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诗人应该歌颂您
——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
丁玲
诗人写过春天,写过盛开的花朵;但春天哪有您对儿童的温暖。任何鲜艳的花朵在您面前,都将低下头去。
诗人写过傲霜的秋菊,秋菊经受的风风雨雨,怎能与您的一生相比。几十年来,您都在风雨中亭亭玉立。
诗人写过白雪,描绘它的清白飘洒,但白雪哪如您的皎洁,晶莹。
迫害您的豺狼,走在您的面前,却停步不敢向前,只能缩头夹尾。
妄图侮辱您的小丑,也不敢敲您的大门,只能卷旗息鼓,暗地诅咒。
您背后站着亿万爱您的人民,
您背后站着中国共产党。
您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谁也不敢动您一毫一分!
篡权者夺走了革命的胜利果实的时候,您站了出来,怒斥叛徒。您的文章,全世界,争相传颂。
当反共逆流泛滥成灾的时候,您又站在人民一边,泾渭分明,您维护真理,鄙弃亲情。
然而您手无寸铁,无权、无钱,只是一个柔弱的女性。但您是一个伟大的,坚贞的,圣洁的女性,您的力量,可以摧毁魔窟;您的笔虽然纤细,可是力敌千军。
您的声音虽是吴侬细语,可是却锋利如剑,响彻环宇。
有的英雄,勒马挥刀,叱咤风云;
有的英雄,豪情满怀,才华横溢。
有的能言善辩,八面玲珑;
有的拉帮结派,拍马吹牛。
只有您,幽静细致,一派斯文,温柔中显露刚强,平稳中突出智慧。
有人说上帝造人,但上帝能造出您这样美丽的灵魂吗?
您刚刚走出校门,就站在中国伟大的先驱者的身边,您是真正的革命的三民主义者。
孙中山先生逝世了,您继承他的事业,保护他的旗帜,战斗不歇。
开国以来,您荣居高位,却从不骄矜,您始终虚怀若谷,文质彬彬。
您随着人民的战鼓,走进共产主义者的行列。您是左翼的辩护士。我们老早就把您当着尊敬的同志。
今天,在您的病榻边,党接受您为一个正式党员。
您实践了几十年的宿愿,党也欢迎您这样的党员。
我们鼓掌,我们激动,我们频频呼唤:欢迎您,宋庆龄同志!庆龄同志,我们欢迎您!
听到您病重。我们心痛,神痴。我们深深后悔,为什么不早早把您歌颂?未来还长,您的高风亮节,永远给诗人留下浓郁的芬芳。诗人都会歌颂您的,您会使诗情更加深重,诗意更加隽美,诗文永放异彩;您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篇。
我们共产党员,善良的人民,优秀的诗人、作家,天真的儿童,都为您虔诚祝福,祈愿您远离病魔,恢复健康,永远长寿! 1981年5月16日


