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海湾国家要独立自强
苏联在阿富汗的占领军逼临海湾的门槛,美国也在海湾加强部署。海湾国家为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决心加强团结,实现独立自强,抗御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和扩张
新华社记者 万光 王根宝
从科威特市眺望海湾,海面一平如镜,然而海湾地区的政治波涛却汹涌翻腾。用海湾人士的话说,“海湾地区成了(大国争夺)旋风的中心”。一家沙特阿拉伯报纸曾经用过《俄国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的标题。苏联在阿富汗的占领军,逼临海湾的门槛。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同它们生命攸关的海湾石油供应和运输通道,也正在加强部署。
但是,今天,海湾的主人已不是一二十年以前那样软弱可欺了。海湾阿拉伯国家正处在新的政治觉醒之中。“维护海湾安全是海湾国家自己的责任,它只能依靠海湾国家团结自强来实现”——这一呼声空前响亮。
海湾阿拉伯国家正在采取实际步骤,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和阿曼六国外交部长(大臣)今年2月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外长3月间又集会研究了这个委员会的宗旨和章程,并将提交于5月下旬召开的六国首脑会议批准。科威特人士认为,多年来海湾国家团结合作和维护自身安全的理想,开始付诸实施。
海湾国家独立自强的决心引起了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的重视,促使它们调整对这个地区的政策。
美国里根政府在准备给一些海湾国家增加军事援助的同时,着重要加强它在包括海湾在内的中东地区的军事影响,谋求在这一地区建立常设军事基地,积极筹组快速部署部队。美国强调,它在中东“最优先考虑的”是对抗苏联的威胁。但是,美国忽视巴勒斯坦问题,拒绝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继续偏袒和支持以色列。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这一立场普遍不满和反对。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西德总理施密特接踵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一些海湾国家。他们表示,支持海湾合作委员会在维护海湾安全方面的作用,愿意同海湾国家扩大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联系。海湾国家期望西欧国家在促进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发挥有效作用。
在美国国务卿黑格访问中东之后,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艾哈迈德经过同海湾国家磋商,于4月23日至25日对苏联进行了访问。一些海湾国家的报纸指出,海湾国家同苏联对话,是由于对美国奉行支持以色列侵略的政策和美国对待阿拉伯事业的态度感到“失望”。
苏联正利用美国拖延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以及美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积极活动,企图扩展它在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影响。莫斯科近来尽管一再表白它支持“海湾成为中立区”和“不干涉海湾国家事务”,但是它对海湾的真正意图毕竟是难以完全掩饰的。人们记得,今年2月海湾六国决定成立合作委员会时,苏联《真理报》马上出来攻击,说它是“北约组织的作品”。正如科威特报纸指出的,“根据苏联的战略,任何希望统一的要求都不利于苏联的阴谋”,“苏联(反对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宣传活动暴露出一个大国感到自己对海湾的野心受到的威胁有多大”。
许多迹象表明,超级大国正在海湾和中东地区展开一场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在这样的时刻,海湾国家共同采取合作御外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科威特《舆论报》4月30日指出,“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共同战略的重要性变得具体化了”,“我们必须执行我们统一的战略,以保存自己,保护我们的石油和维护我们的主权,摆脱国际争夺”。


第7版()
专栏:

  引人注目的黎巴嫩局势
黎巴嫩的武装冲突枪声未息,以色列趁火打劫,苏联乘机插手,使局势更加严重
  安国章
近日来,黎巴嫩的枪炮声虽渐稀疏,但战争阴云并没有消散。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以及一场围绕“导弹危机”的外交战正在展开。
“导弹危机”是4月29日开始的。据报道,4月28日,两架叙利亚直升飞机在扎赫勒市附近的上空被以色列作战飞机击落。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齐波里说:“在黎巴嫩的天空中,不允许有叙利亚人活动。”为还击以色列,叙利亚在4月29日把苏制萨姆—6防空导弹调进黎巴嫩的贝卡平原,接着调进了萨姆—2地对空导弹。以色列当局认为,在黎巴嫩部署苏制防空导弹给以色列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威胁,要叙利亚限期撤出。叙利亚外长哈达姆回击说:以色列的意见是“荒谬的”,“叙利亚维持和平部队是黎巴嫩唯一合法的执法部队,它可用各种防御武器进行自卫的权利是无可非议和不可争辩的。”叙利亚要求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使其停止对黎巴嫩内政的干涉。贝京在同反对党领袖佩雷斯讨论了黎巴嫩局势后警告说,以色列将袭击叙利亚的导弹基地。于是引起叙以在导弹问题上的对抗。
为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总统派遣特使哈比卜于5月6日离开华盛顿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访问,而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科尔尼因科已抢先于5月6日下午抵达大马士革。西方报刊评论,由于苏联和叙利亚的关系,苏联通过目前的危机取得了重新插手中东问题的“入场权”。
其实,这场“导弹危机”是4月初黎巴嫩正规军、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和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部队、巴勒斯坦部队间冲突的继续。据报道,当时,双方由于争夺位于贝鲁特以东53公里的战略重镇扎赫勒市,引起了激烈的战斗。冲突发生后,黎巴嫩合法政府同交战各方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几十次呼吁立即停火。停火协议虽一再达成,但因冲突的根源未根本消除,又屡遭破坏。以色列趁火打劫,利用黎巴嫩混乱的局势,对黎巴嫩南部和沿海城镇又发动了入侵和轰炸,同时扬言对黎巴嫩北部的事态发展不能“袖手旁观”,从而使局势更加严重。
黎巴嫩的局势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科威特政府曾表示愿当黎巴嫩有关各方商谈结束危机的圆桌会议的东道国,主张任何阿拉伯问题必须在阿拉伯范围内解决。法国政府提出组织欧洲—阿拉伯部队以取代叙利亚维持和平部队的建议。美国国务卿黑格4月11日也曾表示:如有关方面无法控制局势,就有必要派遣一支联合国部队。
黎巴嫩政府拒绝黎巴嫩危机国际化的方案,反对用联合国部队代替叙利亚维持和平部队,主张应加强同各方、尤其是同叙利亚的接触和磋商,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黎巴嫩国内教派、政党间积怨和冲突甚深,加上外部势力、特别是以色列的干预,使局势异常复杂,此次导弹危机更加令人不安。黎巴嫩的危机将如何解决,这是人们十分关心而又很难预卜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发展与难题
印度尼西亚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优先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近年来经济迅速增长。但它的经济仍面临不少问题,如不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改革,前景仍不容乐观
  特安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千岛之国。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得到开发,石油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据报道,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已由1966年的635%下降到1980年的15.9%;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已由1965年的1.7%提高到1980年的7%,使印尼跻身于亚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列。它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已由1969年的60—90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60美元。外汇储备从1966年的一无所有增加到去年年底的71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全国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全国60%以上的劳动力用于农业,农业一直是它经济的主体。因此,政府早在1969年就优先考虑到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建设占整个国家预算开支的49%。前不久公布的1981—1982年度的预算中,农业的发展仍处于优先地位,国家预算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农田水利灌溉规划、开垦新的土地、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和化肥农药上的津贴。到1990年,为了帮助小种植园的发展,政府将花大约5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近年来稻米又连年丰收,平均每年增长3.9%,去年稻米产量则比前年增长了10%,因而,有人认为“农业生产的起飞已经到来”,“小种植园的第二个黄金年代就在眼前”。
印度尼西亚政府注意优先发展能源和交通运输业。据报道,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79—1984)中,用于发展能源、建设各种电站和输电系统的投资,比用于采矿和冶炼的投资多8倍,而用于发展水、陆、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投资则多12倍。
石油和天然气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命脉,国民收入的60%、出口总额60%以上都靠它们。据官方宣布,印度尼西亚石油储量达500亿桶。它的石油产量已居世界第十位,1979—1980年度产量达5.81亿桶。据估计,1980年的原油出口额为122.84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43.53%。天然气产量也已超过阿尔及利亚而进入世界生产液化天然气国家的前列,1980年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值近23亿美元,比1979年增加一倍多。由于世界主要产油区中东的局势动荡,印度尼西亚已成为许多外国石油公司所瞩目的地方,加上政府采取石油“产品分享制”的政策,使外国对印度尼西亚油田的投资有所增加。
然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依然面临不少难题。一是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两位数字,物价上涨,而工人、士兵、公务员的薪金却无提高。二是失业和土地问题严重。据全国工人联合会主席说,目前全国五千多万劳动力中有350万人全失业,2,100万人半失业。另据1976年调查,全国2,000万农户中,三分之一的农户占有土地不到半公顷,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完全没有土地,同时,土地的非法买卖也加速了兼并过程,土地纠纷日增。三是负债累累。到今年3月31日止,仍然欠下外债152亿美元。现在每年还本付息十多亿美元,预计到八十年代末,将超过20亿美元。四是农业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尽管稻米连年增产,但由于人口压力过重,仍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增长5%的需求,而且粮食还不能自给。仅在今年,雅加达当局进口大米和其他粮食,就将花1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经济学家苏米特罗指出,别让那些经济发展的数字冲昏头脑,拥有近1.5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仍旧是贫穷(约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在最近发表的经济报告中也指出,近一两年印度尼西亚经济大幅度增长,但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石油出口减少“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改革,经济将迅速下降。印度尼西亚也象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要改变落后贫困的面貌,还有崎岖而漫长的路要走。(附图片)
  在东南亚的水稻高产区爪哇的稻田


第7版()
专栏:从图片看世界

  在越南的俄国佬
黎笋集团标榜越南“独立自主”,但是苏联对越南的渗透和控制却越来越甚。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写道,“在西贡失守六年之后,西方人又大批回到了越南——他们是俄国人”,“越南俄国化的迹象到处可见”。苏联的军车卡车和坦克奔驰在河内附近的公路上,苏联的军舰与商船密集在海防港,苏制的战斗机在越南领空呼啸而过。胡志明市过去供美国人专用的“快帆饭店”添上了俄文招牌和告示,从前美国人专用的夜总会,如今成了俄国佬寻欢作乐的场所,那里有年轻的越南姑娘作陪。这组摄自越南的照片,原载于美国《新闻周刊》。
晓归
  海滩旁,越南儿童在向俄国人兜售海贝。
遮阳伞下,俄国人在打扑克,越南士兵为他们当保镖。
  苏联专家顾问的夫人在夜总会里。


