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两代人一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李闻
青年一代和老一代的团结合作,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保证。对于青年一代和老一代,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加强团结,去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在全国人民为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的安定而努力奋斗的时期,加强青年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团结合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全部历史说明,青年一代和老一代的团结合作,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已经经历了六十年,也就是整整两代人的时间。这六十年间,革命者代代相继,却已经不止两代人了。开创我们革命事业的老一辈革命家,是二十年代的一批青年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离开我们了。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初参加革命队伍的一批青年人,陆续接替老一辈的革命家,许多人已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又有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他们中的多数已经是各方面工作的骨干。一代代青年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为我们的事业增添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他们得到革命先辈、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在老一辈的引导下成长,成为革命先辈的接班人,同时又担负起引导、教育新一代青年的责任。青年一代和老一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学习,团结合作,成为我们革命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传统。革命事业也就在这样的团结合作、代代相继中发展。没有青年和老同志的团结合作,就没有革命队伍的兴旺发达,没有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以至于胜利。
十年动乱中,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进行恶毒的挑拨、煽动,利用青年的缺乏经验,蒙蔽一部分青年打击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造成了青年一代同老一代之间的隔阂,使革命队伍的团结遭到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路线,情况有了变化。在共同的战斗中,青年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相互增进了了解,隔阂正在消除,团结正在加强。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同志,都感觉到两代人之间几年来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那套反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推行了十年,它的流毒还未肃清,也由于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地位不同,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难免有所不同,以致存在着某些隔阂。因此,为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林彪、“四人帮”的遗毒,加强两代人之间的团结。
重要的问题是,对于青年一代和老一代,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估计。
我们的老干部、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各项工作的骨干。他们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引导、教育下,出生入死,艰苦奋斗几十年,经历了艰苦岁月残酷斗争的考验,也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他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青年一代要成为革命接班人,首先需要向老一代学习,接受老一代的帮助教育。过去二十多年来,党的工作有过错误,又遭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这些不能不在老同志身上留下痕迹。他们中的一些人思想上、作风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程度不同地沾染了特权思想、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及“左”的思想影响。但是,应该看到,这些并不是主流。党正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克服自己的缺点。正是老同志首先指出了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并且带头来改正这些错误和医治十年动乱造成的创伤,带头进行斗争来纠正不正之风。正是老同志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带领我们继续前进。粉碎“四人帮”以来这几年,从揭、批、查到平反冤、假、错案,破除现代迷信,恢复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揭露和批评过去工作中的错误,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制定《准则》,向党的肌体上的毒菌——官僚主义、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如此等等,哪一项不是由党中央首先提出,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呢?几年来我们前进的步伐,哪一步不是老同志在为我们引路呢?当然,已经取得的进展还只是开始,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党内及一部分老同志思想作风还没有端正,也要看到还会有个别的、少数的落伍者。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也可以相信,我们的革命先辈、老干部、老同志,绝大多数仍然是站在新长征的队伍的前列,带领着我们前进的。而在前进中,我们的党,我们党的老同志、老干部,将会进一步克服十年浩劫留下的创伤,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认为老一代已经落伍,不再能带领青年前进,因而必须取而代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对青年一代也应有正确的估计。十年浩劫,受害最深的莫过于青年一代。但是,对这一代青年丧失信心是没有根据的。青年们在浩劫中受到毒害、受到摧残,也受到了锻炼。许多人在痛苦地发现了自己曾被引入歧途和社会上的阴暗面之后,更积极地去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去探索真理。已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通过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再学习,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在揭露、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许多青年和老一代并肩战斗,作出了贡献。粉碎“四人帮”以后,更多的青年看到了祖国正在恢复蓬勃的生机,坚定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我们这一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不少青年还处在探索的苦恼中。这一代青年,生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成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今天又面临着拨乱反正,调整、改革的大转折时期。