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做好信访工作 促进安定团结
轻工业部信访室
编者按:人民来信来访,是党和政府了解下情、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改进党政部门的工作,解除群众疾苦,有重要作用。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要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满腔热情地对待来信来访,耐心细致地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许多所谓老大难案件是不难解决的。轻工业部信访室的做法,值得学习。
1980年我部受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数量比1979年有所减少,但重访案件增多,约占来访总数的30%以上,工作难度很大。
因此,今年以来,我们首先集中力量抓重点案件,认真解决一批老上访户的问题。我们通过分类排队,对老上访户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做到胸中有数,然后分别情况采取具体措施。一是按季度将重要案件上访人员名单通知各主管部门,并要求上报处理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共报来处理报告707件,占需要处理案件总数的60%左右。二是邀请地方派人携卷来京介绍情况,共同研究处理,去年共请59个单位来京共同研究解决了103起案件。例如,抚顺市二轻局负责同志两次携卷来部介绍情况,统一认识,落实了九起重要案件,使一些老上访户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另外,我们还先后派人携卷分赴沈阳、大连、丹东、吉林、浙江和上海等地,同基层单位共同研究处理了37起长期拖着不办或案情复杂、反复上访、纠缠不休的案件。根据案情需要,我们还采取各级联合接待的方式,接待了老上访户八户,做到三头对案,当面对证,弄清事实真相,统一认识,按照党的政策,实事求是地分别处理。上海制笔机械修配厂一个工人,去年曾六次来京上访,反映该厂领导无故殴打他,两次被送进公安局,停发工资,不准报销医药费等问题,要求调查处理。通过四级联合接待,双方摆事实,出示证据和证言,查明这个工人多次偷窃,厂方对他处理是恰当的,本人确系无理取闹。在事实面前,这个工人表示接受组织批评,不再取闹。我们还到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的六个老上访户家,表示慰问,并耐心地宣传党的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深受感动和教育。
信访案件反映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人民内部纠纷。在接待处理来访时,我们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又注意从实际出发,排解纠纷,维护安定团结,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去年调整工资时,个别企业乘机搞不正之风,一些群众很有意见,多次来京上访。对这一类上访,我们耐心地听取申诉,反复做解释工作,对反映情况有一定道理的,积极主动与地方联系帮助解决问题。例如,杭州市塑料化工二厂有个工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斗中立功五次,是二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1955年转业时定为四级工,1976年因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公安机关传讯,影响到这次调级,六次来部上访。工厂认为他二十多年未调级主要是他长期有病不上班,倒卖粮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参与一批复退军人闹工资待遇冲击省级机关活动等。我们与基层同志一起分析了这个工人的全部历史,既指出他的错误,也正视他对革命做出的贡献;既帮助他认识犯错误的主观因素,也分析了导致他犯错误的客观因素,从实际出发建议给他调了一级。他本人表示满意,不再上访。
信访工作接触的面广,我们将群众反映的一些政策性的问题,及时向各级领导反映,便于及时解决问题。许多群众来信反映,各地鞋厂生产的皮鞋、布鞋和塑料鞋的尺码不全、品种不齐、式样单调,顾客穿不上式样新颖可脚的鞋。我们及时编发了《为群众着想,多生产可脚的鞋》的简报,引起了我部主管局和商业部的重视,两部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解决让群众穿上可脚鞋的通知》,要求各地企业和主管部门认真解决好群众的穿鞋问题。又如,群众来信反映湖北省孝感地区盐碱厂强行压销次品盐,危害人民健康,我们编发了简报,引起湖北省人民政府的重视,经调查证实后,责令该厂停产整顿,并派人到食盐中毒的地区进行慰问、赔款,挽回影响。同时,就食用盐的生产和销售问题向全省发出通知,要求加强管理,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来访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或有实际困难需要解决,但也有极少数骗子和坏人混迹在来访群众中,进行诈骗和犯罪活动。我们在接待过程中,发现两起以上访为幌子进行诈骗活动的集团案,案犯先后七次窜到我部接待室,用填写假单位、假地名和更换姓名等各种手段,骗取介绍信和车票。经我们向基层查询、证实后,便把他们送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临汾街头新风尚
在临汾市几条主要街道的两旁,长着梨树、柿子树、红果、石榴和樱桃树。春天一到,一簇簇的鲜花竞相开放。临汾人民特别引以自豪的是:夏去秋来,街头的各种果木树上,黄澄澄的梨儿、火红的石榴、红果及耀眼的红柿子,挂满了枝头,过往行人,举手可摘,仰头可吃,然而却没人随意采摘。
临汾市的这种社会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1976年春,临汾市城建部门号召:要绿化、美化、香化全市。这个绿化方案一提出,许多人摇头议论:自己家里的果子,每天有人看都保不住,何况这千人走、万人行的大街上,还想吃梨、吃柿子?!临汾市城建局的同志说:吃不上梨,梨树开花供人欣赏也好!就这样,硬是按计划把几种果子树移栽过来。当年就挂了果。为了让大家爱护果木,城市绿化队把布告贴满了临汾城,果木树下也插了许多木牌子,上面写明:摘一个果子罚人民币伍元。但是,折花、摘果的事仍屡有发生。城市绿化队就专门派人在街头巡逻看守。他们风雨无阻,常常是马路上宿身,屋檐下休息,一直坚持到梨儿收获。经过一番辛苦,第一年结的梨、柿子、红果等,大部分都保住了。1977年,临汾市共收获“葫芦梨”八千多斤。这些梨并没有出售,城市建设部门编了许多大小筐子和篓子,印上宣传信,把梨分送到临汾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对在有梨树的这一条街道的所有居民住户,也都给送一小纸袋梨。有一次,在临汾市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城建部门抬了几大筐梨,附上印好的宣传信,敲锣打鼓送到会场,分发给每个与会者,并宣传说:大家的劳动果实大家来分享,新的社会风尚更需要大家来树立……。贾得公社贾升大队党支部书记贾延庆,看着梨儿舍不得吃,特意用手帕包起来,带回村去,在社员大会上对大家进行教育。
领导亲自动手来抓,是好风尚能够很快树立的重要原因。1977年秋,临汾钢厂有一名青年,摘了七个梨,厂党委书记亲自到保卫科,责成他们严肃处理。后来,那个青年认识了错误,赔了罚款,并在职工大会上作了检讨。临钢党委抓住这个事例,对全公司职工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教育。1978年,从蒲县来的一辆汽车停在临汾街头的柿树下,司机举手摘了几个柿子,正好被农机公司卢继成看见,当即对司机进行了批评教育,要司机到绿化队认错赔款。这些维护公共秩序的人,不仅敢批评别人,而且对自己的亲属也不留情面。有一次,临汾搬运社一个职工的小孩手里拿着三个梨,父母知道是小孩从街头树上摘下来的以后,就领着儿子拿着梨,到城市绿化队去承认错误。
现在,临汾市街头的各种果树枝繁叶茂,它已经成为人们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象征。在临汾城居住的人,大家对这些果树都引以为荣,从外地出差或参观的人,看到挂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没人去随意摘采,也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去年,一位外地客人在临汾住了三天,临走时感慨地说:临汾市街头不仅果树多,社会风尚也好!
本报通讯员 畅子平
本报记者 李果
今日临汾主要街道的两旁,已经果树成行。从鲜花竞放之日,到果实累累之时,却无人随意采摘。读了这篇通讯,不仅感到临汾的环境美,更感到临汾人民爱护果木的心灵也是美的。
要创造和保持环境美,需要人人精心培育和爱护,需要发扬高尚的道德风貌;环境美又有助于心灵美的发展。
经过今年春天的努力,北京和其它许多城市的绿化工作都有了显著的进展。许多新树木已经栽好,又新辟了一些街头绿地和花坛,为城市的环境美增添了色彩。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保护它。在这方面,临汾市人民和有关部门爱护果木的经验和风尚,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编者


