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到学生中间去 做学生的表率
浙江大学党委密切同学生的联系
中共浙江大学党委认为,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党委的同志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密切党群关系。
去年,有一段时间,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管理的意见比较多,有少数学生思想比较混乱。党委第一书记刘丹同志带头到学生中去,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意见,同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一些学生澄清某些错误看法。校党委的其他成员及各系党总支的负责人,也都分别和学生举行座谈。他们把学生的意见集中起来,提到校长办公会议上讨论,能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把实际情况告诉大家,取得学生的谅解。例如,同学普遍反映图书馆座位不够,十分拥挤。学校经过研究,把一个俱乐部改成阅览室,增加了九百个座位。又如,学生们反映,部分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实行给教师发“教学任务书”的办法,以便保证教学质量好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这个办法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浙江大学党委已把定期接待师生来访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每星期二下午,校党委都有一名常委值班,和学生、教职员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今年寒假前,同学来访时反映寒假返乡购买车船票很困难。党委了解后,立即让总务部门和学生会一起同交通部门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按班级集体售票,同时学校还在同学离校返校时组织车辆接送,学生十分满意。
这学期开学后,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学校党委成员都认真搜集资料,积极准备,分别到系里作报告,大家反映很好。
目前,浙大正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讲文明”的活动,并且已经涌现了一些方向明确,刻苦读书,奋发向上的优秀班集体。化工专业七七班曾获得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的光荣称号。最近,浙江省团委、省委教卫部还专门向全省发了向浙江大学化工七七班学习的通知。


第3版()
专栏:

重庆十八中党支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用好党风带出新校风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党支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用好党风带出了新校风。
这个学校的党员都自觉地订了“献身四化、争做贡献”的计划。有的党员主动多承担任务,有的党员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全校八个年级组长(五个兼班主任)中,有七人是党员和党培养的积极分子。他们担负起教学第一线的重要任务。缺少化学教师,党员女教师柏荣芳就承担了高中一年级一个中班和两个差班的化学课。她为这三个程度不一的班,准备了三套教案,经常备课到深夜,连星期天也不休息。去年,她被支部评为好党员,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转化差生,是一项繁重而又难度较大的工作。去年,教育处副主任、党员冉盛善和各班班主任一起,详细了解二十几个差生的情况。冉盛善积极协助班主任召开家长会,向街道组织反映情况,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这些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学校房子紧张,每次调整房子时,支部首先照顾非党员教师。在校内住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住房,一般都比同样条件的非党员教师窄。去年调整工资时,有些党员一开始就放弃调级,有的党员被群众评上了,也让给了非党员教师。
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全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有些人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现在都争着担当。有的科任教师把自己看成副班主任,教书又教人。有的教师主动连续承担三届差班的班主任工作。有的教师主动要求从初一教到高中毕业,为学校摸索、积累、总结一套因材施教的系统经验。
支部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带动了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勤俭建校。全校师生员工,利用劳动时间和暑假,自己采石,自己修砌,建成了一条二千二百多米长、平均两米多高的校园围墙,又自己动手,把操场扩大了一倍多。这两项工程都没有要求国家拨款。物理、化学、生物等教研组在校办工厂协助下,自制了大量的教具、仪器和标本,为国家节省了近两万元。学生种“扫把”草做扫帚,使学校每年少开支扫帚费一两百元。
支部的同志带头学雷锋,树新风。他们和教职员工一道,从我做起,带头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上下班、课间操、劳动、爱护公物等许多方面,都给学生做出表率。现在,学生中抽烟、打架、骂人、耍流氓等不良现象,极少发生了;迟到早退、无故缺课、不遵守课堂秩序的情况几乎没有了;拾金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的风气浓厚了。
本报记者 王世晋


第3版()
专栏:

