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亿元投资建成的码头为啥不能使用
我1974年到宁波筹建四处,参加镇海新港区建设。这个港区1974年动工,到1977年,建成两个煤码头深水泊位,还建了相应港口设施,以及铁路和公路。先后有几十个单位数万人参加,花了一亿多元投资。但建成后至今不能投产,反而要人维修保养,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不能投产的主要问题是水深不够,回淤严重。设计航道水深是负八米,码头前沿负10米,现仅负三到负四米。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某些领导者不根据科学办事。事先已有不少人提出回淤问题,但回答是“既定方针不容改变”,以后的工作只能在部委的有关领导所圈定的圈子里做。试问: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这么长时间建设起来的工程,难道能让它成为一件虽然壮观但无用的“展览品”吗?
我是参加者之一,曾用四个月的业余时间,写了一份关于改进港区建设的报告,先后给处、局技术负责人看过。但是,他们也感到束手无策,只有空洞的鼓励。
我希望有关部门重新研究港区建设问题,使新港区早些有个科学的建设方案,早日建成投产。
浙江镇海港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 一职工


第3版()
专栏:调查汇报

不尊重科学的教训
读者反映镇海港建设中的问题以后,我们到施工现场和有关部门调查,又反复征求了交通部等领导机关的意见。各方面提供的情况说明:过去镇海港建设的教训是很深刻的,现在只有认真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调整。
这项工程是1974年正式开始的。规划建14个万吨级泊位,第一期工程先修五个。到目前为止,已投资一亿多元,修了铁路、公路、水电系统等全部陆上配套工程;水上工程修了一个煤码头(二个泊位)。因为航道内泥沙淤积严重,所以其它码头暂停修建,已经建成的煤码头也长期不能正式投产。
镇海港在宁波东北20公里处的甬江出海口。镇海上游的宁波港,原是一个天然良港,早在鸦片战争后就被帝国主义强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59年,有关部门只顾农业,不顾航运,在甬江上游筑了一道姚江大闸,使甬江河水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过去,海水涨潮时带进甬江的大量泥沙,可赖江内强大的水流冲刷出去。现在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淤塞航道。1959年以前,五千吨级的轮船可以自由出入宁波港,现在三千吨级的轮船必须等高潮时才能进出。所以,解决甬江航道的回淤问题,是建设镇海港的关键问题。
1973年选点规划的时候,各方面对镇海港能不能建万吨级码头的问题争论很大,有的说能建,有的说不能建。有的科研单位还就整治甬江回淤问题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议。正当大家热烈争论的时候,有关领导却无视各方面意见,断然指示在镇海建港不能动摇。有的领导同志指出:回淤问题不讨论了。在镇海建港的问题,领导上已经定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港建好。甚至说:“什么回淤不回淤,有回淤就挖!”从此,这个意见就给镇海港工程定了个死框框。设计部门就按这个框框规划设计,审批部门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画圈圈,一切手续都不过是走走形式。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治理回淤问题始终没有考虑进去。参加建港工作的同志说:当时省和指挥部的领导,一听见“回淤”二字就恼火,埋怨科技人员“只会挑剔”。
不尊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当煤码头建成的时候,码头前沿的淤泥已露出水面,万吨级码头连五千吨的船都靠不了。1978年,交通部调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挖泥船,在镇海港区三公里长的航道内挖了整整一年的泥。前面挖后面淤,挖过以后,万吨轮仍然进不来。
为了鼓舞士气,1977年底,指挥部曾在现场开了一个几千人的祝捷大会,庆祝万吨级煤码头“简易投产”。那时,码头上主要的机械设备还没运到,只得临时支起简单的机械应急,过后全部拆掉。航道里万吨轮开不进,用一艘三千吨级的煤船象征性地靠一靠岸。码头上锣鼓喧天,省里领导同志当场剪了彩,讲了话。1978年元旦,《浙江日报》以头条喜讯报道了这件事。光为举办这次“简易投产”活动,便花费24万元。现在提起这事,群众无不为当时某些领导人不顾事实,以过报功,浪费国家资金的虚夸作风感到愤懑。
很多参加建港的同志,特别是科技人员认为:镇海港工程所以搞成这个样子,是因为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那些手里握着决定权的领导人,既不懂技术,又不重视技术工作,听不进科技人员的意见,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指挥经济建设,造成了浪费又不负责任。
现在交通部已经认识到前期工作有问题,所以停止了陆上码头的建设,正结合科研,在整治和疏浚航道。1980年又在航道里挖了半年多泥。加上两岸的整治工作,现在航道情况有所好转。有时万吨轮亏载了,能够乘海潮高涨时进港。但是,煤码头还不能正式投产,交通部正积极组织力量整治航道,争取万吨轮正常通航。
有些科研单位和搞技术工作的同志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上应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多听科技人员的意见,深刻记取前一段的经验教训。
对当前的整治工作,许多同志有这样的意见:
一、要全面整治甬江航道。现在整治镇海港区的航道,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规模较小,科研工作开展得很不够,采用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使能使煤码头正常投产,却不能保证今后镇海港区扩大建设时不发生问题。对镇海港区的技术问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的科技人员指出:当前的镇海港是个危重病人,必须组织全面会诊,才能把它的毛病治好。整治工作不能只限于镇海港区内的三公里航道,同时要考虑镇海到宁波二十多公里的航道,还要深入研究港外海域的情况。还有同志提出,从浙江全省的经济利益考虑,有必要炸开姚江大闸,恢复甬江航道的原来状态。这些意见都是值得重视的,应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开展科研,作出结论。
二、要广开才路。杭州大学地理系,从1958年就研究甬江航道。镇海港建设初期,曾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了建港的不利条件。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他们已经搞了一段的科研工作。镇海港就在他们的家门口,港区的地理情况他们很熟悉,不让他们参加科研工作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了解到,现在还有类似的单位没有真正参加镇海港的科研、设计工作。这种状况应当改变,要广开才路,集思广益,把有志于镇海港建设的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都吸收到镇海港的科研工作中来。学术争论要不拘一格。过去有人认为镇海港根本不能建万吨级码头。现在还有人认为,就是经过整治,也不能通万吨船。对于这种意见,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听取,今后能建多大规模的港就建多大的港,不要受任何框框限制,更不能象过去那样用粗暴的态度抵制不同意见。
三、要提供科研经费。因工程缓建,投资枯竭,现在镇海港科研经费来源成问题。因此,一些必要的科学试验没有办法做。交通部负责基建拨款的部门却说:现在给镇海港一块钱也是浪费。这种僵局应该打破,交通部应在经费方面支持镇海港的科研工作。有的同志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领导不会算账。其实,在基本建设中,只要从工程费用中拿出百分之几,作为科研费,把科研搞扎实了,就能避免工程中大量的浪费,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本报记者 梅洪如