第8版()
专栏:论语说文

书法难道古才美?
郑林曦
不久前举办了一次少年儿童的书法比赛。从报刊或者电视屏幕上发表的一些得奖之作看来,大多是用繁体字录写古诗词之类;用小学生们正在学、中学生们天天写的简化字写现代诗歌、语句的,虽不敢说一幅也没有,而总的印象是很少,很少。这就使我产生一个疑问:全国亿万少年儿童的毛笔字,是从天天写繁体字练出来的吗?书法难道古才美?
记得过去并不是这个样子。1963年的一次少年儿童书法比赛,《北京晚报》上刊登出来的第一名的书法,就是用简化字写现代语句。我在同年5月13日“论语说文”栏中还赞扬过。何以时间前进了20年,评选儿童书法的审美标准却好象向后退了呢?这是很奇怪的。
其实,书法以古为美的现象,也不只出现在少年儿童书法上。近几年来,在用字、写字上出现了一股“古风”。大街上的商店招牌,展览会的名牌,招贴画的题字,书刊的装帧……不少面向大众、本该用规范化的现代汉字的地方,却用了繁体字、异体字以至于狂草、古篆。五十年代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推行后,有人指名问:某些领导人在匾额上的题字何以不写简化字?周恩来同志解释说,书法是艺术,题字是手迹,有些老年人写习惯了,不一定要求统统写简化字。这个解释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也可以适用于今日。我们并不要求所有书法家都来写简化字。可是问题出在:少年儿童并没有老一代写繁体字的习惯,美术设计家所绘制的招牌广告,也未必有人要求它一定是名家手迹。那么,为什么一讲究“书法”,就非用繁体旧字,难道书法真是只有古才美?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连王羲之也不能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了。因为他的《兰亭序》原来也不过是一幅手稿;传世诸帖更是一些信札。他写的楷书、行草,现在看起来是古体了,可是在晋代还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字体。而王羲之的伟大,正在于他不一味仿古,在当时通行的较新的字形字体和日常生活应用的文稿信札上,创造出既震惊当代又传诸百世的书法美来。还有颜真卿,在他整理抄写他伯父的《干禄字书》中,赞成写用俗字(当时民间的简化字)。周恩来同志也是一位书法家,可他1958年在政协的报告中,曾经表示“欢迎书法家按照简化汉字书写,以提高简字的艺术水平”。
恳请当代的书法家带领亿万少年儿童,就在规范的简化汉字和它的日常生活应用中,摸索创造出新意盎然的中国书法美来!


第8版()
专栏:

自叙诗
朱蕴山 遗作发蜷如漆,心童如赤。身无长物,家无半壁。问余何事,频年奔逐。一片丹心,只为抗日。反满反袁,革命开始。陪斩坐牢,生死不计。军阀混战,中山已矣。垂一世纪,反蒋到底。我年渐长,我心犹壮。排除万难,此心坦荡。和而不流,清而不浊。钢铁心肠,平凡面目。孑遗之族,无产之友。
右四言十三绝、二十六句,甲樱老娣编集余诗时,提出代序,作为历史资料。今年已九十矣,对于革命,不敢言功,幸无大过。心安理得,所谓平凡面目也。书此交与雄、美两儿永保之。
一九七五年国庆节前
晚红老人于北京
附记:四月三十日凌晨,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站在父亲的身旁,久久不能抑止住心底的悲痛。父亲一生没留下多少文字,却留下了一些记事诗。这些诗表现了他的爱和憎,是他老人家自辛亥革命以来,为振兴中华民族奔波一生的写照,也是留给我们永保的纪念。这首《自叙诗》是他一九七五年国庆节前亲自抄录给我们的。
朱世雄 刘光美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小水手
施圣扬
辞别母亲只有短短几天,却又惦念心切了。因为老人重病初愈,就从海岛医院出院,乘船渡过盈盈一水,返回隔江故里。老态龙钟的孱弱之躯抵御得了归途的坎坷吗?正当我翘盼音讯之际,家书递到我手中了。
信上说,船上的小水手照料母亲视如家人,但母亲只知道他是上海知青,却要我在上海找到小水手的家去道谢,这可把我窘住了。既不知姓名,又不了解地址,偌大一城市,何处是他家;况且海岛渡口的小船,经常变换,一个水手,今天装客,明天运货,出没风波浪里,行踪飘忽无定,叫我上哪儿去寻觅他的影子?于是,我只能在我的心灵深处,默默地对这位陌路相遇的好兄弟遥致敬意!
那个小水手,我是见过一面。那天清晨,湿漉漉的、浓浓密密的雾气笼罩着沉沉的海岛,茫茫的江面。我在雾中陪扶老母亲走出院门,搭上了汽车。一路上乳雾弥漫,汽车小心翼翼地沿着路面摸索爬行;时有对面过来的车辆,那昏黄的车灯,象是天上陨落的星星。旅客们三三两两聚集在雾珠嘀哒的草棚候船室里,心焦神虑,迎候着对江渡船的到来。等着等着,等到的是江滩苇丛里野鸭扑棱棱的展翅声。等着等着,母亲苍白的面容浮上了一缕愁云:“大雾,上海的双体轮都不开,难道小船会开过来?”一位中年人插嘴:“大婶,小船兴许比大船有本领哩!”凑趣话音催开了母亲脸上的笑花……
果然,“呜”的一阵长鸣,渡船迎着人们热切的视线,撩开雾帘,进港靠码头了。引人注目的是站在船头上的小水手。只见他左手一撸脸,甩出一串冒热的汗珠,将竹篙用力一点,系好缆绳,船便靠稳了。他又连忙搭上跳板,船上乘客随之鱼贯而出。小水手仍不停息,他一忽儿扶着老人,一忽儿抱着小孩,提兜拎包,上上下下,忙成个汗人儿。
母亲在信上说,她上船之后,小水手为她抱来了被子,让她躺在一个清静的船舱里;又取出了他妈妈探望时送给他的苹果香蕉,剥削去皮,硬是塞给母亲吃。到了对岸,因为父亲看到大雾就没上码头去接,正在母亲为难之时,小水手用一辆崭新的“凤凰”车,让老人坐在车上,平安无事地一直送到家门口。父亲拉住他的衣角留他吃饭,他却一溜烟闪进雾中回去了……
我捧着这信笺读着,仿佛闻到了小水手的汗香。是的,我透过纸背,似乎探见到了雷锋英伟的身影,青春闪烁的灵光,生活里甜美的旋律……