宜春师专学生正确对待当前困难
学校党组织积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江西省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和克服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宜春师范专科学校是新办的学校,条件较差,但是,广大学生能体谅国家的暂时困难。三十多名本市学生考虑到学校宿舍紧缺,坚持在家里住宿,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体育科七九级的四十多名学生,住在离学校四华里远的农场里一年多,直到学校一栋新宿舍完工后才搬进校内。物理科的一些学生利用假期检修全校用电线路和安装两个理化实验室的照明线路。全校师生还用课外时间开展义务劳动,铺路、修操场、植树,美化学校环境。
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学校党组织则关心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解决一些可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要求缩短买饭菜排队时间,膳食科就派人在食堂增开了三个售饭菜窗口,提高炊事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学生要求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图书馆就决定晚上也开放阅览室,又增加了两间阅览室;膳厅没有放碗的地方,总务处就找来一些旧床架,改装成碗架。对于一些短时间内办不到的事情,党委就如实地向学生讲清情况,耐心进行解释,并且教育学生为国家分忧。这样,虽然物质条件较差,但学生们都勤奋学习,秩序也很安定。
本报记者 黄其庄


第3版()
专栏:

适应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
来安县创办一批农闲小学
为适应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去年11月,安徽省来安县在新河、复兴、相官、玉明四个公社创办了28所农闲小学,把家庭有实际困难而不能上普通全日制小学读书的儿童组织起来学习。
农闲小学将原来全日制学校的一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段,全年分两个学期和一个复习阶段。第一学期,从农历10月1日至腊月25日;第二学期,从农历正月10日至3月15日;复习段从农历7月1日至30日。学期和复习期间,没有星期天,每月放假一天。每天上课五学时,全年学习时间为180天。学生通过五年时间的学习,可基本上达到小学毕业程度。
农闲小学招收7至15周岁儿童和少年入学。学生入学后,如果家庭经济有所好转,需要转入全日制小学学习,可以办理转学手续。各校开设语文、数学两科,有条件的学校,还适当开展一些文娱、体育、少先队等活动。农闲小学的教师,都是从民办教师中选择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同志担任。他们认真备课,农闲教书,农忙种田,待遇和全日制学校的民办教师相同。
农闲小学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公社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各校都成立了有大队和全日制小学负责人以及教师、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加强领导,解决办学中的各项问题。
这种学校颇受社员欢迎。现在全县已办起115所,学生2,553人,使小学教育进一步得到普及,入学率由原来的89.5%上升到93.3%。
     胡成龙


第3版()
专栏:来信

要重视增强青少年体质
去年高考以后,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报道。江苏省一万八千多名高考生,因身高体重不合格而限考的,占全部考生的一半以上,其中获全省高考升学率第一名的苏州地区,限考的竟占64%。而考入大学的学生体质也不见得都好。同济大学去年新生体检复查,发现许多学生患有病症,其中14人一入学就进了医院,七人被取消入学资格,还有13人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令其回家养病。
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政策性的措施:如增加体育课时,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升级、毕业;不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不能评“三好”;录取新生时加试体育;对体育工作有成效的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奖励,等等。这些措施无疑是好的,对那些不重视体育的同志是个推动和促进。
不过,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解决教育思想上的问题。目前,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思想障碍。如:“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身体过得去就行了”等。这种看法的根子是旧的教育思想在作怪:只顾分数不顾人,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当成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我们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四化输送合格的人才。合格,就是既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又有强健的体质。所以一好不行,两好不行,必须是三好,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决定了的。
建议教育部门把“体质投资”与“智育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青少年的体质定几条“硬指标”,使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让那些忽视青少年体质的人也感到一定的“压力”。刘祁禄


第3版()
专栏:

吴伏七大队党支部关心民办教师
湖北省广济县梅川公社吴伏七大队党支部,注意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这个大队党支部有“四个一样”的规定:即学校教师同大队干部一样看待,政治上一样爱护,重要文件精神一样及时传达,工作取得成绩一样嘉奖。大队党支部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有关部门拨给民办教师的生活补助费,按月按数发到人,从不克扣。民办教师每年的工分报酬和口粮标准,按各生产队同等劳力的前三名照靠。为了便于教师在学校备课和批改作业,大队专门派一个炊事员,负责做饭、养猪和种菜,并且供给柴禾。大队从各方面紧缩开支,每年拨给每个教师20元学习经费,作购买函授教材、自修课本和教学工具书之用。由于大队党支部的关心,教师对教学工作更加热心。学校的教学成绩连续四年获得全公社第一名,被评为全县宣教战线的先进单位。
范青保


