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用其所长
樊庆荣
读2月27日《人民日报》八版《填好这一栏》,有同感,很想再补充一点。
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对“有何特长”这一栏,为什么大都空着不填呢?我以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象该文所说的,有人确实没有什么称得上“特长”的本事,无从填起;另一种则是自己确有所长,只是出于谦虚和某种原因,不好意思填写;还有一种,有人确实认真填写过自己的特长,但有关部门并不因此去重视和发挥他的这一特长,有的甚至还限制其特长的发挥。填上之后等于不填,还产生副作用,有谁愿意去填这一栏呢?
我认识一位业余儿童文学作者,过去曾为孩子写过不少优秀作品,终因他一直在一个对他很不合适又难于搞业余创作的岗位上,他渐渐的就无法再写了。其实,他每次填履历表都在“有何特长”栏里老老实实地填上“擅长为孩子写作”,然而二十多年来,他仍然没有被重视,没有在工作安排上给他照顾,以便避其所短,发挥其所长。在我们许多基层单位采取“人才单位私有制”的状况下,只要本单位领导说声“不放”,你纵有孙悟空的本事,也难逃如来佛的手心。没有办法,他只好服从安排,天天在“用其所短,避其所长”。这种状况是很不合理的,应有所改变。
其实,我以为,一个干部有什么特长,他的同事及其直接领导者大都是清楚的。在履历表上填不填“有何特长”这一栏目倒是其次的事,关键在于组织部门能不能重视人才,以大局为重,对每个干部努力做到量才使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大胆放手让他到适宜的岗位上去,尽量发挥其所长。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重视人才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舆论上,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切实做点工作,要拿出点魄力来,把那些真正有特长的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无疑,这将有助于加速实现四化的进程。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歌手(外一章)
许淇
一年一度打马鬃的季节来到了。各浩特的马群络绎赶来,白彦塔拉草原成了繁华的集镇,帐篷接帐篷,炊烟连炊烟。
打马鬃开始,骁勇的蒙古族健儿在这里施展娴熟的驯马技术。马群里有一匹暴烈的黑鬃生个子马,象头凶猛的雄狮,纷披着的鬃毛,被春天的旱风撩拨得四处飞舞。一个陌生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犟着脖颈一个箭步窜上去,揪住了马尾巴,身子使劲往后仰。使出本领,轰的一声把马绊倒在地,几个年轻人赶紧按住它把马鬃剪下。喝彩声席卷着腾起的尘土,犹如一阵欢乐的旋风。
巴特尔书记哟,请告诉我们,这新来的小伙子是谁?肤色黝黑黝黑,牙齿洁白洁白,壮实如犍牛,力气很大很大。瞧他刚才那两下子,他准是咱牧民的儿子!
为了预祝今年牧业的丰收,一碗碗满满的醇酒,从这个人手里递到那个人手里……忽然老巴特尔站起来,??眼,说:“我向大家推荐新来的小伙子唱一支新编的‘牧马人歌’怎样?”
众人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小伙子。小伙子并不推辞,向大家行个礼,眼睛里闪射出光彩,昂头唱了起来。
他那咏叹似的蒙古长调的第一个旋律,就把人们的心弦拨动了。接着,一段短短的回叙,使人们记起了苦难的往昔;随后,他唱出铮铮铁骑怎样驱散了乌云,草原牧民怎样迎接着新生;最后,是歌曲的最强音,一幅社会主义畜牧业的灿烂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拖拉机在寂静的山谷发出回声,蜿蜒百里的人工河,滋润两岸繁茂的改良牧草,一群群硕大的草原红牛在河畔踟蹰……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最初,人们全都静悄悄的。突然间,掌声如马群奔涌般响了起来!老歌手恩和森涨红了脸,眼里噙着喜悦的泪花,兴奋地上前拥抱这位年轻人,他深深地为小伙子的新歌陶醉了。
巴特尔书记这时才大声宣布:“同志们,让我介绍一下,这位新来的小伙子,就是乌兰牧骑队员——歌手双宝同志!”
母亲和女儿
奶茶灌到晶亮的铜壶里了,金黄的奶皮子盛在银边的木盘中了。沙布吉老额吉(蒙古族语:母亲)倚着蒙古包门,举手齐眉向远方眺望。她在等待谁呢?
暴风雨来了!暴风雨来得迅速而又猛烈,象炸了群的奔马,卷过大草原。伸向蒙古包天窗的炉筒,吹出长号角般尖利的声响,蒙古包顶的毡布,犹如缚住腿又要腾跃的大雕,挣扎着扇拍翅膀。电闪和霹雳折磨着乌云,狂吼的疾风折磨着牧草,一颗母亲的心折磨着她。她的心呵,在勇敢的女儿身上;女儿的心呢,在辽阔的草原上。
女儿萨茹拉已经走了三天三夜了,今天该回来了。孩子为了把附近夏营盘好牧场让给别的畜群点,自己特地赶马群绕道到最远的锡拉河畔哈达山口去抓膘。暴风雨中,她的马群安全转移进山坳里去了吧?她的煮茶的篝火会不会被雨浇熄了呢?她带的干粮够吃吗?冷雨淋得她浑身湿透了吧?呵,她的心热哩!沙布吉额吉的心疼哩!
雨住了,风停了,暴风雨过去了。
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七彩的虹。比虹还要美丽的是地平线上被夕阳烛照着的野火般的马群。渐渐地逼近了,逼近了,撒欢的马群呵!马背上的萨茹拉,一手捏着套马杆,一手握着鲜花:白藤萝、紫苑花、蓝色的鸽子花、桃红的石竹花……全都是湿漉漉的、摇颤着珍珠般雨滴的——萨茹拉和她手中的花!
额吉轻轻地抹拭掉萨茹拉额头和发际的雨水。母亲和女儿依偎在一起,笑了!