第3版()
专栏:

国家民委重视办理提案和信访工作
对于目前还没有条件办到的提案,也都实事求是地做了说明
本报讯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视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认真处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自1980年到现在,共办理提案一百多件,处理各族群众来信四千多件,接待来访五百余人次。
国家民委把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提案逐一认真研究,件件有人负责。有一些提案还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处理。有一部分提案,已经得到了落实。关于成立保安族自治县的提案,经与有关方面研究、落实,最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对于目前还没有条件办到的提案,国家民委也实事求是地作了说明。有一部分提案涉及范围较大,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才能逐步解决,就列入经常工作。如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好民族地区的重点中学和民族师范、牧区的流动学校改为寄宿制等问题,民委正协同教育部进行调查研究,着手解决。今年在与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此又作了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和办法。
国家民委除设立专职的人民来信组外,各司、厅都处理和接待业务范围内的来信和来访。有的来信通过与有关地区和部门联系,很快得到解决。如旅菲晋江同乡会理事长丁文钦等人给民委来信,对福建省一个建筑公司在基建中破坏鹿园山伊斯兰教古墓,提出了批评。民委根据回族人民重视土葬的习惯,同时考虑到这座古墓又是闻名国内外的文物,应予保护,所以立即致函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很重视这件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召集双方协商,并按原定的意见恢复了这座古墓。
华菊仙