第3版()
专栏:

山东枣庄第五中学物理教师牟大全,刻苦钻研业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和撰写物理课教学的新方法和体会。
牟大全去年被省命名为“特级教师”。图为牟大全正在给学生讲解半导体电路。
张鲁成摄


第3版()
专栏:出版消息

《发明与专利》杂志出版
《发明与专利》杂志第一期已由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
《发明与专利》主要是探讨建立专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报道国内外的重要发明创造与专利,介绍和研究专利法律、专利文献检索、技术转让等有关问题,普及专利知识。
第一期刊载了武衡的《发展经济、技术与建立专利制度》,艾思华的《专利基本知识讲座》以及《建立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出口》等多篇文章。


第3版()
专栏:出版消息

《国际新闻界》季刊出版
《国际新闻界》杂志(季刊)第一期现已出版。本期刊登了《英国〈泰晤士报〉易主记》、《美国报纸的报道权利与政府的新闻控制》、《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世界电影事业概况》等十七篇论文和译稿。
该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办,为我国新闻界了解和研究外国新闻事业的需要服务。内容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摄影、广播与电视、报业管理、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


第3版()
专栏:出版消息

丰富多采的《青年科学》
沈阳市科普创作协会为青年朋友编辑出版了《青年科学》月刊。内容有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科学故事、童话、小品、随笔及科学哲理诗等文艺作品,还有《瞭望台》、《青春美》、《玩》、《成才之路》、《高考辅导》、《青工之友》等专栏,引导大家到浩瀚的科学海洋去拾取知识之贝。
槐勋


第3版()
专栏:出版消息

《气象知识》季刊出版
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科普刊物《气象知识》(季刊)第一期已在最近出版。该刊以工农兵群众、干部、青少年和初级气象人员为对象,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武