第8版()
专栏:

高原拖拉机站〔速写〕
徐希


第8版()
专栏:

春天写意
宋家玲

一群待业青年办的小厂,生产出尼龙毛线。一位朋友拿给我看……
是从心里抽出来的,
定又经过白雪的浸染。
这般白,似乎手一摸就化了。
其实,它们是坚韧的——
足以拉动生活的轮子向前转。
转眼,它们就会变成彩色的了,
到底可以偿还那些小小心儿里
积压已久的宿愿——
哦,母亲啊,
当儿女的总算能用这一丝一丝春意
为您编织一件五彩斑斓的衣衫……
一块麦田的印象
哦,一块越冬的麦田。
刚从冬天的厚厚的帷幕里钻出来,似乎有些疲惫不堪。多亏那层冰叫麦苗儿刺破了,多亏那一丝春叫地头的老柳树拴住了……此刻,绿色的身子摆动着,春风一摇,脚步儿蹒跚。分不清是一冬天同寒冷搏斗得累了还是叫春灌醉了,蔫巴巴的,晃悠悠的,可是留恋冬眠?瞧,你肯定睡不成——沟渠里的返青水欢蹦着过来了,就要牵着你的衣襟,趟着夏日的绿,去追寻金色的秋天……
我思念那两排梧桐故乡,夜色里,我曾见过两排梧桐,一个个光秃秃的枝丫,让寒风摇着,象一个个干瘦的手,张开手指,颤抖地伸向苍天——是要把冰冷的黑幕撕开个窟窿?是要把星星摘下来温暖自己的身体?我离开故乡,走了……那一双双枯干的手却不时揪扯着我的心。如今,春风该抚平那一身身斑驳的伤痕,星光、日光也该从指缝间滑向心里。故乡的信,终于邮给我一小片新绿……啊,那两排为路人遮阳的梧桐哟,我多想看到你弹奏生命之绿的旋律……


第8版()
专栏:

给芭蕾舞演员
李向晨当帷幕在潮水般的掌声中徐落,你的脸颊不禁泛起由衷的喜悦。那睫毛上闪动的晶莹的泪珠,伴着汗水从云鬓边簌簌滑过……是脚下飞出多彩、含情的语汇?是心中想起练功镜前的日日夜夜?有人说芭蕾舞是“残酷的艺术”,“真、善、美”却使你战胜了一切……


第8版()
专栏:文化拾零

歌德论独创性
程代熙
“有些书写出来似乎不是为了给我们什么教益,而只不过是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知道的一些事情罢了。”
“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并无什么创作能力,却巴望着能讲出一些很有分量的话来,结果是叫人啼笑皆非。”
“如果我们不是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进展。”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
“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好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见那么多的东西。”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愿你的青春更美
解伟
邵传烈著的《青春和美——关于美育的对话》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适合广大青少年,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阅读的美育通俗普及读物。它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对什么是美育、美育的内容、任务、特点等作了有益的探讨。同时结合青年的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谈了诸如“以艺术美来雕塑人的灵魂”,“谈精神美”,“维纳斯美在哪里”,“你穿什么样的服装才美”,“净化您的语言”等这样一些专题。还谈及山水自然美,人的信念、意志、道德、生活理想的美,等等。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身心,唤起对美好事物的热情、向往和追求。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唐代科举“堵后门”一例
郅祥
在招考人才的问题上“开后门”,古已有之;敢于在招考人才上“堵后门”,古亦有之。
这是近读《唐语林》的一点感受。
唐玄宗时,有一年正逢科举进士的考试。各地举人文士云集唐朝京都长安,等待开考。如往年科举一样,在未考之前,有亲友在京都做官的,就“造请权要”,打通有关关节。
在这一届的待考文人中,有一位叫王如泚的人,他的老丈人在宫廷以伎术供奉皇上。有一天,唐玄宗召见王如泚的老丈人,因念他平时供奉有功,想给他改官迁位。王如泚的老丈人感恩拜谢后,即对皇上讲!我的女婿王如泚,被应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伏望圣恩回授,乞一及第(即是免试而及格)。皇上马上答应,即派人到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宣布圣旨:对于王如泚,“宜与及第”。王如泚一家因此欢天喜地,感恩戴德,“宾朋宴贺,车骑盈门”。
谁知当圣旨下到礼部后,侍郎(礼部副长官)李暐马上拿此事去找礼部执事长官右相商量,以决定是否执行圣旨。右相听了来意后,便问李暐:“王如泚文章堪及第否?”李暐回答:皇上与亦得!右相说:若是那样的话,未可与之。明经、进士,国家获取人材的地方,如王如泚受了特别优异的圣恩,不第也可以直接给他一个官。今天拿及弟随便给人,将靠什么来发现人才?他马上令人起奏,上疏皇上。
也就在王如泚家中依然宾朋宴贺的第二天,礼部忽然派人来下达命令:“王如泚应依例参加考试。”满座闻后无不惘然自失。一场美梦破产了!
这例不见正史的轶事,在封建社会中可称得是凤毛麟角了。从中,确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弊病之一斑。在皇帝带头“开后门”的情况下,在以“明经”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的情况下,要发现真正的人才,确实是很难的。然而,我认为,右相在堵住王如泚“开后门”问题上,有两点是应当加以肯定的。其一,他认为“开后门”随便将及第给人,将破坏人才的发现和选拔。其二,对皇帝亲自开的“后门”,他敢于抵制,拒不执行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的圣旨。


返回顶部