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永鳏痴郎”的爱情
张羽
今天,是恽代英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
恽代英同志是我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我国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他在武汉组织团体,出版刊物,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发动青年,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他和肖楚女发起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领导工作,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中国青年》主编。1926年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1927年春主持武汉军事政治学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随后党又派他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1930年5月他不幸被捕,第二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牺牲时年仅36岁。恽代英同志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他的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激励青年一代爱祖国,爱人民,为振兴民族大业奋勇前进!
这里刊登的是《中国妇女》第四期介绍恽代英同志正确处理家庭、婚姻、爱情的文章的摘要。
——编者
最近出版的《茅盾散文速写集》里,有一篇纪念恽代英的文章,题为《记Y君》。文里记述了1927年春天,恽代英主持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工作时,平时每周只请假一小时,回去探望父亲。有次,竟然请了一天假,第二天早晨才回来。接着就听说,他在那天结婚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的爱人是什么人呢?要弄清事实真相,还得从以前的那个“永鳏痴郎”谈起。一 1918年2月25日,恽代英结婚不到三年的爱妻沈葆秀因难产而死。这个突然的变故,惊得恽代英嗒然,茫然,无以自主。他向匆忙赶来的岳父、岳母跪下恸哭,是他误了葆秀。为了纪念亡妻,他决定从此过独身生活。他还向亡妻庄严保证:他将“守身如玉”、“使此心古井不波”。他写了沉痛的挽联,挂在葆秀灵前。又接连给葆秀写了四封信,在灵前焚去,寄托自己的哀思。他在信中写道:“吾既不死,又敢狂乎?吾果狂何益于汝?他人不谅,或且以为汝致我狂,则重诬汝矣!”
在信的末尾,代英说他从这时起改号为“永鳏痴郎”,还在沈葆秀的遗照上,题了一首七言诗,抒发了他的思念之情:
郎君爱唱女权论,幸福都拚付爱神,
常欲寸心如古井,不妨人笑未亡人。
横风吹断平生愿,死去已看物序更,
我自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
他把照片白天夹在日记本里,随时翻阅;入夜又放在案头,陪伴他读书、写文章。恽代英信守着自己的誓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铭刻着对亡妻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二 在以后几年里,恽代英活动在皖、川、沪、粤等地,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和青年或亲友的通信中,经常碰到家庭、婚姻和爱情问题,他以满腔热情,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互助社的年轻朋友魏以新,为家庭包办婚姻而苦恼。代英写信劝告他:你眼前的那个人,不是可恶,而是可怜,你又给她精神上的不安,这不是我们互助社对待朋友的法子,对待情分上有关系的人,更不能这样。我们对于家庭,不要受不当的引诱和牵累,但也不要忘了要自助助人。
当时,在大革命的广州,当一个革命青年因为妻子拖后腿,而陷于困境的时候,代英就直率地告诉他:如果在你的革命工作受到妨害的时候,我以为能离婚也是好的。至于一方如何不幸,父母如何不安,这是两性关系变迁时免不了的现象,总是有人要为旧风俗礼教牺牲的,还是让那些迷恋旧风俗礼教的人去牺牲他们自己罢!
代英在和四弟恽子强的未婚妻葛季膺的通信中,表现了兄长和朋友的亲切和关怀,信中说:
“强弟能得如此良友,如此畏友,终身作伴,料应朋辈应妒杀耳!迟婚实有利益。我辈老父既因我决于独身,诚不能无早望强弟成婚之念,但为人慈和通达,终不十分相强。我已将妹函附于家禀转告老父,我意读此信后当感触恍然如见佳儿妇之乐,更可以不复念念于怀也。”
“我视家如旅社。然正好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之家庭。……我将来可以为你们的高等顾问也。”
代英在《学生杂志》上发表的《青年的恋爱问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恋爱观,认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恋爱与生活同等重要。青年时期,男子对女子,女子对男子,都会有幻想,有许多甜蜜的梦,但人要过人的生活,不能过“神”的生活,应顺其本性,也要讲求实际。接着说:恋爱也能使人盲目,有许多青年由于恋爱盲了目,掉进陷阱,实为他们捏着一把冷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安能郁郁死于儿女子之手乎?”他希望青年抖擞精神,干一番事业。并警告那些醉眼朦胧的人:“清醒些吧,前途尽是陷阱呢!”三 当代英在青年中播种纯洁的真正的爱情时,他的心灵深处,爱的嫩芽,也在萌动、滋长。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撞击着他。在广州,一个革命女青年,勇敢地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形势迫使恽代英必须表态的时候,他拿出了沈葆秀的妹妹沈葆英发自武汉的来信。这封朴实无华没有使用一个情字的信,表示出对代英的深厚感情。当葆秀难产殇逝的时候,葆英还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在他的“推爱卿之心以及彼”的诺言中,他常来到沈家,帮葆秀的弟妹们补习功课,批改作业。后来创办利群书社、利群毛巾厂的时候,又吸收沈葆英等参加生产劳动,锻炼自食其力的本领。
岳父死后,在失去父亲的孤儿们深感凄苦无依的时候,代英除了设法为他们安排生活和工作以外,还写了《孤儿》一歌,鼓舞他们生活的勇气:
……我今想到你,助你和爱你。劝你莫
着急,请站起。回到我家里,和我做兄弟,
爹娘看见你,保欢喜。
在代英的关心帮助下,沈葆英考进了湖北女子师范。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按期寄给葆英,并写信鼓励她勤奋学习,认识社会,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葆英进步很快,在女师加入了共青团,一年后转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恽代英曾打算调她去广州工作,因为北伐战争开始,就相约在武昌见面。
1927年1月3日,革命军青年军官恽代英化装绕道上海回到武昌,数日后应约到省立一小讲演时,沈葆英站在教师的行列中,欢迎代英。讲演完毕,他和葆英一起去凭吊葆秀。代英和葆英久别重逢,都显得很兴奋,边走边谈,穿过一段卵石累累的山路,来到珞珈山恽家祖坟,看到荒草覆盖的葆秀墓,代英不禁眼睛一湿,脱下军帽,深深鞠了一躬,小声说:“葆秀,我和四妹来看你了。”
对着墓穴,他诉说着十年的历程,他不顾旧势力的压抑、诽谤,为最亲爱的人守贞守义。谢绝了许多热心人士的关切帮助,度着独身生活。有人说他是苦行僧主义,但他我行我素,不为所动。他只有一门心思,要对得起为他而死的葆秀。
十年了,十年的变化多大啊!他继续说:“十年后的今天,四妹长大了。她也是个无产阶级战士了。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我希望她能和我并肩战斗。你九泉有灵,会同意我的心愿吧!”
说到这里,恽代英哽咽了,转过脸来,歉疚地对葆英说:“原谅我,四妹!我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在二姐墓前,先道出了我的心愿,你不会怪我吧!你愿不愿和我结成革命伴侣,也可以对二姐说说。”
葆英多年以来就把代英当作生活中的亲人、尊敬的老师、革命的引路人,能和代英的生活溶为一体,是她最美好的愿望。她点了点头,回答了长她十岁的求婚者。
1927年1月16日,32岁的恽代英和22岁的沈葆英,在武昌得胜桥恽宅举行了结婚典礼。婚礼十分简单。着军服的恽代英和朴素大方的沈葆英,在一对红烛前行了鞠躬礼。
“永鳏痴郎”恽代英,结束了为期十年的独身生涯,和沈葆英一起,开始了人生的新的征途。(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青年谈体会 干部受教育
上海国棉二厂党委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本报讯 不久前,上海国棉二厂党委在全厂政工干部学习班上,邀请六位原来比较后进的青年为政工干部上课。这六位青年谈了思想政治工作在自己身上所起的作用,回答了干部们提出的问题,会议开得生动活泼,使教育者深受教育,并从中总结出做后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请听这些青年的意见吧。
一些原来比较后进的青年在会上说:过去你们对我们看不惯,我们也看不惯你们;你们专开我们的批判会、检查会、处分会,我们也有办法对付,今天把工具弄坏,明天把电灯泡掼掉,后天把门窗凿个窟窿……叫你们天天处理也来不及。
有个青年还说:我进厂后表现不好,后来觉得不对,想学好,但又怕别人不相信,笑话我。所以提出换个环境,调个工作,但领导简单回答我三句话:一是,你自作自受,自己糟蹋自己;二是,你这个工作要做到退休为止;三是,你要做到吃大锅饭(劳改)为止。我听后气炸了,一度不想再学好了。
有一个后进青年,一次抓住一个偷牛皮带的小偷,没人表扬他;可一次在食堂喝豆浆,另一个青年偷了白糖错放进了他的碗里,结果食堂和车间领导硬逼着他承认偷了糖。这个青年觉得好事白做,没做坏事却遭怀疑,感到非常灰心。
这些青年说:有些基层干部对我们动辄扣工资、扣奖金,往往越罚越僵。我们这些人进厂以来,没拿过几次奖金。我们就上班而不干活,总不能扣工资吧!工厂和公司来检查文明生产,我们就故意把瓜子壳甩在地上,把痰盂踢翻,叫车间人人不能得分……
这些青年是怎样转化过来的?是同志的温暖,父母般的爱抚;是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正确方法。还是听听这些青年的叙说吧。
一位青年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上班,我没有吃早饭,肚子饿,没力气,就不干活。当时工长批评了我,但她买了两个馒头放在我的更衣箱上,我顺手抓来悄悄吃了。后来知道是工长买的,我感到脸上发烧,觉得再不好好干对不起她。
另一位青年说:一次上夜班前,我被几个朋友拉去喝酒喝醉了,工长就不让我工作。我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工长不放心,怕天黑我跌到河沟里去,让一位团干部送我回家。我只觉得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决心真正重新作人……
过去的“被教育者”的发言,深深打动了政工干部的心,使他们认识到,要做好后进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五条:
一、以同志相待,赤诚相见;
二、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表扬为主,说服教育,不要动辄扣罚;
四、批评要和风细雨,注意场合,以理服人,不搞高压手段;
五、对后进的青年不要否定一切,更不能“揭老底”。