第3版()
专栏:专访

陋室中的情操
——访陈翰笙教授有感
探寻到陈翰笙教授的家,颇费了一番周折。几间简陋的小平房被建筑工地包围着,看不到门牌。如果不是陈翰老细心地在附近的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标明走向的手写告示,你很难一下子找到。
走进他的住处,不免使人惊讶。蜂窝煤的炉子,散发着微温,陈老提醒我不要脱去大衣,以免着凉。在陈老的卧室,墙壁的一角残留着漏雨浸蚀的痕迹……
可以看得出,今年已届八十五岁高龄的陈老缺乏一个较为合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是,他并不计较,而是怡然自得,乐观开朗。他笑呵呵地说:“我现在一身清白。”我没有一下子领悟这一诙谐。他用手指指眼睛,原来“清白”指的是他患“青光眼”和“白内障”之意,真是幽默中蕴含哲理啊!
来到陈老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已先我在那里,陈老介绍说,她是经济学院的教师、李大钊同志的外孙女。陈老在最近出版的《回忆李大钊》一书中,追叙了半个世纪前同这位革命先驱的战友情谊。
在陈老的桌上,我看到一张他上周的工作日程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几乎都填满了:
社会科学院党组扩大会——因为他是社会科学院顾问;
商务印书馆两位编辑来谈稿件——因为陈老是《外国历史小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要付印的每一册丛书都要陈老审查。
《中国建设》外文版的编者来约稿——因为陈老是用七种文字向国外发行的《中国建设》杂志的筹办人。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思慕来商谈工作——因为陈老是这个所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此外,他还是农业经济研究所、情报研究所、南亚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友人斯蒂夫·麦金农来访,这位研究史沫特莱的作家常常来向陈老请教——因为陈老是已故的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的好朋友。
每周的日程表,填满了陈翰老对社会科学事业的深情。而日程表之外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工作,同样令人钦佩。
在“四人帮”肆虐之时,陈老在几位同志的协助下,编辑了三百多万字的巨著《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该书第一辑最近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我国无产阶级历史的一部重要史料。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请人翻译一些资料,陈老自己预付了稿费。
从1973年到1978年,陈老从干校回京后,热心地辅导主动上门求教英文和德文的青年,前后达一百三十多人。如今,他的学生中已有十多位出国留学。对这些青年人,陈老从未收取报酬,还亲自从外文报刊上选译外文材料,提供他们作为读物。这批英文学习材料,现在已由商务印书馆分两集印行,书名为《英美短篇时文选读》。今年春节,十个在不同岗位上的青年人,相约一起登门向他们的义务英文老师拜年,表示感谢这位爱护青年的长者。
当我同陈老谈话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介绍来的一位西德研究生,要谈他准备博士论文的问题。这才了解到,陈老是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陈老还是我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的副主编兼外国历史部分的主编,要负责审读三百多万字的文稿。
他用英文写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的农村经济区域》一书,今年将在新德里分两册出版。
陈老的女儿对记者说:“我爸爸是要在他见到马克思以前,拚命多做些工作。”陈老笑着说:“我没有拚命。”
陈老这种勤恳工作、不争名计利、只求为社会多尽义务的精神,是一贯的。1950年底,他奉周恩来总理之命,离开美国回国。周总理请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他回答:“吃西餐用刀叉,吃中餐用筷子。我是筷子料,还是让我搞点研究工作吧。”周总理兼外长因而聘请他担任外交部顾问。陈老就是这样一位谦虚和有自知之明的人。
陈老研究历史和经济,研究国际问题,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其实,他个人的经历,也值得研究,也给人以启示。
陈老诞生在上个世纪末。辛亥革命前后,少年的陈翰笙目睹自鸦片战争后清廷丧权辱国、中国受尽列强欺凌宰割的状况,萌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但是,他只能徘徊苦闷,看不清贫弱落后的中国的出路何在?
正当他彷徨的时候,遇到了北京俄专的一位苏联教师格林涅维奇。这位苏联友人向他推荐《资本论》,向他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年轻的陈教授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开始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1925年起,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协助李大钊同志做地下工作。此后,他的一生就同中国的革命联结在一起。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他为了研究学问,有时是为了逃避迫害,去过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印度等欧亚美国家,担任过访问教授、研究员、刊物编辑等职务,但他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始终是中国。他多次组织对中国社会的调查,从工厂到农村,足迹遍及广东、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通过系统的调查,他分析了旧中国农村中各阶级的关系,批判了所谓“乡村建设”的改良主义思潮。
从陈老身上,可以看出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既研究历史,同时又参加创造历史的运动,几十年如一日。他明确自己对历史应负的责任,为国家、民族多出力,不因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怨天尤人。这难道不是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写照吗?!
陈老为人民奋斗了几代人的时间,知识渊博,可以说是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外现代史的一部幸存的活辞典。我们应该爱护这样有资历、有贡献、有真才实学的教授。譬如他的住房,我们的有关分配住房的领导机关,是不是可以加以关怀呢?诚然,我们整个国家的住宅状况还比较紧张,还要作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加以改善,但对象陈老这样的人给以适当的照顾,还是有可能的。
这位年高德劭的教授,除了视力不好,身体的其他部件都在准确地运转着,特别是他的乐观精神和治学的态度,毫不衰退。过去几十年,陈翰笙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十本有影响的著作(其中不少是用英文写作的),如《人类的故事》、《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美国垄断资本》,等等。今天,他仍在著述,他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仍然充满着活力。记者告辞时,陈老说,他马上要到杭州去参加世界经济讨论会,同各国经济学家探讨国际经济形势。走出陈老的斗室,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啊,陋室中的情操,是多么芬芳!
本报记者 胡思升(附图片)
陈瀚笙教授 汪冠民摄


第3版()
专栏:出版消息

《健美与长寿》一书出版
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健美与长寿》一书已经出版。
这本书主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健康、健美、长寿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如健美指导,推迟衰老的养身之道,常见慢性病的防治方法,日常膳食、营养、起居指南,等等。它为人们自我保健提供了论据和方法。 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