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我国佛教艺术的雏形
——连云港市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
连云港市博物馆
我国表现佛教内容的造像始于何时?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等佛教艺术是最古老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郊的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经过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北京大学历史系俞伟超等专家鉴别,认定石刻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像石刻。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古称朐山)的东北,在市区新浦南五里,高程129米,由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
早在秦汉时期,孔望山一带就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秦始皇35年,曾立石朐界为秦东门,朐山西侧有秦汉朐县故址。这里曾设铁官。孔望山西南紧邻着一个庞大的汉墓葬群,不少汉代文物曾在这里出土。经济文化的繁荣,佛道两教的盛行,是产生孔望山佛教艺术的基础。
孔望山摩崖造像在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存造像约110个,分布在东西长约17米、高约8米的山崖上。造像东侧约70米处有一大型圆雕石象;南侧150米处还有一圆雕石蟾蜍。这两座石雕,特别是石象,气魄雄伟,造型精美。摩崖造像主要是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这些图像多以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为主题,表现他前生行善的本生故事,如“舍身饲虎”图等;表现佛传故事的,有“涅槃”图(释迦牟尼之死被称为佛涅槃),几十个弟子徒众围在佛的身旁。有的刻划坐佛和立佛,右手伸五指,作施无畏印。旁边有胡人形象的供养人。另外还有三个最大的身着汉式衣冠的造像,可能是道教的礼拜对象。
运用传统的汉画像石的技法,表现外来的佛教题材,这是孔望山摩崖造像最突出的特点。
这批摩崖造像的发现,对于我国的佛教史、美术史和中外关系史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望山摩崖造像在山的西南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头顶有高肉髻,身穿圆领长衣,右手作施无畏印的雕像,是孔望山最大的立佛像。
  这两个身穿汉式衣冠的雕像,可能是道教造像。
  以下三幅是立佛像、坐佛像和供养胡人造像的拓片。
  这组雕像取材于“涅槃变”。前面的高浮雕卧佛,巧妙也利用了天然的红色岩石,在这组浮雕中非常突出醒目;几十个弟子徒众的头像则用浅浮雕刻在青灰色岩壁上。
  石象高2.6米,身长4.8米,宽3.5米,四足下踏莲花,具有佛教雕刻的特点。这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汉代石兽。右图为石象左侧所刻的持钩象奴的拓片。
  石蟾蜍身长2.5米,高1.3米。汉代以后很少雕刻蟾蜍。
  这个身穿短裤,裸露着上身和四肢的浮雕,表现“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人体腹部上方突出的圆石,可能是虎头。
  (本版照片为武可荣、陈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