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春风送暖
  谢逸
从冰天雪地出来不久,几年间又是满眼春光,桃红柳绿,草长花茂,想从前,看现在,感到分外的温暖和舒畅。而在那十年浩劫当中,由于怕戴资产阶级人性论帽子,许多人是不敢提温暖二字的。其实,人间没有温暖,就等于没有了生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风暖鸟声碎”,“花暖蜜蜂喧”,“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这些诗句,描出一个多么美妙的人间境界。许多动物植物,是离不开温暖的。雁破长空,劳累苦辛,为的还不是避寒趋暖?
人和蜂蝶鸿雁当然不同,但人也是需要温暖的,“食必常饱,衣必常暖”,长期的不饱不暖,就很难继续活下去。不过,这只是指物质而言。对于人类,精神温暖也非常重要。古时的一个和尚写过这么两句诗:“情高气为爽,德暖春亦随。”可见,这实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真诚的嘘寒问暖,而陷入困难、遇到逆境的时候,更渴望得到热情的照顾关怀。《庄子·大宗师》中的涸泉之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看来,彼此间来往的虽只是那么一丁点儿,但在那种情况下,尽管物质上只取得有限的帮助,但精神上却感到无限的温暖。
过去读《共产党宣言》,看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一句,就以为温情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应该反。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反对的并不是温情,而是虚伪的面纱。在后面的一段话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那将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就斥之为“无情”,责之为“冰水”,由此可知,他们的矛头并不是指向人与人之间助人为乐的热情,而猛烈抨击的却是那种极端损人利己的冷酷。
彼此关心,互相体贴,热情相待,乐于助人,原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中间优良的道德传统。千万革命志士,为了把饱暖送给别个,不惜英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里,铺天盖地的极左阴风,把过去的道德传统都抛入汪洋大海,将人间温暖全淹没在残酷的冰池下面,闹得全国鸡犬不宁,社会动荡不已。后来坚冰崩坍,局势才见好转,现在谈道德,讲文明,又重新出现一个亲切融洽的欢乐局面。但是,也不能不警惕,总还有人想在和煦的春风中搞一点暴戾肃杀之气,而那是不得人心的。为了巩固和扩大安定团结局面,便于合力搞好四化,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人人送暖,使温情之花遍地开放,彼此之间都关心体贴,互相伸出援助之手。送暖,又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需要积极恢复和大力发扬。“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送暖过江春。”大家相互送暖,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必然迎来一个更加热气腾腾的灿丽春天。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怀念我们的老师赵望云
  黄胄 方济众 徐庶之
《赵望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地开幕了。观看了展出的作品,不禁使我们回想起赵先生为艺术努力奋斗的一生,以及他对我们的教导和帮助。
赵望云先生是我国美术界熟知的著名画家。他青年时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走上了“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他最早用中国画形式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他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三十年代的穷途潦倒,四十年代的流亡和铁窗生活,五十年代后期错被划为右派,六十年代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长期迫害致残,于1977年病逝。尽管经历了这种种遭遇,但始终没有动摇他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记得那是1949年的初春,望云老师突然被蒋匪帮的特务抓走了,一时下落不明。后经地下党的援救,和张治中等人的保释,他才得以出狱。但他在两个多月的铁窗囹圄中,自己遭受折磨不说,家里的处境和焦虑,更是难以想象的。当西安解放后的第二天,中共西北局就派人探望了他,接着延安来的文艺界同志们也纷纷到他家进行慰问,还送了许多面粉和布匹,帮助他妥善安排家里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使他万分激动地说:“久已盼望的共产党,终于盼到了。”而我们几个也正是由于他的推荐,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9年初冬,他应邀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他进一步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听了周总理的政治报告后,感慨地说:“过去我是回过头来才能看到我自己走过的路,现在党的文艺方针给指明了道路,我可以毫无顾虑的前进了。”1950年西北地区虽然已经全部解放,但个别地方还有严重的剿匪任务。望云老师和张明坦同志为确保祖国文物不受损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甘肃接管敦煌艺术研究所,按党的文物保护政策和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妥善地完成了接管任务。
他尽管每天有不少的行政事务工作,但他也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改革并画了大量的作品。在反霸减租和土地改革运动中,他画了三套连环画,共有一百余幅,在农村巡回展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更是不畏艰辛,走遍了陕南陕北和秦岭巴山,宝成铁路的工棚和三门峡水库的高坝,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特别是他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之后,又再次深入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去访问写生,画了一批又一批的速写和创作。
作为他的学生,解放前我们在生活上身受他的关怀,他为我们的衣食和工作而奔波,在艺术上他又以身作则地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他始终坚持不渝的一些信条:“永远不画不劳动者”,“不画仙山楼阁”,“不画野草闲花”,“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他坚持他一贯的作法,使自己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地区,展示出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
我们从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三十年代的故国疮痍,四十年代的国难家愁,五十年代新中国所展现的曙光,通过他熟练的笔墨技巧和人物形象刻画,展现了一部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无言的田园史诗。从那华北平原的荒村野店,川陕道上的坎坷长途,河西走廊的驼铃风沙,怎能不引起人们对逃亡流浪生活的回忆?从那横跨秦岭的长桥,渠水潺潺的山村,牧草芳菲的天山南北,春雨若酥的八百里秦川,柴达木荒漠的油田,巴山深处的号歌,又怎能不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憧憬和热爱?毛主席指出,中国的艺术,既不能越搞越古,也不能越搞越洋,而应该越搞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在这一方面我们要不惜标新立异。这个原则,在望云老师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很自然的体现。
望云老师一生热爱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在创作上融古会今,标新立异,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我们为发展新的中国画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8版()
专栏:

  风雨归牧 〔中国画〕 赵望云


第8版()
专栏:

  世界,在望着中国!
  ——致为祖国争光的运动员们
  张锲深夜里,为什么吹奏起军号?校园中,为什么有火炬高照?寂静的城市,为什么忽然间这般喧闹?人在奔走,旗在舞动,锣鼓在猛敲……好啊,我年轻的运动员弟妹们,是你们,是你们的胜利捷报,激动了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祖国人民在望着你们呀,世界,在望着咱们中国。五千年泱泱华夏,怎能够自甘人后?十万万炎黄子孙,要无愧于乡亲父老!好啊,我亲爱的运动员弟妹们,你们用优异的战果,向人类庄严宣告:祖国在振兴,祖国在崛起,祖国在迅跑!挺起胸,告别那充满屈辱、沮丧的年代,昂起头,把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拥抱。十年,咱们尝够了一杯杯失败的苦酒,多少回,恨不得在收音机前大声喊叫:一样的阳光空气,一样的血肉之躯,别人取得的,为什么咱们不该取得?!别人办到的,为什么咱们不能办到?!谁说中华民族只是积弱积贫的民族?谁说中国青年都那么笨手笨脚?听,阵阵欢呼正从万里之外呼??滚来;看,五星红旗正在运动场上哗啦啦地飘。多难的中华民族正挣开枷锁、奋起腾飞,中国青年和别人一样聪明,一样灵敏,一样身手矫健,一样勇猛骄骁。荣誉,归于祖国,归于人民,归于集体;成绩,汗水里浸煮,汗水里泡。你们为祖国争光,祖国为你们自豪,吃多少辛苦?祖国知道!人民知道!祖国爱你们,你们爱祖国,你们的心,和祖国一起鼓动,你们的脉搏,和人民一起跳跃。好啊,八十年代春来早!祖国人民在望着你们呀,你们的胜利来得正是时候,来得正好。既然飞来了第一只报春的燕子,烂熳的春光,就一定会跟着来到;既然响起了第一声震耳的春雷,寒冷的冬天,仍然要赶快遁逃。阴霾的日子,已经过得太久、太久,苦涩的泪水,已经流得太多、太多。是时候了,该把歌声和欢笑还给人民,到时候了,该把胜利和光荣献给祖国。你们,不愧是英雄祖国的代表,你们,打出了中华儿女的雄风,你们,点燃起亿万同胞的胸中烈火。世界,在望着咱们中国,历史,在咱们肩上卸下重托。哦,我年轻的运动员弟妹们,你们年轻,却又是我的长兄,长姐,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你们走在前头,正召唤我们共同前进,共同思索:我为祖国,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第8版()
专栏:文化鳞羽

  上海文庙的厄运
  上海南市区文化馆 周峰
上海文庙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先称为文昌宫镇学(儒学署)。1292年,元朝设立上海县,将文昌宫镇学改为县学文庙,历史上文庙几经迁移,最后定建在南市区文庙路。
南市文庙是上海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筑群,内有“大成殿”、“魁星阁”、“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有128平方米的石祭台,有元、明、清三代用青石、花岗石雕刻成不同图案的石栏杆。魁星阁,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老上海的名胜,建筑秀丽宏伟,六根通顶的木立柱,在同类塔型建筑中是少有的。登阁远眺,风景独秀。解放后,文庙改作文化馆,成为劳动人民休憩娱乐的场地。
十年浩劫中,南市区少年业余体校进占文庙,至今尚未撤出。雄伟的大成殿成了业余体校的木工场地,魁星阁里是马达轰鸣的维修组。由于长年运转振动,如今魁星阁已轻度倾斜。
我们希望有关领导尽快地为少年业余体校安排适当的场所。南市区人口密度大,绿化面积小,群众娱乐场所少。认真修复文庙,全面恢复文化站,既能使人民群众有游乐场所,又可以保护文物古迹。(附图片)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冒傻气”辨
  车如舜
一位同志在售货员找钱给他时,把多找给的五块钱退还给售货员。在旁边的几个人议论开了:“这人什么病?”“冒傻气!”
一位老教师退休后,婉言谢绝了好几个单位以优厚条件的聘请。他不要任何“补差”,担任原单位的顾问。有人背地里嘀咕道:“老糊涂了,冒什么傻气!”
一位解放军同志的母亲被一个工人同志骑自行车撞伤,经抢救无效,最后造成不幸事件。这位解放军同志在极度悲痛中识大体、顾大局,登门去宽慰那位工人同志。有人对此却冷冷地说道:“这不过是一篇动人的文学作品罢了……如果真有其人其事,那简直是冒傻气!”……写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起雷锋同志的话:“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