界同类产品的70%,1980年的产量为21,000台,产值约620亿日元。据5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的通讯报道,美国现有机器手3,700台,英国只有220台。
日本各工业部门包括中小企业正在广泛使用机器手,需求量逐年增加。美国和西欧国家高度重视日本在发展机器手制造工业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日本在发展复杂型、装有微型电脑可以进行各种劳动的机器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多次派遣专家来日本进行考察。
日本一些产业界人士认为,机器手制造工业有广泛发展的前途,将成为日本经济和加强日本商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支柱之一。
由于机器手的使用而被解雇的日本工人,大部分已转业从事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工作。
(凡 文)


第7版()
专栏:

孟加拉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谈金铠
孟加拉国是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她自1971年宣布独立以来,为了改变经济上的落后状况,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他们首先恢复和发展科学技术组织和研究机构。独立初期,他们只有少数的科技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目前已有五十多所科研机构。四个主要研究委员会是:孟加拉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孟加拉原子能委员会、孟加拉农业研究委员会和孟加拉医学研究委员会。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孟加拉国很重视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有关农业方面的研究机构就有:孟加拉农业研究所、稻米研究所、甘蔗研究所、林业研究所、黄麻研究所、茶业研究所以及核子农业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在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推广农作物的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技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孟加拉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是一所大型的综合性的工业技术研究机构,研究范围包括:食品、化工、燃料、材料、工程、药品等方面,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实验室。
另一所重要研究机构孟加拉原子能委员会,包括几个有关的组织,即达卡的原子能中心(拥有一座三兆伏的加速器),迈门辛格的核子农业研究所以及设在吉大港、拉杰沙希、锡尔赫特和迪纳杰普尔等地的四所核子医学中心。萨瓦尔核子工艺研究所正在建设一座三兆瓦的研究用反应堆。
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有:孟加拉科学院、孟加拉科学促进会以及孟加拉物理学会、化学会、生物学会等。这些组织每年都举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并出版专业杂志。
孟加拉国自1978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全国科学周,在此期间,各个科学和教育组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
孟加拉国也很重视科技人材的培养工作。刚独立时,该国只有科技专家几千人,到1979年已发展到约三万人,以及中等科技人员约十万人。
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材,发展教育事业是基础。目前,孟加拉国有六所大学,在校人数约三万人,其中学理工科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一。此外,还有350所学院,在校人数近12万人,其中48%学人文科学,33%学自然科学,18%学商业。
为了发展科技事业,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80—1985),准备用来发展科技事业的经费是99.3亿塔卡(1美元约合15塔卡),即占全部计划费用的3.9%。
197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评审会员资格的制度,以鼓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度规定,根据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大小,评定为初级会员、高级会员和专家会员三个类别。
毫无疑问,由于孟加拉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必将对加速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圣海仑斯火山又有了生气
一年前,美国圣海仑斯火山数次爆发后,整个大地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银灰色的火山灰,森林化为乌有,一片死气沉沉。当时,看到这种惨景的人们认为,在这块土地上新的生命再也不会复生了。
然而,一年后的今天,在火山灰遍地的原野里,动物和植物又开始了它们的新生活,当地的一些居民也回到他们居住过的地方,给这地区带来了生气。
经过这场灾难,圣海仑斯山的高度已从九千六百七十七英尺降为八千三百英尺,原来圆锥型的山顶,已变成象一个坏了的牙齿一样,中间还不断喷出烟雾和水蒸气。
火山爆发后仅两个月,在一些山坡上从火山灰下面钻出了蕨类植物,而今这些野草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见右图)。小小的杉树也从地面上长起来,据科学家估计,它们从火山灰里可以吸取特殊的养分,比一般的树木要长得快。去年,附近受火山灰波及的农场,小麦、苹果都获得了丰收,这是由于火山灰提供了大量养分。
动物也重新出现了。地鼠,以前把它看作是吃针叶树的害兽,今天成了人类的好友,它们在地下打洞,有利于水的流动。麋和鹿等也开始在有水源的地方活动。在火山脚下的斯皮里特湖里,尽管还没有出现鱼类,但可作鱼类食物的菌类和水藻在水里生长了。蜜蜂正在开放的花丛里采集花蜜。
火山爆发前,居民们迁到别处去了,而今有不少人已经回来了。其中有伐木工人,他们来此清理被火山破坏的森林,并得到相当可观的收入。与此同时,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据官方估计,今年夏天可能超过三百万人。于是,为接待这批旅游者开设的商店和服务设施也应运而生。人们期望火山能保持安静,使这门新兴的生意得以发展起来。可是,究竟圣海仑斯火山的平静能保持多久,地质学家们也难以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世绍 编译)(附图片)
小草从火山灰下钻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