第3版()
专栏:短评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上海国棉二厂党委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参考。
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可以总结出几条、几十条,但从上棉二厂的经验看,基本的一条应该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不凭主观想象,不凭零零星星的材料和一时的印象,便随意去联想、推理、夸大、上纲,然后便是批判、检查、处分、扣奖金等等,弄得关系紧张,人人自危;而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深入细致地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妥善地加以解决。试想,当上棉二厂那个青年提出要换个环境、调个工作时,那位领导同志如果稍微热情、细致一点,问问这个青年为什么要求调动,大概就不至于简单粗暴地说出严重损伤青年自尊心的三句话,那个青年也就不至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了。可见,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收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放矢,说的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对方的心坎里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工作对象的性格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这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花一番功夫。
人人都有自尊心,政治思想工作者必须尊重人,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尊心。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如果工作不注意方式,讲话不掌握分寸,一旦伤了感情,自己说的话再有道理也难收效。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被教育者”处处以教育者自居,铁青着脸,不着边际、不加分析、千篇一律地讲一些人所共知的大道理,或声色俱厉地训斥,或风言风语地挖苦,或“揭老底”,动辄采取处分、罚款、扣奖金等手段,这样“做工作”,将会使距离越来越大,使对方产生对立情绪。小小的事由可能酿成大祸。这类事不乏先例。无数事实证明,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失败的。
上棉二厂原来比较后进的六个青年,几乎都讲到他们转化的原因是:同志爱、父母情。两个馒头,一次护送,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足轻重的,但在这里却打动了两个后进青年的心,使他们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友爱,得到了前进的力量。他们从这些小事看到了领导同志的那颗父母般的赤诚的心。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有人可能要说,这不是在提倡“人情味”“人性论”吗?这是十年浩劫期间的语言。林彪、“四人帮”一伙动辄批“人性论”,批“阶级斗争熄灭论”,恰恰说明这伙反革命分子是没有人性的。他们那种对待干部、群众,对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一味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难道我们现在还能沿袭下来吗?无数事实教育了我们,解决同志之间、人民之间的矛盾,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讲友情,讲谅解,讲团结,在这个前提下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搞四化,齐心协力争模范。


