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美非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丹林
刚被提名为美国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胡斯特·克罗克21日结束了对11个非洲国家和南非的访问。据白宫宣布,克罗克访问的目的是为里根政府最后确定对非政策作一番实地调查。但是,一些外国报刊认为,克罗克的出访还在于平息非洲国家对里根政府对非洲政策的疑虑和愤懑。
今年1月,南非当局阻挠联合国主持的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激起非洲人民的愤怒,许多国家要求对南非实施经济制裁。可是,美国领导人却发表了不抛弃南非的讲话;接着,美国政府又要求国会废除1976年关于禁止美国军事干预安哥拉的克拉克修正案;美国官员还接待了一向禁止入境的南非官员……。这一切给人以美国要改变对非政策的印象。美国的行动遭到抨击,非洲甚至出现了要尼日利亚对美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呼声。
美非关系的变化
战后,美国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和远东。到了六十年代初,非洲一度成为美国注意的地区。然而,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对刚果(利)(今扎伊尔)的干涉,以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非殖民化宣言时,美国弃权不予支持的态度,使非洲深感失望。美国被指责为新殖民主义者。后来,越南战争、阿以冲突转移了美国对非洲的注意;但是,美国同情南非当局、罗得西亚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和拒绝支持葡属非洲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使美非关系更加趋于低落。
七十年代初,美国因越战失败、水门事件等精神上一蹶不振,更倾向于加强与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关系。它在联合国否决了要求延长对葡萄牙和南非实施经济制裁和要求英国使用军队对付罗得西亚史密斯政权的提案;恢复从罗得西亚进口铬;退出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24国委员会;支持南非军队入侵安哥拉。美国的这种态度使本已处于低点的美非关系更加恶化。
七十年代中期,苏联在非洲的扩张迫使美国改变对非洲的态度。美国国会和政府中关于对非政策的辩论,导致美国在对非政策上作出调整。卡特政府在处理非洲问题时,比较注意非洲国家的态度和意见,赞助以和平方式解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问题,强调运用政治、外交、经济的力量改善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以遏制苏联扩张。可以说,这一段期间,美非关系有所改善。
美国在非洲的利益
卡特政府曾宣布,美国在非洲有利益要保护。
非洲是美国必须大量进口的重要战略矿物如金、铬、钴、铀、钻石、锰、锑等的主要供应者;非洲还是美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之一,尼日利亚已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美国第二石油供应国。此外,美国在非洲的私人直接投资约四十六亿美元;1970—1977年期间,美非贸易额增长六倍,年贸易额达220亿美元,非洲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由3%上升到8.4%,非洲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正日益增长。
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非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非洲是欧洲的侧翼。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航线,特别是沿南部非洲东西海岸、经好望角联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航线,是供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石油和重要战略资源的航道。在急剧膨胀起来的苏联海军向西方制海权公开挑战的今天,这些航道的安全对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对于如何才能保卫住美国在非洲的利益,美国政府内外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人主张美国密切同南非的关系,借助南非来对付苏联在南部非洲的扩张,以确保西方在南非的战略利益。在他们看来,在美苏争夺非洲的斗争中,南非是唯一忠实可靠的朋友。另一种人主张,美国的对非政策“应以美国和非洲的利益、而不是以美苏冲突为前提”,美国应公开施加压力要南非接受联合国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南非内部进行改革,以缓和南非与非洲国家间的对抗,通过改善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来保卫西方在非洲的利益。
美非关系的展望
面对苏联在世界范围内咄咄逼人的攻势,里根政府采取了较强硬的对苏立场。几个月来,美国在处理非洲事务中出现的变化,反映里根政府中某些人企图借助同南非的关系来对抗苏联,这不仅遭到非洲国家的谴责,在美国也引起不满和批评。《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偏爱南非,使人烦恼》的报道中问道:冒疏远整个非洲的风险去讨好一个越来越孤立的白人南非,值得吗?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实行种族歧视的南非当局是一个陷于孤立、濒于绝境的政权。尽管它暂时还拥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貌似强大,但它已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纳米比亚和阿扎尼亚非洲人成为自己国家主人的时代不可阻挡地要到来。美国加强和南非当局的关系,既疏远了大多数非洲国家,又增添了苏古干涉和扩张的借口,这是一种极不明智的政策。
非洲国家固然对苏联的渗透扩张保持警惕,但对美国的行动和意图也十分小心。它们要求尽快结束南非和纳米比亚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实现非洲大陆的完全解放;拒绝任何外来的干涉,要求善意的友好、援助和合作。克罗克的非洲之行表明,美国想在既不抛弃它长期支持的南非当局、又与大多数非洲国家改善关系之间寻找一项平衡的政策。然而,夹缝间的余地十分有限,美国政府的打算未必能获得成功。