一般来说,他们对于中国过去的苦难没有感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争得的胜利也没有切身的感受,对于毛泽东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也缺乏深刻体会。他们没有亲身经历建国初期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却较多地接触到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和党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看到的是长期的动乱,生产的停滞,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以及不正之风的泛起。他们没有受到良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曾经真诚地当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接受的,大部分是林彪、“四人帮”所歪曲篡改了的假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或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其错误而被否定。十年动乱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潮流的泛滥,又时刻包围、影响着他们。这种情况,就使一些青年在当前的转折面前陷入了动摇和彷徨。有些人由于学习不够,缺乏鉴别能力,错把一些剥削阶级的陈腐思想当作最新的真理,一时走上了歧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十年动乱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祸害之一。我们不应回避这种现实,更不应该加以掩饰以至美化,把青年在探索过程中的这一切一概称之为伟大的思想解放。那样做,并不是对青年的真正的爱护。但也不应该因为存在这些问题而责备青年。青年们从林彪、“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欺骗和现代迷信下觉醒,重新探索真理,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应该肯定和欢迎。而他们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他们的经历所决定的,部分地也和老同志对他们帮助不够有关。这种状况是应该改变的,而改变这种状况的责任首先是在老同志身上。要和青年人交朋友,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情绪、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启发引导,言传身教,帮助他们缩短探索的过程,尽快地结束彷徨、动摇,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总之,青年一代和老一代身上,虽然都有着十年动乱带来的创伤,各有自己的弱点,但是就其主流来说,革命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是为祖国实现四化而共同奋斗的同志。矛盾只是次要的。认识这一点,这两部分人就可以进一步彼此接近,取长补短,加强相互的谅解和团结,从而推动我们的四化建设事业。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极少数人不是努力去加强两部分人的团结,而是把两代人之间思想认识上的差距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有人提出对老一代要“取而代之”等等。这是完全错误的。它既反映了十年动乱中全盘否定老干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种种谬论的影响、流毒,又反映了一部分同志在转折的关头对于四项基本原则怀疑、动摇,反映了极少数人企图摆脱党的领导。我们革命的青年一代和革命的老一代,都要认真吸取教训,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携起手来,战胜种种错误思想,加强团结,去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把科研成果献给祖国
——记化工女专家酆云鹤
八十二岁的化工女专家酆云鹤长期研究苎麻纤维,为解决穿衣问题开拓了新途径。
一百多年来,中外科学家冀望把拉力强而易折断的苎麻纤维织成理想的布料。然而,面临它倔强的性格,却一筹莫展。1945年,美国《世界纺织》主编威廉·达尔在《关于苎麻的一份公正的报告》里感叹地说:“苎麻,你这个纤维里的骗人精,自从你在1845年由男耕女织的中国传入英国、美国以来,你捉弄了我们一百来年,使英美纺织界的工作成绩等于零”。
离开这个结论三十五年,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出现了涤麻、毛麻、棉麻、丝麻等混纺麻织物。有三十多个品种,六十多种花色。用这些织物做的衣服,挺括、柔软、凉爽、吸汗,没有其他化纤织物的易燃、闷热的缺点。
年迈的科学家酆云鹤同苎麻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熟谙它的秉性。她发明了苎麻纤维磺化变性新工艺,改变了苎麻纤维的性格。从此,苎麻纤维保留了拉力和耐热力强的优点,克服了延伸度小、柔软性差的缺点,增加了卷曲度和合抱力。
酆云鹤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木匠家里,16岁才上学。受“五四”运动的启蒙和感召,她和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人一样,立志参加“工业救国”的行列,并在三年时间内读完了八年的课程。女子高等师范毕业后,1927年又考上了赴美留学生,一年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三年获博士学位,成了那所大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取得化工博士学位的女专家。
当酆云鹤拒绝重金相聘、满怀救国激情回到北平时,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已落到了张家口。她立即带着几十麻袋的高粱秆、稻草、竹子、苎麻等草类植物到德国去学习制造廉价炸药,为抗战尽力。不料,她所投奔的教授已离开德国,她只好在一家试验工厂研制人造丝。
两年以后,她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类植物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人。消息传开,德国莱比锡大学立即提出愿授予她博士学位而获得她的研究成果。她说:“不,我要留给我的祖国。”日本资本家也以高价买她的发明专利,她还是说:“不,我要留给我的祖国。”
酆云鹤带着这些科研成果于1936年回到祖国。但国民党政府腐朽、昏庸,根本鄙视科学。于是她带着一线希望到重庆,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同志,结识了关怀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共产党员们。她要求到延安去,邓颖超同志劝她说:为了祖国和人民,在前方后方都是一样的。你从事麻的研究,将来对祖国大有用处,我们是支持你的。
从此,酆云鹤落脚于重庆,同四十多个爱国企业家建立了民主建国委员会。她开始苎麻纤维研究,用低级棉和脱胶的麻混纺,生产出了棉麻混纺布和日用纺织品。同时利用浓碱处理麻纤维,研究出一种碱变性方法,改变了我国农民长期使用的池水沤制法,使麻类纤维适应机器大规模生产。
消息灵通的美国人知道后说:“一百年来我们一直摸索的‘金钥匙’让酆云鹤拿到了。”想买专利的,劝她到国外办工厂的人,纷至沓来。回答他们的仍然是那句老话:“不,我要留给我的祖国。”
当人们应用和钻研酆云鹤提出的碱变性法时,这位永不却步的科学家,却在1954年否定了这一方法。她说,碱变性法不理想,要制服苎麻,还得另辟它途。酆云鹤终于发明了苎麻纤维磺化变性新工艺,1965年通过技术鉴定。
十年动乱,酆云鹤培育的这枝新花,遭到冰霜摧折。等到祖国重新扬帆启程时,酆云鹤已进入八旬高龄了。
国家科研成果评选委员会已批准了她获得发明奖。她终于把自己奋斗了一生的成果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
杨惠民(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老母鸡”变成“凤凰鸟”
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调出科技人员支援连云港电子工业建设
两个月前,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主动调出三十多名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一些技术人员,支援苏北连云港市电子工业建设,并积极调整厂内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每一个科技人员的技术专长,努力为“四化”作贡献。一些长期没有事干而现在成了骨干的技术人员感慨地说:“调一调,‘老母鸡’变成了‘凤凰鸟’!”