第8版()
专栏:

岩缝里的小榆树(外一首)
河北张家口地区 逢阳岩缝里生长的小榆树呵,看见你,便想起了我。我们可真该同命相怜哪,生活的一开始便是挫折。从你扭曲的枝干,想起我道路上的坎坷。从你孤独的身影,想起我精神上的寂寞。然而我们都长大了,在贫瘠的土中扎下根脉。你在酷旱中战胜了干渴,我在寂寞中学会了思索。我们共同迎来了春天,你的绿叶多象我的欢乐。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相约吧,你昂首云天,我奋力跋涉! 林 间树林向着深邃的天空,伸出了千万只手。再不是虔诚的祈祷了,而是热切的请求:我们需要长高长大,请给予阳光,给予雨露;那漫天的风暴我们领教够了,谢天谢地,可别再有。站在这茂密的林间,我也把双手举过了头……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陋室生辉
丁家琪
一间木柴作壁的小屋,一张陈旧不堪的桌子,一盏乡间的油灯,几床旧烂的棉被……这是《天云山传奇》中罗群和冯晴岚在逆境中的住所。这间小屋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却能打动人的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活在它里面的,是两个心灵纯美、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的人。他们遭挫折,不踟蹰迷惘,处逆境,不沉沦消极;在物质生活十分清贫、困苦的情况下,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继续着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他们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使这间陋室生出了熠熠耀人的光辉。
看到这间陋室,我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更多的“陋室”的镜头:诸葛亮的茅庐,杜甫的草堂,居里夫人的类似马厩般的实验室,陈景润曾经长年居住和工作的六平方米的小屋……这些地方太狭小,太破陋了。然而,正是这陋小的地方,使历史,使社会,甚至自然界都感到了它们的巨大的存在,感到了它们发出的强大的光。
唐朝的刘禹锡,专门写过一篇《陋室铭》,其中有两句话:“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古往今来,陋室实在多如牛毛,但能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光辉的,却是寥若晨星。这里最根本的,是它的主人能否以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去追求崇高信念的实现,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业绩。倘若不是这样,那么,在艰苦的环境中,就可能吃不了苦,希望破灭,意志消沉;或者坐井观天,平庸度日;或者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格调低下,浑浑噩噩。
本文绝无提倡人们都去住陋室之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会不断地改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提倡的是使陋室生辉的精神,也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贫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从经济技术上看,把那些先进、发达的国家比作豪华的房子,那么,我国恐怕还只能算作是一间“陋室”。陋则陋矣,但我们每一个居住在这间“陋室”里的人,应该有崇高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双手改变贫穷的面貌,创造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高度丰富的理想境界来。
记得在诸葛亮的茅庐,有后人赞扬他的对联一副:“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我们当然不追求个人垂名宇宙,但却应该以使陋室生辉的精神,奋发图强,使我们祖国的大好山川更加生色增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