第3版()
专栏:

辛勤劳动结硕果
——记新洲县高桥大队共青团员洪同德
湖北省新洲县顾岗公社高桥大队共青团员洪同德,安心农村,热爱家乡,在实践中实现了他自己的意愿:我只爱农业科学这一行!
洪同德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农业科学研究。高中毕业后,他先后两次放弃招工和一次当民办教师的机会,一心一意埋头农业生产。为了系统掌握育种技术,他购买和钻研了《小麦育种知识》、《农作物育种学》等八十多册农科书籍,订阅了《遗传与育种》、《湖北农业科学》等刊物。这些买书、订阅刊物的钱,都是他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有一次,他去大哥家办事,回来时路过团风镇,把大哥给的路费全部买了书籍,自己却饿着肚子步行六十多里地回到家里。为了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在闷热的夏夜,别人去外面纳凉,同德却躲在房里看书。怕蚊咬,他就用麻袋裹住双腿或者干脆把腿浸放在水桶里;冬季的寒夜,别人围着火盆聊天,他又总是偎着棉被看书。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他就请教农业技术员,或者写信到湖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求教。
洪同德搞起农科试验来,很有股“傻劲”。大队林场非常支持他的科研活动,专门给他拨了一块试验田,他嫌不够,便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植各种作物,搞各种杂交试验。社员说:
“别人家自留地种瓜种菜,同德家自留地千奇百怪。”他选育的小麦良种晒在院里,不小心被家里的老母鸡吃了几粒,一怒之下,他把鸡杀了,硬是从鸡嗉囊里捡出了那几粒麦种。有一年快开镰割麦时,同德到李寨大队串亲戚,走在路上,他发现一块“南大2419”麦地里有一棵长着双头穗的麦子,就高兴地跳到田里,把它掐了下来带回家。后来用它进行杂交试验,培育了一个新品种。在进行“鄂光棉”与“木槿棉”远缘杂交试验期间,他经常天麻花亮就钻进棉丛给棉花授粉;中午烈日曝晒下,他满身大汗地蹲在棉株中进行母本去雄;到晚上,在成群蚊虫叮咬中,他还要在地里打着电筒观察几小时。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坚实的硕果。洪同德在农业科学试验中,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些年,他成功地引进和推广了“高粱稻”、“芦苇稻”、“科遗二号”等水稻和棉花的优良品种,试制成功了土农药“青虫菌”,培育出适于密植的“木槿棉”,受到了有关农业科研部门的重视。
本报记者 谷嘉旺 李成华


第3版()
专栏:

台湾农民无法以农为生
据统计,台湾农业成长率不断下降。1953年到1968年间,农业生产每年平均成长率为5.1%,以后逐年下降,到1979年,降为2.14%,1980年则降为1%,农民已经无法“以农为生”了。
台湾当局为发展加工工业,不惜牺牲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实行农产品低价和“稻谷计划收购”政策,一方面将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高价出售,使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据报道,1965年到1976年间,台湾稻谷生产成本约占稻谷收入的76%。经济学者认为,1979、1980年“情况并无改善”。据台湾《大时代》杂志透露,农民每户平均有耕地0.9公顷,以中等收成计算,每公顷可年产稻谷6,000公斤,扣除肥料、农药等成本,只能收入三万多元(新台币,下同),平均每月不足3,000元。而目前台湾一个人的生活必需费用每月为2,000到2,500元。每月3,000元怎能维持一个六口之家(台湾农民平均每户6.6人)的生活呢?即使按当局公布的数字——每户农民年收入10.8万元计算,每人每月也只有1,500元。台湾《自立晚报》指出:“农友们辛苦一年,不仅得不到利润,甚至搞得血本无归。”广大农民不得不借债。台湾有关部门承认,全省88万户农民中,1977年负债的占60%,1979年达87%。台湾报纸透露,目前平均每户负债约五万元。
为了维持生计,台湾农民不得不靠打短工、搞副业赚钱补贴,或者让子弟外出谋生。台湾《经济日报》曾作过统计,有五分之四的农民除种田外,还要干一些别的活,才能维持生计。许多人特别是青壮年,干脆放弃田地,到城市去当低级劳工、摊贩等。因此,目前台湾农村劳动力已趋向老年化、妇女化,同时大量耕地被荒废。截至去年底,废耕地已达三千多公顶。对此,当局下令征收“荒地税”,更加激起了农民的不满。
台湾农民为什么不能“以农为生”?台湾不少经济学者认为,主要是当局的农业政策和漠视农民利益造成的。 季泉