第3版()
专栏:新风赞

五青年奋不顾身英勇救人
今年3月10日下午,浙江省海盐县川坝公社秦联大队的11名男女社员,结束了紧张的海上劳动正在返航。突然,海上刮起了大风,他们乘坐的机帆船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在颠簸中被掀翻,船上社员全部落水,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秦联大队第十生产队宋沈林、宋祥男、宋其生、宋志观和陈光全等青年闻声赶到海边,毫不犹豫地跳上了停在海边的一条小船,便撑篙出海。不料,这条船早已破损报废,不一会儿海水就涌进了船舱,难以继续行驶。他们一面把船舱里的水一盆盆往外倒,一面奋力摇浆,朝着泊在海面上的另一条好木船驶去。经过一场搏斗,他们登上了木船,又迅速驶向呼救处。
农历初五的大潮汛,海上风力达到七级,海浪窜起二米多高。这五名青年虽说从小生长在海边,熟识水性,但在这样凶猛的风浪中救人还是第一次。当时又是逆风行船,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但五个人只有一个信念:“救人要紧!”他们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巧妙地冲过一个又一个恶浪,在汹涌的波涛中全速前进。
木船离遇险的船只越来越近了。只见11名社员泡在海水中,随着风浪不停地晃动。宋祥男等人当即投入抢救。在遇险社员有秩序的配合之下,他们分几次把11名社员全部救了上来。这时,他们自己虽已浑身湿透,精疲力尽,但心里感到无比的宽慰。
最近,川坝公社党委召开大会,大力宣传和表彰这五名青年奋不顾身、英勇救人的事迹。
张承德 陈有恒