第3版()
专栏:

重视解决火柴供应问题
(一)
进入1981年以来,俺这里火柴严重脱销,点灯、做饭,往往是七、八家借着一支火柴用。自由市场上火柴一角钱一盒,还买不到。
山东招远县交通局 丛正亭
(二)
安徽有许多火柴厂,而且大都座落在林木繁茂的徽州山区,原料容易解决。但为何火柴脱销?有的社员说:“没有火柴不要紧,我们有的是木炭和柴禾。可以晚上多上一点木炭,盖上灰,接着明天早上用。”这样下去,山区的木材要遭到多大浪费?
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公社 汪诚平
(三)
火柴脱销原因不是经营单位不进货,也不是火柴厂少生产。据了解:一是价格问题。火柴的主要原材料木材提了价,每斤松木由一分五厘提到三分二厘。如果还是按以往每盒二分钱零售,工厂就要亏本。同时,粘火柴盒不提高工钱,粘一天火柴盒只得一元几角钱,工厂找不到群众帮助加工。二是原材料供应问题。林业部门供应工厂的松木大多规格小、质量差,不宜做火柴,并且不保证供应。工厂拿到木材供应指标后,不得不直接到农村收购。但林业部门又规定收购价每斤只准一分七厘。火柴用材的质量较好,而目前市场上松柴每斤可卖二分多钱。因此工厂收购不到木材。目前高州、罗定、湛江等地的火柴厂虽有生产能力,并照常生产,但生产的火柴是议价火柴,每盒商业部门零售价要卖二分五厘左右。火柴是二类日用工业品,国家规定不能议价。商业部门购不到平价火柴,又不准搞议价经营。希望很快解决这个矛盾,使火柴得到正常供应。
广东信宜县百货公司 吴刚
信宜县财贸办公室 符巨荣


第3版()
专栏:

商业部和轻工业部介绍的情况
群众反映:从去年十月以来,华东、中南一些省、区出现争购火柴的现象。个别地方还出现过黑市。为此,记者访问了商业部和轻工业部。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火柴厂一百三十四个,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火柴基本上是地产地销,商业部少量调出调进。一九八○年,全国火柴产量比一九七九年增长百分之三点六,按十亿人口计,每年每人平均十九小盒以上。今年一至二月份火柴生产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十五点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零点四。火柴工业虽然利微,但近几年一直是增产的,市场供应一直是正常的,火柴够用有余。
引起争购火柴的主要原因是:去冬以来,华东、中南一些省市对食糖、煤油等少数商品实行定量供应,引起一部分群众误解,社会上谣传火柴厂失火,产量下降,火柴不但要定量供应,还要涨价。因而导致
一些地区群众大量争购火柴,使全国火柴销售量激增。去年销售量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三,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多买了近两小盒火柴,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销售超过了正常的水平,造成了不应有的供求紧张。
个别省拨给火柴厂的木材不足,材质下降,火柴盒供不应求,也是个原因。
为解决急需,各地商业部门抓紧调运,在省与省之间、地区之间尽量作了调剂。少数地区为了保证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需要,防止少数人抢购倒卖,从中牟利,暂时实行了限量和定量供应。经过努力,有些地区市场供应已趋于缓和。
对于火柴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各级政府都很重视,除责成有关部门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外,还多调拨了一些木材;同时发动群众革新技术,解决糊盒机问题。采取这些措施后,目前少数地区火柴供应紧张的情况将会很快缓和下来。
本报记者 马中艳


第3版()
专栏:街谈巷议

小议“关心群众”这张“牌”
据《人民日报》2月15日载,温州地区乐清县财税部门检查了二轻系统的八个单位,发现偷漏税款106.5万元。可是检查人员却遭到县经委副主任兼二轻局局长的讽刺和威胁,说:“如把我整个二轻系统的厂都烧着,几万工人没有饭吃要找你算账。”言下之意,他怂恿偷漏税是在“关心工人”。
有的工厂、企业,巧立名目,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生产任务本来不重,却精心安排“加班”,领取“加班费”。他们打的都是“关心工人”、“关心群众”这张“牌”。有的对关停并转的工厂,放松管理,让手长者随意捞取公物,占国家便宜,却说“可以理解”,也含有“关心”之意。既然是“关心群众”,当然无可指责,不应检查,批评不得。
我们是要关心群众的。但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象上述那类损公肥私的“关心”法,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我们所反对的。经验告诉我们:凡热中于这种“关心”的人,往往是在关心着他个人的某种东西。
铁道兵政治部 刘汉林


第3版()
专栏:

出版工作在追求什么?
好书可给人以教益。然而平庸的或者低劣的书呢?除了浪费读者时间外,可能更糟。案头上有一本新出的《从事间谍活动的女人》,除了书名耸人听闻以外,简直不值一读。可是这样的书,居然一版印了二十六万多册。
近几年来,出版工作有时忽视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任务,而热中于向钱看。前年曾出现一股滥印惊险小说之风,连专出科技书的出版社也抢着出版克里斯蒂的小说。去年,从印《三侠五义》开始,一些出版社又竞相重印旧本演义、侠客、言情小说,已出和将出的有什么《济公传》、《施公案》等等几十种,有的一次印数达百万册。让
“狸猫换太子”以及镖客、侠女之类荒诞不经的东西招摇过市,这对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究竟有何好处?实在费解。
近来又有新花样。一些没有出版医药卫生书籍任务的出版社也都争出性知识读物,已有七、八种之多。有的绘声绘色,内容已超出健康的范围。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也借机大量倒卖。
据说,有些出版社在大量印行这类书时,还有一种说法,叫“以书养书”,其实质仍然是从“钱”字出发。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潘国彦


第3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整顿电影发行渠道
今年春节,北京市根据中影公司的计划,共上映六部新故事片;而中影公司自己,却将26部故事片投放到中央部委礼堂和俱乐部,总场次在200场以上。这些影片大都是当时尚未公开发行的。此外,某些制片厂、洗印厂和电影学院等单位的影片,也经常流入北京电影市场,有的自行出租收费,有的免费招待,有的甚至用影片去换取放映场地,与拥有礼堂或俱乐部的单位进行你一场我一场的免费放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首都电影市场的计划管理,在经济上也给国家带来损失。
电影发行工作也应同其它工作一样,有一条基本原则。制片厂生产的影片,交给中影公司,由中影公司再分给省、市公司发行。中影公司身居北京,应受制于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市公司,不能影响上述原则的实施。中影公司早就立了这条原则,为什么自己又不遵守呢?
北京市电影公司 李向东