长江机器制造厂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的国防工厂,机构齐全,设备好。现有在职工程技术人员833人,其中有大学毕业生500人,中专生303人。他们最晚也是1966年以前进厂的,分布在厂设计所、工艺科、检验科以及车间科室等部门。
一个工厂能拥有这样一支技术队伍,实在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如何做到人尽其才,这在许多单位至今并未解决。长江机器制造厂原是担任军工生产的,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把力量集中在这上面,光一个设计所就投放三百多名科技人员,致使厂里技术力量分布不均。有的忙煞,有的插不上手;这里拥挤,那里苦于人手不够;有些人进厂一二十年了还未派上用场。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军工任务渐渐吃不饱;有关部门需要的一些先进装备,由于元器件不过关,产品一时上不去。这样,许多科技人员就更加大量的积压在厂里,窝着,闲着,英雄无用武之地。
厂党委针对这种情况多次开会研究,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他们决心从全局出发,认真进行调整,把多余的技术力量输送出去,让每个科技人员都能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去年下半年,长江机器制造厂出席了四机部在连云港召开的发展电子工业的会议。连云港的同志谈到他们那里基础薄弱,要求长江机器制造厂在技术力量上给予帮助,长江厂的同志当即表示支持。到了年底,连云港市派了几位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赶到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热情帮着他们物色愿意去连云港的技术人员,让他们挑选,使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现在,这批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科技人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一个个成了那里的技术骨干。有个原在长江厂车间技术组当技师的老中专毕业生,整天在车间里打杂,哪里忙去哪里;被调到连云港一家无线电厂后,厂长带着他看厂里的设备条件,第二天他就对工厂的发展方向提出一整套改革意见。厂领导很高兴,马上开会研究。还有个老技术人员,一到连云港一家工厂,就被任命为技术副主任,挑起重担。
长江机器制造厂在调整机构中由于工作做得细致,进展很快,目前又从设计所调出30名科技人员,充实新成立的民品所和工艺科、技术情报所等单位。有些领导反映说:“调整后人人有事干,好管理了。”
本报通讯员 张士斌
本报记者 颜世贵


第3版()
专栏:来信

早些订出核电站安全法规编辑同志:
为了发展核能,必须解决与放射性有关的安全问题。而为了保证核电站能安全运行,制订核电站安全法规和一套合理而又严格的审批程序,是保障运行人员和电站附近人民健康、保护环境的基础。发展核电站的各个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核电站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研究,通过制订和执行完整而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来保证安全。由于重视核电站的安全,国外自有核电站运行二十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
我国开展核能研究已经多年,但还没有制订出有关核电站的安全法规和审批程序。现在要发展核电站,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就会延误我国核电站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科委等有关单位已经在开始着手进行核电站安全法规和审批程序的调研、草拟等工作,但这是一件很复杂而工作量又很大的工作,不是少数人在短期内能完成的。我们希望全国有关单位都能关心和支持这件工作,让核能在我国实现四化的过程中迅速发挥应有的作用。 罗安仁 张士贯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胎儿优劣的判定
在出生前就能正确判断出胎儿发育的好坏,这是人们长期希求解决的问题。医学遗传学、畸胎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的发展,产前诊断的建立,已经能够对此做出基本的回答。
照理说,这种对胎儿的判定应该越早越好,但太早有困难。一则在妊娠12周以前,器官正在分化形成,尚难定夺;二则检验技术也难随意从心。在妊娠中期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又便于处理。
最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是羊水穿刺检查,在妊娠的15—20周,施行羊膜腔穿刺,抽吸羊水,然后进行实验室检验。可以培养羊水细胞,做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观察有无染色体的异常;可以测定羊水甲胎蛋白的数量、无脑儿或脊椎裂胎儿明显升高;可以测定某些代谢产物,估计胎儿有无代谢病;可以测定性别。高级实验室可以通过羊水检验确定数十种乃至数百种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状和先天性缺陷。