第7版()
专栏:

英国首相的海湾四国之行
吴迎春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最近在访问印度之后,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卡塔尔四国进行访问。这是英国政府首脑第一次访问海湾国家。英国报纸认为撒切尔的海湾之行“非常成功”,“开辟了有用的新天地”。
这次远访,英国既有外交战略上的考虑,也有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加强海湾国家同西方的关系,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同时恢复英国在海湾地区的存在,发展同海湾国家的贸易。英国首相在访问结束时曾经说,这次访问表明,英国
“将继续关心和关注世界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地区”。
印度和海湾四国地处南亚和海湾这一线的“新月形”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是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地。过去英国同这个地区有着密切的传统关系。七十年代初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之后,英国和整个西方的势力大大削弱。历届英国政府对该地区“重视不够,关系疏远了”。加之当前,苏联长期侵占阿富汗、两伊战争以及阿以的冲突,使这一地区的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苏联的扩张,威胁着这一地区的安全和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遏制苏联的“南下”扩张和推动中东问题的解决,已成为西方国家面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课题。英国为了“纠正”忽视海湾地区的状况,确定中东和海湾地区是它外交的重点之一。3月下旬,英国国防大臣诺特以及英国政府其他要员陆续访问海湾国家,就海湾安全问题和双边关系进行“对话”,并进一步发展英国同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这次撒切尔夫人的访问,特别强调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维护海湾国家的安全问题,英国首相强烈谴责了苏联对阿富汗和中东地区的扩张,支持海湾国家之间的合作,指出阻止苏联扩张的有效办法是加强这个地区的集体和自身防务。她公开表示英国准备售给海湾国家用来保卫本国的武器,以加强英国同海湾国家的合作,来保持该地区的稳定。
从访问结果来看,双方在海湾防务问题上看法基本上一致,海湾国家对英国的军事武器的支援表示欢迎。据报道,有关向这些国家出售武器的谈判正在逐项分别进行。
至于快速部署部队问题,英国和海湾国家意见有分歧。英国首相在这次访问中向这些国家领导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她强烈主张建立快速部署部队以应付由于苏联侵略而在海湾地区可能发生的危机,但强调在使用这支部队时要取得海湾国家的同意,同时表示英国无意派军队驻扎在海湾地区。撒切尔夫人还指出,保卫海湾地区的安全是海湾国家自己的责任。但是她的解释没有打消东道国的疑虑。这些国家不希望西方的军事力量重返海湾。他们担心,这可能导致超级大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而危及他们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海湾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是阿以冲突,特别是以色列的侵略扩张,他们对此的重视程度不下于对苏联威胁的担心。这些国家对美国过分袒护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感到不满,对欧洲共同体提出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加中东和平谈判的呼吁则表示欢迎。在这次访问中,撒切尔夫人特别强调了欧洲共同体关于解决阿以冲突的立场,同时表示将继续推进欧洲共同体去年在威尼斯宣布的和平主动行动,寻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时承认“巴勒斯坦人的自决权和以色列在安全边界内的生存权”。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加中东和平谈判。访问期间,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赫德要求以色列改变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和它对黎巴嫩南部的政策,指出以色列推行的这些政策是解决中东问题的障碍。英国的这些态度受到了海湾国家的好评。但由于阿以冲突的解决必须有美国参加,因此这个问题一时还难以突破。
英国首相的这次出访,除了外交和战略上加强了同海湾各国“对话”外,在经济来往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英国同这些国家过去有传统的经济贸易关系。撒切尔夫人的访问不仅促进了贸易来往,而且大量的军事武器定货给英国带来了一笔不小的生意。这对处于衰退中的英国经济是有好处的。
在这次海湾之行中,英国首相受到这些国家隆重的欢迎和接待。她表示今年秋天将再次去海湾访问。这说明海湾地区在英国当前的外交政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7版()
专栏:

“中国是可靠的贸易伙伴”
——意大利中国经济问题国际讨论会侧记
廖训振
3月下旬,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托市,举行了一个中国经济问题国际讨论会,中国经济学者代表团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意中友协和意大利同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贸易商会联合发起,参加会议的有意大利工业界、贸易界和银行界代表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共同体有关官员,与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共二百多人。这是第一次在意大利举行的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的盛会。
会议选在普拉托市举行也体现着东道主的一番盛意。普拉托是意大利中部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属于托斯卡纳大区,而这个区中、小企业林立,有同中国加强经济来往和发展贸易的强烈愿望。普拉托市市长兰迪尼认为意大利普拉托同中国经济关系的开展将会导致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会上,有20位代表发了言。他们就中国的经济体制及其调整,中国的农业、工业、外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各国的经济学家在发言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肯定了中国在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有些发言者最近访问过中国,对四川省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所收到的成效十分赞赏,对我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及开辟特区、欢迎投资也深受鼓舞。
许多发言者对当前中国实行经济调整表示理解。意大利外贸协会的路易吉·特朗弗认为中国的经济调整方针是非常现实的。他说:“中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暂时调整,丝毫不意味着要将长期规划搁置起来,也不意味着放弃长期以来实现的目标。由于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富于牺牲的精神,这项计划并不是一本想入非非的‘梦幻之书’。工业化的西方可以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切实的贡献。”意大利同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贸易商会会长基斯特曼说:“中国是可靠的贸易伙伴,因为她代表着未来。”他认为同中国进行贸易必须有远见。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杰·莫安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去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人民只有靠自力更生才能搞四化。那些认为中国的四化就是自由化的看法是错误的。”
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也分别就中国经济调整及对外贸易问题作了发言,阐明中国的经济调整是为了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而不是要回到闭关锁国状态,中国对外的经济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为了加速经济建设,中国必须发展同外国的贸易关系,采取各种利用外资的办法,有计划地引进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先进技术。
这两个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有一些报刊杂志纷纷要求刊载。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认为,中国代表的发言“澄清了一些对中国问题的糊涂思想,起到了分清是非,稳定局面的作用。”他还说,“中国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
意大利舆论对这次讨论会的结果表示满意。佛罗伦萨的《民族报》写道:“理论讨论已完毕,要开始实际行动了。”“现在已经有人在考虑建立意大利私人企业同人民中国的合资公司了,看来,这丝毫不是幻想。”
中国代表团启程回国之前,托斯卡纳大区主管工业及贸易的副主席费奥斯·阿拉塔接见了代表团。他说:“中国代表团到这个地区访问,不仅加强了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友谊。我们感到骄傲的是马可·波罗的故乡——比萨就在我们这个地区。我本人是学哲学的,我对中国的文明和历史是很了解,很崇敬的。”陪同人员向我们介绍,这位副主席还有个绰号:“中国人”,在意大利人民的心目中,“中国人”这个字已成为智慧和忠厚的象征。


第7版()
专栏:

埃及农村银行
埃及现有750家农村银行。在1977年至1980年间,这些银行在突破传统的服务项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银行在广大农民心目中很有信誉,农民储蓄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埃及农村银行储蓄总额从1977年的3,500万埃镑一跃而为1980年的1.4亿埃镑。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提高农民参加储蓄的积极性。农村银行首先致力于提高它们在广大农民中的信誉,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加强银行工作的保密性,定期支付利息。除此之外,它们还坚持为全国各地的农民提供发展农业生产和改良耕作方法所需要的贷款、物资、肥料以及其它传统的服务项目。并且根据农时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各种方便。还给活期或定期的储蓄者以奖励。奖品有:拖拉机、抽水机、犁、耕牛、缝纫机等等,鼓励农民参加储蓄。
用农民存款服务于农民。埃及农村银行坚持将农民的存款用于与发展农业有关的项目。1979年和1980年用于农业方面中小型项目的投资有4,000万埃镑。同时还搞了一些大型项目,例如促进一些非传统农作物的推广,建设饲料厂、冷冻厂,组织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服务性单位的农业合作社,让广大农民看到,他们参加储蓄不仅可以获得利息,而且为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改善传统的耕作方法做出了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参加储蓄的积极性。
赵正华


第7版()
专栏:

世界盲人有三四千万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宣布,目前世界上的盲人总数估计有三千万到四千万,其中百分之八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现在盲人的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如果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作出很大的努力,到二○○○年,世界盲人的数量估计将比现在增加一倍。
造成眼睛失明的主要病因是白内障、沙眼和干眼病。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界重视世界盲人的情况。它估计,要实行一项目的在于减少可以避免的眼睛失明事故的全球计划,每年需要支出三亿五千万至五亿六千万美元。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多水之乡”——圭亚那
吴德明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位于南美大陆东北部,与巴西、苏里南、委内瑞拉接壤。全国面积二十一万四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八十五万。它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国家。
圭亚那的国名系印第安语,意为“多水之乡”。凡到过这块绿草如茵、鸟鸣鹿跃的美丽国土的人,都会发现那里江河纵横交错,沼泽湖泊星罗棋布,“多水之乡”真可谓名副其实。圭亚那水系呈树状分布,多数河流发源于南部和西部与巴西接壤的山脉。埃塞奎博河为圭亚那最大河流,全长1,045公里,河口宽23公里,最大流量为每秒八千多立方米,流域面积约十五万平方公里。由于近代地壳的轻微上升作用,圭亚那境内几乎每条河上都有落差很大的多级瀑布。其中凯厄杜尔瀑布最为有名。它位于埃塞奎博河的支流波塔罗河上,瀑布宽76米,从一片沙岩高地上飞流直下,总落差达226米。此处风景秀丽,气象壮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国游客。
圭亚那地处热带,接近赤道,雨量极其充沛。沿海地区及大部内陆地带,年降雨量可高达2,500毫米至3,500毫米。雨季到来,江河暴涨,凡宣泄不畅的地带,大片草原变成汪洋,湖泊沼泽也应运而生。
圭亚那河流虽然不少,但因急流、瀑布较多,很少能作为通往内地的捷径。多数河流仅在下游80公里至160公里的地区内通航。然而,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发展水电事业、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圭亚那几项大型水利工程正在兴建之中。此外,江河湖海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产资源。鱼、虾捕捞量每年约五千万磅,圭亚那国内自给有余,还大量出口。近二十年来,圭亚那利用海牛清除运河、池塘里的杂草的经验,引起了国际上,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的重视。1974年在圭亚那还专门成立了国际海牛研究中心。
由于圭亚那终年高温多雨,很适宜树木生长,森林面积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86%,森林覆盖率仅次于法属圭亚那,居世界第二位。森林总蓄积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查明的珍贵树种有绿心木、紫心木、瓦拉巴树、莫拉树等三十余种,多为硬木。其中绿心木为圭亚那所独有,木质坚硬、锯时可以冒出火星,能防腐、防火、防蛀,为建筑船坞、码头、闸门、防波堤等最佳木料,畅销世界各地。
圭亚那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乃是一部治水的历史。过去,常常发生水灾。今日,由于圭亚那人民的努力,沿海已有一条长约二百公里的海防大堤,内地有一个全长八千多公里的排灌渠道网。所有这些,雄伟壮观,井然有条,成为圭亚那人民治水业绩的光辉见证。(附图片)
圭亚那工人把香蕉堆集在埃塞奎博河岸码头上,准备装船运出。新华社记者摄


第7版()
专栏:

二、亚特兰大
——南方的咽喉
本报记者 张彦
由华盛顿起飞,夜航约两小时就到了佐治亚州的首府亚特兰大市。美中友协朋友比尔夫妇已经在机场等候。在通往市区的途中,比尔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亚特兰大。他说:“你如果问一个南方人:‘你死后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他会回答你:‘我还不知道。不过,无论走哪条路,我都得在亚特兰大换飞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亚特兰大是通往南方各地必经的交通要道,是个咽喉。这里国内国际航线密如蛛网,一年之中吞吐的旅客有5,000万之多。
据1980年统计,整个佐治亚州的人口大约五百四十万,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包括周围五个县在内的大亚特兰大。美国《幸福》杂志榜上有名的全美500家最大企业中,四百四十多家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市中心耸立着的各种新型摩天大楼群,大都是近二十年建立起来的。这些大楼里的工业、商业和银行老板们,眼睛盯着的当然不仅限于这个市和这个州,而是整个东南地区。他们也并不都是美国人,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中东。比如,一家头等旅馆属于一个科威特富翁,一家很大的保险公司的老板是荷兰人。还有的公司经理是美国人,资本却来自阿拉伯国家。不过,这些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盘算的是怎样利用这个地区的特殊条件,包括廉价的劳动力和尚待开发的丰富资源,来攫取最大的利润。
最近一年多来,亚特兰大成为全美国注视的一个中心,那是因为这里发生了黑人孩子连续惨遭凶杀的案子。当我到达这座城市时,被杀害和失踪的黑人孩子还只是20名,到我几天后离开时,就已经增加到22名,他们都是些7—15岁的天真孩子。市区人们街谈巷议,愤怒和恐怖交织在一起。神色紧张的饭馆黑人女服务员告诉我,她一面工作一面提心吊胆地挂念着她在家的孩子,就怕回家去发现孩子不见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众说纷纭。令人不解的是,凶手是谁至今还没有查出一个线索。(附图片)
亚特兰大市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