第3版()
专栏:海外来信

美国图书馆一瞥
我到美国进修一年多了,对美国的图书、资料工作印象很深。
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藏书18万册,数量不算多,但利用率很高,查阅方便。除极少部分图书外,都开架借阅。根据卡片索引可找到所需图书的准确位置。抽出来看完后放在座位附近,再由专人放回原处。如果需要借出,就在门口办个手续,随即这个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如果没办借阅手续就带书出门,则会响铃,门也自动关闭。期刊不能带出馆。1874年以后出版的期刊基本上都有,也是开架借阅。
复印资料十分方便。馆内有三台复印机,一角钱复印一张。还有三台微形胶片阅读机,也有复印装置,每张收费一角。
图书馆之间有一套完整的联络系统。你要的书,如果该图书馆没有,它会从其它图书馆为你找。如果你要某一篇文章,只需告诉该文题目、写作年代及作者姓名,其它图书馆就会为你复印后寄来。以上服务一般是免费的;但如果你急需的话,只要花一点钱,就可很快得到一份复印的资料。
我校图书馆还有一个供公开查询用的资料室,室内有各种词典、工具书及资料。例如,我可由每年的“人名索引”中查出某一工程师、教授(或其他人)的主要经历、著作及他的专长。
这里办借书卡手续十分简单。我曾在两个图书馆办过手续,他们都不需我出示任何证件。但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例如,借书逾期一天罚多少钱,清清楚楚,少一分钱也不行。
对比国内图书馆之少,查资料之难,手续制度之繁,真叫人心里不安啊! 孟国庆


第3版()
专栏:

邮寄借书值得提倡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离县城一百多里,进城很困难。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少,大都是近几年由县书店分配的供中学生阅读的通俗读物。老师教学、进修、科研要借阅参考书,深感不便。
去年下学期,我在教学中感到鲁迅的早期作品有些标点符号用法特殊,不好理解,需要查阅鲁迅《域外小说集》中的《略例》。我跑遍了学校附近,一无所获。后来,我试着向省图书馆写信求援。过了几天,居然收到了回信。他们把那篇文章的有关部分摘抄给我。问题得到解答,我真激动不已。不久,他们又寄来一份“邮寄借书申请书”,说明只要按规定办好手续,交纳一定的邮费就可以借书,每次可借5至10册。我有几个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同学,长期坚持业余搞科研,但有时因离城市太远、交通不便,借不到资料,不得不使科研工作中断。邮寄借书给他们带来了福音,现在他们都已与省图书馆建立了邮借关系。
邮寄借书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同志,有利于教学、进修和科研。这种作法值得提倡。
湖南浏阳县十四中学 刘志珍


第3版()
专栏:

学费太昂贵
工厂交不起
干部培训班适当收费是应该的,但有些培训班收费过高,对工厂压力很大。学习两三个月,学费少则六十元,多则上百元;时间稍长一点的,一次学费竟要二百元。我厂两年来先后有八人参加学习,光学费就交了一千二百余元,还不包括某些住宿费及书本费等。
安徽蚌埠空压机厂 赵荣


第3版()
专栏:

西药片剂形状雷同
能否作出明显标记
目前广泛使用的西药片剂,形状都是圆的,颜色是白的,大小、薄厚都差不多,很容易错服。要求制药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外观相同的药片,刻上明显的标记,或采取别的方法,以便于区别。
北京安定医院总院 雷宏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恩人啊……您在哪里?
1980年12月25日中午,我和两个同学一起上学校。我看到路旁池塘里结了冰,就走上去滑冰玩。不料刚滑到中间,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慌了,赶紧往回跑,才一转身,脚下一沉就落进了冰窟窿里。当我生命十分危险的时刻,一双大手把我从水底托了上来。原来是一位解放军叔叔赶来救我。叔叔把我抱上岸,不住地拧我身上湿透的棉衣。这时候又有一位解放军叔叔赶来。救我的那位叔叔把我交给后来的这位叔叔,他就穿着浑身湿透的棉衣走了。后来的这位叔叔把我送回家。忙乱中,我和妈妈都忘记了问叔叔的名字。叔叔走后,我和妈妈都以为两位叔叔就是附近驻军某部的。哪晓得,我和妈妈写了感谢信到部队驻地去找那两位叔叔时,找遍了每间营房,只找到了那位送我回家的叔叔,他叫王向春,却没有找到那位跳进冰窟窿里救我的叔叔。
我每天都在想念救我的那位解放军叔叔。寒假里,我一有空就跑到我落水的那个池塘前的路上,向路两头眺望。我多么希望叔叔从路的一头走来,一头扑进他的怀里。
江苏连云港荷花小学学生 张永杰
(连云港市人武部 吴同祥 吴同虎 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