第7版()
专栏:

  印度建立全国地震监测网
印度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预测和监视地震的活动情况,印度政府决定建立全国地震监测网,并指定由罗尔凯大学地震研究中心负责建立监测网的工作。
印度地震监测网的建设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已在不久前完成。这个阶段中,共计设置96台地震监测仪器,用来记录重要的数据,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作用的过程和取得抗震建筑的数据。罗尔凯大学目前向分布在各地的40个大型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如港口、灌溉渠道、堤坝、原子能工厂、石油炼油厂和电站等分别派出建筑专家当顾问,并特别重视那些建设在印度地震比较活跃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工程项目。
第二阶段地震监测网的建设,遍布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和恒河平原地区,预计在1985年结束。在这个阶段中将共设置约六百台由地震研究中心设计的地震监测仪器。
据报道,当前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的监视、测定和计算地震技术的国家行列中,印度要算是其中之一。吴德融


第7版()
专栏:

  捷克斯洛伐克重视发展林业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
它的林业发展较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森林遭到了过分采伐和多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由于管理和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逐年增多,从一九四五到一九七九年,森林面积增加了百分之八点五。目前,森林蓄积量为八点九七亿立方米,即每公顷约一百八十立方米。成熟林每年平均生长量为每公顷三点九立方米,是世界上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十分重视林业的经营管理。一九六○年,政府颁布了新的森林法,对森林的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每年拨出大量款项用于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近年来,林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建立起苗圃固定体系。此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森林综合开发和建设森林运输网的总体计划。
它发展林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重视造林,合理采伐。从一九六○到一九七九年,它共造林约八十八万公顷。每年采伐量约为森林原木蓄积量的百分之一点九。
为了促进林业的迅速发展,它设立了两个专门的林业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相互合作开展科研工作。近两年,采伐作业量的机械化程度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此外,它还创办了许多林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
迄今,林业已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林业对改善它自然条件,保证工业原料的供给,发展狩猎和旅游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亮


第7版()
专栏:随笔

  历史的重演
  方萱
十九世纪末,德国化学家卡尔·肖莱马完成了化学领域内一些划时代的发现而成为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一系列顽强的试验,研究成功传染病预防接种法,把人类从霍乱等许多传染病的威胁下解救出来。那时候他们怎能想到这些造福于人类的研究成果,后来竟会被那些高喊着“为今后数十代人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利用来制造杀人的武器!
历史似乎往往重演。滚滚的历史车轮虽然已经把许多称雄一时的帝国碾为废墟,但是惊醒不了那些做着霸权梦的人。一个想称霸世界的野心家垮了台,总是会有另一个野心家起而代之,并且采取同样的手段涂炭生灵,用无辜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来垫砌自己的宝座。三十六年前,希特勒集中营里的煤气杀人室和焚尸炉在人们心头撒下的阴影还未消散,从阿富汗的山谷到柬埔寨的丛林,今天又不断传来了化学武器屠杀和平人民的消息。
据在阿富汗的目击者报道,“俄国人使用毒气袭击,使一些山谷变成无人区”,“炸弹在空中爆炸,雾状毒气喷出,使人呕吐,呼吸困难、瘫痪、直至死亡……”。在柬埔寨,越南侵略军也使用了化学武器。据报道,“这些化学毒药和毒气使中毒者口鼻和肛门出血、窒息、直到死亡”,“死者的内脏全部腐烂”。如果说今天的苏联和越南当局同希特勒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希特勒还知道害怕世界舆论的谴责,因而采取了毁尸灭迹的手段,而今天,苏联和它的走卒连这一点顾忌都没有了。他们用化学武器杀了人,就让高山、平野、丛林充当受难者的坟墓,因为它们侵略的是交通和通讯手段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不用害怕真相泄露出去。
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苏联在制造化学、生物武器,已经为全世界所周知。在莫斯科以东一千多公里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有一座军事研究工厂。一年多以前,那里的一个试验场所发生爆炸,上空升起一片“传染云”,这片云顺风吹过一家工厂和居民区,那里的许多人便传染上了炭疽病,有上千人死亡。这是苏联在制造生物、化学武器的有力证明。
苏联在阿富汗使用灭绝人性杀人武器的罪行,激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公愤。在联合国大会上,新西兰等八国代表提出要求联合国对使用化学武器问题进行调查,得到广大会员国的赞同,唯有苏联、越南两家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反对。直到大会进行表决的前一分钟,苏联代表还大声叫嚷,阻挠通过这项决议。与会者惊叹道,这是多年来少见的一场紧急对抗。苏联的对抗失败了,但是这充分暴露出苏联心虚理亏的罪犯嘴脸。
鲁迅先生曾经写道,“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是古往今来历史的真理。从希特勒集中营到阿富汗山谷和柬埔寨丛林,一切侵略者终归逃脱不了人民和历史的正义裁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