不少人对性别的预测格外感兴趣。其实,产前诊断判定性别的目的并不在于此。重要的是某些遗传病与性别有关,所谓伴性(别)遗传病。有的只传男孩,有的只传女孩。如果经过遗传学分析,胎儿的性别有幸免染病的可能,岂不更好。
产前诊断与产前检查不同。产前检查是对所有孕妇(包括胎儿)的一般性医疗保护措施,而产前诊断是有选择性(或针对性)的。但有下列情况者,应进行详细咨询,并考虑做产前诊断:1、夫妇是近亲血缘关系;2、有遗传病家族史,如代谢性疾病;3、夫妇中有先天性缺陷者;4、有伴性疾病的历史;5、有致畸因素接触史;6、以往生过无脑儿、脊椎裂或其他先天性畸形儿、呆儿;7、孕妇年龄超过37岁,年龄越大越应检查。
叶维之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漫话肝炎
病毒性肝炎有三种: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经口传播。通常水源、食物、食具、手、衣物被单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所以人口集中的地区比农村发病率为高。感染后潜伏期大约15—40天,然后出现症状。在潜伏期和黄疸出现1—8天内粪便的传染力较大,因此要注意粪便处理、用具消毒和尽可能隔离病人,隔离时间不得少于30天。
乙型肝炎是以血液传播为主,通常是通过消毒不全的注射、输血或不合格的血清制品传染的。通过家庭接触传染的也不少。例如共同食具、茶具、烟具或对婴儿经口喂食等。还有臭虫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8—100天,大部分症状较轻,以输血或皮肤破口传染为主,但不排除日常接触传染的可能。
不同类型的肝炎在症状上没有显著的差别,一般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全身乏力。肝炎病人的肝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肝细胞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升高,使血清谷——丙转氨酶大量溢出,导致血中含量增加;同时血中的蛋白减少,降低对另一组蛋白的沉淀抑制作用,出现絮浊试验阳性;黄疸指数也较正常人为高。
冉小峰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优生新知
“优生”就是“生优”,使下一代生而优质。把“优生”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1883年,英国杰出的科学家高尔顿,首先创用了“优生学”这一概念。
本世纪初,“优生”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在美、英、德等国风行。1907年,美国印第安纳州,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优生法”,以法律的形式禁止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患者生育。由于德国纳粹分子利用优生运动作为幌子,推行屠杀犹太人等法西斯政策,严重败坏了“优生学”的名声。苏联对细胞遗传学的粗暴围剿和对“优生学”的毁灭性批判,更使“优生学”在一些国家成为禁区。
近十年来,由于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流产相结合而形成的“新优生学”,使得父母有可能依靠医学技术选择生育一个健康的后代。以羊膜穿刺、吸取羊水作化学分析和细胞培养为中心的产前诊断,能够在怀孕四个月左右诊断胎儿的状况,发现有严重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便可中止妊娠。对于药物、烟酒、X射线、化学毒物等的致畸胎作用的研究成果,则为孕妇提供了许多防止胎儿畸形的有效的优生新知识。这些都增强了“优生学”的实用性,提高了“优生学”的实践效果。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同时大力提倡优生,使每对夫妇都能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更有极大的迫切性。
至于其他一些可能的积极优生措施,例如选择遗传品质优秀者的生殖细胞冷藏,供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以及进而实现胚胎移植、人胚的体外培养;进行人的无性繁殖,用体细胞复制个体;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优秀基因”重新组合制造出遗传品质优异的新个体,等等,则还在研究之中,不仅技术上为时尚早,而且在观点上也有很大的争论。可以预断的是,随着生殖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现代优生学的发展,人类在二十一世纪便能实现对其后代遗传品质的控制,向生育上的“自由王国”迈进。
阮芳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