第3版()
专栏:

喜看山村年轻人
近两年来,在太岳山区的山西省安泽县马必公社的团员、青年中,“学雷锋,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马必公社共有五千多人,分居在118个自然村庄,从1978年12月起到现在,全公社一百五十多名团员和五百多名青年,参加了“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团员和青年们集体上山为烈军属和五保户打柴;平时,各个团支部还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展拥军优属月或“活动周”,为烈军属和五保户种自留地、写信、担水、扫院、拆洗被褥。郎寨大队女共青团员刘月娥,主动帮助六十多岁的五保户张小够老大爷拆洗被褥、担水、拾柴、煎药,多年未间断。人们说刘月娥真象张小够的亲闺女。
秦必大队团支部还建立了青年成长林。全大队18名共青团员,每人栽了象征自己成长的五棵白杨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靳保玉语重心长地对共青团员说:“今后要每个青年在被批准成为共青团员这一天,在青年成长林内植五棵象征自己成长的白杨树。十年后树木成材,植树的每个共青团员也成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材”。马必公社团委把秦必大队团支部植青年成长林的经验推广到全公社,不仅团员植青年林,而且新结婚的青年夫妇到植树节也主动去植十棵树,人称“幸福树”。新入团的青年和新入队的少年儿童,也分别植起了“青年树”和“少年树”。
本报通讯员 史恒田
本报记者 李 果


第3版()
专栏:

昆明部队帮助少数民族战士学文化
据新华社昆明电 人民解放军昆明部队某团举办文化学习班,热情帮助少数民族战士学文化。目前,这个团237名少数民族战士已经分别读完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经过考核全部领到了“文化学习合格证”。
这个团有14个少数民族战士,其中有四川省凉山的彝族后代,黔东南山区的苗家子弟,还有云南边疆和其它地区的壮、傣、景颇、哈尼等兄弟民族的青年。初来部队时,他们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有的是文盲。团党委十分重视帮助他们学文化。去年全团为他们正式开办了12个文化学习班,设有初小、高小和初中的文化课程,抽调了一批有教学能力的骨干任教。团里还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习情况分析会,具体帮助少数民族战士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在团党委的鼓励下,全团少数民族战士学习积极性很高,进步很快。彝族战士吉穆阿力是个翻身奴隶的后代,祖祖辈辈不识字。连队指导员亲自给他当教员,班里八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主动为他辅导。由于同志们的关怀帮助,吉穆阿力仅一年多时间,就读完了初小课程,去年五次考试,除一次取得良好成绩外,四次都是优秀。傣族战士岩温,是在西双版纳偏僻山乡长大的,只念过一年书,进文化学习班以后,他节假日不上街,每天晚上都学习到深夜。三个月后,被树为学习标兵。一年后,他已经能写会算。不久前,岩温刻苦学习的事迹传到了他的家乡,全家高兴得接连给部队党组织写信,称赞部队育人有方。
由于这个团的少数民族战士积极学文化,成长很快。有的成了连队文化宣传骨干,更多的人则在军事训练和其他工作中发挥了聪明才智。


第3版()
专栏:

《恽代英日记》即将出版
本报讯为纪念恽代英同志英勇就义五十周年,《恽代英日记》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恽代英日记》(一九一七—一九一九)原珍藏在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恽代英和林毓兰、黄负生等同代人的学习、思想、生活,记录了他们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实践。日记为研究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恽代英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
《恽代英日记》还记录了恽代英青年时代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追求真理,注重修养的高尚品德。作者对人生、理想、道德和情操的许多独到见解和新颖思想,对当代青年仍然很有教益。
《恽代英日记》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宗教、体育等许多领域,为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碧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