第3版()
专栏:台湾简讯

台湾简讯
△据台北市有关方面最近调查,有五十七所私立托儿所没有合格的师资和齐全的设备,只为营利。
△台湾决定从明年七月一日开始将新竹、嘉义两县辖市改为省辖市。
△台湾一“立法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质询,要求消除台湾八大灾害,即:风灾、震灾、旱灾、水灾、污染、抢盗、奢侈、经济犯罪。并认为后四项是人为灾害,必有祸源,希望能拿出解决这四害的办法。
△据报道,台北市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沉迷电动玩具,应付混在一起的不良青少年,半年来,竟以各种方式向他祖母骗钱十万元左右。
△台北市计程车路途长短都是按表收费,但乘客发现,许多计程表不准,常要付出额外车费。
△春节以来,台湾新台币的外汇比率已经九次贬值。


第3版()
专栏:

八旬老母望儿眼穿
前不久,我们在汉阳县敬老院访问了去台人员张厚友的母亲黄千娣老太太。黄老太太今年84岁,耳不聋、眼不花,言行举止都很利索。她见了我们,激动地说:“厚友儿今年五十多岁了,是湖北省汉阳县蔡甸镇马号街人。他早年丧父,我们娘儿俩靠拣破烂过活。为了谋生,他十六七岁就走南闯北。1949年初,他在汉口参加了海军,几天后,他回家对我说要去台湾。我不愿他去,但为了生活,别无办法,只好答应了。从此一别,至今一点音讯都没有。”
黄老太太擦了擦眼泪,继续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啊!三十多年,我一直惦挂着他。有时喜鹊在房檐、树梢上叫几声,我就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儿到门口迎望一阵子;夜里狗子叫几声,我就侧着耳朵,听一听有没有敲门、喊妈的声音;有时看到和厚友儿模样相似的人,我就仔细打量一番。”黄老太太恳切地说:
“请你们想法给我儿子捎个信,告诉他,我这多年过得满好,快叫他回来。他走后,我给人家帮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做了多年的小生意。后来政府看我无儿无女,没有依靠,就让我进了敬老院。在敬老院一切都好。吃、喝、穿、戴都是政府供给;看病是公费,每月还发零用钱。真是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我们和黄老太太告辞时,她又再三请求我们设法把信捎到,并说如能来信就写湖北省汉阳县敬老院。 韩阳


第3版()
专栏:

怀念祖国大陆
台湾同胞举行“上白礁”谒祖活动
本报讯 据台湾《中央日报》最近报道,台湾同胞四月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县学甲镇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
今年的“上白礁”活动特别隆重。据报道,台湾各界人士、“民意代表”、“民俗艺阵”和来自台湾省各地的进香客十万人参加了谒祖盛典。
“上白礁”位于台南县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畔,明末永历年间,郑成功率部在这里登陆。台湾同胞为纪念郑成功和缅怀故里,追念列祖列宗,特兴建“上白礁”慈济宫祖庙。近年来台胞以此表达思念故乡之情日益深切。台湾一家研究历史的
“学甲国中”校长说,“原来学甲及邻近地区居民的祖先,都是追随郑成功来台卫土屯垦的忠贞军民”,“他们经常思念故乡骨肉亲情,初时确有人结伴返里祭祖省亲”,“终因海上交通困难”,“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改行遥祭方式,以示慎终追远,怀念大陆祖先”。
“上白礁”仪式由早晨延续到深夜。结束时,台湾同胞用一个小瓦罐向溪中取水,然后郑重地捧到祭坛前。象征饮水思源,遥念大陆祖先。 敏格


第3版()
专栏:

白礁慈济宫
福建省龙海县(原同安县)白礁乡慈济宫是奉祀宋代民间医生吴本的。宋仁宗时,吴本治好皇后的疾病,皇帝授他御史,他坚持不受,继续为百姓医病,深受群众崇仰。1036年,吴本在白礁乡山上采药,跌落岩坑受伤致死。1425年,明仁宗晋封吴本为“升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并为之建立慈济宫。
1661年,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人称有保生大帝“显灵保护。”最先登陆台湾岛的队伍又多是同安白礁人,他们缅怀祖宗,学着家乡的作法,在登陆地点台南学甲镇建了慈济宫,与家乡的慈济宫遥相呼应。学甲慈济宫建成后第二年,人们就开始在宫前谒祖祭典,至今三百多年,未曾间断,可见台胞对祖宗、对家乡感情之深。


第3版()
专栏: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至1662年),福建南安人。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将士25,000人渡台湾海峡,驱逐侵占我国领土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经过八个月的战斗,次年收复全岛。他在台湾推行屯田,使汉人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不久病故,年仅三十九岁。图为耸立在台中县大甲镇东北约三公里铁砧山上的郑成功塑像。他面向大海,遥望大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